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明
相聲從它誕生的那天起,就與諷刺結下了不解之緣。面對社會存在的各種不堪、歪風、邪氣,一些相聲人深感身上有一種責任,要以藝術的方式、幽默的口吻、諷刺的手段,為底層大眾說幾句公道話。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形式,相聲應該真實反映百姓心聲,而反映的手段之一就是對現(xiàn)實進行諷刺,諷刺對象范圍不限,親與朋、官與民、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只要發(fā)現(xiàn)其缺點、不足,都可以加以諷刺。諷刺伴隨著相聲人收獲了源自人民大眾的掌聲和笑聲、口碑和榮譽。
縱觀歷史,傳統(tǒng)相聲創(chuàng)作有揭露和諷刺封建統(tǒng)治者對百姓生活粗暴干涉的《改行》,寫窮苦人如何艱難度日的《醋點燈》,刻畫小市民覬覦富豪生活大吹法螺的心理狀態(tài)的《三節(jié)會》,乃至矛頭直指帝國主義侵略者和腐敗無能的統(tǒng)治當局的《揣骨相》《哏政部》《牙粉袋》《打橋票》等。新時期的相聲也有賡續(xù)諷刺傳統(tǒng)的段子,如《多層飯店》《巧立名目》《電梯奇遇》等?,F(xiàn)在的相聲呈現(xiàn)出更多樣化的發(fā)展,諷刺的成分少了、淡了、輕了,現(xiàn)在的一些文哏相聲,疏遠了現(xiàn)實,冷落了諷刺,正如有論者指出,這些偏于知識性的文哏相聲,沒有切中當代人的日常焦慮,較少參與公共議題,主要在歷史典故和文化知識中找包袱。還有的相聲中,出現(xiàn)了二人轉、模仿秀、奇裝異服、滿臺打滾等內容,轟轟烈烈搞“創(chuàng)新”。無論大型節(jié)慶文藝演出,還是日常節(jié)目出演,人們很難看到有鋒芒的諷刺類相聲。不少所謂新相聲,貌似鬧騰,內容實則不咸不淡,雖然演員們在舞臺上特別能“云”,說得云天霧地,但觀眾聽了,不知所云。有些相聲還被搞成“宏大敘事”:又是樂器幫忙,又是道具上場,還拉來樂隊伴奏,聲光電、黑科技,悉數(shù)登場。不是說此類相聲不好,它們也不一定趣味不高,但如果以此抑彼,則意味著相聲發(fā)展的窄化。
如今人們的現(xiàn)代意識與日俱增,自由平等意識深入人心,社會觀念也發(fā)生著變化,現(xiàn)在的相聲有必要對其進行一些回應。如何回應呢?相聲的創(chuàng)作可以利用諷刺的武器,用諷刺祛除那種磨光棱角和鋒芒的自嗨式無厘頭的表演,關注和研究老百姓的關切與焦慮,將民眾不滿意、不高興、不能容忍的落后、腐朽現(xiàn)象,大膽暴露出來,給以辛辣諷刺。如果相聲要告別平庸,重振雄風,諷刺手法的運用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中國相聲來自民間,服務百姓,是一門頗具人文性的民間藝術。相聲的人文性、人文底蘊,基于相聲人對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深厚了解與積極實踐,對受眾的精神走向產生影響,為其修身養(yǎng)性輸送養(yǎng)分。
諷刺是生產幽默的硬核材料,魯迅先生“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的論述,可謂抓住了喜劇的內核。諷刺與幽默是人類智慧的表現(xiàn),縱是“正喜劇”也不能抽離諷刺。相聲作為一種喜劇藝術,可以通過諷刺引發(fā)人們的笑聲,這種諷刺手法從藝術性上說就是人文性的體現(xiàn)。
另外,人文性也表現(xiàn)為一種人文精神。所謂人文精神,是指人類共同信奉的真理性精神,包括科學精神、民主精神、愛國精神、公平與平等精神、人道主義精神等,這些精神確保人能夠自由、幸福且有尊嚴地活著,乃是人類幸福與社會進步之表現(xiàn)。隨著時代發(fā)展,相聲發(fā)生了一些變化。但無論如何變化,有一條永遠不能變,即不能缺失人文精神、人文底蘊。在此前提下,諷刺這一凸顯人文精神的手段或策略不可缺失。
