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黎明
我理想中的完美住宅,得有幾個重要元素:一個偌大的陽臺,一個寬敞的書房,以及敞亮的玻璃窗。歷經千辛萬苦,我終于擁有了這樣一套房子。這套房子,基本滿足了我的所有理想需求,其中,我尤其喜歡那個“特大號”的陽臺。
陽臺坐北朝南,陽光充足。我在陽臺上來回踱步,琢磨著如何充分利用這個陽臺,讓他的價值最大化。思來想去,我最終決定,用它來構建一個綠色小菜園。正好這個時候,妹夫從老家過來,于是我叮囑他從老家?guī)┎搜砘蛘呤卟朔N子過來栽種。他果然不負所望,從老家?guī)碓S多蔬菜種子和菜秧,有苦荬菜秧、地瓜秧、黃瓜秧、金瓜秧、白菜籽等,令我頗為興奮。
隨后,我從網(wǎng)上買來花盆,并從社區(qū)周圍的莊稼地里,挖來大量泥土。這些泥土,一袋一袋從一樓搬到五樓,雖然很累,但我累得不亦樂乎。每個花盆種上一株菜秧,然后再一排一排擺放整齊。栽種完畢,當我再一次直起腰來,俯看這些排列整齊的蔬菜時,心里美得就像一位將軍在閱兵。
接下來,我每天以一種夏天般的熱情,殷勤地伺候著這些秧苗。忙起來時,可能會忘記吃飯,但一定不會忘記給這些菜苗施肥澆水。對它們的愛,就像一位母親對自己親生孩子的愛。每次出差在外,我總會情不自禁地牽掛和想念它們,就像一個出門在外的母親,牽掛家中的孩子;每當出差回來,看見蔬菜長高了一截,心里總是美滋滋的,那種成就感,就像一位母親,看見自己的孩子漸漸長高。
在我辛勤的侍弄下,那些蔬菜一天天的長大。豆角和四季豆的藤蔓,不知不覺間,爬滿了陽臺的圍欄,并且開滿了一朵朵紅白相間的小花,看上去真的很美。這些花朵,不僅美在我的眼里,更是美在我的心頭。我知道,它們正在用芬芳,來回報主人對它們的愛。我也美美地享受著,這種“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喜悅和回報。
每當我伏案而作,累了時,總會情不自禁地站起來,緩緩地推開落地玻璃門,這時迎面而來的,不僅有明媚的陽光,還有各種蔬菜吐露的芬芳。走進這個我親手構建的菜園,我仔細端詳著那些翠綠的蔬菜,欣賞著它們欣欣向榮的生命,就像一位母親溫情地看著茁壯成長的孩子們在嬉笑打鬧,心里不免樂呵呵地笑開了花,不知不覺間,身上的疲倦早已煙消云散。
耕種這個菜園,不僅為了能吃上自己親手栽種的綠色蔬菜,更是為了寄托自己心中的一種情懷。一種關于土地和鄉(xiāng)村的情懷。每當走進這個栽種著蔬菜的陽臺,對我來說,是從一種生活,步入另外一種生活。確切地說,是從城市生活,步入一種人工模擬的“鄉(xiāng)村生活”。是的,土生土長于農村的我,一直有揮之不去的鄉(xiāng)村情懷,以及解不開的土地情結。
18歲那年,我到省城去求學。這是我第一次離開生我養(yǎng)我的鄉(xiāng)村,也是第一次離開供養(yǎng)了我家祖祖輩輩的土地。對于農村的孩子來說,離開鄉(xiāng)村,便代表著出息。如果畢業(yè)之后,能落戶于他鄉(xiāng),并娶妻生子,成家立業(yè),這在鄉(xiāng)親們的眼里,那可是十足的成功。
轉眼間,我已離開家鄉(xiāng)十幾年了。說不上出息,也談不上成功。在我看來,只是在別人的故鄉(xiāng)里漂泊、謀生。雖然不用再像我的祖輩那樣,在土里刨食,但也得在都市的樓宇間辛勤奔波,才得以養(yǎng)家糊口。和我的祖輩相比,我并沒有比他們更成功,只是換了一種方式生活而已。他們過的是自給自足的鄉(xiāng)村生活,親近自然,綠色環(huán)保,每天享受著自己親手栽種而來的綠色食品。而我們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們,則遠離土地,遠離自然。尤其我們這些從鄉(xiāng)村里出來的人們,每當吃著那些充斥著各種添加劑的食品時,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念土地,懷念曾伴隨我們生命成長的鄉(xiāng)村生活,懷念那種自給自足、悠然自得的健康生活。
每天我穿行在城市街頭巷尾,不免看見許多和我一樣的人,他們在自己的房前屋后或者陽臺上,搞幾個盆,裝點泥,栽種著各種各樣的蔬菜。其實,那些小旮旯里栽種的蔬菜,并不能滿足一個家庭的生活所需,但是,它們可以撫慰那些主人們濃郁的土地情懷,以及回歸自然的強烈愿望。
此時,我突然想起著名詩人海子的一首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游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是的,無論是栽花、種菜、喂馬、劈柴,還是周游世界,都不過是一種生活方式而已。確切地說,是各自感知幸福的方式。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我想每個渴望幸福和追求幸福的人,都應當如海子所言。除此之外,我想我們還得關心自己和他人的生活與生命,關心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時代;關心我們共有的地球和世界;關心我們未來漫長的路,以及未知的未來。讓我們在藍天白云下,同呼吸共命運,共同呵護這個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