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炳閏
(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江西 景德鎮(zhèn) 333403)
經濟全球化浪潮下,我國的社會結構與消費趨勢正在發(fā)生變化。工業(yè)社會及信息社會構架的成熟,尤其是互聯(lián)網的出現為社會的進步,消費的增長和經濟的發(fā)展帶來源源不絕的動力。伴隨著網絡迅猛發(fā)展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是更為豐富多樣的個性化追求,人們懂得運用知識的力量和信息網絡為自己創(chuàng)造更為多樣的生活情趣。也就是說,情趣化設計提出的來的更深一層意義是對本土文化的自信與珍視。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我國有著源遠流長的五千年的漫長發(fā)展史。中國文化深厚淵源,擁有沉淀數千年的文化精粹,其包含著細致的情感和出色的想象力,孕育著具有中國特色的造物思想。中國哲學領域里對于“美”,對于人與外部世界、人與物、人與人的關系方面有著自己的理解和判斷。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魅力在將來的設計舞臺上必將持續(xù)大發(fā)光彩。而這就要求們設計工作者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發(fā)掘已沉淀數千年文化大國的點滴精華并運用在設計領域。從經濟全球化的角度來看,我們正經歷著東西方文化交融的挑戰(zhàn)。我國在唐朝時期正是處于文化交融的主導地位,具有不可忽視的研究價值。
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具有“統(tǒng)一、上升、自信、開放”的社會特點,政治經濟安定繁榮,中外文化交流頻繁,休閑娛樂之風盛行,類似樂舞、斗雞、斗茶、飲酒等諸多娛樂方式,具有追新求異的社會風尚。追求新奇,形式多樣化,其表現在造物活動中即對趣味性的追求。陶瓷器皿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器物,其直接的表現出了當時唐代人民對生活情趣的追求。唐代陶瓷器皿中出現了大量的仿生器型,盡管在當時的造物活動中受限于造物理論的缺乏并不存在情趣化設計的概念,而模仿生活中能夠誘發(fā)人們內心情趣的形象是情趣化設計的最直接的表現。
模仿是造物活動中最原始的表現方式之一。人們通過觀察自然當中的物象,將看到的美的形象以模仿的方式表現在自己創(chuàng)作的器物上。鄭芳研究員在文章《生活陶藝設計的情趣化研究》中對于人類有意識的模仿自然界中的形態(tài)的動機做了如下的總結:“從人類生活的本質屬性來看,模仿自然形態(tài)的動機一般有下列兩種:一種依靠信仰和崇拜等宗教的動機;另一種以表達某種意義為目的的以及從愛好和審美立場出發(fā)的動機。”人們在創(chuàng)作自己需要的器物的過程中模仿某一自然形象,即將某種宗教信仰、自然崇拜個人喜好等感情色彩融入到器物的制作當中。而這種模仿,必然是緣由這一自然的物象中具有引動器物創(chuàng)作者內心情感波動,能夠在精神上得到愉悅的體驗。在原始的模仿造物活動中是沒有情趣化設計的概念的,但是我們以現在的審美研究來看,人們在原始的造物活動中,通過觀察或是從崇拜中收獲創(chuàng)作的靈感,并將自己對被模仿物的情感或被模仿物本身存在的生命意義以各種形式轉化到器具上,并抽象其造型,附以巧思,用以表現自己的情感與樂趣,對于這種創(chuàng)作的行為我們可以用“托物寄情”來表達。人們通過托物寄情的手法創(chuàng)作器皿,用以表達自己的 喜好、信仰、情感、審美的行為,即表現了一種情趣化的表現。
