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孔志 陳錦珠 趙 鵬 盧 霞 薛文俠
(江蘇金色農業(yè)股份有限公司,鹽城 224100)
小麥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中優(yōu)質弱筋小麥由于其籽粒軟質、蛋白質含量低、面筋含量少而強度弱、面團延伸性好、穩(wěn)定時間短而成為生產餅干、糕點、蛋糕等烘焙食品的主要原料,因而近年來弱筋小麥的市場需求較好。而國內弱筋小麥生產僅能滿足市場需求量的10%左右,大部分依靠從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進口。因此,加快優(yōu)質弱筋小麥產業(yè)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1-2]。
江蘇省是我國小麥種植面積排名第四的小麥主產省,也是我國弱筋小麥的主產區(qū)。近年來,隨著水稻小苗機插和直播等輕簡技術的發(fā)展,不同程度地推遲了水稻的成熟期,這造成了在稻麥周年生產中普遍存在稻茬麥茬口緊張、小麥適期播種壓力大的問題,進而導致小麥減產[3]。因此,在不同稻茬條件下配套小麥不同的播種量和播種期,已成為確保稻茬麥優(yōu)質高產的關鍵。在此背景下,筆者于2019年通過選用優(yōu)質弱筋小麥品種“寧麥13”,研究了不同播期和播量對其產量等農藝性狀的影響,以期為鹽城市大豐區(qū)的小麥生產提供理論依據?,F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試驗設在鹽城市大豐區(qū)劉莊鎮(zhèn)民主村基地進行,試驗地為黏性土壤、田塊平整、土壤肥力均勻、排灌方便、形狀規(guī)整,土壤有機質含量為21.7 g/kg、全氮含量為1.38 g/kg、有效磷含量為10.8 mg/kg、速效鉀含量為175.0 mg/kg、全鹽含量為1.55 g/kg、pH為7.6。
供試優(yōu)質弱筋小麥品種為“寧麥13”。試驗依據播期和播量共設5個處理,分別為:(1)2019年10月21日(早期)播種,每667 m2播種量為5 kg;(2)10月31日(適期)播種,每667 m2播種量為7 kg;(3)11月10日(中晚期)播種,每667 m2播種量為10 kg;(4)11月20日(晚期)播種,每667 m2播種量為13 kg;(5)11月30日(超晚期)播種,每667 m2播種量為16 kg。每處理重復3次,小區(qū)面積為320 m2(16 m×20 m),試驗區(qū)四周設置保護行(寬1.0 m左右)。
前茬水稻莖稈于10月15日切碎,10月16日深耕破垡,10月20日耙田;小麥于10月21日至11月30日播種,人工拉線開溝,人工條播,行距25 cm。
病蟲草害防治:12月21日每667 m2用15%炔草酯40 g進行化除,2020年2月27日每667 m2用15%炔草酯70 g、20%氯氟吡氧乙酸50 g、5%雙氟磺草胺25 g進行化除,3月25日每667 m2用15%井岡·戊唑醇40 g防治紋枯病,4月8日每667 m2用80%嘧菌酯10 g+戊唑醇15 g+10%烯啶蟲胺20 mL防治白粉病、蚜蟲,4月15日、21日分別每667 m2用40%多·酮·福美雙100 g防治赤霉病。
試驗期間分別調查各處理小麥的生育期、葉齡動態(tài)、莖蘗動態(tài),小麥成熟后測產。試驗所得數據用EXCEL進行統(tǒng)計分析。
由表1可知,不同播期和播量處理的“寧麥13”生育期不同。隨著播期的推遲,小麥全生育期天數顯著降低,全生育期變幅為189~220 d。其中,播期為10月21日(早期播種)處理的小麥全生育期最長,為220 d,播期為11月30日(超晚期播種)處理的小麥全生育期最短,為189 d。
表1 播期和播量對“寧麥13”生育期的影響
由圖1可知,不同播期和播量處理的“寧麥13”葉齡大致走勢相同,但同一時期的葉齡不同,且播期較晚處理的葉片數明顯減少。其中,播期為11月30日(超晚期播種)處理最終只有10張葉片,其他處理均為11張葉片。從葉齡來看,“寧麥13”的適宜播期為10月21日至11月10日。
圖1 播期和播量對“寧麥13”葉齡動態(tài)的影響
由表2可知,隨著播期的推遲和播種量的加大,有效穗數呈先增后減的趨勢(但11月10日以后播種的各處理小麥有效穗數差異不顯著),每穗粒數和千粒重均大體呈下降的趨勢;在產量方面,處理(2)的小麥產量最高,其次為處理(3)、處理(1)、處理(4),處理(5)的產量相對較低,但也較為可觀。
表2 播期和播量對“寧麥13”產量及產量結構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從生育期、葉齡和產量等農藝性狀來看,5個處理中,以處理(2)[即10月31日(適期)播種、每667 m2用種量為7 kg]的小麥產量最高,其他播期和播量處理的小麥產量雖相對較低,但與鹽城市大豐區(qū)小麥生產的平均產量差異不大。本試驗結果為鹽城市大豐區(qū)不同茬口的優(yōu)質弱筋小麥生產提供了較為可行的方案。
盛承師[4]研究表明,小麥的主莖形態(tài)與單株分蘗數、分蘗成穗率密切相關,任何有利于肥水吸收、物質合成、養(yǎng)分貯運、提高光合產物及其他促進小麥主莖形態(tài)形成的措施,均對提高單株有效分蘗數有利;韓金玲等[5]研究表明,隨著播期的推遲,小麥分化小穗數、有效穗數顯著減少,產量顯著降低;夢麗梅等[6]研究表明,播期影響小麥產量及產量性狀,隨著播期推遲,穗粒數呈減少的趨勢;周鳳云等[7]研究表明,不同播期處理間的小麥穗粒數和千粒重差異達顯著或極顯著水平。本研究結果表明,不同播期和播量處理對小麥產量等農藝性狀影響顯著,且對主莖穗粒數和千粒重的影響高于對分蘗數的影響。
在本試驗中,筆者選用大豐區(qū)主栽小麥品種“寧麥13”為試驗材料,所得到的試驗結果對指導當地小麥高產栽培具有一定的意義,但該結果僅是1年的試驗數據,且土壤理化性質、降雨量等因素也會對試驗結果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對于不同播期和播量對小麥產量等農藝性狀的影響,應進行持續(xù)研究,以期得到穩(wěn)定的數據,從而更好地指導小麥進行高產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