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2019冠狀病毒病相關血栓形成的研究進展*

      2021-03-29 00:26:23沈國民楊海平
      中國病理生理雜志 2021年12期
      關鍵詞:白細胞內皮細胞活化

      沈國民, 沈 滟, 楊海平

      (1河南科技大學基礎醫(yī)學院,河南省血栓與止血國際聯(lián)合實驗室,河南洛陽471023;2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血液科,河南洛陽471023)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2019 冠狀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由新型冠狀病毒(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簡稱新冠病毒)引起的一種呼吸系統(tǒng)傳染病,是目前人類面臨的最大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起初,COVID-19 被認為主要引起肺炎和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等呼吸道相關臨床特征[1-2],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fā)現(xiàn) COVID-19 與靜脈、動脈和微血管血栓形成的血栓前狀態(tài)密切相關,這些血栓前狀態(tài)也預示病人的不良預后[3-4]。而目前關于新冠病毒感染、血栓形成和臨床結局之間的精確聯(lián)系尚不清楚。因此,有關新冠病毒感染如何引起血栓前狀態(tài)和血栓并發(fā)癥、如何影響COVID-19 發(fā)病進程,以及如何進行有效防治等,均為基礎與臨床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本文將結合COVID-19 患者的血凝異常,探討COVID-19 相關血栓形成的潛在機制,探索預防和治療與COVID-19 相關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使大家認識到對COVID-19 患者進行抗凝治療的重要性。

      1 冠狀病毒簡介

      自進入21 世紀以來,已發(fā)現(xiàn)3 種冠狀病毒引起人類嚴重的呼吸系統(tǒng)傳染病,包括SARS 冠狀病毒、中東呼吸綜合征(Middle Eastern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冠狀病毒及新冠病毒。冠狀病毒以多種動物為宿主,并且可以傳播至人類及多種動物。目前認為SARS 冠狀病毒和新冠病毒可能起源于蝙蝠[1],而 MERS 冠狀病毒的宿主可能是單峰駱駝[5]。研究表明,冠狀病毒在人畜共患傳播之前,必須在中間宿主中進行自然選擇,以使其具有感染人類的能力[5]。目前,在馬來亞穿山甲中已鑒定出與新冠病毒密切相關的冠狀病毒[6]。

      冠狀病毒通過其跨膜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S蛋白)感染宿主細胞。S蛋白包含S1和S2亞基,其中S1 亞基負責與宿主細胞表面受體結合,S2 亞基輔助病毒和宿主細胞融合[7]。MERS冠狀病毒的S蛋白結合人上皮細胞表達的二肽基肽酶4(dipeptidyl peptidase-4,DPP-4)[5],新冠病毒和 SARS 冠狀病毒的 S 蛋白以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2,ACE-2)為受體感染人內皮細胞[7-8]。與SARS 冠狀病毒相比,新冠病毒S 蛋白的受體結合結構域具有全新的結構特征,即在S1和S2亞基的連接處存在多個弗林蛋白酶切割位點[7]。S 蛋白的切割可能對病毒的感染性及感染宿主的范圍起著重要作用,其結構特征可能與COVID-19 相關血栓形成的臨床特征相關[4,7]。

      2 COVID-19相關血栓形成和凝血異常

      研究表明,COVID-19 患者發(fā)生靜脈、動脈和微血管血栓形成風險顯著增加[3-4,7]。在 COVID-19 重癥患者中,纖維蛋白原、D-二聚體和C 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等急性期反應蛋白的升高可能與COVID-19 相關血栓前狀態(tài)有關[9-10]。這些急性期反應蛋白也與患者的不良臨床預后相關。與普通患者相比,重癥患者血漿中D-二聚體升高,而血漿D-二聚體正在作為COVID-19的預后標志物[11-13]。

      2.1 COVID-19與靜脈血栓形成 研究顯示,COVID-19 患者發(fā)生靜脈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概率明顯增加[14-15]。與其他病毒相關ARDS患者相比,新冠病毒相關ARDS患者發(fā)生肺栓塞的概率顯著升高;且在具有肺栓塞并發(fā)癥的COVID-19 重癥患者中,VTE 的累積發(fā)生率約為 25%~49%[15-16]。尸檢研究表明,VTE 可能是導致COVID-19 重癥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7-18]。在生前未被診斷為VTE 的COVID-19 患者中,尸檢卻觀察到大量深靜脈血栓或肺栓塞,且大面積肺栓塞可能是導致超過30%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18]。以上研究證實了COVID-19 與靜脈血栓形成之間的關系。

