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望道

      2021-04-12 04:26:05陳晨
      美文 2021年7期
      關鍵詞:戴季陶陳望道宣言

      陳晨

      1920年4月底,上海法租界白爾路(今順昌路)三益里走來一位身著長衫、手提小皮箱的青年男子。他身材瘦削,結實精干,膚色黝黑,國字臉棱角分明,一頭烏發(fā)梳得紋絲不亂,舉手投足帶著一股書卷氣。

      此人是陳望道,時年29歲。他是受《星期評論》社戴季陶、沈玄廬、李漢俊等人邀請,前來擔任該刊的編輯。

      進了石庫門弄堂,他一邊走,一邊抬頭看門牌號,走到三益里17號大門前,看到黑色的大門外有一塊木牌,上面寫著“《星期評論》編輯部”。他站定,屈起手指敲門。俄頃,有人開門,是陳望道在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的學生施存統(tǒng),見到陳望道,大喜:“是陳先生呀,剛剛還在說起您呢,可把您盼來了,快,里邊請。”又朝著里屋喊道:“戴先生,沈先生,陳望道先生來了?!?一時間,編輯部春意融融,問候聲、歡笑聲此起彼伏。

      寒暄一陣后,陳望道打開小皮箱,拿出一部手稿,這是他剛剛在老家浙江義烏分水塘村完成的《共產(chǎn)黨宣言》翻譯稿。

      這部書稿,是《共產(chǎn)黨宣言》的第一部完整中譯稿。它的問世,像一把火種,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迅速播撒開來,推動著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立和建設,并成為早期共產(chǎn)主義者的信仰之基、力量之源。

      從分水塘到東京

      浙江義烏西北部的大峰山腳下,有一個景致秀美的小山村,四面環(huán)翠,崗巒為障。村子邊上,有一口小小的水塘,水源分兩路,西北一路匯入浦江,東南一路流入義烏,滋潤烏傷大地,村子因“一塘分水”而得名,叫做分水塘村。

      1891年1月,陳望道出生于義烏分水塘村一戶耕讀承傳的富裕農(nóng)家,系家中長子,原名陳參一。成年后,他立志探尋一條救國救民的道路,遂改名為“望道”。其父陳君元早年中過武秀才,是村里頗有聲望的鄉(xiāng)紳。陳君元治家甚嚴,子女幼時,就要求他們“耕讀并舉”,必須下田勞動、學武術、上私塾。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少年陳望道在山村度過了平靜而充實的耕讀時光。

      1907年,陳望道離開山村,考入義烏縣城的秀湖書院讀書。期間,他受到“教育救國”思想的影響,僅讀了一年書就回到老家,與村里志同道合的青年一起興辦村學,志在啟蒙學童,“破除迷信和開發(fā)民智”。很快,他又認識到當今中國唯有靠“實業(yè)救國”,于是,一年后又離開分水塘村,前往位于金華的浙江省立第七中學求學。初到金華,陳望道看什么都覺得新奇。他發(fā)憤讀書,關心時政,尤其關注國家的基礎建設,一聽到哪里在興修鐵路、公路,就特別興奮,在他看來,興修公路、鐵路是真正的實業(yè)救國。

      在金華的學習持續(xù)了四年。期間,辛亥革命爆發(fā),中國進入共和時代,陳望道為之振奮,但隨即而來的袁世凱上臺又使他失望至極。陳望道渴望出國深造,探尋一條救國之路。最初的意愿是想去歐美國家,他那時“以為歐美的科學發(fā)達,要興辦實業(yè),富國強民,不得不借重歐美科學”。1913年,陳望道來到上海一所補習學校學英語,后又考入杭州的之江大學專修英語和數(shù)學。

      但陳望道最終打消了去歐美留學的念頭,因為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根本無力支撐昂貴的留學費用。相對而言,去日本留學的費用要低廉得多,他決定還是去日本留學。

