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紹偉
時光飛逝,歲月荏苒,《中國學校體育》(《學校體育》)已經(jīng)走過了40年的歷程。40年來《中國學校體育》伴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jīng)濟、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步伐,記錄和見證了我國學校體育改革發(fā)展的風風雨雨,已經(jīng)從嗷嗷待哺的嬰兒成長為不惑之年的成人。我自1983年發(fā)表第一篇文章至今,已在《中國學校體育》發(fā)表了約50篇文章。毫不夸張地說,《中國學校體育》是教我成長、催我成長、伴我成長的良師益友,正因為如此,我始終對《中國學校體育》有著一份深深的敬意、深深的謝意、深深的愛意和溫馨的記憶,由衷地向《中國學校體育》40歲生日表示真誠的祝賀!
40年來,《中國學校體育》始終堅持以引領我國學校體育改革發(fā)展的正確方向為宗旨,堅持為我國學校體育服務、為廣大一線體育教師服務的辦刊方向,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辦刊基調,強調面向廣大體育教師的實際需求,并更多地刊登一線體育工作者短小精干、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文章。因此,《中國學校體育》受到廣大學校體育工作者和體育教師的歡迎,成為體育教師工作、學習、研究的良師益友,成為學校體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學體育教師的精神家園。
一、不忘辦刊初心
40年前,《學校體育》隨著改革開放和學校體育發(fā)展的深入,在廣大學校體育工作者千呼萬喚之中誕生。1981年9月創(chuàng)刊之時,時任教育部副部長曾德林題詞“《學校體育》主要是面向學校,為學校體育教學、科研和其他活動服務”。時任中華體育總會主席鐘師統(tǒng)題詞“為兩億青少年學生體質的增強,為體育教學的改革與提高,為學校體育組織管理的科學化,發(fā)揮積極的指導與推動作用”。原國家體委副主任黃中闡明了辦刊的要求“宣傳黨和國家對于學校體育的方針政策,介紹國內外有關學校體育的知識、科研動態(tài)、成果,交流體育教學、開展課外體育活動、施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的經(jīng)驗,研究結合青少年兒童生理、心理特點進行體育教學的理論,探索學校體育工作規(guī)律,以促進學校體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活躍學術研究空氣,推動學校體育蓬勃開展”。創(chuàng)刊號非常清晰地表明了《學校體育》辦刊的初心——面向我國學校體育的實際,研究學校體育的理論與實踐問題,拓寬體育教師的知識與視野,為廣大學校體育工作者尤其是體育教師提供服務,提高學校體育的育人質量與成效。
在慶?!吨袊鴮W校體育》創(chuàng)刊40周年的今天,不能忘記我們來自于哪里,不能忘記我們出發(fā)的地點,更不能忘記我們的初心——心愿與信念。守望來處是給與這40年最好的紀念和最佳的禮物。
二、堅持開拓創(chuàng)新
40年來,我國的學校體育與學生健康發(fā)生了非常深刻而廣泛的變化。一方面,我國學校體育的法律地位逐漸提高,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學時比例與總學時都有了非常明顯的增長,學時比例從6%左右增長到10%~11%,總學時從600多學時增加到1200學時;課內外有機結合的體系已經(jīng)形成,體育與健康課、大課間體育活動、校內的課外體育活動和體育競賽,以及家庭體育作業(yè)、親子體育活動等校外體育活動體系逐漸完善,有效促進了學生體育活動的開展和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學校體育的物質條件得到極大改善,截止到2016年底,全國小學體育運動場館面積達標比例為75%,體育器材達標比例為80.2%,中學體育運動場館面積達標比例為85%,體育器材達標比例為90%左右,為開展學校體育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中小學體育教師數(shù)量穩(wěn)步增長,2016年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師58.5萬人,2019年超過60萬人,擁有體育教育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的青年體育教師已經(jīng)成為體育教師隊伍的主體;學校體育理論與實踐研究不斷拓展與加深、研究成果不斷增加、研究水平不斷提高,兼具本土特色和國際化視野的“中國經(jīng)驗”正在形成。目前,我國學校體育已經(jīng)進入從“有體育”轉向“有好體育”的新時期。