      2.2 COVID-19 與動脈血栓形成 除VTE 發(fā)生率明顯升高外,COVID-19 患者發(fā)生動脈血栓栓塞的概率也增加了[16-17]。有研究報告COVID-19住院患者發(fā)生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概率介于3%~5%,值得關注的是COVID-19 增加了年輕人發(fā)生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風險[19]。此外,急性心肌損傷也是 COVID-19 患者常見的并發(fā)癥,影響高達20%到醫(yī)院就診的患者[20-21]。由于心肌損傷增加了COVID-19 的嚴重程度,因此,在COVID-19 患者中要優(yōu)先控制潛在的心血管危險因素。

      2.3 COVID-19 與微血管血栓形成 尸檢研究報告顯示,肺部微血管血栓形成是COVID-19 重癥患者的并發(fā)癥[22-23]。這個特征在其他冠狀病毒疾病中也有報道,不過該特征在COVID-19 重癥患者中尤為明顯[24]。與流感患者相比,COVID-19 相關 ARDS 患者發(fā)生肺部微血管血栓的概率增加了9 倍[24]。除了可以預見的彌漫性肺泡損傷外,對COVID-19 相關ARDS 患者的尸檢研究還觀察到血小板-纖維蛋白血栓分布在小型肺血管中,其在尸檢肺中的發(fā)生率大約為80%~100%[22-23]。在COVID-19 患者中,微血管血栓形成可能與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并 發(fā) 癥 相 關 ,因 為71.4%的COVID-19 死亡患者在生前具有DIC 并發(fā)癥,而在COVID-19 生存患者中DIC 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只有 0.6%[12]。

      3 COVID-19相關血栓形成的可能機制

      雖然新冠病毒導致血栓形成的具體機制還未闡明,但結合COVID-19 患者的臨床數(shù)據(jù),目前認為新冠病毒可能通過誘導免疫血栓形成(immunothrombosis)增加 COVID-19 患者血栓并發(fā)癥的發(fā)病風險[4]。當新冠病毒感染內皮細胞后,誘導感染的細胞發(fā)生焦亡,導致其釋放病原體相關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和損傷相關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并觸發(fā)鄰近細胞釋放促炎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上調表達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和一些黏附分子[4]。上述因素通過固有免疫途徑促進血小板和白細胞活化,并使其募集在炎癥內皮細胞周圍。COVID-19 重癥患者具有較強的炎癥反應,提示機體可能激活固有免疫反應[25]。目前已明確固有免疫反應與血栓形成密切相關,提示COVID-19 患者的血栓并發(fā)癥與免疫血栓形成相關[4]。在免疫血栓形成過程中,病原入侵機體誘導的炎癥反應使血小板和白細胞活化,而活化的血小板和中性粒細胞分別釋放無機多聚磷酸(polyphosphate,PolyP)和中性粒細胞胞外殺菌網絡(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協(xié)同參與激活內源性凝血途徑;與此同時,病原體激活的補體通過募集白細胞、活化血小板、上調表達組織因子和促炎細胞因子等而增強內源性凝血途徑的激活。這些因素最終導致不受限制的凝血酶生成和血栓形成。下面我們將結合COVID-19 患者的臨床發(fā)現(xiàn),進一步探討內皮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和補體系統(tǒng)在COVID-19 相關免疫血栓形成中的可能作用。

      3.1 內皮細胞損傷 由于新冠病毒S 蛋白的受體ACE-2 廣泛表達于肺、血管、心臟、腎臟和小腸等多種組織器官的內皮細胞,所以新冠病毒可以感染人體多種組織[7]。新冠病毒感染內皮細胞誘導其發(fā)生焦亡,導致細胞內容物的釋放;而鄰近的內皮細胞通過模式識別受體,如Toll 樣受體(Toll-like receptor,TLR),識別釋放的PAMPs 和DAMPs,引起強烈的炎癥反應,并釋放促炎趨化因子和細胞因子,這些炎癥因子將激活固有免疫途徑[26]?,F(xiàn)已發(fā)現(xiàn)新冠病毒的多個單鏈 RNA 片段可被 TLR-7 和 TLR-8 識別[27]。此外,臨床數(shù)據(jù)還發(fā)現(xiàn)COVID-19 患者體內促炎因子水平升高,如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細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干擾素γ(interferon-γ,IFN-γ)、單核細胞趨化蛋白 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巨噬細胞炎癥蛋白(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MIP)等[25,28]。 這些促炎因子可以破壞內皮細胞的功能和完整性,導致內皮下VWF 的釋放、黏附分子的上調表達及內皮細胞來源的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的生成,進而通過固有免疫途徑促進血小板和白細胞的活化和募集[4,29]。尸檢研究顯示,COVID-19 患者的肺、腎和腸等器官的內皮細胞存在炎癥和細胞死亡的組織學證據(jù),這也證實了新冠病毒感染引起內皮細胞損傷[30]。此外,嚴重缺氧是COVID-19 患者的一個重要特征,缺氧會激活低氧誘導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活化的HIF 可上調內皮細胞組織因子的表達,并下調天然抗凝蛋白——蛋白S(protein S,PS)和組織因子途徑抑制劑(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的表達[31]。以上結果表明新冠病毒在系統(tǒng)性促進血管內皮細胞功能障礙中發(fā)揮直接作用,是導致血栓前狀態(tài)進而誘導血栓形成的重要機制之一。