      盡管已是退而求其次了,但父親陳君元聽到兒子想去日本自費留學時,頭搖得像撥浪鼓:“不成不成,出國留學,那大洋就是一畚箕一畚箕往外倒??!”陳望道看了看父親,又看了看四個弟妹,他知道家里的難處,但他心里已經(jīng)有了目標,就不愿意輕易舍棄。他不和父親對抗,只是默默地拿出筆墨,寫大字。第二天,父親起床,看到墻上赫然貼著兒子昨夜寫的大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父親不由地來了氣:“什么意思?給我施加壓力?”晚上收工回家,父親一抬頭,又看到墻上的這幾個字,略微有些心動,想想這個兒子從小就上進,他有志向有抱負,并非壞事,神色間便有些松動。再過兩日,陳望道見父親不似前幾日那般態(tài)度堅決,就跟父親講:“爹,我知道出國留學要花很多錢,我將來決不要家中一分田地和房產(chǎn)。”陳君元到底還是開明通達之人,最終同意了兒子的留學請求,狠狠心變賣了一部分田產(chǎn),讓兒子拿去付留學費用。陳望道留學期間,陳君元每次給兒子匯錢,想到家中田產(chǎn)是兩代人省吃儉用好不容易置下的,如今一塊一塊變賣,總是忍不住落淚。

      父親的眼淚是無聲的壓力,無時不刻提醒著陳望道,學習機會來之不易,要珍惜。1915年陳望道來到日本后,先在東亞預備學校學習日語,后到早稻田大學法科、東洋大學文科和中央大學法科學習。當時的他,認為法科是萬能的,是能“駕御時代”的。他如饑似渴地投入學習,在攻讀法科的同時,也修習了經(jīng)濟、物理、數(shù)學、哲學、文學等學科。數(shù)十年后,陳望道擔任建國后首任復旦大學校長,其深廣的學術根基便是在青年時期打下的。陳望道一生,以點薪傳火者形象入世,以傳道解惑的賢師生涯終老,最終樹立起學界泰斗的巍然形象,這在中共黨團創(chuàng)始人中,是僅有的。這與其雖登高“望道”但持重沉穩(wěn)的品性有關,也與其無意權力志在治學的志向有關。此乃后話。

      五四時期的陳望道

      陳望道翻譯的《共產(chǎn)黨宣言》中文全譯本的初版和第二版

      當時的日本,是眾多愛國青年接受進步思潮的大本營,置身其間的陳望道,自然而然地受到各類進步思潮的影響,他與眾多海外愛國青年一道,試圖從別國的成功經(jīng)驗里,尋找到一條可以借鑒的救國之路。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炮聲震撼了世界,也給一切被壓迫的民族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俄國革命勝利的喜訊,迅速傳到日本,在當?shù)禺a(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也在中國留日學生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日本的一些著名進步學者紛紛翻譯介紹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理論。

      留學期間,陳望道結識了日本著名進步學者、早期社會主義者河上肇、山川均等人,接觸到馬克思主義學說。河上肇對馬克思的《資本論》有很深的研究,著有《貧乏談》《社會問題管見》《唯物史觀研究》《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等,其《貧乏論》1917年在日本《朝日新聞》上連載,一時洛陽紙貴。山川均則在日本親身實踐社會主義運動。他做過《平民新聞》的編輯,在東京組織賣文社,擔任過《新社會》的編輯。陳望道非常喜愛閱讀他們翻譯的馬克思主義書籍和文章,很快接受了新思潮的影響,逐漸認識到救國不單純是興辦實業(yè),還必須進行社會革命。在他們的影響下,陳望道積極開展十月革命的宣傳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活動,熱烈向往十月革命的道路。

      陳望道在日本留學的這段經(jīng)歷,是他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國際和國內(nèi)革命斗爭的現(xiàn)實,俄國十月革命成功的經(jīng)驗與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深刻地教育了他,打消了他“實業(yè)救國”“科學救國”的幻想。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新思潮的影響,促使他在思想上有了一個飛躍,開始在激進的民主主義思想中產(chǎn)生了社會主義的萌芽。

