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俞
(湖北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湖北襄陽 441053)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1]大學的主要功能就是立德育人,是培養(yǎng)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基地,每一門課程都要緊緊圍繞育人目標進行,每門課程都要挖掘蘊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實現(xiàn)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完成“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的任務。
宮維明(2018)指出:“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主張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精神融入到所有課程中,構建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課程體系,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全程育人的目標。[2]
邱偉光(2017)指出:所謂課程思政,簡而言之,就是高校的所有課程都要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3]
高德毅(2017)指出:所謂課程思政,其實質不是在高校中增設一門課程,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而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各環(huán)節(jié)、各方面,實現(xiàn)立德樹人潤物無聲。[4]
從以上可以看出,課程思政并不是一門單獨的課程,也不是等同于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生搬硬套到其他課程,而是在發(fā)揮思政課——“顯性思政”主渠道的基礎上,深挖其他課程中蘊含的育人元素,在進行專業(yè)課程教學的同時導入育人點,開展“隱形思政”教育,專業(yè)知識傳授與思想政治教育無縫對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
(一)做好課程育人目標定位,挖掘育人點。如何將“課程思政”的目標落細、落小、落實,除了思政理論課教師外,最具決定性的一個群體是廣大高校專任教師。[5]要在專業(y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自然導入思政內容,對老師來說是一種考驗,也是一種挑戰(zhàn)。很多老師第一反應就是不適應,甚至是反感,或者是抵觸。有的老師會質疑,特別是對理工科的老師來說,覺得要在數(shù)學、物理課程里進行思政融合,第一感覺就是不可能,然后就是覺得不現(xiàn)實,總不能解一道數(shù)學題后停下來進行一番思想政治教育吧!這就需要專業(yè)教師要有思政意識,根據(jù)課程的特點做好整體的育人目標定位,并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內容挖掘適合學生特點,適合課程特點的育人元素,并在教學中進行潛移默化的導入。
(二)在專業(yè)知識傳授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做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讓教學內容與育人素材深度融合。相關的重大事件和經典案例都可以作為教學素材,作為高校專業(yè)教師,要想在專業(yè)課教學中貫穿家國情懷、職業(yè)道德、價值引領方面的“思政”元素,強化專業(yè)課的德育功能,除了掌握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外,還必須具有開闊的視野,而這種視野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6]但是現(xiàn)實情況是很多專業(yè)課教師人文素養(yǎng)知識儲備還有待提高,需要加強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學習,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確認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才能充分了解中華民族的靈魂和精髓,才能深刻理解中華民族“從哪里來”的歷史溯源;正確認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需要明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時代價值,需要明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之間關系,才能準確把握中華民族“到哪里去”的現(xiàn)實脈絡。[7]
(三)貼近生活,隨時學、隨事學、隨勢學。課程思政教育的一個優(yōu)勢就是沒有固定的思政教學內容,可以根據(jù)教學實際隨時調整,根據(jù)學生的狀況或者當前發(fā)生的事情隨事學,也可以結合國際國內形勢隨勢學。讓課程思政內容更貼近生活,更具有針對性,不脫離實際,讓思政教育無處不在。作為教師,要有敏銳的感知力,加強思政教育與專業(yè)教學的深度融合。例如2020 年中國抗疫先進人物及其事跡就是很好的育人素材,蘊含了豐富的育人點。突出愛國主義教育,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突出責任意識教育,培育使命擔當與紀律自覺;突出身心健康教育,塑造健全人格等。
