楊國營
正如有媒體指出的,“家長焦慮是不愿接受孩子普通”,尤其是那些通過自身奮斗取得不凡成績的家長,更希望孩子可以延續(xù)自己的成功軌跡;但現(xiàn)實卻是,沒有任何單一因素能確保孩子成才,父母的身份不可以,孩子的智商不可以,老師的教導(dǎo)不可以,甚至考上名校本身也不能確保孩子走上社會后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一些家長并非不明白這一點,但無論自身條件如何,家長總希望能培養(yǎng)出“貴子”,因此他們愿意竭盡所能,為孩子創(chuàng)造盡可能好的外部條件,這類心態(tài)具有相當?shù)钠毡樾?。?lián)系到最近有媒體報道的“用人單位第一學(xué)歷偏好”問題,家長們的焦慮也就不難理解。當整個社會的用人機制充滿了重視學(xué)歷、追捧名校的傾向,眾多家長慮及孩子前途,也就不得不躬身入局,在孩子身上大手筆投資。
即便一些不太富裕的打工家庭,也很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錢——一雙760元的運動鞋只穿一個月,為明星偶像打榜每月花掉1000元……日前有媒體報道,“貴養(yǎng)”在打工家庭子女的成長過程中并不鮮見。即便家庭經(jīng)濟收入并不寬裕,一些父母本著“寧苦自己不苦孩子”的精神,盡量滿足孩子的物質(zhì)需求,舐犢情深固然感人,但倘若這些家長以為“貴養(yǎng)”就是給孩子多花錢,實屬片面。“貴養(yǎng)”更大的意義,在于培養(yǎng)孩子誠信、博愛、自立、勤勉、知禮等高貴品格,這才是父母能夠給予子女的更為豐厚的精神財富,而不是一味滿足孩子的虛榮心,在物質(zhì)層面與其他享受高消費標準的孩子強行拉平。
——《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