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莉
[摘 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以及高等教育國際化程度的不斷加深,當代大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出現(xiàn)困境,主要表現(xiàn)在對民族文化審美缺乏自信,對民族價值觀念否定與背離。以國學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注重“和而不同”,其文化觀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開放性,在處理文化沖突和文化認同方面已有兩千多年的先進經驗。在總體國家安全觀思想的指導下,通過加強國學課程教育的開發(fā)與運用,開展課程思政設計,加強中國傳統(tǒng)學術文化的現(xiàn)代性轉換,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的民族情懷和國家意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導當代大學生建立正確科學的民族文化認同觀,維護國家安全。
[關鍵詞] 國家安全;國學教育;民族文化認同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1) 03-0013-03
隨著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以及高等教育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深化,當代大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主要表現(xiàn)在對民族文化審美缺乏自信,背離甚至否定民族文化價值觀念。這不僅是大學教育要注意的問題,更是一個國家安全問題。早在2014年,習近平主席在主持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時就強調指出,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其中提到了傳統(tǒng)安全觀中并不受重視的文化安全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又進一步指出文化安全在總體國家安全觀中的作用。大學生是中國今后知識階層的代表,他們的文化取向影響到今后整個國家的文化認同與社會的價值取向。所以,大學生民族文化認同的研究不僅是文化立場和態(tài)度的思考,更具有國家安全方面的重大戰(zhàn)略意義。以國學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注重“和而不同”,其文化觀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開放性,在處理文化沖突和文化認同方面已有兩千多年的先進經驗。在總體國家安全觀思想的指導下,通過加強國學課程教育的開發(fā)與運用,開展課程思政設計,加強中國傳統(tǒng)學術文化的現(xiàn)代性轉換,以此培養(yǎng)當代學生的民族情懷和國家意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當代大學生走出民族文化認同困境,并進一步引導當代大學生建立正確科學的民族文化認同觀,維護國家安全。
一、國家安全視域下的大學生民族文化認同的困境
在國家安全體系中,與大學生關系最為緊密的是國家文化安全。國家文化安全是指一國的文化生存系統(tǒng)運行和持續(xù)發(fā)展狀態(tài)及文化利益處于不受威脅的狀態(tài)。[1]它包括主客觀兩個方面的內涵,一是在客觀狀態(tài)上國家文化的生存與發(fā)展不受威脅的狀態(tài),二是在主觀心理感受上,主體對這種狀態(tài)的價值判斷。在國家安全視域下,當代大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困境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
首先是對民族文化審美缺乏自信。近些年來,隨著對傳統(tǒng)文化的逐漸重視,民族文化又開始嶄露頭角,甚至漢服也不時出現(xiàn)在大學校園,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但整體而言當代大學生對民族文化審美仍然缺乏自信,他們不僅不能正確理解民族文化、欣賞民族文化,甚至出現(xiàn)厭倦、嘲弄情緒。這種現(xiàn)象,在傳統(tǒng)文化類或古典文學類的課程教學中并不少見,是民族文化認同困境的最突出表象。一部分學生深受社會進化學說的影響,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用簡單粗暴的進化論去否定,認為過去必定不如現(xiàn)在,所以傳統(tǒng)文化都是封建糟粕,并不適應了今天的時代,現(xiàn)在還去學傳統(tǒng)文化,是愚蠢的表現(xiàn),故而對民族文化持厭棄態(tài)度。在教學過程中,稍微有點難度的古典文化課程上座率就會比較低,即使到了教室,認真聽課的也是少數(shù),偶爾也會有學生帶著獵奇的心態(tài)聽聽古代的故事。這當然有一部分原因在學生的古典文學功底較差,其學識不足以聽懂課程,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心態(tài)上的不以為意。
其次是在價值觀念上背離傳統(tǒng)價值取向。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品德、人文關懷正在出現(xiàn)嚴重的斷層,他們的思想觀念逐漸向西方社會的價值取向靠攏。關于這一點,在正進入大學的新生代零零后身上特別嚴重,這種現(xiàn)象讓一些多年來從事學生管理工作的老師深感頭痛。他們發(fā)現(xiàn),過去的那些工作方法在這一代孩子身上突然都不管用了,同學之間出現(xiàn)小矛盾時拒絕老師的調解,而是直接給對方發(fā)律師函。這些小事件中都隱含著民族文化認同的巨大危機,這意味著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傳統(tǒng)美德和價值取向正在遭遇顛覆性挑戰(zhàn),新生代的價值觀念正在向西方文化靠攏。過去學界對國家文化安全的關注點往往在大的意識形態(tài)層面上,現(xiàn)在很多學者開始關注影響國家文化安全的內生性因素,比如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等。在當代大學生身上,這種傾向更值得關注。
