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 渤
(東莞市第八人民醫(yī)院,廣東 東莞523325)
肺結核屬于傳染病之一,發(fā)病率比較高,對人們健康和安全有嚴重威脅。肺結核存在控制不規(guī)范現(xiàn)象,同時伴隨耐藥結核菌的出現(xiàn)以及發(fā)展,與艾滋病雙重感染,同時肺結核發(fā)病相對隱匿,且有潛伏性,加上診斷不足,容易出現(xiàn)蔓延現(xiàn)象,對公共衛(wèi)生安全構成威脅[1]。現(xiàn)階段我國肺結核病例較多,由于這一疾病會損害多個器官,并出現(xiàn)乏力、低熱、咳嗽等癥狀,病死率比較高。因肺結核發(fā)病后,機體中腺苷脫氨酶濃度將會在呈現(xiàn)出遞增趨勢,所以可以將腺苷脫氨酶作為肺結核患者臨床診斷的一個重要指標,使臨床診斷價值提高,為患者盡早接受診療提供支持。本文探析在肺結核診治中采取對痰液中腺苷脫氨酶濃度進行檢測的臨床價值,擇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肺結核患者進行研究,現(xiàn)做如下說明。
1.1 一般資料 擇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肺結核患者,所選患者均通過臨床病理學確診,排除肺外結核、嚴重心肺腎功能障礙、精神疾病、合并嚴重感染、胸片異常、糖尿病、HIV 抗體陽性、免疫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等患者。以痰液涂片結果為依據(jù)將其分成兩組,陰性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病例擇取年齡范圍為22~46(34.85±3.78)歲;陽性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病例擇取年齡范圍為24~47(34.92±3.46)歲;另外擇取同期健康體檢者50 名作為對照組,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范圍為21~48(34.75±3.62)歲;對照三組一般資料發(fā)現(xiàn)不存在統(tǒng)計學層面差異,證明本研究對照結果有意義。
1.2 方法 對三組研究對象痰液中的腺苷脫氨酶濃度予以分別檢測,檢測方法如下:檢測方法為雙抗體夾心酶聯(lián)免疫吸附,輔助應用人腺苷脫氨酶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試劑盒,先在酶標板上放置抗人腺苷脫氨酶抗體包,使包被抗體結合所采集樣本,將游離成分洗去,先將生物素化的抗人腺苷脫氨酶抗體加入,之后再將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的親和素加入,另外加入顯色底物,在辣根過氧化酶作用下顯色底物呈藍色,再將終止液加入之后,呈黃色。通過酶標儀對450mm 波長位置的AOD 值進行檢測,進而對樣本中腺苷脫氨酶濃度進行計算。對檢測結果進行對照分析,另外對肺結核患者予以針對性治療,治療方法如下:口服利福平+異煙肼+乙胺丁醇+吡嗪酰胺,持續(xù)2 個月,之后口服利福平+異煙肼,持續(xù)4 個月,治療時間共計6個月。對治療前、治療后患者痰液中的腺苷脫氨酶濃度予以檢測,并對檢測結果進行分析和比較。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利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7.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通過(±s)表達,用t 值檢驗,計數(shù)資料通過(%)表達,用χ2檢驗,若P<0.05 確認組間數(shù)據(jù)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未接受治療之前,陰性組和陽性組患者痰液中腺苷脫氨酶的濃度均比對照組高(P<0.05),陽性組腺苷脫氨酶濃度高于陰性組,但組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經(jīng)過為期6 個月的治療后,陰性組、陽性組患者痰液中的腺苷脫氨酶濃度均下降(P<0.05),陽性組下降更加明顯(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陰性組、陽性組及健康對照組的腺苷脫氨酶的濃度對比 (±s)
