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軍 ,王 萍 ,任潤田 ,王 俊
[1.西安市政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陜西西安710068;2.內蒙古阿拉善盟公路運輸維護中心,內蒙古阿拉善盟737300;3.西安水務(集團)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陜西西安710082]
寶雞市渭河陸港大橋位于寶雞市陳倉區(qū)陽平鎮(zhèn),道路南起現(xiàn)狀西寶高速南線,上跨現(xiàn)狀南、北河堤路、渭河及連霍高速。道路全長4 317.599 m,橋梁總長1 296 m,其中主橋總長412 m。大橋跨徑布置為102 m+208 m+102 m,斜拉橋主塔結構形式為格構柱式鋼—混組合塔,該塔型為國內首創(chuàng)[1-2]。
橋址區(qū)在區(qū)域上屬渭河河谷區(qū),微地貌單元屬渭河河漫灘區(qū),河谷開闊平坦。河床心形灘分布較多,淤積較嚴重。自上而下主要地層分布為素填土、粉質黏土、中粗砂、卵石、粉質粘土、礫砂。
地下水類型為潛水,受大氣降水及渭河上游河流地下水補給,排泄方式為蒸發(fā)和向河流下游滲流。
道路等級:城市主干路;設計速度:主路50 km/h;設計荷載等級:城-A 級;地震設防烈度為8 度;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20g;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40 s;欄桿荷載:豎向1.2 kN/m;水平向2.5 kN/m。
主橋跨徑布置為102 m+208 m+102 m,全長412 m,為雙塔雙索面半漂浮體系斜拉橋,立面布置見圖1。
圖1 主橋總體布置圖(單位:m)
引橋在跨越南、北側堤頂路以及現(xiàn)狀連霍高速采用變截面連續(xù)梁,跨徑采用65 m 大跨跨越。同時為保護渭河河堤,橋墩距渭河河堤內坡腳線不小于5 m。引橋其余段采用30~40 m 跨徑的等高連續(xù)梁。下部結構采用鉆孔灌注樁,板式弧形橋墩。
主橋橫斷面布置見圖2。
圖2 主橋橫斷面布置圖(單位:m)
主橋主塔處支座采用FPQZ 型摩擦擺球型支座配合智能型粘滯阻尼器安裝于主墩處,當?shù)卣饋砼R時可通過阻尼元件的塑性性能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
主橋邊墩支座采用JKQZ 型減震抗拉球型支座,在地震時通過抗拉鋼襯板抵抗垂直方向的上拔力,防止橋梁與橋墩脫離。
引橋現(xiàn)澆梁采用超高阻尼隔震橡膠支座,可有效提高結構阻尼比,消耗地震能量。
斜拉橋塔型方案設計首先要考慮結構受力需求,同時也要兼顧景觀、周邊環(huán)境和造價等因素。該橋南連吉利汽車以及配套的工業(yè)園區(qū)、寶雞高新區(qū)科技新城以及綜合保稅區(qū),北接鐵路物流中心,橋位周邊工業(yè)氣息比較濃厚(見圖3、表1)。
圖3 兩種主塔方案效果圖
表1 塔型方案比較表
橋塔采用格構柱式鋼-混組合結構,整體造型為“門”型,由塔柱、塔頂平聯(lián)、基礎組成。塔柱自上而下一次劃分為上塔柱、下塔柱。上塔柱及塔頂平聯(lián)為鋼結構,下塔柱為鋼筋混凝土結構。
下塔柱高21.5 m,縱橫向尺寸為9.3 m×8.4 m,采用單箱單室截面,為增強塔柱的穩(wěn)定性以及抗震效果,用弧形橫梁將兩個下塔柱連接起來,同時便于支座的安放。
上塔柱塔高75 m。單側塔柱由4 個鋼箱型鋼柱組成,呈鏤空狀。鋼柱橫截面尺寸為1.8 m×2.0 m,板厚30~40 mm。鋼柱內每隔2 m 左右設置一個橫隔板。鋼柱各板件均采用板式加勁肋。各鋼柱間設置斜撐將其聯(lián)接成整體,斜撐為“工”字型截面,高0.7 m、寬 0.65 m,見圖4、圖5。
圖4 橋塔立面、側面及格構柱式塔柱節(jié)段三維圖(單位:m)
圖5 上塔柱節(jié)段橫斷面示意圖(單位:m)
塔頂平聯(lián)采用全鋼桁架式橫聯(lián),平聯(lián)底端采用弧形門洞造型。平聯(lián)跨中高11.25 m,端部高25.65 m,端中部采用弧形過度。桁架主受力構件采用矩形截面,高寬均為0.7 m,厚度14~20 mm。橫聯(lián)相交節(jié)點間采用“工”字型桿件連接,高0.7 m,寬0.6 m,翼緣16 mm,腹板12 mm。
