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頔:青年作曲家,音樂制作人。畢業(yè)于四川音樂學院作曲系,師從作曲家楊新民教授。曾為電影《捉妖記2》、《快把我哥帶走》、《為你寫詩》,電視劇《流淌的美好時光》、《局中人》等創(chuàng)作、制作歌曲作品;曾擔任CCTV《紀錄中國》頒獎晚會音樂總監(jiān),曾與眾多知名藝人合作。
溫艾凝:繪本創(chuàng)作者,繪本編輯。畢業(yè)于英國劍橋藝術學院兒童繪本專業(yè),2014年開始圍繞音樂主題進行繪本創(chuàng)作,插畫風格溫暖單純,極具氛圍感。已出版獨立圖文繪本《音樂森林》和《精靈的歌》。
演奏家:
琵琶:方錦龍
古箏:蘇暢
二胡:王穎
笛/簫/塤:丁曉逵
笙:朱瑞
阮:楊眾國 潘玥辰
古琴:孫瀛
去年年初,我迷上了民樂。
古樸優(yōu)美的古琴聲、清脆明亮的笛聲、幽靜典雅的簫聲……每次聽到這些,我都會想起小時候在鄉(xiāng)下過暑假的簡單時光,想起那片充滿了小溪流淌的聲音、樹葉搖晃的聲音、石頭碰撞的聲音的綠色樹林。雖然這么多年過去,但這些自然之音依然停留在耳朵里,和耳機里的民樂聲一起直抵入心。
后來我才知道,中國民樂就是從自然中孕育而來的。每一件民族樂器,都帶著樹木的記憶和植物的芬芳,琵琶、古琴、古箏、二胡、笛、簫、鼓……在這片中華大地上生長出的樂器是質(zhì)樸的、空靈的、詩意的,它們變化萬千而又各具風韻。在中國民樂里,我們能看到青山、江河和森林,能遇見詩人、君子和神仙,也能感受到千年來華夏民族的靈魂和精神。
可現(xiàn)在的孩子們,可以接觸到美妙的中國民樂機會太少了。如果能為孩子們做一本能聽、能看、能演奏的民樂繪本該多好呀!
于是,在2020年,我和一直在做音樂的好友鄒頔一起邀請了動畫藝術家譚海粟、書法家許宏泉、國樂大師們——方錦龍(琵琶)、蘇暢(古箏)、王穎(二胡)、丁曉逵(笛/簫/塤)、朱瑞(笙)、楊眾國/潘玥辰(阮)、孫灜(古琴)八位演奏家,我們以文字、繪畫、音樂、動畫四位一體的全新創(chuàng)作方式,共同為孩子們創(chuàng)作了《八音的秘密》這部作品。
“八音”是什么?
等我真正開始著手策劃民樂繪本這個選題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關于民樂的資料很少,并且每一種民族樂器都是獨奏樂器,都是武林高手,讓它們同時出現(xiàn)在一本繪本里并用一條故事線穿起來非常有難度。于是,我們回到源頭,從民族樂器最大的共同點入手——它們的制作材料均來源于自然,很快就找到了“八音”這個概念——金、石、土、革、絲、竹、匏、木。“八音”是中國古老的一種傳統(tǒng)樂器分類法,“八音盒”的“八音”就來源于此,它的背后也是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寫個故事吧!
鄒頔是一位音樂人,也是作曲家。她對音樂有著高度敏銳的感受力并對創(chuàng)作充滿熱情,于是我試著問她是否愿意來寫這個故事,她欣然答應并高興地和我分享了很多她對民樂的理解和感悟。雖然繪本創(chuàng)作對鄒老師來說是一個相對陌生的領域,但在我們一起閱讀了一些案例后,她上手很快,第一版文本就寫得非常完整了。她說她在寫故事的時候,會常常想起自己的爺爺。
創(chuàng)作《八音的秘密》不僅需要對民族樂器、傳統(tǒng)文化有著非常深入的了解,而且這個故事最難寫的地方在于,如何把民樂的科普性內(nèi)容融在爺爺和孩子的故事線里——因為沒有那些科普的內(nèi)容,這本書就失去了它特殊的意義,而加入太多科普知識又會干擾到故事發(fā)展。于是,我們想了很多辦法,比如用時間劃分敘述節(jié)奏或者讓主人公貫穿始終等等,最終做到了在講述“八音”的同時也能夠讓爺孫之間的故事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