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澤燕,秦紹林,趙俊英,孫繼飛,王姝彥
瞳神散大,指瞳神開大,不能斂聚,難以恢復正常。《審視瑤函》[1]中描述其癥為:“瞳神散大,而風輪反為窄窄一周,甚則一周如線也”。瞳神散大多因七情內傷、飲食不節(jié)等原因導致精氣不斂、積熱生火,耗傷氣陰或痰火上攻所致;久病見瞳神散大為腎竭將亡之兆;暴病見瞳仁散大多為中風之險;瞳孔散大不收又為瀕死之訊[2]。五風內障的主要癥狀之一也為瞳神散大,“收瞳”是其早期治療的重要措施[3]。瞳孔擴大可見于青光眼、動眼神經麻痹、手術后遺癥、白內障晶狀體脫位、眼外傷等,明確瞳神散大所宜藥和禁忌藥對臨床有重要意義。
瞳神,又稱為瞳子、瞳仁、瞳人、金井[1],在《證治準繩·雜病·七竅門》[4]中有記載:“五輪之中,四輪不鑒,唯瞳神乃照物者。”瞳神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瞳神指黃仁中央圓孔,即西醫(yī)學上的瞳孔;廣義瞳神包括瞳孔及瞳孔后眼內各組織,《目經大成·五輪》[5]對瞳仁及其后組織有細致的描述:“風輪下一輪收放者為金井,井內黑水曰神膏,有如卵白涂以墨汁,膏中有珠,澄澈而軟,狀類水晶棋子,曰‘黃精’,總名瞳神”。
目為肝竅,肝之氣血養(yǎng)目、肝經循行于目[6]。瞳神異常多責之肝腎,但與腎的關系最為密切?!夺t(yī)學真?zhèn)鳌穂7]中提到瞳神屬腎,瞳神乃五輪中的水輪,由腎所主?!豆P花醫(yī)鏡》[8]曰:“腎者……瞳神下頦兩腰,皆其部位”;《靈樞·大惑論》[9]中提出:“骨之精為瞳子”,腎主骨,故瞳神由腎所主。五輪學說是指導中醫(yī)眼科學辨證論治的重要理論之一[10],傅仁宇在《審視瑤函》中闡明了五輪學說在目疾辨治中的重要地位,各臟之病變會在五輪中出現(xiàn)相應表現(xiàn),反之五輪的異常癥狀表現(xiàn)可由相應五臟病變導致[11]?!澳I有病則發(fā)于水輪”[1],故瞳神病變多從腎論述。
瞳神散大病機可歸納為虛實兩端,實者多為風火動搖或風熱上擾,虛者多為腎虛、血虛、陰虛。
2.1.1風火上攻 《醫(yī)方考》[12]中提到:“肝主風,心主火,瞳子散大,風火動搖之象也”,肝火旺盛,則令肝木實,進而肝陽化風,引肝風內動;肝為心之母,肝火引動心火,“以火性散溢,故瞳子散大”[13]。風火之性發(fā)散,導致“陽升化風,劫傷血液”[14],故而瞳神散大。
2.1.2風熱發(fā)散 《脈因證治》[15]云:“瞳子散大,皆辛熱之為也,辛主散,熱乘之,當除風熱”;《張氏醫(yī)通》[16]曰:“瞳神散大者,風熱所為也,火性散,挾風益熾,神光怯弱不能支,亦隨而散漫,猶風起而水波也,亦有過服辛散而致者”,是故辛熱發(fā)散,上攻于目可導致瞳神散大。
對于實證,治療當“瀉木火之邪”[16],用藥“宜苦宜酸宜涼”[16],因苦能降泄,酸能收斂,涼以消火熱之性;尤其注意忌辛熱耗散之品,“以味辛反助火也”[16],辛味發(fā)散力強,又能助火,火熱相合,更耗散難收。《攝生眾妙方》[17]中亦提到:“治風熱之甚,瞳子散大,視物生花,此血虛陰弱,當養(yǎng)血涼血,收火之散,收風之熱,則愈矣”。
2.2.1腎精虧虛 瞳神屬腎,腎藏精主水液,腎精腎水可涵養(yǎng)瞳神。此外,腎為肝之母,肝主目,受血而能視,血弱則肝氣無以榮養(yǎng),肝氣不榮則膽水不能上運,長此以往子病及母,腎精虧虛不能涵養(yǎng)瞳神,致瞳神昏散、目失光彩、視物不能,進而可發(fā)展為瞳神散大。
