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國際海底鉆探工作為深層生物圈的研究提供了越來越多幫助,研究發(fā)現在這個環(huán)境中,海底循環(huán)的液體可提供化合物,從而產生的能量為深海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微生物提供了燃料。然而,由于可及性較差,我們對這些微生物在大陸深層生物圈中作用的認識非常有限。
世界上只有像最古老的大陸地殼碎片等少數地方能夠直接獲得大陸深層生物圈的樣本。這些地方的研究表明,深層裂縫充當了流體通道,將微生物重要的營養(yǎng)物質輸送到它們棲息地。硒(Se)的可得性可能在這類系統(tǒng)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氧化態(tài)硒還原提供的能量遠遠大于硫酸鹽。因此,如果滿足適當的物理化學條件,即使是少量的硒也可能維持微生物的活性。
一個由巴西和德國科學家領導的國際團隊調查了來自巴西的米納斯吉拉斯州砂礦的富硒鉑鈀(Pt-Pd)塊,那里是鈀(Pd)最初被發(fā)現的地方,高精度的硒同位素數據與微量金屬數據和Pt-Os年齡相結合,以評估熔塊形成和識別潛在的微生物過程。
綜合數據顯示,鉑鈀塊形成于大約1.8 億年前,可能是在70 ℃和地表以下約800 米的地方。高水平的硒和其它親生物元素(碘、有機碳、氮),以及極負的硒同位素組成,在天然樣品中最低,與微生物來源一致。目前還不能完全排除非生物成因過程,研究表明,鉑鈀礦塊真實地記錄了大陸深層生物圈中依賴硒的微生物活動。
進行硒同位素分析的研究人員指出,在大陸深層生物圈取樣困難的問題,可以通過將新型同位素替代物應用于耐風化礦物來解決。這種新方法可能會提供更加豐富的信息,這有利于加強我們對大陸深層生物圈的理解。
原文鏈接: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1/07/2107271715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