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多
(齊魯師范學院 體育學院, 濟南 250014)
運動性疲勞,指的是機體的生理過程無法使其機能持續(xù)地維持在一定水平或預定運動強度的一種生理狀態(tài)[1]。近年來,運動性疲勞的恢復問題成為了現(xiàn)代醫(yī)學及運動學領域的一大熱門研究課題。在人體中,骨骼肌是最主要的動力器官之一,骨骼肌功能會對肢體運動產(chǎn)生直接性影響,運動員長期處于過度訓練狀態(tài)很容易造成骨骼肌的疲勞或損傷,所以如何找尋科學、有效的方法來緩解骨骼肌疲勞,對于保護運動員身心健康,促進運動員運動水平提升具有重大意義[2]。經(jīng)皮穴位電刺激作為一種新型的針療手段,近年來在運動性疲勞恢復中的運用越來越多,研究認為其在預防運動性疲勞產(chǎn)生和緩解運動性疲勞方面具有顯著成效。在本次研究中,對大學生運動員采用了經(jīng)皮穴位電刺激療法以促進其小腿肌肉疲勞的恢復,現(xiàn)將其應用情況報告如下。
實驗對象來自于xx地區(qū)3所大學的360名大學生運動員。納入標準:對本次試驗研究知情了解,自愿參與研究;實驗對象的各項體檢指標正常,身體狀況良好;明確無主要臟器或運動系統(tǒng)相關器質性疾??;無足部畸形、步態(tài)異常、嚴重足部外傷史。排除標準:實驗前1個月發(fā)生感冒或其他呼吸道感染疾病者;近1個月內發(fā)生過急性外傷者;存在遺傳疾病或傳染疾病史者。實驗對象的采集與觀察時間為2018年9月至12月。使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對入組對象進行分組,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每組180人):干預組男生110人,女生70人,年齡19~23歲,平均年齡(21.43±1.36)歲,身高160~183cm,平均(175.63±2.61)cm,體重52~81kg,平均(63.58±3.26)kg;對照組男生105人,女生75人,年齡20~22歲,平均年齡(21.50±1.42)歲,身高162~185cm,平均(176.74±2.35)cm,體重54~82kg,平均(65.01±2.58)kg。兩組大學生的性別構成比、年齡、身高、體重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1 運動鍛煉方案
兩組受試者的運動鍛煉方案相同,方案由速度訓練項目和耐力訓練項目組成。(1)速度訓練:1000米(男生)或800米(女生)全力跑1次,400米跑3次。(2)耐力訓練:25min內完成5000米(男生)/3000米(女生)跑1次。每日選擇同一時間段完成運動鍛煉方案,先做速度訓練,完成后休息20min,再做耐力訓練,每周訓練6天,休息1天。共進行為期2周的運動鍛煉,以制造運動性疲勞。兩組受試者均在體育老師的監(jiān)督、指導下,保證質量完成運動鍛煉內容。
1.2.2 干預方案
對照組受試者訓練完成后,進行常規(guī)的放松與拉伸訓練,體育老師負責監(jiān)督,不做其他干預,自然恢復。
干預組在訓練完成后除了進行常規(guī)的放松、拉伸訓練外,還要采用經(jīng)皮穴位電刺激療法以消除肌肉疲勞。在完成放松、拉伸訓練后1h,使用酒精對受試者足三里穴、環(huán)跳穴進行涂擦消毒,在兩個穴位上各粘貼一個長1cm的電極片,電極片與穴位神經(jīng)刺激儀(HANS-200A型)相連接。參數(shù)設置:疎密波,頻率2~15Hz,強度15mA。刺激時間為30min/次,每次訓練完成后實施1次,共12次。經(jīng)皮穴位電刺激療法由熟悉穴位及儀器操作的康復科護理人員或醫(yī)師負責實施。
(1)運動訓練開始前1d及運動訓練結束后1d,使用自覺勞累分級表(RPE)評估疲勞程度。受試者根據(jù)運動負荷引起的疲勞程度,對自己運動鍛煉后的疲勞感覺進行評分,評分越高說明疲勞程度越明顯。(2)運動訓練開始前1d及運動訓練結束后1d,分別采集兩組受試者靜息狀態(tài)下的指血,離心處理后保存血清待檢,進行血乳酸(LA)、血清肌酸激酶(CK)、血尿素(BU)水平檢測。BU、CK檢測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試劑盒由北京中生北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LA檢測使用便攜式乳酸儀進行測定。(3)評估兩組大學生運動后的疲勞癥狀,癥狀包括疲乏無力、肌肉僵硬、飲食減少、關節(jié)酸痛等,各項癥狀根據(jù)嚴重程度的不同分別計3分(重度)、2分(中度)、1分(輕度),總分5-15分,評分越高說明疲勞癥狀越嚴重。
兩組運動后的RPE評分均較運動前明顯增加,并且干預組運動后的RPE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大學生運動員運動前后的RPE評分 比較分)
兩組運動前的LA、CK、BU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運動前相比,兩組運動后的LA、CK、BU水平均明顯提高,但干預組的升高幅度不及對照組,干預組運動后的LA、CK、BU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大學生運動員運動前后的LA、CK、BU水平變化
兩組運動后的疲勞癥狀評分均較運動前明顯提高,并且干預組的提高幅度不及對照組,兩組干預后的疲勞癥狀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大學生運動員運動訓練前后的疲勞 癥狀評分比較分)