當代大學生之所以出現(xiàn)民族文化認同困境與社會諸多因素的影響密不可分,當代大學生出生在文化多元的時代,文化土壤中的民族文化元素嚴重缺失,這給異域文化留下了進駐的空間。通過對大學生微信朋友圈的調查發(fā)現(xiàn),他們對民族文化的關注度特別低,家國情懷也很淡薄,對國家重大事件的關注非常少。此外,大學教育的思政性疏忽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大學教育普遍缺乏對民族文化認同感的重視和有意培養(yǎng),不僅課程設置上對傳統(tǒng)文化比較疏離,而且在教學實踐中也缺乏有意識的情懷引導,甚至在學術自由觀念的支配下,一些教師還鼓勵學生質疑民族文化情懷的科學性,這也在客觀上造成了民族文化情懷的淡薄。而學生自身的學習興趣又受到學術水平的局限,對中國古代經典作品存在不同程度的閱讀障礙,故而積極性不高,甚至反感、厭棄。
二、國學教育提升大學生民族文化認同的理論探討
所謂國學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概念。它是在近代西學東漸文化沖擊背景下,作為與“西學”相對的概念被提出來的,指中國原有的思想文化與學術體系。[2]早在1925年清華國學院成立時,吳宓曾在《清華開辦研究院之旨趣和經過》中提出:“茲所謂國學,乃指中國學術文化之全體而言,而研究之道,尤注重正確精密之方法。”[3]吳宓的定義以學術形態(tài)的文化為主,不包括民俗文化等非學術內容。還有一種比較寬泛的用法,即以國學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簡稱,其概念外延比吳宓的“中國傳統(tǒng)學術”要廣一些。對于大學的課程設置而言,在概念的使用上,采取比較寬泛的國學概念更適合操作一些。所以,本文所指的國學教育,是以中國學術文化為主,兼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其他部分。
以國學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華,在民族文化認同方面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經驗,對維護國家安全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關于這一點,已經得到了學界的諸多關注。早在近代中西文化激烈沖突的過程中,以章太炎、梁啟超等為代表的一批學貫中西的學者,都在文章或論著中倡導過這一理念,甚至胡適這樣西化程度較高的新派學者,也曾盛贊清儒治學方法,倡導“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造文明”[4],看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與意義。近年以來,隨著國學熱的興起,對傳統(tǒng)文化研究的更加深入,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民族性及其在文化沖突與融合層面的巨大潛力已然成為學術界的共識。正如葛志毅在其《譚史齋論稿六編》中說:“由于自孔子儒家起,中國文化就樹立起明確的民族性特征與主體自覺意識,幾千年來借以成功地應對每一次的文化沖突與融合,其中包括外來文化的入侵沖擊,并能始終不失本民族文化的主體自覺地位。在全球化浪潮日益高漲的今日,這仍是中國將成功應對各種文化沖擊與融合的文化精神根據(jù),也是中國仍將自立于多變的現(xiàn)代世界文化格局之中的歷史信念根據(jù)?!盵5]
具體而言,國學教育在提升大學生民族文化認同、維護國家安全的理論價值可以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首先,國學教育有助于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詩經》《周易》《論語》《孟子》《莊子》等經典作品,都是講述人生的道理和規(guī)范。大學生在誦讀這些經典時,能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其中包含的美德,培養(yǎng)起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和人生修養(yǎng)。其次,國學教育有益于當代大學生道德人格和道德信念的培育。當代大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家庭的溺愛助長了他們的依賴性,缺乏獨立的人格精神。國學經典著作中有許多人生觀與價值觀的探討,如《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孟子》中的“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等,通過對這些觀念的認同和踐行,可以從深層上升華當代大學生的信仰,幫助他們逐步形成自己的人格力量。再次,國學教育有益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和擔當精神。如《大學》中提出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以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社會責任理念,胸懷寬廣、格局雄大,有益于培育當代大學生的家國情懷。
事實證明,以國學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學術文化,已經日益被學術界所看重,甚至一些西方學者如李約瑟、湯因比、亨廷頓等人,都深感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倡導向中國學習,以中國學術文化來補救西方文化的漏洞與弊端。在大學生民族文化認同遭遇困境的時刻,以國學教育來提升他們的民族情懷和文化認同感,維護國家安全,在理論上是完全可行的。
三、國學教育提升大學生民族文化認同的教學實踐中的可行性策略