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20年10月15日印發(fā)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服務學生全面發(fā)展、增強綜合素質為目標,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面向全體,加強融合,強化實踐體驗,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位一體”的學校體育指導思想為我國新時代學校體育改革發(fā)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三、深化學校體育改革
目前,我國的學校體育已經(jīng)進入深層次改革階段,只有從整體上解決影響和阻礙學校體育深度發(fā)展的教育和體育認識問題,才可能形成學校教育和學校體育實踐的自覺,進而提高學校體育的育人質量與成效。
1.糾正“重文輕武”“身心二元”的錯誤認知,確立體育在學校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基礎地位
學校體育深化改革的第1個基本問題是為什么需要學校體育,即正確認識體育在教育中的價值與地位。我國的教育文化中,“重文輕武”“身心二元”的錯誤觀念依然根深蒂固。其一是對身體、健康和體育知識的忽視,甚至是無視:英國著名教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在160多年前提出“人們會因為被人發(fā)現(xiàn)讀錯了希臘文學中某個人名的重音而感到羞愧,會因為不知道一個神話般的傳奇人物的事跡而怨憤,卻不會因為不知道諸如咽鼓管的位置在哪里、脊柱神經(jīng)有什么作用、正常脈搏是多少次數(shù)以及肺泡是怎樣充滿空氣的等知識而感到一丁點的慚愧。他們對自己的兒子熟知2000年前的迷信傳說充滿期盼,卻毫不在意自己是否應該教給孩子一些有關自己身體構造和機能的知識——不但如此,他們甚至還希望不要有人教孩子這些東西”[1]。這種觀念至今在我國教育中仍然存在。其二是將體育與智育對立的觀點,錯誤地假設進行體育鍛煉會讓學生“玩瘋了”,會影響學生的文化學習和學習成績。因此,為了提高學習成績必須將學生關在教室里、釘在課桌前,只能以犧牲學生的身心健康為代價?;诖?,即使強調重視學生的身體健康,也僅僅是將學生的身體與健康作為文化學習的工具,即為了文化學習成績而關注身體、健康與體育,而不是從身心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的角度認識與實施。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深刻反思“重文輕武”“身心二元”的錯誤認識,重新確立“文武雙全”“身心一元”的以發(fā)展學生身心健康為本的教育文化。現(xiàn)代生理學研究表明,體能的退化預示著人的心肺功能、骨骼肌肉功能、新陳代謝功能、免疫功能乃至大腦功能的全面弱化,可能對人的學習能力造成限制,進而影響人的智力發(fā)展;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早期運動經(jīng)驗就是人的“底層經(jīng)驗”和“原始智力”,這種經(jīng)驗的缺失將會大大影響人后期智力的發(fā)展;現(xiàn)代神經(jīng)教育學研究表明,少年兒童參與體育運動,尤其是有氧運動,能夠讓大腦前運動皮層、海馬旁回、海馬體、顳下回、尾狀核等區(qū)域的大腦灰質增多,而大腦灰質增多意味著神經(jīng)元數(shù)量多。因此,體育運動不僅能通過改善與學習有關的腦功能幫助提高學習成績,還可以通過改善注意力、執(zhí)行能力、情緒調節(jié)等學習行為間接提高學習成績。概言之,增加體育運動時間不僅不會降低學習成績,反而會促進學習成績的提升。
毋容置疑,在學校教育中將每一位學生培養(yǎng)成為體魄強健、頭腦聰明、品德高尚的“接受過體育與健康教育的人”,即學生具有健全的人格與全面發(fā)展的身心,有健康的身體與健康的心態(tài),對于成為能夠快樂學習、幸福生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前提性、基礎性的地位。
2.堅持學校體育“運動育人”“體育與健康有機融合”的方向,提高學生的體育與健康素養(yǎng)
學校體育深化改革的第2個基本問題是做什么樣的學校體育,也就是既要正確地做體育,更要做正確的體育。在我國學校體育中,由于對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焦慮,以及“訓練化傾向”的泛濫和受“生物體育觀”的影響,長期以來普遍存在將學校體育僅僅局限于對學生的生物學改造,單純追求“跑得快、跳得高、投得遠”的目標,過分關注體能與技能訓練結果,而忽視了學校體育的育人本質,導致學校體育與學校教育的分離。另外,體育與健康教育的分離與脫節(jié),也會導致學校體育的科學指導不夠和學生健康知識素養(yǎng)低下。
