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元偉
全學科閱讀課程是指涵蓋某學段各個學科的閱讀課程,它通過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突破校內(nèi)外的界限,使閱讀者在學習和生活實踐中實現(xiàn)對信息的獲取、處理、分析、利用。在課程設置上,全學科閱讀課程包括大文科課程、大理科課程、文理交融課程三大板塊,以學科交融的形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公共參與等核心素養(yǎng),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旨在實現(xiàn)由全學科閱讀到全人生長的育人發(fā)展模式。這里的“全人教育”強調(diào)人發(fā)展的完整性,倡導通過教育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在過去的九年中,以全學科閱讀為抓手,在探索推廣師生閱讀方面進行了一定的嘗試,累積了一些經(jīng)驗教訓,在此與同行分享。
一、以民間讀書社推動教師閱讀
我們學校里有一些熱愛讀書的教師,大家聚在一起,成立了“地平線讀書社”。這個教師社團的最大特色就是民間性,由教師自發(fā)成立,自主運營。教師們有時間就聚在一起,聊聊彼此推薦的書,談一些和教育相關的話題。入社、退社機制靈活,正所謂“來者不拒,去者不追”,參加活動也允許遲到早退。之所以強調(diào)社團的民間性,是因為我們覺得在過往組織的各種閱讀活動中,很多教師是被裹挾進來的,閱讀的積極性并不高。因為興趣而發(fā)生的熱愛才是閱讀最好的姿態(tài),因此我們希望閱讀活動能辦成自發(fā)生成的狀態(tài)。
在閱讀作品的選擇上,我們將其定位在人文通識和與教育教學相關的內(nèi)容上。這些類別不受專業(yè)限制,和教師的工作實際也有比較大的聯(lián)系,容易引發(fā)教師的閱讀興趣。在具體活動環(huán)節(jié),我們一般采用導讀和討論相結合的方式,先由一位教師介紹全書的內(nèi)容框架,然后大家自由發(fā)言。討論活動中,我們有一個心照不宣的規(guī)矩——大家以平等閱讀者的姿態(tài)參與活動,無論發(fā)言呈現(xiàn)什么樣的狀態(tài),都不做優(yōu)劣評判。這種輕松自在的氛圍,讓讀書社吸引了更多同事,學校中的非教職工作人員也加入了讀書社,這令我們備受鼓舞。讀書社舉辦大型公開講座時,常常吸引三四百人參加,而進行小范圍讀書交流時,有時只有三四個人參與。但無論人多人少,大家秉承的宗旨都是“認真讀書、深入思考、不因外在的興衰榮辱而擾動安靜的書桌”。就這樣,大家摸著石頭過河,讀書社越辦越有影響力。
有時,因教學任務重,或因各項工作安排多,讀書社只能選擇在周末活動。有一次周末活動前,社員保志明老師在QQ群里寫道:
“休息日,一大早,要送小孩,要赴約會……這次就不去了吧!的確,累了一周了!不過,我們討論的話題有意思。讀書社里關乎‘教育‘兒童‘學習‘人性‘道德等方面話題的討論,不僅與我們的職業(yè)相關,更與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家人相關。挪出陪伴兒子的一點時間,去參加一下關于‘哈維爾的討論,去聽聽‘上學真的有用嗎,去讀幾行‘教育讓人成為人,說不定回家的路上當媽媽的會反思:對孩子怎么少點抱怨、多點引導;當爸爸的會反思:怎樣將男性的陽剛與理性傳遞給孩子;未來的娃爸娃媽會反思:生命的傳遞到底是什么……”
在這樣相互激勵的氛圍中,我們先后完成了《教育:讓人成為人》《人的境況》《為自己的人》《逃避自由》《愛的藝術》《卡拉馬佐夫兄弟》《悲慘世界》《百年孤獨》等一系列人文社科類通識著作的閱讀,教師們的閱讀水準和品位得到了明顯的提升。有人說,很多大張旗鼓的閱讀活動多數(shù)流于形式。從我們舉辦讀書會的經(jīng)驗來看,讀書是自己的事,尊重閱讀者的意愿是非常重要的。在尊重的前提下,不需要任何行政命令,也不摻雜任何利益瓜葛,大家聚在一起就是為了純粹的閱讀,是一件幸福的事。
二、用教師的閱讀帶動學生的閱讀
經(jīng)過三年的發(fā)展,讀書社的教師們認為應該以閱讀課程的形式,來進一步帶動學生的閱讀,于是大家就設計了“全人教育閱讀課程”。課程的形式非常簡單,讀書社貼出一張海報,告知一學年課程的內(nèi)容,歡迎學生自由參與。每周六上午八點到十點,師生一起讀書;十點到十二點,師生圍繞著閱讀內(nèi)容一起展開討論。在討論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只是討論的組織者,并不預設立場,而是讓學生之間展開熱烈的討論。在閱讀內(nèi)容方面,教師們進行了精心的設計,主要包括四大板塊:公民素養(yǎng)、人文精神、經(jīng)典電影、運動健康。公民素養(yǎng)方面,主要讀《人是尋求意義的生物》《政治人的人文素養(yǎng)》《公民誕生的條件》《明亮的對話》這些文章和書籍;人文精神方面主要是讀《月亮與六便士》《西方哲學史》《幸福的方法》《烏合之眾》等不同類型的作品;電影方面看了《刺猬的優(yōu)雅》《怦然心動》《浪潮》《聞香識女人》等和人的成長有關的電影。另外,我們還定期舉辦一些跑步活動,形式也非常新穎,對參與活動的學生只提出一個要求——盡全力,跑到跑不動為止。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生發(fā)了很多感觸,比如,有一位學生說道:“我們跑啊、跑啊,就是為了追上那個曾經(jīng)被寄予厚望的自己。”