以國學教育提升大學生民族文化認同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但具體落實在教學實踐上卻并不容易。畢竟,新生代大學生的自我意識非常強烈,要改變他們已有的認知,靠簡單的知識灌輸是難有成效的,必須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筆者以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首先,增加以國學為基礎的傳統(tǒng)文化類課程的設置數(shù)量。民族文化認同最好的渠道是各級學校教育,大學教育作為教育的高級層面,是培養(yǎng)民族文化認同感最關鍵的一個時段。然而,我國目前的大學教育還沒有完全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加上受制于就業(yè)市場的行情指揮,故而在課程設置上普遍存在輕文科、重理科的現(xiàn)象,尤其對不能快速產生經濟效益的傳統(tǒng)文化類課程不夠重視,很多大學甚至大學語文課都沒有。所以,增加以國學教育為基礎的傳統(tǒng)文化類課程,開設中國經典作品的選修課等,能從課程設置上有效加強當代大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知,促進大學生民族文化認同感的形成。
其次,開展課程思政設計,將學生民族文化情感的培育列入教學目標。這里要特別注意的是,課程思政不能是簡單的灌輸,也不是非此即彼式的選擇,而是要讓學生在專業(y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逐步了解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精華,由了解到認可。筆者在課堂調查中發(fā)現(xiàn),學生民族文化認同淡薄的主要原因在于不了解我們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大多來自非專業(yè)傳播途徑,而不是典籍的閱讀與研究。換句話說,他們對以國學為基礎的傳統(tǒng)文化精華有很多的誤解,且這些誤解大多來自人云亦云式的訛傳。所以,課程思政設計的第一步是撥亂反正,肅清過往那些不負責任的言論對大學生的影響。這種肅清最好以典籍閱讀為基礎,用史料說話,讓學術研究取代訛傳營銷,才有助于學生真正了解傳統(tǒng)文化,改變他們過去錯誤的習慣性認知。
再次,加強以國學為基礎的中國學術文化的現(xiàn)代性轉換。所有的教育,一旦具備了現(xiàn)實層面的意義就會變得特別有說服力。以儒家為基礎的中國學術文化是一種母性文化,從歷史發(fā)展的經驗來看,這種文化從不封閉排外,也從不懼怕挑戰(zhàn)與沖擊,在魏晉南北朝、在唐宋這樣文化碰撞比較激烈的時代,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學術文化在外來學術文化的強勢攻擊下,并沒有被打敗,反而勇敢面對,沉著應戰(zhàn),將各種學術文化熔爐再造,造出了一個更強大更完美的自己。甚至可以這樣說,我們中國學術文化正是在中外文化的碰撞沖擊中不斷發(fā)展壯大的。根據(jù)《穆天子傳》的記載,中西文化交流,大概從商周時代已經開始了。而作為中國學術文化的主流形態(tài)的儒家思想,“如果追溯孔子文化思想的由來,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乃是夏商西周以來對外來文化侵襲滲透所做出的文化應對結果?!彼?,這樣的一支文化形態(tài)絕對不懼怕多元文化的沖擊,也完全有在社會實踐中再生的能力。他只是需要我們的教師有比較成熟淵博的專業(yè)知識,以及比較高的社會現(xiàn)實關注度,把傳統(tǒng)學術文化與現(xiàn)實生活結合起來,將之熔煉成一個個典型教學案例。在熔煉案例的過程中,要盡量根據(jù)學生情況去選擇具有實踐價值的案例,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要注意案例的正能量程度以及審美價值問題,如此才有可能提升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認同感。
最后,還可以利用地域文化和文學傳統(tǒng),開展實地文化考察或當?shù)匚墨I研讀活動?;蛘唛_展節(jié)日文學教育,讓學生在傳統(tǒng)節(jié)日實踐活動中獲得民族文化的審美體驗,進而產生民族文化認同感。甚至還可以有意識地組織校園文化活動,傳承民族文化精神,培育大學生的民族文化審美自信與認同感。
四、結語
總之,當今所謂的多元文化或者全球化是西方文化強勢傾軋下的文化擴張,從歷史的經驗來看,我們不能不警惕瑪雅文明類的文化悲劇,對時下媒體輿論所建構的全球化話語,保持國家安全層面的警醒與慎重。正如葛志毅在《中國文化的民族性特征與主體性意識》一文中呼吁的那樣:“在全球化時代一定不要忘記民族性問題,因為它是民族文化生死存亡攸關的大問題,不容輕視。在這方面,歷史上的中國文化曾以儒家為主導,表現(xiàn)其突出的民族性特征,成功地應對每一次外來文化的沖擊與挑戰(zhàn),可為今日借鑒”[5]。當代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我們絕不能忽視和擱置大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困境現(xiàn)象,應積極地吸納中國傳統(tǒng)學術文化的成功經驗,從理論上正視它,在教育實踐中化解它,通過對傳統(tǒng)學術文化的理論祛魅和現(xiàn)代闡釋,完成傳統(tǒng)學術文化的現(xiàn)代轉型與重新認同,培養(yǎng)中國當代大學生民族文化認同感,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
參考文獻:
[1]胡惠林.國家文化安全研究導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45.
[2]陳來.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國學流變與傳統(tǒng)價值觀[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5:131.
[3]孫敦恒.清華國學研究院史話[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15.
[4]姜義華,章青.胡適學術文集哲學與文化[M].北京:中華書局,2001:125.
[5]葛志毅.譚史齋論稿六編[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6:192,198.
(責任編輯:張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