考慮到渭河河道內有通航要求,故下塔柱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一方面混凝土結構有較強的防撞能力;另一方面其耐久性較好,枯水期施工便利,同時可以降低工程造價。主塔承臺尺寸為18 m(長)×18 m(寬)×5 m(高),下設 13 根直徑 2.0 m 鉆孔灌注樁基礎,樁長50 m。
主梁采用正交異性板流線型扁平整幅鋼箱梁,由頂、底板、錨腹板、中、邊腹板、U 型加勁肋、橫隔板、人行道板封閉而成。箱梁內腔被縱橫隔板分割。主梁采用雙邊箱主梁,中心線處梁高3 m,頂板分別向兩側按照1.5%的橫坡降低且底板保持水平。標準斷面頂板全寬37 m,底板水平段寬25.4 m,兩側斜底板各寬5.8 m,傾斜底板與水平底板之間夾角為17°。該型斷面橫好的解決了寬幅橋面抗風穩(wěn)定性的問題,顯著提高了主梁的渦振風速和顫振臨界風速(見圖6)。
圖6 主橋橫斷面布置圖(單位:m)
主梁頂、底板厚采用16 mm(正常區(qū)域)和20 mm(支座區(qū)和主塔區(qū))兩種板厚;頂、底板在車行道區(qū)域采用采用8 mm U 形肋;斜底板厚16 mm,在人行道范圍內采用高140 mm、厚12 mm 的板肋。
錨腹板厚24 mm,其縱向加勁肋采用18 mm 厚,高度200 mm 鋼板,腹板兩側均設置,每個錨腹板設置2~3 道;其豎向加勁肋采用20 mm 厚鋼板。錨腹板及其縱向加勁肋全橋貫通。
為增強箱梁的斷面的抗扭剛度、橫向剛度,限制其橫向彎曲變形和畸變的發(fā)生,并保證正交異性橋面及縱橫向加勁肋的應力和變形在合理范圍內,設計在箱梁內間距3 m 設置一道橫隔板,塔區(qū)、中支點、邊支點附近適當加密。
主梁經(jīng)過塔區(qū)時,頂板和底板進行開洞處理,8個塔柱從主梁頂?shù)装逯写┻^,塔梁分離。一個塔柱開洞大小為1.964 m(橫橋向)×2.352 m(縱橋向)。
全橋共設64 根拉索,兩邊跨布置32 根,中跨布置32 根。邊、中跨在橋面縱向拉索間距均為12 m,在橋塔上豎向間距均為5 m。橋梁橫向拉索間距為30.8 m。斜拉索與主梁的夾角為31.7°~64.6°。
本橋斜拉索采用平行鋼絞線拉索體系,標準強度1 860 MPa。采用直徑為φs=15.20 mm 鍍鋅或環(huán)氧涂層鋼絞線。
上下塔柱連接處采用插入式鋼—混連接,即上塔柱4 個格構塔柱伸入下塔柱混凝土內4.5 m,伸入部分鋼塔柱內外側均設置PBL 剪力連接件,保證上下塔柱緊密連接。
上塔柱為鋼結構,創(chuàng)新地采用格構柱式造型,通透感強。連接兩個上塔柱的塔頂平聯(lián)采用鋼桁架桿件,整個結構輕盈通透。
上塔柱及平聯(lián)部分可工廠預制,現(xiàn)場拼裝,極大節(jié)約了施工工期,同時能保證加工質量及橋塔的景觀效果。工廠加工時合理劃分塔柱節(jié)段,分段預制、分段吊裝,很好的解決了現(xiàn)場運輸和吊裝的問題。另外平聯(lián)施工采取了整體預制,整體提升方案,也極大的加快了施工速度同時降低了施工風險。
斜拉橋中錨固系統(tǒng)是整個設計過程中難點和重點。由于主塔較高,斜拉索在梁端為張拉端,塔端為錨固段。本橋設計采用鋼錨梁與鋼錨箱共同組成錨固系統(tǒng)。鋼錨梁置于兩個箱型塔柱之間,鋼錨箱則置于塔柱內,均采用焊接連接。
鋼錨梁為箱形結構,由錨墊板、錨板、錨下加勁板、頂、底板、側板、箱形拉板、橫隔板等組成。每對斜拉索的水平力由鋼錨梁承受,豎向分力通過鋼錨梁傳遞給塔柱。
鋼錨箱主要有兩個傳遞剪力的“u”型板和與其垂直的支撐板構成(見圖7)。
圖7 橋塔錨固系統(tǒng)三維圖
陸港大橋(見圖8)在設計過程中,依據(jù)橋塔的受力特點采用了鋼—混組合結構塔柱,充分考慮了結構的美觀性以及經(jīng)濟性,發(fā)揮了鋼材和混凝土材料的最優(yōu)性能。同時解決了格構式塔柱斜拉索的錨固問題;該塔型及錨固系統(tǒng)系統(tǒng)均已獲得國家發(fā)明專利。
圖8 陸港大橋
大橋于2019 年12 月底建成通車,運營良好。成橋荷載實驗各項數(shù)據(jù)符合規(guī)范要求,成橋線形與設計數(shù)值吻合良好。該橋已經(jīng)成為寶雞市渭河上標志性建筑。大橋在設計過程中取得的創(chuàng)新成果,可為今后類似橋梁工程的建設提供借鑒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