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媛
王有奎是第五批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室指導老師,從醫(yī)50余載,專攻肺病診療,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療效獨特。有幸跟師臨診學習,獲益頗多。王主任通過多年對肺脹的深入研究,創(chuàng)新總結出了肺脹的基本病機“元氣不足,肺失宣降”“痰、飲、瘀”為肺脹發(fā)作之標,“大補元氣”是肺脹的治療根本,形成了對肺脹診治的新理論新思想,對肺脹病臨床的診治發(fā)揮了巨大的指導作用,現將一點心得體會向大家介紹如下。
肺脹系由多種慢性的肺系疾患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終致肺氣脹滿,不能斂降的一種病癥,病程長,癥狀時輕時重,患者十分痛苦。臨床上常表現為咳嗽、咳痰、胸部膨滿, 憋悶, 喘息上氣,心悸,煩躁不安,面色晦暗,唇甲發(fā)紺, 甚或肢體浮腫等為主要特征,與現代醫(yī)學中的慢性支氣管炎合并肺氣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簡稱肺心病)等相類似,皆屬于“肺脹”范疇。
古文今論,多提及“風、寒、熱、痰、濕、虛、瘀”眾說紛紜。“肺脹”之名最初見于《靈樞·脹論》“肺脹者,虛滿而喘咳”?!吨T病源候論》言:“肺虛為微寒所傷,則咳嗽。嗽則氣還于肺間,則肺脹”?!短绞セ莘健贰妒備洝返任墨I中也有記錄,指出肺脹基本的病理基礎為肺虛。宋金元時期眾多著名的中醫(yī)家也主張肺虛再感邪形成痰、飲、瘀致肺脹的觀點,例如元代醫(yī)家朱丹溪的認識“肺脹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挾瘀血礙氣而病”。中醫(yī)理論多認為先虛再感邪的觀點,認為肺脹的發(fā)生為肺本虛,復加外感、食傷、情志失調、過度疲勞等原因,導致痰、飲、瘀病理產物,阻礙氣機而致病。病理特點以痰濁、水飲、血瘀為主,痰飲多見于肺失治節(jié),不能布津;脾失運化,不能轉輸;腎失氣化,不能蒸化,津液凝聚而生成。血瘀多見于氣虛、氣滯,氣不行血,瘀滯而成。痰、飲、瘀蟄伏于肺,成為肺脹發(fā)病的夙根,每遇天氣變冷、進食不當、情志失和、疲倦過勞等多種誘因即可引起發(fā)作。
近年來,眾多名家對肺脹病因以及病機的研究做的較多。王琦等[1]認為肺虛不固、外感誘發(fā)是肺脹發(fā)生的基礎,瘀血與痰濁交阻為病機演變的重點。韓樹人認為肺脹因反復感受外邪,并且跟長期吸煙有關,病位主要在肺腎,累及心脾,病理屬性以虛為主,其演變的過程為因虛致實,最終導致痰濁水飲夾瘀內阻而成[2]。洪廣祥[3]則認為肺陽虛是其發(fā)病的根本,痰瘀伏肺是其夙根。武維屏等[4]認為久病肺虛是肺脹病的發(fā)病基礎,痰瘀潴留在肺而導致發(fā)病,本虛為氣虛或氣陰兩虛,標實為痰濁跟瘀血。胡鐵城[5]認為肺脹病病位以肺為主,關聯脾腎,三臟皆虛,虛中夾實,致氣道不暢、肺管不利、壅滯脹滿而發(fā)病,主張病因感邪,邪是指一切內外致病因素,社會環(huán)境、空氣污染、精神緊張等無形或有形之邪都能犯肺致病,認為發(fā)病多因久病肺虛、痰瘀滯留所致,指出血瘀在其演變過程中具有很重要意義,胡鐵城主張從瘀論治肺脹病。
2.1 元氣不足,肺氣不利,是肺脹發(fā)病之因氣是人體生命和活動的最基本的物質基礎,《景岳全書》 描述“人之有生,全賴此氣”,而最基本的氣就是元氣,又稱原氣、真氣。秉承于先天,后藏于腎,依后天之精氣不斷滋養(yǎng)充實,來發(fā)揮其作用。元氣分布于人體各臟腑即成為臟腑之氣,肺氣可稱之肺元氣。因為肺主氣行水司呼吸。肺的正常宣發(fā)肅降,治理調節(jié)全身之氣正常的升降出入,人體津液運行、輸布、助心行血功能才能正常發(fā)揮作用。氣機運行正常,各臟腑功能的正常運行才能得到保證,才能充分發(fā)揮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 若元氣不足, 肺主氣的功能失常,就會發(fā)生氣虛,氣滯、氣逆等氣機失調的病理狀態(tài)[6]。