活動中最為精彩的是同學之間展開的真誠的討論。比如,讀完關于公民素養(yǎng)的文章,學生們圍繞著為什么要打掃教室衛(wèi)生這個話題展開討論。以前教師在動員學生打掃教室衛(wèi)生時會經(jīng)常說:“教室是我家,我要愛護它。”但是通過閱讀一些公民素養(yǎng)的文章,學生們明白了公和私的分明、群與己的界限,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觀點的不妥之處。于是學生們展開了討論:
“就因為教室不是我的家,所以我要認真打掃。如果是我自己的家,不打掃并不會影響到別人,只要自己能忍受,隨便怎么臟、亂、差都可以。但教室是公共空間,如果不好好打掃衛(wèi)生,就會影響別人?!?/p>
可以看到,這種閱讀與討論的背后,包含著學生對思想、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厘清,對自我中心樊籬的突破,如此獲得的觀念轉變才有可能轉化到行為上,促成真正的知行合一。
有時我們會花上兩小時看電影,再用兩小時討論電影。我們認為,好的電影可以更生動地傳遞真善美的價值觀,通過認真討論,可以將這些價值觀內(nèi)化為學生成長的精神動力。以電影《怦然心動》為例,這部電影表面上看起來是講述男孩、女孩之間的情感故事,其內(nèi)核卻在探索人究竟應該如何長大,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其中有一段非常經(jīng)典的臺詞是電影中外公說的:
“有的人淺薄,有的人‘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有一天你會遇到一個彩虹般絢爛的人,當你遇到這個人后,會覺得其他人都只是浮云而已?!?/p>
于是,當天的討論就圍繞著“究竟什么樣的人才是彩虹般絢爛的人”“怎樣才能成為彩虹般絢爛的人”這兩個核心問題展開,學生們對于成長這一主題做了深入的思考。有學生在隨筆中寫道:
“我很開心,人性里還有著這樣美好的詩意和情懷,讓我們互相點亮了彼此的生命,讓這個世界顯得那么溫暖美好。”
教師和學生在一起用一個上午的時光,真誠而平等地討論,一起去觸碰那些教育成長中的真問題。有一位參與活動的學生說:
“坦白講,如果單純從考試成績來說,好像也沒什么特別大的提升,但要從人格的健康成長方面來說,我覺得還是對我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更像是一種隱形的存在。它并沒有表現(xiàn)于外在成長的枝繁葉茂,而是內(nèi)在的根系發(fā)達,它是往泥土里進一步扎根的過程。這一點我自己最清楚了。”
對于活動的組織者而言,贏得學生這樣的評價就是最好的回饋。我們也認為,決定學生未來高度的越來越仰仗于學生健康人格的養(yǎng)成——他們是否具有開闊的胸襟、承擔責任的勇氣等。即便他們將來是在平凡崗位上的普通人,有了這樣的精神積淀,他們今后的生活也會充盈著旺盛的生命力。
“全人教育閱讀課程”進行到一年多的時候發(fā)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一些學生利用暑假時間成立了“海平面讀書社”,他們開始閱讀《卡拉馬左夫兄弟》《悲慘世界》等名著,還出了自己的內(nèi)部刊物。無論是教師的“地平線”,還是學生的“海平面”,都是一個人觸目極望的最遠端,不知是“地平線”喚醒了“海平面”,還是“海平面”啟示著“地平線”,總之,師生在閱讀中構建起了“生長共同體”,成全著彼此的生命。
三、用學科融合來提升全科閱讀
隨著實踐與思考的步步深入,我們的閱讀自然發(fā)展到了第三階段——全學科閱讀課程,主要通過跨學科融合的方式,來進一步推進師生閱讀活動的發(fā)展。全學科閱讀課程的設計,要以學生真實的生活情境為來源,通過選擇一些新穎、有趣的問題,將其轉化成相對復雜的綜合活動主題,供學生閱讀探究?;谏鲜龅恼n程設計思路,讀書社的教師研發(fā)了全學科閱讀課程,并通過學科合作的形式,將之貫徹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
“對少數(shù)人權利的關注”是英語、歷史、政治三科合作的閱讀案例。英語教師引入一條《經(jīng)濟學人》的新聞:美國聯(lián)邦政府和州政府為變性人究竟去什么類型的衛(wèi)生間而進行權力博弈。讀完后,學生們哄堂大笑,覺得這個新聞很無聊,這種事情竟然會上升到州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間的權力博弈。教室的氣氛亂哄哄,說來說去也就是嘲笑。這時,有一位男生站起來質(zhì)問老師們?yōu)槭裁匆懻撨@個話題:“這和我們有什么關系?”于是政治老師登場,首先肯定了這位男生大膽表達看法的勇氣,同時引導大家思考:
“僅僅因為人數(shù)少,我們就可以忽視他們的權利嗎?是不是多數(shù)人的決定就要無條件地遵守呢?我們可以思考一個問題,我們中間有沒有人在某一個方面做過少數(shù)派?作為少數(shù)派,你的感受是什么?另外,是不是有一些基本的權利,無論是多數(shù)派還是少數(shù)派都應該享有呢?”
