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惠婕
2015年,在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各締約方通過了《巴黎協(xié)定》,承諾將全球變暖溫度控制在2℃以下。然而數據顯示,2015-2020年成為了有記錄以來最熱的6年,全球平均溫度增加了1.2℃。世界氣象組織(WMO)發(fā)布2020年全球氣候狀況臨時報告指出,2020年海洋熱量達到創(chuàng)紀錄的水平,全球超過80%的海洋經歷了海洋熱浪,使本已因吸收二氧化碳而遭受酸性水影響的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雪上加霜。近年來,野火、洪水、干旱和沙塵等極端天氣事件發(fā)生的頻率和強度都在不斷增加,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和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
也許人類在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危害時尚有應對之策,但對于很多動物來說,遭遇的將是滅頂之災。比如,大山雀可能在2100年滅絕,因為它們在春天依靠昆蟲幼蟲喂養(yǎng)雛鳥,而氣溫升高會導致這些幼蟲孵化的時間比預期的要早,大山雀需要養(yǎng)育幼仔的時候,已經找不到了。再比如北極熊,氣候持續(xù)變暖已經使北極地區(qū)海冰面積不斷縮小,北極熊被迫前往海岸地區(qū),在那里,它們很難找到食物、養(yǎng)育幼崽,科學家預測,到2100年,北極熊將有可能在地球上消失。
新型冠狀病毒的大流行使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對于減緩氣候變化來說是個好消息,但從長期看,到2050年,這一下降僅會使全球變暖減少0.01℃。各國根據《巴黎協(xié)定》承諾的國家自主貢獻(NDCs)仍然嚴重不足。即使所有無條件的國家自主貢獻都得到充分實施,依照2030年預測排放量,我們仍然向著在21世紀末升溫3.2℃的趨勢發(fā)展,這遠超了《巴黎協(xié)定》中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2℃以內,并努力實現(xiàn)1.5℃溫控目標的水平。而要想實現(xiàn)2℃溫控目標,各國的整體減排力度須在現(xiàn)有的 《巴黎協(xié)定》承諾基礎上提升大約3倍,而要遵循1.5℃減排路徑,則須將努力提升至少5倍。
不過,疫情是自然界向人類敲響的警鐘。它為各國提供機會開啟疫情后的綠色復蘇,推動世界步入“實現(xiàn)2℃溫控目標”的減排軌道。實施綠色復蘇有助于將2030年的排放量維持在44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水平——在這一排放區(qū)間內,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2℃以下的可能性達到66%。
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上,中國一直高度重視并積極推動。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75屆聯(lián)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fā)表講話時表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xiàn)碳中和。彰顯了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走綠色低碳發(fā)展道路的堅定決心,也體現(xiàn)了中國主動承擔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責任。但這同樣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為實現(xiàn)這個目標,我們需要大力推動經濟結構、能源結構、產業(yè)結構低碳轉型,要提高能效,發(fā)展非化石能源和增強碳匯。
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與地球上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氣候治理也需要世界各國,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根據基于消費的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法計算,全球約2/3的碳排放與家庭有關。交通、住宅和食品各自貢獻了約20%的生活方式排放。在政府層面需要鼓勵并推動消費者避免高碳消費。實施激勵措施并提升基礎設施建設以鼓勵騎行和汽車共享,提高住房的能效,推動電網供應商將可再生能源作為默認設置,并推行減少食物浪費的相關政策。而我們作為地球這個大家庭的成員之一,綠色低碳不能只停留在理念上,還要落實到行動中,盡量用步行、騎行等替代私家車出行,減少浪費,減少使用一次性物品,控制空調合理溫度等。每一個人的微小努力匯聚起來,帶來的改變將是巨大的,只有全人類共同攜手參與,我們才有可能在氣候變化面前完成自我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