諷刺即變相的批評。試問,哪個時代、哪個社會、哪個行業(yè)、哪個人,可以做到盡善盡美?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中說過:“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毕嗦暤闹S刺手法往往是帶著問題意識、問題導向的,它是非分明,立場明確,就是要為平民百姓說話,就是要批評不正之風,就是要通過批判落后腐朽的事物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就是在為人民服務,殊不知,每個相聲創(chuàng)演者,某種意義上都是一名批評家,都應有替百姓說話的責任與擔當、膽識與氣魄。
在我們這個價值觀多元駁雜的時代,相聲只有保持一定的鋒芒,堅守諷刺的勇氣,才能真正起到激濁揚清、寓教于樂的作用。侯寶林先生說過,如果文藝是一桌大餐,那么相聲就是這桌大餐中的一碟小菜,是以給人刺激著稱的小辣椒,這種刺激就是諷刺。相聲中的諷刺如同辣椒,可以起到刺激人的大腦、為社會活血化瘀、為時代診療病癥的作用。即便是歌頌類的相聲,也可以加入諷刺手法,諷刺那些與真善美格格不入的假惡丑。相聲創(chuàng)演者要用自己對現(xiàn)實生活的觀察和思考,形成作品,啟發(fā)觀眾,使他們在發(fā)出笑聲的同時,也引起對自我、對社會的反思,起到激濁揚清、凈化人的靈魂和社會風氣的作用,進而提高國民素質??梢?,相聲的諷刺性也體現(xiàn)了相聲的人文價值。
現(xiàn)在一些相聲,存在去人文性的問題。無論在電視熒屏還是在小劇場,筆者看到,一些相聲演員說得熱鬧,觀眾卻不知所云,不少相聲除了插科打諢,觀眾從中悟不出什么意義。對此,某些相聲人總是以相聲不必負載過重,只要能把觀眾逗樂就是好相聲為盾牌,為那些不倫不類、不好不賴的相聲打馬虎眼。相聲作為文藝的一個門類,除了滿足人們的娛樂消費需求之外,也應具有引人向上的啟蒙教育功能。在社會效益與與市場效益的關系上,兩者要力求統(tǒng)一。相聲創(chuàng)作的終極目標,仍是堅守人類精神家園,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對觀眾而言,相聲除了逗樂之外,還需要境界的升華和心靈的凈化。那種認為相聲的目的是搞笑不是教化,只要把觀眾逗樂了,目的就算達到了,其它無需顧及,這顯然是一種偏頗乃至錯誤的看法。因為沒有人文精神的相聲,是殘缺的、無靈魂的相聲,非但不能贏得觀眾的認可,往往還會混淆是非,助長不良習氣,客觀上起到負面作用,比如那些拿人的生理缺陷當噱頭以及那些打擦邊球的“三俗”相聲,都是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現(xiàn),應該引起業(yè)內人士的警惕。
幽默的精髓在諷刺,相聲不能丟掉了諷刺,更不能讓相聲淪為單純的貧嘴、滑稽、插科打諢的東西。
其實,相聲人對“諷刺”一直都是念茲在茲、情有獨鐘。中國曲協(xié)主席、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說,諷刺藝術是相聲的一種功能,還要繼續(xù)發(fā)揚。①姜昆與與戴志誠合說的相聲《新虎口遐想》,選擇的素材都是老百姓共同關心的現(xiàn)象,諸如堵車、霧霾、食品添加劑、見死不救等。危機時刻,所有人都拿手機照相而不是先想辦法救人。這些問題,大家都有感受,所以諷刺一下,也不會造成多么嚴重的后果。此前還有馬季的相聲《宇宙牌香煙》,諷刺的是商家以假亂真推銷劣質產品,馬三立的代表作《相面》《文章會》《逗你玩》等,它們都善于化譏刺為自嘲,化俗事為荒誕。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現(xiàn)今仍在演出的100多段傳統(tǒng)相聲,其中60多段是諷刺類的作品,即使是歌頌類的相聲,也是歌頌與諷刺并用。