學校體育改革必須回歸教育的本質與追求,確立學校體育的核心價值不僅是“身體的強壯”,而且是“和諧發(fā)展的人”。蔡元培先生在百年之前就提出了“完全人格,首在體育”的觀點。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明確指出體育對教育的四大貢獻“促進生活技能教育和終生體力活動參與;促進青少年成為負責任的積極公民;培養(yǎng)具備身體素養(yǎng)和完成學業(yè)成就所必需的知識與信心的學生;掌握應對21世紀挑戰(zhàn)的必備技能和價值觀”[2]。這些都為正確實施學校體育指明了方向。
在學校體育改革中必須始終追求學校體育的“運動育人價值”,學校體育本質上包含了體育運動中的教育、關于體育運動的教育和通過體育運動的教育3個方面,即包括學習與體育運動有關的知識、技能和方法,學習獲得心理健康和社會健康等方面的技能,學習與體育運動有關的文化價值,充分認識體育運動對個人和社會發(fā)展的作用。另外,在學校體育中通過健康教育幫助學生獲取、理解個人健康信息,并運用這些信息維護和促進健康幸福。
在學校體育中堅持“體育運動教育與健康教育有機結合,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fā)展。營養(yǎng)健康、鍛煉、良好的睡眠習慣、放松和心智知覺、運動和競技等,對學習、動機和自我發(fā)展均有正面的影響”[3]。只有始終堅持“運動育人”的正確方向,實現(xiàn)體育與健康的有機結合,才能更好地解決目前我國學生發(fā)展中突出存在的健康問題,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
3.從體育教師“唱獨角戲”轉向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有機融合的學校體育
學校體育深化改革的第3個基本問題是怎樣開展學校體育,即如何組織實施學校體育。我國學校體育實施過程中往往將體育和學生健康僅看成是體育教師和學校體育的問題。實際上,學生體育和學生健康是一個系統(tǒng)性的問題,要解決學生體育和學生健康問題,學校體育的組織管理必須從體育教師“唱獨角戲”向體育教師、科任教師、班主任、學校領導、學生家長、教育職能部門、社會組織等各司其職、通力合作轉變。學校體育組織形式必須從體育與健康課和校內體育向課內與課外有機銜接,校內與校外體育活動有機結合,并與校內校外健康教育整合轉變。通過校內外“三位一體”的學校體育與健康教育,讓每一名學生無論其體能、技能基礎如何,都能平等地參與到體育與健康教育中來,在體育與健康教育中鍛煉自我、展示自我、發(fā)展自我、成就自我,逐漸養(yǎng)成熱愛體育運動的生活習慣,形成科學鍛煉的生活方式,為終身體育奠定堅實的認知、能力基礎。
四、期盼再創(chuàng)輝煌
《中國學校體育》是目前唯一一本以“中國”冠名的學校體育類雜志,是由教育部主管,面向全國學校體育工作者的專業(yè)性刊物,在我國學校體育工作者和體育教師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和非常廣泛的影響:證據(jù)之一是這個主要由體育教師個人訂閱的刊物,曾經(jīng)創(chuàng)造過近10萬冊發(fā)行量的輝煌;證據(jù)之二是很多學校體育工作者和體育教師都以能在《中國學校體育》上發(fā)表文章作為一種榮耀。
目前,我國學校體育事業(yè)也進入了新的發(fā)展時期,我作為一位學校體育工作者,特別期盼《中國學校體育》在現(xiàn)有的基礎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繼續(xù)堅持正確的辦刊方向,進一步加強刊物的引領性、知識性、實用性,進一步提高刊物的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
我期盼并相信,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中國學校體育》可以成為體育教師人人喜歡、人人閱讀、人人受益的專業(yè)刊物,為我國學校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為體育教師隊伍的發(fā)展、為培養(yǎng)身心健全、全面發(fā)展的一代新人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英] 赫伯特·斯賓塞.教育論:智育德育和體育[M]王占魁,譯,北京:中國輕工出版社,2016:18.
[2]鐘啟泉,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社,2000,11:66.
[3]查爾斯·菲德爾,瑪雅·比亞利克,伯尼·特里林.四個維度的教育——學習者邁向成功的必備素養(yǎng)[M]羅德紅,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