在傳統(tǒng)造物活動中,往往是以陶瓷工作者個人或作坊式生產為主,一件陶瓷器皿的創(chuàng)作寄托了設計者的個人情感,或是民族情感,其通過仿生的創(chuàng)作手法表達出來,涵蓋創(chuàng)作的者的個人喜好或是其民族文化寓意。
唐代陶瓷器的仿生對象從自然中取材,并結合造型與功能的關系設計、制作而成,其表現出的情趣有宗教文化情趣、吉祥寓意情趣、文人“思境”情趣、模仿獵奇情趣等。經過閱讀大量相關資料并對其進行歸納,從器物的仿生對象的種類來看,仿生的主要對象有植物、動物、器物三種,下文中將以實例分析的方式,分析列舉其所表現出的情趣化設計都有哪些種類。
植物是生命的重要形態(tài)之一,包括了大到樹木,小到瓜果等生活中常見的生命形式。仿植物即是模仿自然界的植物的外在形態(tài)特征并加工設計出模仿植物的器物,在中國文化中,一些植物又被增加了不同的吉祥寓意。通過總結歸納,唐代陶瓷器的植物仿生主要有兩種,第一種為仿花,主要有仿荷花、海棠、葵花等;第二種為模仿果實,其主要代表作品有瓜棱壺和葫蘆壺等。
荷花是唐代仿生器物中一個重要的模仿題材,此處以蓮花形仿生陶瓷茶盞為例,分析其表現出的情趣化設計。“蓮花口碗”是唐代仿生器皿中常見的造型,其造型表現為敞口、弧腹、圈足,花瓣形碗口。荷花形的杯盞常與荷葉形的盞托相伴出現,是由一盞一托組成一對的組合器皿,一般作為飲茶用途。模仿蓮花的茶碗作為一件日用功能性器皿,為了功能得到滿足,匠人通過抽象巧思將荷花的外形進行了簡化設計,將多層花瓣進行了簡化處理,圓形口沿隱沒了棱角,滿足了使用時的舒適度,仿花口的設計充分考慮了實用功能的價值。荷葉形的盞托,出于制作燒成工藝與審美的追求,盤托的口沿部分模仿荷葉進行抽象設計,盞托為卷曲的方形,尤如荷葉向內卷起,盞托中心向內凹陷,與呈于其上的杯盞恰好契合在一起,端莊大氣,極具造型美與裝飾美。
唐代時期佛教盛行,蓮花在佛教中是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對蓮花形的模仿一方面表現了唐代人民對佛教的崇尚情趣,代表了宗教對人民思想追求的影響,在使用時讓人有一種出塵不然、不食人間煙火之氣的禪意。在另一方面,自古以來蓮花被看做是潔身自好的象征,被文人所追逐,素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等優(yōu)美的詩句形容,唐代詩歌文化盛行,李白對蓮花也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贊譽,展現了一種澄明坦蕩的審美情趣。在唐代提出的重要的“思與境偕”的重要美學思想下,蓮花口的仿生設計以一物誘發(fā)使用者在不同心境不同環(huán)境下的想象空間,讓人聯(lián)想到清波上的蓮花荷葉漂浮,意境深遠,讓使用者產生“寧靜致遠,淡泊清心”的禪趣,寄情以生趣,不失為一件優(yōu)秀的設計。
除了仿蓮花還有仿葵花仿葫蘆等造型的優(yōu)秀器物,都寄托了人們的美好期許,葵花向陽而生具有積極向上的美好寓意,諸如此類具有文化吉祥寓意的仿生器物也有許多,他們代表了民族文化的重要符號語言。民間常用葫蘆來寓意福祿雙全,其直接原因來自于漢族語言藝術中的諧音,葫蘆與“福祿”諧音,由此而來。民間還將葫蘆視作與神仙身邊的常伴之物,視為具有驅魔辟邪功用的吉祥之物,代表了對生活的期許,有情而發(fā),趣味無窮。唐代,越窯的青釉葫蘆瓶,整體提取了自然界葫蘆的外在形象,經過匠人巧思變形,將壺身設計為葫蘆形,壺身的上部分作切割狀成為壺蓋,蓋扭設計為葫蘆的藤,下半部拉長,呈橢圓形,使整體造型挺拔清秀,壺嘴被制成多棱形或圓柱形,線條過渡平緩,造型飽滿,對“?!迸c“祿”的表達更添形象與生動,寄托了人們的美好愿望,此為吉祥寓意情趣的一個重要表現。