有人認為相聲有了諷刺,在市場上生存不下去,其實這種擔心是多余的。正如姜昆所說:“過去每當社會進行大變革、面臨大調整時,或人民內部出現(xiàn)新矛盾、新問題時,優(yōu)秀的相聲作品都展現(xiàn)出了一種針砭時弊的先鋒性和革命性,像一把把匕首一層層挑開并刺向那些丑惡的東西,涌現(xiàn)出了許多生動鮮活的既深刻反映時代,又樹新風、揚正氣、弘揚時代正能量的作品?!雹谙嗦晞?chuàng)演歷史上那些流傳下來的段子,如《關公戰(zhàn)秦瓊》《買猴兒》《夜行記》《一個推銷員》《打電話》《有話坐著說》《小偷公司》《領導冒號》《向領導匯報》等,都有尖銳的諷刺鋒芒,它們不僅受到了觀眾的喜愛,同時批判了社會中的不良現(xiàn)象,可謂一石二鳥。諷刺相聲在嬉笑怒罵中鞭撻假惡丑,謳歌真善美,其審丑與審美力度之大,受觀眾歡迎程度之高,難道還不足以說明諷刺類的相聲可以社會效益與市場效益兼得嗎?事實證明,敢于諷刺的相聲依然具有生命力。而那些裝瘋賣傻、插科打諢的相聲,觀眾聽過就會忘掉,基本是“速朽品”。誠如作家馮驥才所言:“歌頌真善美是正能量,針砭假丑惡也是正能量。不懼批評,才能體現(xiàn)今天社會的自信和胸懷,藝術本身的力量才能得以爆發(fā)?!雹壅\哉斯言也。
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相聲走過的70多年,可用14個字概括:氣象萬千,成就斐然,曲折反復,步履蹣跚。當前,相聲界亟需克服畏難心態(tài),扭轉平庸向度,勇為百姓發(fā)聲,面對這種局面,諷刺手法可以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從事相聲理論評論的人們,亦需與犬儒、平庸、“三俗”嚴格劃清界限,用良知和專業(yè)精神推進相聲創(chuàng)作健康發(fā)展。相聲要恢復往日尊嚴,喚回創(chuàng)演雄風,既要提倡多樣化,形成多類型相聲的良性競爭、相得益彰,更要高揚主旋律,突出相聲的激濁揚清的價值引領作用。
相聲生態(tài)格局的愿景形成,當然不能一家獨大,可以運用各種方式去說相聲,但不能因為各種原因而割舍掉諷刺的手法。諷刺因素是相聲的“硬核”所在,是其思想價值、人文精神賴以實現(xiàn)的助推器,是相聲激濁揚清、褒優(yōu)砭劣的一柄利器。相聲不能只重視討好與取悅某些觀眾,而憚于諷刺和冒犯,絞盡腦汁制造歡樂的包袱去迎合觀眾。相聲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粉飾性作秀,也不是去價值化的“一地雞毛”的呈現(xiàn),而是以鞭撻假丑惡、弘揚真善美為己任的價值引領與藝術表達。
相聲是一種緣起于草臺的草根撂地藝術。它厭惡偽飾,它也拒絕裝腔,它是魯迅先生筆下的投槍,它是侯寶林先生所說的小辣椒,也是能把缺點、痼疾放大的哈哈鏡,總之,諷刺是相聲“勸人方”不可缺失的手段之一。提振相聲的銳氣和聲譽,不僅要做好其整體生態(tài)鏈的平衡與完整,也要突出其固有的個性鋒芒。做到這點,不僅要從創(chuàng)演者做起,也要從評論者和管理者做起。各方唯有齊心協(xié)力、勠力同心,強化責任擔當意識,共同守望精神家園,才能為人們奉獻更多更好的相聲精品,真正找回相聲人的尊嚴與榮譽。
注釋:
①《姜昆:相聲要發(fā)揚諷刺功能 但需要把握“度”》,《北京青年報》,2017年3月5日。
②姜昆:《讓正能量永遠占領曲藝舞臺》,《文藝報》,2019年10月15日。
③耿銀平:《讓諷刺成為相聲的靈魂》,《中國青年報》,2017年1月31日。
(責任編輯/朱庭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