近幾年來,中醫(yī)學方法在運動性疲勞防治中的應用價值得到了臨床的廣泛關注。經(jīng)皮穴位電刺激法是一種結合了針灸穴位療法與經(jīng)皮電刺激神經(jīng)療法的新型針療手段,其能將特定低頻脈沖電流經(jīng)皮膚輸入人體、刺激穴位,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3][4]。該療法有效避免了傳統(tǒng)針灸的有創(chuàng)性,同時也避免了中藥湯劑成分的復雜性,具有操作簡單、無創(chuàng)、療效好等優(yōu)點。經(jīng)皮穴位電刺激被廣泛用于麻醉止痛、功能性消化不良、泌尿生殖系統(tǒng)等疾病的治療,近年來,經(jīng)皮穴位電刺激療法也被逐步用于運動性疲勞的預防與恢復。
運動性疲勞是由于機體大負荷運動后,機體能量儲備消耗過多未及時得到補充而出現(xiàn)的一種無法讓身體機能維持在特定水平上的生理現(xiàn)象[5]。運動性疲勞在中醫(yī)學中屬虛損范疇,肌肉力量與氣、血關系密切,精氣血耗損是運動性疲勞的主要病因病機。運動性疲勞包括形體疲勞、神志疲勞和臟腑疲勞,其與內傷虛勞的發(fā)生機制有共通之處,修復應以養(yǎng)肝、補腎、健脾為主。足陽明胃經(jīng)為多氣多血之經(jīng),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jīng)的合穴與下合穴,屬“土”,土生萬物,是補虛強壯之要穴[5]。足少陽膽經(jīng)與足太陽膀胱經(jīng)交會于環(huán)跳穴,二經(jīng)循行經(jīng)過腰腿部,環(huán)跳主腰脅痛急、髀筋瘈、脛痛,刺激之可通經(jīng)絡、利腰腿。現(xiàn)代解剖學顯示,刺激環(huán)跳穴可引起臀大肌、股上皮神經(jīng)、股方肌、坐骨神經(jīng)、臀下神經(jīng)等組織的反應,有助于改善下肢的感覺及運動功能[6]。
LA是葡萄糖無氧代謝的產(chǎn)物,其生成與消耗在正常生理狀態(tài)下始終保持動態(tài)平衡。但是機體在進行長期耐力運動后,機體由于缺氧會使肌肉局部血流減少,糖酵解速度加快,大量的肌糖原被迅速消耗從而產(chǎn)生大量的乳酸,過多的乳酸堆積會破壞肌肉的酸堿平衡,從而引起相關生化變化,產(chǎn)生運動性疲勞[7][8]。由此說明,防治運動性疲勞的關鍵在于減少乳酸堆積。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大學生進行為期兩周的運動訓練后,血清LA水平均較訓練前明顯升高,但干預組的升幅不及對照組,干預組訓練后的血清LA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為期兩周的較大強度運動訓練使兩組運動員的機體產(chǎn)生了大量乳酸,但是干預組的乳酸水平相對偏低。說明經(jīng)皮穴位電刺激能夠有效減輕LA蓄積,從而迅速緩解肌肉酸中毒[9]。CK是催化磷酸肌酸和ATP間進行高能磷酸鍵轉移的酶類,其是機體新城代謝功能的關鍵酶。在平滑肌、心肌、骨骼肌等細胞中廣泛存在著CK,其中骨骼肌中的CK含量最高[10]。人體在正常情況下,由于肌細胞結構完整、功能正常,細胞內的CK很少能夠透過細胞膜入血,所以血清中的CK含量極低。但是,長時間的高強度體能鍛煉可引起骨骼肌細胞的機械性損傷及代謝性損傷,從而使肌細胞的通透性增加,大量的CK會穿透肌細胞入血,從而引起血清CK水平升高。肌細胞中CK的流失會直接影響ATP合成,從而影響肌肉供能,降低運動功能。有文獻報道,運動負荷大小、肌肉酸痛程度均與血清CK水平密切相關[11]。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兩組大學生運動員運動后的血清CK值均較運動前明顯升高,但相比對照組,干預組的升幅更小。這說明持續(xù)的、大量的運動鍛煉確實會引起肌細胞的機械性損傷及代謝性損傷,而運動后進行經(jīng)皮穴位電刺激有助于減輕體能訓練引起的骨骼肌細胞損傷,減少肌細胞中的CK流失。尿素是蛋白質和氨基酸分子內氨基的代謝終產(chǎn)物,其在肝細胞內經(jīng)鳥氨酸循環(huán)合成后被釋放入血形成BU,BU在血液循環(huán)作用下會經(jīng)腎臟排出,其水平的高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臟合成功能與腎臟排泄功能。研究發(fā)現(xiàn)[12][13],運動訓練會加快體內蛋白質代謝,BU變化幅度與運動量呈正相關,即運動量越大BU升高越明顯,并且BU值的恢復也較為緩慢。相比普通人,運動員的BU水平普遍偏高,BU值是臨床用于評估訓練負荷量與機能恢復的重要指標。本研究發(fā)現(xiàn),兩組運動后的BU水平均明顯升高,但干預組的升幅更小。說明經(jīng)皮穴位電刺激療法能夠促進運動后機體疲勞的恢復,這與多篇文獻報道[13][14]結論相符。本次研究還顯示,干預組運動后的RPE評分、疲勞癥狀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經(jīng)皮穴位電刺激能夠有效減輕運動員的運動性疲勞程度。這可能是因為:經(jīng)皮穴位電刺激具有清除自由基、抗脂質過氧化,調節(jié)CK及LA水平等作用有關[15]。
綜上所述,大學生運動員在訓練結束后實施經(jīng)皮穴位電刺激能夠有效降低機體的血清CK及LA水平,緩解運動造成的肌肉疲勞,加快體力恢復,從而改善運動員的身體機能狀態(tài),并且該療法具有無創(chuàng)傷、易操作等優(yōu)點,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