(四)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利用多種平臺全時空育人。當代大學生使用手機的時間幾乎占領了大部分課外時間,由于課堂的時間有限,要充分利用QQ 群、微信平臺等積極開展第二課堂育人。結合社團活動、社會實踐等,虛擬與現(xiàn)實相結合進行全時空育人。另外,課外實踐活動也是很好的育人途徑,例如幫扶留守兒童、周末文明引導志愿服務、“三下鄉(xiāng)”活動等,這樣具有穩(wěn)定性長期性的實踐活動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協(xié)作能力。
(一)視聽課的特點
剛開始提到在日語視聽課程中進行思政教育是有點不能接受的,因為視聽課主要載體是視頻和音頻,需要用眼睛看用耳朵聽來完成解題。考的是對日語基礎知識的掌握和理解運用,教學中大部分時間是在聽和看的過程中解題??梢哉f給老師說的時間不多,要在這樣的課程中導入思政內容是有一定難度的,也是需要把握時機的。鑒于聽力課程的特殊性,以及課時相對較少的現(xiàn)實問題,在聽力課程教學中導入思政內容,不可能全面導入,也不可能生硬說教,要根據(jù)當代大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導入和引導。
(二)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思路
我校《日語視聽(三)》課程使用的教材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 《新經典日本語聽力教程》(第三冊),該教材特點之一就是每一課都有一個話題,這對挖掘育人點導入思政元素提供了很好的基礎。首先根據(jù)教學內容擬出該課程的育人目標,然后把各個目標分解到每課具體的教學中,具體實施如下:
育人目標一: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實施途徑:一是通過聽力材料中的面試就業(yè)、生命的意義、生涯教育等話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yè)就業(yè)觀,認識生命的價值,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二是外語學習者不可避免地面對文化沖突,引導學生樹立文化平等意識。引導學生提高認識,外國文化與中國文化只有習慣和國情的差異,要客觀理性對待差異。
育人目標二: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學會感恩。
實施途徑:一是提高學生的容錯意識,提升意志力。外語學習中,聽力可以說是最難的。因為聽力材料中經常會出現(xiàn)聽不懂的或者難以理解的詞匯、語法,有的學生一遍兩遍聽不懂就容易放棄,或者因為解題錯誤太多而出現(xiàn)自暴自棄的現(xiàn)象。因此,要引導學生反復聽,總結解題技巧,培養(yǎng)學生的堅持不懈的意志力。二是通過話題式討論,例如對家鄉(xiāng)的愛,感恩父母,感恩自然等,提高學生的感恩意識。
育人目標三:具有中國情懷和國際視野。
實施途徑:一是通過中日文化對比,加強文化自信。聽力材料中有很多介紹文化的內容,例如中日飲食、住宅、娛樂、交通等,可以進行中日對比,認清問題,提升自信。二是樹立跨文化交際意識,拓展國際視野。外語學習的最終目標就是順利進行跨文化交流。通過耳聽、口述、模仿等掌握正確的語音語調、了解不同的表達方式,提高學生的聽解能力,加強學生對日本社會的了解,以適應畢業(yè)后工作和社會交際的需要。通過選擇適當?shù)囊纛l視頻,讓學生在聽解的過程中了解更多的外國文化,拓展國際視野。
育人目標四:社會責任感。
實施途徑:聽力材料中主要涉及的話題有保護地球,垃圾分類,通過地球溫暖化帶來的災難視頻、垃圾隨意扔棄帶來的物種瀕臨滅絕等新聞沖擊學生的視覺感官,激發(fā)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提升社會責任感。
育人目標五:團隊合作精神。
實施途徑:聽力材料中涉及到體育競技比賽相關話題,引導學生要有團隊精神,增強集體榮譽感。另外,通過分組讓學生完成相關話題的資料查找以及PPT 報告的制作來加強團隊合作意識。
(三)注意事項
一是要把握時機,不是每一次課都要刻意去導入,有就多談,有針對性地談,結合當代大學生特點談,結合當下的現(xiàn)象或者實事談,不要強行植入。
二是要把握時間,不宜過長,1-3 分鐘,話題討論最多不超過10 分鐘,否則有偏離課堂教學內容之嫌。
三是聽力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課程思政導入的深度和廣度受限,因此需要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內容有些育人點在課內線下進行,有的內容需要拓展的,可以利用課外時間通過班級QQ 群、微信群、學習通平臺線上進行。一些公信力高的官方微信公眾號、人民日報、學習強國等都有很好的育人素材,可以結合學生實際不定時的推送給學生,實現(xiàn)全時空育人。例如引導學生關注公眾號“人民日報日文版”,既學習了日語,也發(fā)揮了很好的育人功能。
四是把握導入的度,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都要適度,課程是聽力,有的內容導入只能點到為止,有的內容可以適當拓展。不要喧賓奪主,不要跑偏了教學正常軌道,要圍繞課程教學目標、育人目標、能力目標進行靶向導入。[8]
五是要有相應的考核機制,要把思政導入的內容適當納入到課程考核體系中,通過考核檢驗思政導入的效果,檢測育人目標的達成度。
總之,課程思政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也不是一個老師能完成的,需要大家齊心協(xié)力,構建協(xié)同育人格局。根據(jù)新時代大學生的特點,結合各門課程的特點,根據(jù)需要適時、適度、適量挖掘育人元素,實現(xiàn)課程思政育人功能。高校的根本任務就是育人,“課程思政”要始終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每位教師都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道德的示范者,要在提高專業(yè)技能的同時做好價值引領,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內在的德性,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