      3.2 血小板活化 血小板除參與止血作用外,還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32],血小板上許多受體和粒狀蛋白在固有免疫反應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實際上,活化的血小板從其α 顆粒和致密顆粒中釋放出許多趨化因子,包括C-X-C 基序趨化因子配體1(C-X-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1,CXCL1)、CXCL5、C-C 基序趨化因子配體3(C-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3,CCL3)、CCL7、血小板因子4(platelet factor 4,PF-4)、中性粒細胞活化肽 2(neutrophil-activating peptide 2,NAP-2)和RANTES(regulated on activation,normal T-cell expressed and secreted)等,這些趨化因子促進白細胞募集到血管內皮損傷或發(fā)炎部位[33]?;罨难“灞砻姹磉_的P-選擇素與白細胞表達的P-選擇素糖蛋白配體1(P-selectin glycoprotein ligand 1,PSGL-1)結合而束縛白細胞[34]。同時,血小板表達的糖蛋白Ib(glycoprotein Ib,GP-Ib)通過與白細胞表達的整合素Mac-1(macrophage antigen 1)結合[35],協(xié)助白細胞與活化的血小板黏附,繼而形成血小板-白細胞異聚體。該異聚體除了改變血小板和單核細胞的生物學功能外,還可促進微血管栓塞的形成[36]。此外,活化的血小板還通過釋放PolyP 而促進血凝,后者通過活化XII 因子(factor XII,F(xiàn)XII)而驅動內源性凝血途徑的凝血酶生成和血栓形成[37]。

      目前有關新冠病毒與血小板的相關研究較深入的是對血小板數(shù)量的影響,而對于如何影響COVID-19 相關血栓形成的機制相對較少。在COVID-19 的重癥患者中常見血小板減少癥,但血小板減少的程度通常較輕,而在普通COVID-19 患者中,血小板減少癥不常見[38]。

      3.3 白細胞活化 炎癥標志物(例如CRP、鐵蛋白和IL-6)的升高是COVID-19 重癥患者的顯著特征之一[9]。與普通患者相比,COVID-19 重癥患者產生IL-6的CD14+/CD16+單核細胞顯著擴增[39]。促炎細胞因子(主要是IL-6)通過活化白細胞(主要是單核細胞和中性粒細胞)上調表達組織因子,增強凝血作用[40]。另一方面,活化的血小板促進中性粒細胞釋放NETs?,F(xiàn)有數(shù)據(jù)表明,COVID-19 患者血清中NETs 水平升高,且NETs 水平升高與D-二聚體升高相關,二者與疾病的嚴重程度相關[41]?;罨陌准毎尫臢ETs 是一種固有免疫應答,是機體干擾病原體入侵的主要防御機制。研究表明,NETs 除可以隔離病毒外,還能捕獲和殺死細菌和真菌[42]。在血栓形成的條件下,帶負電荷的NETs 可以捕獲紅細胞并激活血小板;NETs 還可以作為凝血的支架和強力激活劑,通過活化FXII 激活內源性凝血途徑[43]。現(xiàn)有結果表明NETs 通過激活血小板和FXII 可能在介導COVID-19相關血栓形成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3.4 補體系統(tǒng)的活化 補體系統(tǒng)是固有免疫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在COVID-19 重癥患者的活檢組織中發(fā)現(xiàn)補體成分C5b-9 和C4d 在微血管中廣泛沉積,且這些血管主要表現(xiàn)為微血管血栓[44]。另外,COVID-19 重癥患者的肺切片均表現(xiàn)出很強的補體染色,同時重癥患者的血清中C5a 水平升高,在一些病例中還發(fā)現(xiàn)新冠病毒的S 蛋白與C5b-9 和C4d 共定位[4,44]。從機制上講,新冠病毒的核衣殼蛋白與甘露糖相關絲氨酸蛋白酶2(mannose-associated serine protease-2,MASP-2)結合可能觸發(fā)補體系統(tǒng)激活并放大組織損傷[4]。激活補體途徑將增強內皮細胞促炎因子的表達,并上調表達一些內皮黏附分子。其中,C5a 和C3a 能促進單核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的募集和活化。通過C5a 誘導中性粒細胞組織因子的表達、C5b-7 誘導單核細胞組織因子的表達和C5b-8/C5b-9介導的血小板激活,補體系統(tǒng)的活化也可以直接誘導促血栓表型[45]。此外,CRP 是補體途徑的激活劑,血漿CRP水平升高與COVID-19嚴重程度的相關性也說明了免疫系統(tǒng)和補體系統(tǒng)之間的聯(lián)系[9]。