肺脹病的臨床表現常見咳嗽、喘促上氣、胸部滿悶。究其病機,肺虛不能主氣,肺氣上逆則作咳;宣肅失常,斂降失調則喘促上氣,氣滯則氣停留肺中則胸部脹悶如塞。肺脹為久病咳喘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而成。久病不愈耗散元氣,則元氣虧虛。肺脹患者老年男性居多,《黃帝內經》言:“男子,五八腎氣衰,發(fā)墮齒槁”。元氣根于腎,由腎中的精氣化生,腎氣衰,腎中精氣不足不能化生元氣則元氣不足。
2.2 元氣不足,氣機不利,是產生痰、飲、瘀的病理基礎元氣的功能主要是激發(fā)和推動人體臟腑功能活動,是人體一切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元氣不足則無力激發(fā)、推動五臟六腑運行。氣、血、津、液的正常運行和散布靠肺之宣發(fā)肅降,脾之運化轉輸,腎之蒸騰氣化來維護;元氣不足,臟氣虛弱,致氣虛、氣滯等氣機不調情況,脾氣虛,脾主運化功能障礙致氣滯,則津停液滯,聚為痰飲; 肺主宣降,通調水道,肺氣虛,宣降失調,不能布散,津液停留成痰,壅滯留于肺成為發(fā)病之夙根。氣虛推動無力而滯,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
2.3 元氣不足,肺失宣降,是肺脹的根本病機元氣承受于先天,后藏于腎,依賴后天之水谷精氣不斷充養(yǎng),是呼吸的根本動力。明代孫一奎[7]重視并強調元氣對于呼吸的推動作用?!夺t(yī)旨續(xù)余》曰:“呼吸者,即先天太極之動靜,人一身之原氣也”,由此而肺能呼,腎能吸。王主任也認為呼吸根于元氣,不能相離渦旋于胸中。肺脾腎功能正常與后天水谷精微充足與否,決定了元氣的盛衰。肺主氣司呼吸,是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場所,通過肺的呼吸作用,實現清氣與濁氣的氣體交換,維持人體的各項生命活動。若肺臟失調,宣降不利,可導致呼吸不暢,出現咳嗽、氣喘、胸悶如塞等癥。脾為后天之本,脾之功能正常,才能為元氣的化生提供充足的精微物質基礎,使之進行正常的生理功能。腎為先天之本,藏精納氣,腎精所化生的腎氣決定著元氣之盛衰,腎氣衰弱,攝納無權,清氣不能向下納入于腎,則表現出呼吸表淺,呼多吸少,甚至動則氣喘,這些都是肺脹病特征性癥狀。王主任在臨證中擅用臟腑辨證,認為肺脾腎虛,元氣不足,氣機不利是肺脹發(fā)生的根本病機。運用大補元氣,宣降肺氣,調節(jié)呼吸功能,與調補肺脾腎,增強呼吸功能相結合的方法,氣機調暢則痰飲瘀血無以生,佐以祛痰化瘀之品,使氣道暢通,氣順喘平。王主任自創(chuàng)經驗方復健湯[8],其組成:人參、沉香、山藥、熟地黃、五味子、補骨脂、茯苓、黃芪、當歸、麥冬、補骨脂、胡桃肉、紫蘇子、厚樸、萊菔子治以大補元氣,補益肺脾腎。人參、沉香為君藥。人參大補元氣,補益脾肺,《本草匯言》描述人參[9]:“元神不足,虛羸乏力, 以此培之……若久病元虛, 六脈空大者……皆可用”。《理虛元鑒》亦提及:“人參, 大補元氣,沖和粹美,不偏不倚”。沉香有扶脾達腎,納氣歸元作用,《本經逢原》言:“黑錫丹用沉香取其納氣歸元也”,李杲亦曾言“沉香,能養(yǎng)諸氣,用為使,最相宜”。本方中王主任亦將沉香為人參的君中之使藥,增強大補元氣之力;補肺的黃芪、補腎納氣的補骨脂、胡桃肉;補脾的茯苓、山藥;五味子肺腎共補;當歸、麥冬、熟地黃養(yǎng)陰血,使氣有所依,且當歸有主咳逆上氣之用,麥冬能養(yǎng)胃液,開胃納食,入脾散精于肺,定喘寧嗽之用;紫蘇子、厚樸、萊菔子行氣化痰,使氣道暢通。諸藥合用,標本兼治,共奏大補元氣,補益肺脾腎,調暢氣機之功,達到止咳平喘,固本而增強肺的功能,避免反復發(fā)作。
綜上所述,元氣不足,肺失宣降為肺脹發(fā)生的根本病機;治療肺脹宜大補元氣為始終;補益肺脾腎,調暢氣機,暢通氣道,為肺脹治療的根本原則,為臨床診治肺脹提供了新的診療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