      “第一師范”風潮

      1919年7月,陳望道從日本中央大學法科畢業(yè),獲法學學士學位,同月回國?;氐絿鴥?nèi),途經(jīng)杭州,稍作停留,與浙江省教育會《教育潮》主編沈仲九會面。兩人相交,始于編輯與作者之間的信函往來,彼此惺惺相惜。此番見面,兩人談時政、談社會變革,十分相投。沈仲九贊嘆陳望道有思想有學問,說,改日我為你引薦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校長經(jīng)亨頤先生,經(jīng)先生開明愛才,一定很賞識你這樣的青年才俊,你可以去“一師”當教員。

      隔日,沈仲九引著一位清瘦的中年男子來到陳望道下榻的泰豐旅館,給陳望道介紹說:“這位便是經(jīng)校長子淵先生,子淵先生為人正直,善賦詩篆刻繪畫?!?/p>

      經(jīng)亨頤比陳望道年長14歲,當時已是浙江教育界舉足輕重的人物,但面對初出茅廬的陳望道,絲毫沒有架子,他神色謙和,娓娓而談。談起學校的教育目標,他倡導人格教育,主張把每個學生都培養(yǎng)成人格健全的公民,談起前不久爆發(fā)的“五四”運動,他對學生的愛國熱情多有褒揚,并且主張要加以積極推動。

      陳望道心下折服,當即同意應經(jīng)校長之聘,擔任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國文教員。

      陳望道到浙江第一師范學校任教時,正值“五四”浪潮沖擊到了浙江省。到校后,他與“一師”其他進步教員一起,配合校長經(jīng)亨頤,以學校為大本營,投身于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

      陳望道還與夏丏尊、劉大白、李次九三位國文教員一起,銳意革新,倡導新道德、新思想、新文化,反對舊道德、舊思想、舊文化,提倡白話文、新文學,反對盲目崇拜,提倡思想解放。他們宣傳的新思潮,受到學生的歡迎,也遭到思想守舊者們的強烈不滿。時人將他們四人稱為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的“四大金剛”。

      在“四大金剛”和其他進步教員的影響下,“一師”學生施存統(tǒng)寫了一篇題為《非孝》的文章,抨擊封建禮教,遭到了頑固勢力的猛烈攻擊。因著師生關系,陳望道受到牽連,被戴上了“非孝,非孔,公妻,共產(chǎn)”的帽子。舊勢力集團還把經(jīng)亨頤和陳望道并稱為“離經(jīng)叛道”,當成攻擊的目標。

      《浙江新潮》遭到當局封殺,勢態(tài)愈演愈烈,最終演變?yōu)榻憬逃缰摹耙粠燂L潮”。時任浙江省教育廳長夏經(jīng)觀出面將陳望道等四人查辦,下令撤換校長經(jīng)亨頤,并派幾十名軍警包圍學校。浙江“一師”的師生們奮起反抗,全校教職員發(fā)出了挽留經(jīng)校長宣言,并派代表到教育廳,要求收回成命。為支援“一師”師生,杭州各校發(fā)動4000余名學生舉行請愿游行,遭到軍警鎮(zhèn)壓,被打傷幾十人。隨后,省公署又派軍警700余人包圍“一師”,想以武力解散學校,把學生押回原籍。杭州其他各校學生聞訊,紛紛前來援助。緊接著,其他城市,特別是北京和上海兩大城市的學生紛紛起來支援,《民國日報》《星期評論》等報刊發(fā)表評論聲援,留日學生來電聲援,梁啟超、蔡元培等社會名流也來電指責當局暴行。

      浩大的聲勢迫使頑固勢力不得不有所顧忌,經(jīng)過中國銀行行長蔡元康先生(蔡元培先生的弟弟)奔走調(diào)停,最終軍警撤退,成命收回。

      此事云散雨歇,但陳望道等人也不得不被迫離開執(zhí)教的浙江“一師”。

      “一師風潮”使陳望道受到了極其深刻的教育,他意識到,他在“一師”進行的改革,僅僅只是宣傳文學革命,至于社會改革問題,只是涉及一些而已,但反動當局就已視為洪水猛獸,不惜大動干戈,可見“所謂除舊布新,并不是不推自倒、不招自來的輕而易舉的事情”。