      4 靶向血栓形成——中西醫(yī)防治COVID-19 的探索

      由于COVID-19 患者血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所以臨床上正在探索抗血栓治療對COVID-19 患者的防治效果。目前,一些具有抗炎和(或)抗病毒特性的抗血栓藥物已經進入臨床試驗。此外,血栓形成可以歸屬中醫(yī)“血瘀”病機范疇,一些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方劑也納入了我國COVID-19 防治指南。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討論中西醫(yī)通過靶向血栓形成而防治COVID-19的探索。

      4.1 抗凝治療 針對COVID-19 患者的血栓并發(fā)癥,目前臨床上一般采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對VTE 進行預防治療[13,46]。在 D-二聚體升高或膿毒癥誘導的凝血功能評分升高的COVID-19 患者中,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療可降低死亡率[47]。除了具有直接抗凝作用外,肝素還可能通過結合DAMPs、促炎細胞因子甚至病毒顆粒而發(fā)揮抗炎和抗血栓作用[48]。早期的體外實驗顯示,肝素可抑制SARS冠狀病毒與細胞的結合,其機制可能是通過肝素抑制FXa 的活性從而抑制病毒感染細胞,因為研究發(fā)現(xiàn)FXa 可通過切割SARS 冠狀病毒的S 蛋白使病毒更有效地感染細胞[49-50];近期發(fā)現(xiàn)肝素可以直接與新冠病毒的S 蛋白結合[51]。這些結果提示肝素可能具有抗新冠病毒特性。需要注意的是肝素治療可能導致肝素誘導的血小板減少癥,不過,目前觀察到肝素誘導的血小板減少癥僅限于個別病例報告[4]。

      4.2 靶向接觸因子FXII FXII 可以被攜帶負電荷的NETs 或血小板來源的PolyP 激活而導致血栓形成。FXIIa 通過釋放緩激肽、上調中性粒細胞功能和生成單核細胞來源的促炎細胞因子,發(fā)揮促炎功能,進而促進血栓前狀態(tài)。在血栓形成動物模型中,抑制FXIIa可以防止閉塞性血栓形成,且不妨礙止血功能[52]。在系統(tǒng)炎癥反應綜合征動物模型中,使用致命的大腸桿菌進行挑戰(zhàn)實驗,顯示抑制FXIIa可提高動物的生存率,并減少補體激活、中性粒細胞脫顆粒和包括IL-6 在內的許多炎癥標志物的產生[53]。由于FXII 活性缺乏的個體未見出血表型,其抑制劑用于治療血栓是相對安全的,所以FXII 是一個有吸引力的、治療COVID-19的靶點[4,54]。

      4.3 纖溶治療 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將無活性的纖溶酶原轉化為有活性的纖溶酶,后者通過分解交聯(lián)的纖維蛋白,達到溶栓的效果。目前一些研究正在探索t-PA 在治療COVID-19 中的潛在價值,因為COVID-19重癥患者常出現(xiàn)ARDS,進而導致大量纖維蛋白形成和微血管血栓形成。在一項針對ARDS 的臨床研究中,1 例COVID-19 重癥患者在t-PA 輸注期間改善了氧合功能,但這種效果在t-PA 治療停止后消失[55]。由于t-PA 可能增加嚴重出血風險,這使人們考慮采用霧化療法以增加其局部濃度,并減少其對全身凝血的效應。在嚴重的ARDS 患者中,使用霧化纖溶療法可以改善患者氧合作用和通氣參數(shù)[56],因此該療法可能是治療COVID-19的一種可行方案。