2.2.2陰虛血弱 《赤水玄珠·卷三》[18]曰:“陰主斂,陰虛則瞳子散大而為目昏花”,《證治準繩集要》[4]亦提到:“……瞳子散大,視物昏花,血弱陰虛故也”,陰液不足,陰血虧虛,瞳神失于陰血濡養(yǎng)及收斂而散大難收。
對于虛證,治療當以補腎滋陰養(yǎng)血為治則。《脈因證治》[15]中提到:“如昏弱不欲視物,內障見黑花,瞳散,皆里也,血少神勞腎虛也,宜養(yǎng)血補水安神以調之”,故當補腎養(yǎng)陰血,收斂瞳神。
“陰精、腎氣兩衰,相火邪行無制”[19]可導致瞳神散大。腎虛可致陰血虧虛瞳神失養(yǎng)而散大,相火妄動、虛火上炎,火性散而致瞳神散大,故用藥不宜辛散,宜補養(yǎng)腎精。
3.1.1五味子 《醫(yī)學衷中參西錄》[20]描述:“五味子能斂瞳子散大”;《本草衍句》[21]謂之:“補虛勞之羸瘦,收散大之瞳神”;《本草備要》[22]云五味子可“收耗散之氣,瞳子散大”。由此可見,五味子確有收斂散大瞳神的作用,可收耗散之氣而使瞳神復舊。
五味子宜用于瞳神散大者,賴其補肝腎之功。《醫(yī)學衷中參西錄》[20]描述五味子“其至酸之味,又善入肝,肝開竅于目,故五味子能斂瞳子散大。”以補肝而斂瞳神之用。五味子入腎經,《神農本草經》[23]謂:“強陰,益男子精”,其性溫,味甘咸酸,甘溫可“補不足”,咸能滋腎,可“滋腎精不足之水,強陰澀精”,其性味中“咸酸為多”[22],故可滋補腎精、滋養(yǎng)腎水而收斂瞳神。
3.1.2磁石 《本經逢源》[24]描述:“磁石為鐵之母,腎與命門藥也……《千金》磁朱丸治陰虛龍火上炎,耳鳴嘈嘈,腎虛瞳神散大?!薄侗静萸笳妗穂25]云:“磁石味辛而咸,微寒無毒,得沖和之氣能入鎮(zhèn)腎陰,使陰氣龍火不得上升,故千金磁朱丸用此,以治耳鳴嘈嘈,腎虛,瞳神散大,謂有磁以鎮(zhèn)養(yǎng)真精,使神水不得外移?!薄督{雪園古方選注》[13]言:“瞳神散大……以火性散溢,故瞳子散大……磁石辛咸寒,鎮(zhèn)攝腎精,令神水不外馳”,由此可見,磁石可收瞳神散大。
磁石宜用于瞳神散大者,賴其咸寒重鎮(zhèn),可收攝腎精。磁石可入腎經,為“腎與命門藥也”[24],《本草從新》[25]謂之:“色黑入水,能引肺金之氣入腎,補腎益精,除煩祛熱”。若腎虛相火擾動、乘虛上擾,火性散溢,致神水失去固攝,可致瞳神散大。磁石咸寒入腎,固護真陰,鎮(zhèn)攝浮陽,鎮(zhèn)養(yǎng)腎中真精,故可治腎虛瞳神散大。所以,對于腎虛陰精不足、相火擾動所致的瞳神散大,磁石可令腎水充足而神水不溢、瞳神不散。
瞳神散大,忌用辛溫耗散、性質滑利之品。味辛助火,滑利又易傷陰耗血,皆不利于收斂散大之瞳神。
3.2.1益母草(茺蔚)《本草從新》[26]謂:“勿以其有益母之名而濫用之,瞳神散大者尤忌”;《本草通玄》[27]云:“然畢竟職專行血,故瞳神散大者又在禁例”;《本草正義》[28]言:“火勝而瞳神散大者弗用”;《本草備要》[22]載:“然辛散之藥,瞳子散大者忌服”;《本草求真》[25]曰:“然氣味辛散,瞳神散大者,其切忌之”。由此可見,益母草不宜用于瞳神散大。
益母草忌用于瞳神散大,主要因其味辛,可助火,性質滑利傷血。另外,益母草苦泄辛散之力較強,主入血分,雖有“益母”之名,卻非補益之藥。“蓋用其滑利之性則可,求其補益之功則未也”[29],故有氣血兩虛、陽虛體寒及滑脫不固之病證者當謹慎使用,正如《本草正》[29]言:“益母草,性滑而利……然惟血熱血滯及胎產艱澀者宜之,若血氣素虛兼寒及滑陷不固者皆非所宜”。益母草滑利之性會行血傷血,使源竭于下,虛者更虛,瞳神更加散大難收。目得血方能視,“茺蔚行血甚捷,瞳子散大,血不足也,故禁之”[30]。其次,益母草“辛散能助火邪也”[28],對實證風火上攻所致瞳神散大有害無利。