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學生們又閱讀了相關材料,討論逐漸嚴肅起來。一位女同學站起來發(fā)言說:
“我覺得生活對于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如果今天有人遭遇不公,你說‘這和我有什么關系,我不站出來。明天還有人遭遇不公,你說‘這也與我無關,我也不站出來。那么有一天,如果你遭遇了不公,也就不會有人為你站出來了。”
從身邊的小事出發(fā),走向?qū)τ趪烂C公共事件的深入思考,學生們有更強的動力去主動閱讀有深度的學術著作,對自己所面臨的真實問題發(fā)起更深刻與全面的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收獲都很大。
校園電梯使用問題也是師生關注的重點。學校規(guī)定電梯只能供教師使用,但很多學生經(jīng)常違規(guī)使用電梯,給學校管理帶來了很多問題。于是語文、政治、歷史等教師聯(lián)合上課,就學生能否使用電梯進行公開討論。學生們認為學校在電梯的使用上違反了公正平等的原則,這正好提供了師生一起理解這些宏大理念的機會。平等是不是就意味著所有人都應該被同樣對待?如何分配公共資源才是公正的?為了理解這些問題,羅爾斯的《正義論》成為師生雙方一起閱讀的重要著作。羅爾斯提出了“無知之幕”的觀念,在人類的“無知大幕”被打開前,每個人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份地位,那么他在做決策的時候就會考量弱勢群體的利益。比如,在做公共建筑的規(guī)劃設計時,如果一個人并不能確定自己是否身體健康,那么其就會考慮到身體不方便人群的特別需求。在關于“什么樣的人可以乘坐電梯”的討論中,大家所忽略的少數(shù)弱勢群體正是那些身體不適的學生以及年齡大的教師。羅爾斯的正義論,讓師生都同意弱勢群體對于電梯擁有優(yōu)先的使用權。
針對“應該保障弱勢群體使用電梯”的討論,有學生指出學校的規(guī)章允許了所有教師使用電梯,其中包括那些完全有能力使用樓梯的年輕教師,這又涉及公共資源如何合理配置的問題,帶著這個問題去閱讀功利主義關于“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福”的相關閱讀材料就特別合適。2013級的畢業(yè)生黃眾威也參與相關討論,并用功利主義的理論解決了這一問題。他寫道:
“公共資源的設置本身是為了解決相應的社會需求,但同時從經(jīng)濟學的角度來看,公共資源所實現(xiàn)的效益也需要與其成本相匹配。如果一項公共資源耗費了極大的財力人力,其所實現(xiàn)的效益卻遠遠低于預期,那么這樣的資源配置顯然是極不合理的。如果電梯只允許那些身體不適的學生以及不便使用樓梯的教師乘坐,將導致電梯長時間處于閑置狀態(tài),與投入的成本相比其效益無疑是負數(shù);而向全體學生開放的可操作性太低,如此一來,在整個學校中,似乎也只有允許所有教師和身體不便的學生使用才能實現(xiàn)這個特定情況下相對的‘帕累托最優(yōu)。”
師生的討論從一個具體的問題出發(fā),進一步上升到對羅爾斯《正義論》和功利主義哲學的閱讀,不斷將師生的閱讀水準引向新的高度。
全學科閱讀課程已經(jīng)走過了九個年頭,在這里所分享的師生日常閱讀生活也都是非常原生態(tài)的,并沒有什么潤色和修飾。這些閱讀和討論活動,本質(zhì)上都是圍繞著師生自我成長這個主題。一所學校里,如果教師和學生都能共同成長進步,那么這所學校就充滿了生命力。教師和學生在一起教學相長、共同進步,成為“彩虹般絢爛”的人,可以照亮自己的生命,也可以照亮別人的生命,這大概就是學校應該有的樣子吧。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全人教育視閾下高中全科閱讀課程的建構與實施”(課題批準號:B-a/2020/02/19)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歷史教師)
責任編輯:孫昕
heartedu_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