      4.4 抗血小板治療 研究表明,抗血小板治療可以降低膿毒癥的死亡率,但數(shù)據(jù)大多來自藥物阿司匹林[57]。在一種細菌性敗血癥的小鼠模型中,阿司匹林可預防DIC 和中性粒細胞介導的微血管血栓形成[58]。不過,阿司匹林在治療 COVID-19 中的作用尚待研究。目前有研究正在評估具有抗血小板作用的藥物在降低COVID-19 嚴重性方面的潛在作用,包括雙嘧達莫和萘莫司他。有研究報道,雙嘧達莫可在體外抑制新冠病毒的復制,臨床數(shù)據(jù)也表明雙嘧達莫可改善COVID-19 重型患者的臨床過程[59]。萘莫司他是一種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用于治療DIC 和胰腺炎,研究顯示萘莫司他具有阻斷MERS 冠狀病毒和新冠病毒在體外感染肺細胞的能力[60],其用于治療COVID-19的作用正在評估[61-62]。

      4.5 中醫(yī)活血化瘀治療 國家衛(wèi)健委COVID-19 診療方案(試行第五至七版)推薦應用血必清注射液用于COVID-19 重型和危重型的臨床治療[63]。血必清注射液是以古方血府逐瘀湯為基礎精煉出的靜脈制劑,有效成分包括紅花黃素A、阿魏酸、丹參素、芍藥苷、原兒茶醛、川芎嗪等,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清熱解毒等功效[63-64]。血必凈注射液可以從內源或(和)外源性凝血途徑、促纖溶系統(tǒng)等方面有效糾正凝血系統(tǒng)紊亂,降低D-二聚體水平[63-64]。另一方面,血必清還可抑制內源性IL-6 的釋放,保護微血管內皮細胞,抑制免疫血栓形成,從而改善凝血功能異常[63]。此外,諸多中醫(yī)專家認為活血化瘀療法是SARS 的重要治法,并強調SARS 早期使用活血化瘀藥干預的積極作用[65]。在臨床實踐中,SARS 患者在接受了含丹參酚酸B 的復方丹參注射液或以單味丹參為主藥的方劑治療后,胸悶、憋氣癥狀有所緩解[65]。因此,在SARS中靈活運用活血化瘀的用藥思想,可以為COVID-19診療方案提供新的方向。

      5 結語

      新冠病毒的出現(xiàn)以及隨之而來的全球大流行,給醫(yī)療衛(wèi)生和經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血栓前狀態(tài)是COVID-19 重癥患者的關鍵臨床特征,它與動脈、靜脈和微血管血栓的高發(fā)生率,以及不良的臨床預后有關。數(shù)據(jù)表明,新冠病毒可能通過誘導免疫血栓形成增加患者血栓并發(fā)癥的發(fā)病風險。免疫血栓形成理論認為:新冠病毒感染內皮細胞,誘導炎癥反應,激活機體固有免疫途徑,導致血小板和白細胞活化、NETs 生成、補體系統(tǒng)活化等結果,這些因素促使了COVID-19 重癥患者的血栓前狀態(tài),并可能導致嚴重的血栓并發(fā)癥。本文通過分析炎癥、免疫和血栓形成之間的相互關系,旨在提高人們對COVID-19患者血栓并發(fā)癥的認識和了解,有助于更早地診斷和發(fā)現(xiàn)血栓事件,以便及早采用抗血栓治療(中醫(yī)活血化瘀治療)而改善COVID-19患者的預后。

      猜你喜歡
      白細胞內皮細胞活化
      無Sn-Pd活化法制備PANI/Cu導電織物
      白細胞
      中國寶玉石(2021年5期)2021-11-18 07:34:50
      小學生活化寫作教學思考
      淺議角膜內皮細胞檢查
      白細胞降到多少應停止放療
      人人健康(2017年19期)2017-10-20 14:38:31
      雌激素治療保護去卵巢對血管內皮細胞損傷的初步機制
      細胞微泡miRNA對內皮細胞的調控
      痰瘀與血管內皮細胞的關系研究
      雞住白細胞蟲病防治體會
      基于B-H鍵的活化對含B-C、B-Cl、B-P鍵的碳硼烷硼端衍生物的合成與表征
      阿拉善左旗| 大姚县| 保定市| 永新县| 长丰县| 镶黄旗| 雅安市| 海兴县| 邵阳县| 建宁县| 札达县| 平遥县| 平度市| 呼图壁县| 阿城市| 个旧市| 齐河县| 彭阳县| 武乡县| 靖西县| 固始县| 香港| 德惠市| 东源县| 四会市| 儋州市| 保德县| 雷州市| 洛南县| 普兰县| 浦县| 郁南县| 石景山区| 拉孜县| 谷城县| 乌鲁木齐县| 赤壁市| 县级市| 湟源县| 马尔康县| 新巴尔虎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