      這件事還使他進一步看到,對待任何事情,不能簡單從新舊來判別是非;“單講‘新是不夠的,應該學習從制度上去看問題”。如不進行制度的根本改革,一切改良措施都是徒勞無益的。

      柴屋里翻譯《共產(chǎn)黨宣言》

      陳望道回到分水塘村的家中不久,收到上海《星期評論》社主編戴季陶的來信,信中表示非常欽佩陳望道先生的才識,請他幫忙翻譯《共產(chǎn)黨宣言》全文,譯文將在《星期評論》上連載。

      陳望道接到信后,頗有些躊躇。他知道,《共產(chǎn)黨宣言》自1848年在倫敦出版以來,一直被視為“共產(chǎn)主義者同盟”的黨綱,這部著作文辭華美、氣勢磅礴,將其譯好并不是容易的事,連恩格斯也曾說過:“翻譯《共產(chǎn)黨宣言》是異常困難的。”

      此前,國內(nèi)有過不少對《共產(chǎn)黨宣言》的零星介紹。1899年,上海出版的《萬國公報》引述過《共產(chǎn)黨宣言》的相關內(nèi)容,這是這部著作第一次以引文的形式,出現(xiàn)在中國。1905年,孫中山創(chuàng)建的同盟會在其機關報《民報》上稱“當世人以不知馬爾克之名為恥”(馬爾克即馬克思)。宋教仁還摘譯了《共產(chǎn)黨宣言》片斷,呼喊“萬國勞動者其團結”。1919年,《每周評論》《晨報副刊》都曾發(fā)表過摘譯的《共產(chǎn)黨宣言》部分章節(jié)。1919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第六卷第五號,是“馬克思主義專號”,李大釗發(fā)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文中引用的《共產(chǎn)黨宣言》部分章節(jié),是他根據(jù)日本河上肇的版本翻譯的。盡管國內(nèi)傳播社會主義的高潮一浪接著一浪,但完整的中譯本始終是空白。

      戴季陶曾購買過日文版《共產(chǎn)黨宣言》,有意將其翻譯成中文。然而,翻譯這部著作,要求譯者有很高的綜合素質,外語能力、漢語水平、馬克思主義學說理論素養(yǎng),三者缺一不可,戴季陶自忖功力尚欠?!缎瞧谠u論》社在開討論編務工作時,多次商議稱,把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完整地譯成中文“已是社會之急需,時代之召喚”。但是,請誰來翻譯呢?

      邵力子得知后,向戴季陶推薦了陳望道,說道:“能承擔此任者,非杭州的陳望道莫屬。”陳望道常為《民國日報》撰稿,邵先生素知其精通日文和英文,兼有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素養(yǎng),又積極倡導新文化,白話文功底好。由他執(zhí)筆翻譯這部經(jīng)典著作,可以說是不二人選。

      陳望道思忖再三,決定迎難而上,接受挑戰(zhàn),便答應試譯。

      陳望道的譯書工作是在家鄉(xiāng)分水塘村的一間柴屋里進行的,條件非常艱苦。

      柴屋因經(jīng)年失修破陋不堪,四壁都是漏洞。山區(qū)農(nóng)村的早春,春寒料峭,夜間,寒風透過四壁的漏洞襲來,陰冷徹骨。柴屋里只安置了幾件簡單的用具,一塊鋪板和兩條長凳,既當書桌又當床。為了專心譯書,陳望道很少走動,就連一日三餐和茶水也由老母親送來。長夜漫漫,只有一盞昏暗的煤油燈相伴。

      陳望道的母親見兒子夜以繼日地埋頭工作,日漸消瘦,十分心疼,特地弄來糯米,給他包了幾個粽子,讓他補一補身子。當?shù)厥a(chǎn)紅糖,老母親將粽子端至柴屋時,還帶去一碟紅糖,讓兒子蘸粽子吃。

      過了片刻,母親在屋外高聲問他,是否還需要添些紅糖,陳望道連連回答:“夠甜了夠甜了。”一會兒母親進來收拾碗碟,只見他吃了一嘴墨汁,不禁哈哈大笑。原來他只顧全神貫注地譯作,竟全然不知蘸了墨汁在吃粽子呢!

