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延慶
(揚州大學,江蘇 揚州 225009)
組 成:生黃芪30 g,熟地黃15 g,三棱10 g,莪術(shù)10 g,藤梨根30 g,壁虎10 g,紅豆杉5 g,紅景天10 g,半枝蓮30 g,炙甘草3 g。
功 效:補益脾腎,祛瘀解毒。
主 治:胃癌(脾腎不足、毒瘀阻絡證)。
用 法: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方 解:方中黃芪、熟地黃共為君藥。黃芪甘微溫,歸脾肺經(jīng),補氣升陽,熟地黃甘微溫,歸肝腎經(jīng),補血養(yǎng)陰,生精填髓,二藥相伍,益氣健脾、填精補腎。三棱、莪術(shù)、藤梨根為臣藥。三棱、莪術(shù)辛苦溫,歸肝脾經(jīng),破血行氣、消積止痛,二者為常用藥對,既善破血,又善調(diào)氣,助力黃芪,有瘀者瘀可徐消,無瘀者行補藥之滯以強補藥之功;藤梨根酸澀涼,歸胃、腎經(jīng),清熱解毒、健胃除濕,與黃芪相伍,涼溫相制,契合中焦胃熱脾寒之寒熱錯雜病機。紅景天、壁虎、紅豆杉、半枝蓮為佐藥。紅景天甘澀寒,益氣健脾、活血通脈;壁虎咸寒,祛風通絡、消癥解毒;紅豆杉淡平,抗癌消炎排毒;半枝蓮辛苦寒,清熱解毒、散瘀止血、利水消腫,常與藤梨根相伍,用于消化道腫瘤疾病。炙甘草為使藥,味甘性平,補脾益肺、清熱解毒、調(diào)和諸藥。全方共奏補益脾腎、祛瘀解毒之功。
加 減:氣分虛甚者,酌減三棱、莪術(shù),加山藥、人參;陰血不足者,加當歸、女貞子、墨旱蓮;汗多者,加浮小麥、龍骨、牡蠣、山萸肉;低熱者,加青蒿、知母、黃柏;口干欲飲者,加麥冬、石斛;納呆者,加雞內(nèi)金、山楂、神曲、炒谷芽、炒麥芽;便溏者,加石榴皮、豆蔻仁、補骨脂;腹脹者,加木香、枳殼。
蔣某,女,34歲。初診日期:2015年6月1日。
主訴:胃癌術(shù)后6個月,化療副反應?;颊?014年12月1日于蘇北人民醫(yī)院診斷為胃惡性腫瘤,遂行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術(shù),術(shù)后病理示:(胃)糜爛型腺癌Ⅱ級,灶區(qū)印戒細胞癌,癌組織侵及黏膜固有層與黏膜肌層交界處,未見侵犯血管與神經(jīng),R0切除,未見淋巴結(jié)癌轉(zhuǎn)移。術(shù)后復查MRI示:肝內(nèi)多發(fā)占位,結(jié)合病史考慮轉(zhuǎn)移瘤。2015年1月21日至5月21日行化療,復查MRI示肝臟多發(fā)占位較前略縮小。因肝功能損害、腹痛較劇未再行化療,轉(zhuǎn)求中醫(yī)診治??淘\:時有腹痛,納谷欠佳,消瘦(體質(zhì)量36.5 kg),疲乏無力,精神欠佳,夜寐一般,二便尚調(diào)。舌淡苔白厚、舌下見瘀脈,脈細弱。西醫(yī)診斷:胃癌;中醫(yī)診斷:癥積。辨證:脾胃虛弱,毒瘀阻絡。病機:脾胃虛弱,運化無權(quán),納谷無力,濕濁內(nèi)蘊,食積瘀熱,久聚化毒,阻滯脈絡,不通則痛,不榮則乏。治法:健脾養(yǎng)胃,理氣活血。治以資生消瘤飲加減。處方:
生黃芪40 g,藤梨根30 g,紅景天6 g,蜂房20 g,熟地黃15 g,野葡萄根30 g,紫蘇梗10 g,炒谷芽10 g,炒麥芽10 g,丹參15 g,白毛藤30 g,焦山楂10 g,六神曲10 g,三棱10 g,雞血藤30 g,徐長卿30 g,炙甘草3 g,莪術(shù)10 g,紅豆杉3 g,延胡索10 g,天冬15 g,麥冬10 g,太子參15 g,制南星15 g。14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6月25日二診:患者藥后腹痛漸止,疲乏減輕,精神好轉(zhuǎn),納谷正常,夜寐亦安,二便自調(diào)。舌淡苔薄白,脈細。獲效守方,加雞內(nèi)金10 g,增強健脾養(yǎng)胃、化食消積之力,調(diào)理30劑。此后以此方加減。
隨訪:患者腹痛癥狀消失,生活起居正常,2015年8月3日至12月24日口服替吉奧化療后未再行化療、介入等治療,堅持中醫(yī)調(diào)治以善后,恙情平穩(wěn),至今約5年,各項指標正常,多次CT檢查肝臟未見轉(zhuǎn)移灶,現(xiàn)體質(zhì)量達50 kg,已正常工作。
按語:本例胃癌以腹痛為主癥,機體整體為“虛”,局部屬“實”,兼有“不榮則痛”及“不通則痛”的病理特點,故以扶正祛邪為治則。四診合參,脾胃虛弱、毒瘀阻絡為主要病機。治以健脾養(yǎng)胃、理氣活血。方中生黃芪、太子參、紅景天、天冬、麥冬、熟地黃健脾益氣、養(yǎng)陰生津;炒谷芽、炒麥芽、焦楂曲健脾助運、消食和胃;徐長卿、紫蘇梗祛風化濕、理氣和胃;丹參、雞血藤養(yǎng)血活血、通絡止痛;患者胃癌晚期,正虛邪戀,易化痰濕、生熱毒,故辨病選用蜂房、制南星、紅豆杉攻毒散結(jié),藤梨根、野葡萄根健胃解毒、清熱利濕;患者以腹痛為主訴,辨癥應用延胡索、三棱、莪術(shù)破血行氣消積以增強止痛之功。綜觀全方用藥輕快靈活,藥證合拍,效如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