3.2.2茺蔚子(益母草子)《本草從新》[26]言:“雖曰行中有補,終是滑利之品,非血滯血熱者勿與,瞳神散大均在忌例”;《醫(yī)宗必讀》[31]曰:“子與葉皆善行走,凡崩漏及瞳神散大者,禁用”。由此可知,茺蔚子忌用于瞳神散大。
茺蔚子不宜用于瞳神散大者,因其性善走,容易走竄傷血;其次,因其辛溫主散,能助火,故對于有瞳神散大無論虛實皆易造成擾動,使瞳神散大難收。益母草子相較益母草兼有補益的作用,但終究是性質滑利之品,非血中有瘀滯以及血中有熱者勿隨意用藥,瞳神散大者理當忌用。
3.2.3蔓荊子 《本經逢原》[24]謂蔓荊子:“凡頭痛目痛,不因風邪而血虛有火者禁用,瞳神散大尤忌”,故蔓荊子忌用于瞳神散大者。
蔓荊子辛、苦,微寒,味辛可發(fā)散,性寒可清熱,中藥學將其歸屬于發(fā)散風熱藥,功善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其藥性升發(fā),善走頭目,故在眼科用藥中多配合其他祛風明目藥物用于風熱上攻、目赤腫痛等,在目疾中應用甚廣。但蔓荊子其藥性發(fā)散可助火熱之邪,走竄力強可傷血,其不利于養(yǎng)斂瞳神,故不宜用于瞳神散大者。
3.2.4青葙子 《本草備要》[22]皆謂青葙子“瞳子散大者忌服”;《本草求真》[25]曰:“瞳神散大者切忌,以能助火”;《本草從新》[26]謂:“能動陽火,瞳子散大者勿服”;《蘭室秘藏》[32]亦提到:“去青葙子,為助陽火也”。由此可知,青葙子忌用于瞳神散大。
青葙子味苦,性微寒,功擅清熱瀉火,明目退翳,風熱目疾應用較多。但其不用于瞳神散大者,一是古籍中一再強調其能“動陽火”,不宜使用;二是本品確有擴散瞳孔的作用[33]。瞳神散大與風火動搖有關,故不宜使用本品。
3.2.5川芎 《張氏醫(yī)通》[16]曰:“瞳神散大者,風熱所為也……治宜苦宜酸宜涼,如四物去川芎……大忌辛熱,當瀉木火之邪,……藥中不可用……川芎……之類……。”此處提到瞳神散大不可用川芎。
川芎忌用于瞳神散大,主要因其味辛助火及辛溫走竄之性,功擅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又善“上行頭目”而為治頭痛之要藥。本品辛溫升散力強,《本草匯言》[34]謂:“味辛性陽,性善走竄而無陰凝粘滯之態(tài)。”又善上行頭目,對于瞳孔散大者一是辛溫助熱使風熱更甚,二是其上行頭目走竄力強,不利于收斂散大之瞳神,故當忌用。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味辛者皆不可用?!稄埵厢t(yī)通》[16]在提出瞳神散大不宜用川芎的同時,亦提出“當歸味亦辛甘,而不去者,以其和血之圣藥也”,當歸性味雖辛但性甘溫質潤,較為平和,善養(yǎng)血和血,而無川芎辛溫走竄之弊。故對藥物又當審慎把握,不可因其性味皆辛而棄之不用。
瞳神散大實者多風火動搖、風熱上擾,用藥不宜辛溫耗散之品,治宜苦、宜酸、宜涼,以酸能斂而辛熱可發(fā)散助火;虛者多為肝腎虧虛、陰虛血弱,治則宜補養(yǎng)肝腎、滋陰養(yǎng)血,如五味子、磁石,尤其注意不宜用辛熱發(fā)散助火之類,如益母草、茺蔚子、蔓荊子、青葙子、川芎。此外,古人對某些藥物又有獨到的認識,像蔓荊子、青葙子,雖然名列疏風清熱之品,可用于風熱上攻所致目疾,但仍被多次強調不可應用于瞳神散大者,當引起重視。筆者所列舉的7味中藥是臨床遣方中應用十分廣泛的藥物,古籍中多次強調其對于瞳神散大用藥的宜忌,可對臨床用藥起到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