      《共產(chǎn)黨宣言》是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第一個綱領性文件,思想內(nèi)容極其豐富、深刻,原文的語言文字也極為優(yōu)美、精煉,因此,要準確傳神地譯好《共產(chǎn)黨宣言》,對翻譯者是巨大的考驗。對于陳望道來講,他當時的困難還在于占有的參考資料極其有限,他只能依據(jù)日文本并參考英文本來試譯。日文本由戴季陶提供,英文本是陳獨秀從北大圖書館借來的。

      三益里17號《星期評論》社舊址

      柴屋里翻譯《共產(chǎn)黨宣言》

      陳望道的譯書工作極其嚴謹,每一個字都反復琢磨,每一段譯文都反復推敲,真是到了“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的地步。不知攻克了多少難關,陳望道硬是“費了平常譯書五倍的功夫,才把彼底全文譯了出來”。

      1920年4月下旬,陳望道終于完成了《共產(chǎn)黨宣言》的翻譯工作,馬克思主義的第一部中文譯稿在分水塘村的這間柴屋里誕生了。

      《共產(chǎn)黨宣言》一書譯成后,陳望道本想把譯稿寄往上海,恰在此時,《星期評論》社發(fā)來電報,邀請他去上海擔任該刊編輯。陳望道便提著皮箱,帶著譯稿,翻山進縣城,興沖沖前往上海。

      《共產(chǎn)黨宣言》中譯本出版

      法租界白爾路三益里17號,是李書城、李漢俊兄弟的住處,同時也用作《星期評論》編輯部。陳望道在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的學生俞秀松、施存統(tǒng)于上月來到上海,也暫住在《星期評論》社,施存統(tǒng)幫著做些編務、撰稿工作,俞秀松受戴季陶指派,一半時間在厚生鐵廠做工,一半時間在《星期評論》社工作。

      《星期評論》是早期國民黨人研究馬克思主義的主要陣地,孫中山先生指派戴季陶等人籌辦的,1919年6月8日正式創(chuàng)刊。在戴季陶等人的努力下,《星期評論》很快成了一份權威性的激進刊物,與李大釗、陳獨秀在北京創(chuàng)辦的《每周評論》一起,被譽為“輿論界最亮的兩顆明星”。

      《星期評論》的主要撰稿人為戴季陶、李漢俊和沈玄廬,時人稱之為“三駕馬車”。

      《星期評論》編輯部的三樓,有一個寬大的陽臺,陳望道到達《星期評論》社的當天下午,與戴季陶、李漢俊、沈玄廬、沈雁冰、李達一起,坐在三樓的陽臺上交談。

      很多年后,陳望道還記得那天下午他們坐在陽光里交談的情形,新磨的咖啡香氣濃郁,縈繞著幾張年輕的面孔,言辭間迸發(fā)的思想火花,與梧桐樹萌發(fā)的新葉一起,在春日的陽光下閃閃發(fā)亮。

      戴季陶與陳望道同年,都是浙江人,都有留學日本的經(jīng)歷,也都曾在日本受到過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影響,因此一見面就有很多共同的話題。戴季陶言辭懇切地說:“此番請你來,是因為孫中山先生電召我去廣州,所以想請你代替我負責編輯刊物。這本刊物是我一手創(chuàng)辦的,我編了將近一年,是有感情的,突然讓我離開,我真是舍不得啊?!闭f著,大哭起來。