表1 治療前后陰性組、陽性組及健康對照組的腺苷脫氨酶的濃度對比 (±s)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1 個月 治療2 個月 治療6 個月對照組 50 5.49±0.39陰性組 30 16.25±3.39 15.38±3.06 14.28±2.84 13.28±2.13陽性組 30 18.58±3.28 17.03±3.03 14.98±2.96 11.37±2.05
肺結核屬于慢性傳染性疾病之一,通常是因結核分歧桿菌感染而導致,是我國一種主要的傳染病,因發(fā)病無特異性,所以其蔓延問題,對公共衛(wèi)生安全有嚴重威脅。現(xiàn)階段,針對疑似肺結核患者,通常是利用影像學檢查,并結合臨床癥狀觀察的方式進行診斷,但在肺結核確診上還需要結合實驗室檢查結果。對于肺結核疾病的早期確診,以分子檢測、涂片鏡檢為主,但因這兩種方法受到多種因素限制,所以臨床效果一般。
現(xiàn)階段,臨床中針對肺結核的診斷標準以分離培養(yǎng)結核分歧桿菌為主進行確診,此種方式可以提高檢出率,但需要長達6~8 周的培養(yǎng)。因此在結核病早期診斷中不適用,在結核分歧桿菌感染之后,將會出現(xiàn)大量T 淋巴細胞活化以及浸潤等病理變化,還伴單核細胞的活化以及浸潤,向巨噬細胞轉化,所以血清抗體檢測無顯著臨床價值。
腺苷脫氨酶作為嘌呤核苷代謝的產物之一,腺嘌呤核苷和水在催化作用下可產生次黃嘌呤核苷和氨,而在核苷磷酸化酶的作用下,次黃嘌呤核苷可生成次黃嘌呤,同時借助嘌呤氧化酶作用可產生尿酸[2]。人體組織中,腺苷脫氨酶分布廣泛,淋巴細胞中濃度最高,這一物質活性與免疫功能相關,對人體細胞生理功能的正常體現(xiàn)有重要作用[3]。另外,對于活動性肺結核輔助性T 淋巴細胞CD4+,腺苷脫氨酶是其標志物之一[4]。
結核屬于細胞免疫性疾病,其以巨噬細胞作為效應細胞,并利用T 淋巴細胞作為介導,一旦受到結核分歧桿菌感染之后,細胞免疫系統(tǒng)將會出現(xiàn)應激反應,活化并浸潤肺部組織內T 細胞,增加T 淋巴細胞,激活巨噬細胞活性,這也會增加結核病變處的腺苷脫氨酶活性,對巨噬細胞、淋巴細胞中腺苷脫氨酶進入血液、組織液有促進作用[5-6]。痰液是肺部組織的一個重要分泌物質,發(fā)生結核感染之后,痰液中腺苷脫氨酶濃度活性提升。因此,其濃度水平也呈現(xiàn)出增加狀態(tài)[7-8]。
據(jù)研究指出,機體受到結核菌感染之后,痰液涂片結果不管是陰性還是陽性,痰液中腺苷脫氨酶濃度將高于正常人群,且陰性結果患者和陽性結果患者的腺苷脫氨酶濃度無顯著差異。對肺結核患者進行治療后,伴隨病情改善,痰液中腺苷脫氨酶濃度也呈現(xiàn)出下降趨勢,可見在肺結核患者診療中,腺苷脫氨酶檢測有重要價值。
據(jù)相關研究指出,在對肺結核患者進行為期3 個月的治療,并對治療前后血清腺苷脫氨酶濃度進行分別測定,結果顯示,肺結核T 淋巴細胞亞群、腺苷脫氨酶濃度之間存在一定聯(lián)系,這與患者病程之間存在緊密聯(lián)系[9]。另外也有學者指出,在肺結核的不同時期,對患者的腺苷脫氨酶濃度進行分別檢測,結果顯示,伴隨患者病情改善,患者腺苷脫氨酶濃度也逐漸降低。同時有研究指出,除痰液可以作為標本檢測肺結核患者的腺苷脫氨酶濃度之外,還可以利用胸腔積液作為標本檢測肺結核患者的腺苷脫氨酶濃度,具有特異性,可以與存在胸腔積液癥狀的疾病進行有效區(qū)別[10]。在肺結核患者中,通過對痰液中腺苷脫氨酶濃度進行檢測具備顯著臨床價值,存在特異性,同時通過腺苷脫氨酶濃度檢測可以對肺結核進行有效診斷,特別是在患者早期診斷中,檢測腺苷脫氨酶濃度的方式不僅無痛、安全,而且效果顯著,另外成本低,可以在臨床中廣泛應用。
在肺結核患者診療中,痰液中腺苷脫氨酶濃度檢測結果均可以作為一個重要指標,具有一定的特異性,可以為臨床診療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