動物的形象相對于植物更添了一份活靈活現的意味,不同的動物有著更加明顯的生活習性,加之常伴人們生活的左右,于是被人們賦予了更加豐富的生活寓意。在唐代的動物類仿生器皿中,出現了大量的雞與龍的仿生類器皿。
以雞首壺為例,在我國歷史上養(yǎng)雞具有非常早的歷史,雞作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家禽,它與龍的這種想象中的形象不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常伴一個家庭存在,人們對于雞的觀察更加豐富。雄雞在民族文化中被賦予了朝氣蓬勃,剛正不阿的形象寓意,在唐代斗雞活動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娛樂活動,同時雞與“吉”諧音,代表了吉祥如意的美好祝福。雞首壺最早在西晉時期燒制成功,由浙江越窯首先創(chuàng)制,雞首壺是對雞這種動物的整體造型進行提煉仿生,壺口為雞首形的蓋子,壺的頸部較長,如雄雞引吭高歌,壺流巧妙的與雞首的嘴巴結合,壺身為了滿足裝水的功能,將雞身抽象為橢圓形,壺身一側為把手,把手的設計或是設計為雞尾,或是設計為龍形,雞尾與雞頭相接或是龍首與雞頭相接,龍尾與壺底相連。壺身的裝飾也有寶象花、卷葉紋、力士、連珠等,在造型上也吸收了金銀器的特點,是一件方動物與仿金銀器相結合的創(chuàng)造性器物,十分大氣,華夏之風濃厚。雞首壺是造型巧妙生動,使用時躍然于桌面,猶如雄雞高歌與面前,具有朝氣蓬勃平的意境。其次文化寓意吉祥,代表了人們的美好愿望,吉祥寓意情趣的一個重要表現。
龍形把手設計的使用在陶瓷設計活動中也屬于較早出現的一個形象,龍在華夏民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義,其作為民族的圖騰經由歷朝的豐富與刻畫,逐漸形成現在的形象。龍作為民族圖騰,具有傳奇與神秘色彩,被賦予了超自然的神話力量,代表了華夏人民對風調雨順,生活平安富足的追求祈盼,在唐代,對這種傳說中的動物的模仿很多,多體現在把手之上。龍身與器物相連,龍口銜住壺口,威猛生動。龍的形象常與風雨和皇權相聯(lián)系,代表了對風調雨順的期盼與皇權的象征,具有重要的民族意義,這是重要的圖騰崇拜帶來的情趣化設計。
唐代仿生陶瓷的許多產品都明顯的收到外來文化的影響,突出表現在對金銀器這一異域文化的模仿上,對金銀器的模仿又表現出了唐代好胡之風的盛行,從獵奇到創(chuàng)造的轉變過程,既有華夏之風,又兼有異域風情,栩栩如生,趣味盎然。
唐代的金銀器制作水平已經相當高超,但是金銀的器的使用依然局限于貴族的使用,所以制作成本廉價的陶瓷受到金銀器的影響也不足為奇。金銀的器的制作昂貴,對比陶瓷的廉價易得,對平民百姓來說是內心得到滿足的一個重要替代品。使用模仿金銀器的陶瓷制品時,猶如體會到了貴族的生活情趣,既滿足了底層人民的好胡獵奇的追求,又彌補了不能消費金銀器等昂貴器物的遺憾,滿足了不同階層的人民的精神追求。
唐代陶瓷仿生器物,造型惟妙惟肖,取象巧妙,表現生動,在技術和審美上把陶瓷的功能性與藝術性比較好的相結合,表現了具有中國文化符號的情趣化設計思想,兼有宗教文化情趣、吉祥寓意情趣、文人“思境”情趣、模仿獵奇情趣等。情思與意趣在陶瓷器物中表現的淋漓盡致,古人在使用瓷器的同時也是在享受器具與景與情的融合,在飲茶喝酒的過程也是是欣賞器具美的過程,與情境與人與物皆有情趣,體現出了“一葉一世界”般的聯(lián)想與禪趣。唐代陶瓷仿生器物中的奇思妙想、詩情畫意為我們留下了燦爛的中國藝術文化。
在當代的情趣化設計中,唐代的仿生陶瓷器皿可以為我們提供大量的參考意義,自古傳承的吉祥符號就是我們情趣化設計活動中重要的參考符號,同時也是啟示我們挖掘現代網絡文化中重要的共同文化符號作為新的情趣化設計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