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冬英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論,主張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在做中教,在做中學。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認為,在教學中,應該通過讓兒童動手操作及探索性的活動來獲得經(jīng)驗,即從做中學。在充分借鑒國內(nèi)外教育家理論的基礎上,結(jié)合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我們提出了“教學練一體化”的教學主張,并探討該主張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構建策略。教師的“教”是學生“學”的前提條件,有了教師精心的“教”,學生的“學”才有的放矢,才更加有效。學生“學”的過程是主體工程,沒有學生的“學”,教師的“教”就是空中樓閣?!熬殹笔墙Y(jié)果,是教學成果的檢驗,是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最終一環(huán)?!敖虒W練”的主陣地是在課堂,在課堂中,師生互動、教學相長,既提升了教師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又提升了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優(yōu)化教學設計——鋪設“教”的橋梁
教,是“教學練一體化”的第一步。教師首先應該解決好教的問題,即如何精心設計合理的教學流程,為后期的學與練打下基礎。教學設計應成為教學的“承重墻”,只有教學設計結(jié)構合理,教學的樓宇才能穩(wěn)固。
1. 目標定位,抓落實。
教學設計的目標定位是很重要的一環(huán),需要用有效的方法去實現(xiàn)、去檢測、去解決好預設與生成目標。課堂教學要圍繞教學目標展開,要在熟悉學情的情況下制訂教學目標,課堂教學完成后要實現(xiàn)教學目標。教學設計要思考“達到什么目標”“通過什么達到目標”“為什么認為這樣可以達到目標”三大問題;要根據(jù)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將教學目標落實到課堂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要根據(jù)預設目標反復推敲如何將目標落實到課堂中,挖掘教學資源,確立檢測評價方式。教師積極引導教學的過程和學生思維的發(fā)展,促進了教學目標的達成。只有教學目標落實到課堂上,才是真正完成了“教”與“學”的過程。
2. 情境導語,趣先行。
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導入有直接導入、直觀導入、故事導入、問題導入、情境導入等方式。情境導入即利用各種多媒體資源,創(chuàng)設各種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采用情境導入的方式,激發(fā)學生興趣,引發(fā)學生思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進行新知與舊知的銜接。
3. 問題設置,促思維。
王榮生教授指出,教師教學時要思考三個問題:課堂想教什么?實際教什么?實際學什么?教師要重點關注“想教什么與實際教什么”的關聯(lián)、“教了什么與學生實際學了什么”的關聯(lián)。想要處理好問題的關聯(lián),課堂教學的問題設置就尤為關鍵。在課堂教學中,一個一個問題的設計既要巧妙又要彼此關聯(lián),需要做到“一問三思”。問題設置得好,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二、實現(xiàn)高效學習——內(nèi)化“學”的過程
學,是“教學練一體化”的第二步。如何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進行有機結(jié)合,是整個“教學練一體化”模式有效實施的關鍵。教學設計做好了,落實到課堂教學,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符合學情。連皮生教授認為,教育情境中的學習是指“憑經(jīng)驗產(chǎn)生的,按照教育目標要求發(fā)生的、比較持久的能力或傾向的變化”。由此可見,學習往往意味著變化。
1. 刻意練習,學有成效。
在課堂教學中,在某一段時間內(nèi),可以采用某一種模式對某一方面知識進行刻意學習,從而形成某一種能力。如朗誦能力,在堅持、反復地刻意學習后,可以強化這個能力。當然,刻意學習不僅僅只是簡單的知識重復,而是讓學生在重難點、陌生領域以及關鍵素養(yǎng)的提升方面進行刻意學習。也就是說,刻意學習要找準目標,高頻率地開展,要做到及時反饋,這樣才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更具目的性,學習效果才會事半功倍。
2. 深度學習,發(fā)展思維。
深度學習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教師的“教”要有深度,對于課堂問題的設計既要顧全大局,又要一針見血地引出最具思考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刨根問底的問題探究中深入解讀文本,提升語文能力。
三、當堂檢測評價——檢驗“練”的結(jié)果
練,是“教學練一體化”的最終環(huán)節(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檢驗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重要一環(huán)?!熬殹笔钦n堂教學的鞏固,也是課堂教學的延續(xù)。教師教學之后,應盡可能地多留時間給學生,讓學生通過練習來鞏固知識,形成技能。
1. 練在陌生,突破難點。
課堂的“練”,重點要練在陌生處。陌生,是指事先不知道的、沒有聽說或沒有看見過的、生疏的知識點。以閱讀教學為例,在“檢索、理解、運用、評鑒、質(zhì)疑創(chuàng)新”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中,要側(cè)重比較陌生的知識點,以傳統(tǒng)教學較少關注的能力發(fā)展點作為教學突破口,采用表格、圖片等形式,創(chuàng)新各種情境設計,關注學情,注重培養(yǎng)學生信息的獲取、加工、分析、整理等能力。適當增加筆答訓練,切實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這些教學的重點,也是課堂教學中的陌生點,在課堂教學中要加以強調(diào),要多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教給學生練習的方法,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2. 練在思維,提升素養(yǎng)。
教師要本著關注學生發(fā)展的原則,從細處入手,精心準備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練在思維最近發(fā)展區(qū),把有效教學落到實處。那么,如何在思維“生長點”找到切入口呢?筆者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應以問題為導向,引發(fā)學生的思辨能力。如在培養(yǎng)學生評價鑒賞、質(zhì)疑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要從改變教師的提問開始。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所提的問題大致有四種:第一種是提取文本信息的問題,第二種是品詞析句的問題,第三種是有一定思考度的問題,第四種是無需思考的偽問題。如果想要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就應當少提第一種問題,改進第二種問題,增加第三種問題,盡量消滅第四種問題。教師還應注意“練”的目標要非常明確且有深度,“練”的問題設計、檢測設計要精心且有效,“練”的評價手段要多樣化且具有激勵性,要讓學生在課堂中“練”得輕松,“練”得有效。
總之,基于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教學練一體化”語文課堂教學,如果能夠做到“優(yōu)化教學設計—鋪設‘教的橋梁,實現(xiàn)高效學習—內(nèi)化‘學的過程,當堂檢測評價—檢驗‘練的結(jié)果”,就能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