      看著號啕大哭的戴季陶,陳望道頗感意外。若干年后,當他得知戴季陶對共產(chǎn)黨人大開殺戒時,大為震驚,他很難把那個手上沾滿共產(chǎn)黨人鮮血的劊子手,和當年在《星期評論》社淚流滿面的青年重疊起來。他更無法預知,今日坐在一起交談甚歡的浙江同鄉(xiāng)沈玄廬,日后會成為心狠手辣的殺戮者,剿殺了一千多名共產(chǎn)黨員。本來肩并肩一起行走的同行者,走著走著,就散了,走著走著,就走到了對面。歷史時時變幻著它的翻云覆雨手,但不可否認,在各種思潮逐鹿華夏的“五四”時期,國民黨中的許多人是真心實意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數(shù)次改革失敗后的一種新思想加以研究和嘗試的。其中的個別佼佼者,如戴季陶、沈玄廬等人,不僅是當時眾多馬克思主義者的良師益友,其研學水平甚至不輸給同時期的諸多馬克思主義者。

      當然,這些只是后來者的感慨,處在1920年代時光坐標里的青年們,正在熱切地交談者。他們志同道合,言語投機,都有救國救民的共同目標,都相信馬克思主義能夠指導中國的革命實踐。

      陳望道把《共產(chǎn)黨宣言》翻譯稿連同日文版、英文版交給戴季陶、李漢俊等人,請他們校閱。李漢俊校畢,陳望道又讓學生俞秀松把譯稿送去環(huán)龍路老漁陽二號,請陳獨秀??础?/p>

      李漢俊、陳獨秀??戳俗g文,陳望道改定后,正準備交《星期評論》連載,沒想到,《星期評論》社接到了勒令停刊的通知。原來這本刊物的進步傾向早就受到了當局的關注。1920年6月6日,這本發(fā)行量達十幾萬份、在全國廣有影響的進步刊物被迫???。從創(chuàng)辦到???,《星期評論》共出版53期,持續(xù)時間不到一年。

      《星期評論》???,原打算在該刊連載的《共產(chǎn)黨宣言》也只得另擇出版機構。當時最大的出版機構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出于政治考慮,無意出版此類進步書籍。陳獨秀便與共產(chǎn)國際代表團團長維經(jīng)斯基商議,決定以“社會主義研究社”的名義出版此書。維經(jīng)斯基拿出2000元作為開辦經(jīng)費,在辣斐德路成裕里(今復興中路221弄)一個石庫門里,租下一間房子建立了一個小型印刷所,取名“又新印刷所”,蘊含“日日新又日新”之意。又新印刷所承印的第一本書便是《共產(chǎn)黨宣言》。

      1920年8月,由陳望道翻譯,陳獨秀、李漢俊校對的《共產(chǎn)黨宣言》被列為“社會主義研究小叢書”第一種,正式出版發(fā)行。譯本第一版為小32開豎排版,封面底色為紅色,中間印有馬克思半身坐像,封面上端從右至左注有“社會主義研究小叢書第一種”,并標明“馬格斯安格爾斯合著、陳望道譯”的字樣。由于疏漏,封面標題錯印成了“共黨產(chǎn)宣言”。該書出版后,大受歡迎,首版1000本很快銷售一空。很多未買到書的讀者紛紛寫信給出版發(fā)行機構,詢問哪里可以購買《共產(chǎn)黨宣言》。9月,《共產(chǎn)黨宣言》再版,加印1000冊,書名糾正為《共產(chǎn)黨宣言》,封面改為藍色。

      1920年9月30日,《民國日報》“覺悟”副刊刊登了一則署名玄廬的短文,題為《答人問<共產(chǎn)黨宣言>底發(fā)行》:

      慧心,明泉,秋心,丹初,P.A:

      你們來信問《陳譯馬格斯共產(chǎn)黨宣言》的買處,因為問的人多,沒工夫一一回信,所以借本欄答復你們問的話:

      一、《社會主義研究社》,我不知道在哪里。我看的一本,是陳獨秀先生給我的,獨秀先生是到新青年社拿來的,新青年社在“法大馬路大自鳴鐘對面”。

      二、這本書底內(nèi)容,《新青年》《國民》——北京大學出版社——《晨報》都零零碎碎譯出過幾章或幾節(jié)的。凡研究《資本論》這個學說系統(tǒng)的人,不能不看《共產(chǎn)黨宣言》,所以望道先生費了平常譯書的五倍功夫,把彼底全文譯了出來,經(jīng)陳獨秀、李漢俊兩先生校對??上н€有些錯誤的地方,好在初版已經(jīng)快完了,再版的時候,我很希望陳望道先生親自??币坏?!

      短文中,沈玄廬以答讀者問的形式發(fā)布新書廣告。抬頭的讀者姓名均為沈玄廬自擬。

      再版的《共產(chǎn)黨宣言》也很快售罄了。此后,人民出版社、平民書社、上海書店、國光書店、長江書店、新文化書店等出版單位和不署單位名稱者,大量印刷出版,有的書社重印近20次。

      陳望道翻譯的《共產(chǎn)黨宣言》中譯本,是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以完整形式在中國出版的第一個中文全譯本,讓中國人民第一次看到這本科學社會主義偉大歷史文獻的全貌,它對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立和建設及早期共產(chǎn)主義者的成長,都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或許連陳望道本人也未曾料到,作為能夠洞開無數(shù)求索者思想心扉的先進武器,他翻譯的《共產(chǎn)黨宣言》會在當時的革命青年和知識分子當中產(chǎn)生如此強烈的反響。一大批具有激進民主主義思想的仁人志士在它的熏陶下和激勵下,成為信仰馬克思主義的革命者。

      當年,毛澤東就是《共產(chǎn)黨宣言》中文首譯本眾多擁躉中的一員。美國記者斯諾所著的《西行漫記》中,記錄了毛澤東1936年說過的話:

      有三本書特別深地銘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是對歷史的正確解釋以后,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就沒有動搖過。這三本書是:《共產(chǎn)黨宣言》,陳望道譯,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馬克思主義的書;《階級斗爭》,考茨基著;《社會主義史》,柯卡普著。

      在1949年7月召開的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上,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的周恩來遇見前來與會的陳望道時,緊緊握住他的手,當著在場代表們的面,笑呵呵地說:“陳望道先生,我們都是你教育出來的!”

      (責任編輯:李雪)

      猜你喜歡
      戴季陶陳望道宣言
      用一生嘗透真理味道的陳望道
      想象力宣言
      藝術啟蒙(2021年12期)2022-01-15 05:35:20
      國民黨右派 戴季陶的“紅”黑人生
      華聲文萃(2019年2期)2019-09-10 07:22:44
      柔軟宣言
      脫貧宣言
      心聲歌刊(2019年3期)2019-06-06 02:52:30
      戴季陶:“姐姐”的話兒記心上
      戴季陶的戒酒戒指
      飲食保健(2016年15期)2016-09-27 02:35:51
      戴季陶酗酒險送命
      健康必讀(2016年7期)2016-08-30 04:49:04
      吳士文與陳望道
      中國修辭(2016年0期)2016-03-20 05:54:30
      TA宣言
      女友(2015年9期)2015-05-30 03:08:46
      杨浦区| 漠河县| 乌恰县| 昆明市| 托克逊县| 澄城县| 垦利县| 陈巴尔虎旗| 安平县| 霸州市| 巩义市| 晋城| 金秀| 东兰县| 老河口市| 蚌埠市| 林口县| 阳朔县| 青海省| 鹿泉市| 莲花县| 武胜县| 皮山县| 临夏县| 垫江县| 梁平县| 南涧| 普兰县| 冕宁县| 德昌县| 乐安县| 明水县| 宕昌县| 北宁市| 五华县| 东乡县| 波密县| 洛浦县| 吉木萨尔县| 陆丰市| 汪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