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譯
如果說,歷史大事件離我們?nèi)绱诉b遠,以至于變成史書或教科書上寥寥數(shù)語,但茨威格用他的筆墨還原了這些重大事件中的細節(jié)。一些微不足道的錯誤決定了大事件的走向,從而改寫了歷史。歷史如人生,我們看這些講述,已經(jīng)失去的瞬間不能被挽回,已經(jīng)犯過的錯誤也不能被改正。這些細小的錯誤給世界帶來影響深遠的改變,歷史不能重新改寫,這讓我們抱憾又唏噓。
《人類群星閃耀時》是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傳記名作,有層出不窮的版本。譯林出版社出版的《人類群星閃耀時》收入茨威格的歷史特寫14篇,向我們展現(xiàn)了14個決定世界歷史的瞬間:千年帝國拜占庭的陷落、巴爾沃亞眺望水天一色的太平洋、亨德爾奇跡的精神復活、老年歌德熱戀的悲歌、滑鐵盧決定勝負的一分鐘等。當強烈的個人意志與歷史宿命碰撞之際,火花閃爍,那樣的時刻從此照耀著人類文明的天空。
即使有的人沒讀過《人類群星閃耀時》,也會知道這個名字。它躺在中小學老師推薦的必讀書單上,靜靜地等待著孩子們的閱讀。茨威格堪稱世界上最會講故事的人,在非虛構的人物傳記文學里,他有“史上最好的傳記作家”之稱。《人類群星閃耀時》為茨威格贏得了世界級的聲譽。書里收錄了十四篇短篇,被他稱為“歷史速寫”。茨威格在世時,1927年8月島嶼出版社出版《人類群星閃耀時》,他用歷史人物畫像的形式寫出的五篇:《滑鐵盧決定勝負的一瞬》《瑪里恩浴場哀歌》《黃金國的發(fā)現(xiàn)》《壯麗的瞬間》《南極爭奪戰(zhàn)》。茨威格逝世后,1943年費舍爾出版社在斯德哥爾摩出版擴充版——由十二幅歷史人物畫像組成的《人類群星閃耀時》。此書第一版的問世受到了讀者極大歡迎,這種被批評家稱為“新穎的敘事——戲劇性的”體裁,形式新穎,選材得當,迎合了讀者的心理需求和閱讀興趣。僅過一年的時間,1928年末該書就重印了七次,印數(shù)達十三萬冊之多。自1943至1980年印了四十次,售出近七十萬冊。后來又有了西塞羅和威爾遜兩篇,共14篇。他用類似繪畫中速寫的方式來寫人類歷史中十四個閃耀的瞬間,而這些瞬間對人類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如果說,人類從出現(xiàn)到現(xiàn)在,是一條歷史長河,那其中出現(xiàn)的重大事件,能決定一個人的生死、一個民族的存亡,能影響世界的走向,并持續(xù)影響數(shù)十年、數(shù)百年,甚至推動了整個人類的命運。茨威格把這種時刻定義為“人類群星閃耀時”,它可以是一個逃亡者,一個國王,一個藝術家……他在《人類群星閃耀時》自序中說:一個影響至為深遠的決定系于唯一的一個日期,唯一的一個小時,常常還只系于一分鐘。這樣一些戲劇性的時刻、命運攸關的時刻,在個人的生活中,在歷史的演進中,都是極為罕見的。這里,我試圖描述極不同的時代、極不同的地域的若干這類星光璀璨的時辰。我之所以這樣稱呼它們,乃是因為它們有如星辰放射光芒,而且永恒不變,照亮空幻的暗夜。
斯蒂芬·茨威格以描摹人性化的內(nèi)心沖動,如驕傲、虛榮、妒忌、仇恨等樸素情感著稱,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說多寫人的下意識活動和人在激情驅使下的命運遭際。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畫見長,他比較喜歡某種戲劇性的情節(jié)。但他不是企圖以情節(jié)的曲折、離奇去吸引讀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連忘返的人和事。讀他的《人類群星閃耀時》,我們絲毫不會感到枯燥。在這本書里,就體現(xiàn)出茨威格善于表達的特點。他對語言的駕馭爐火純青,即使經(jīng)過翻譯這種二次加工,我們?nèi)匀荒茉谒闹v述中感到文字的精準、簡潔。在每一篇速寫中,他旁征博引,先寫出事發(fā)的年代,所處的環(huán)境,再引出主要人物。在嚴謹?shù)姆翘摌嬘涗浿?,他又專注于大事件中的細?jié)。
下面講述的幾個歷史故事,正好說明了這些。
比如,在《南極爭奪戰(zhàn)》中,英國海軍上校斯科特帶領隊伍去征服人類在世界上從未踏足的南極,頂著困難,不畏險阻,一路奔波到終點站——南極點。哪知在他們之前一個月挪威人阿蒙森的隊伍已經(jīng)先他們到達,失望的斯科特同其他四人在返回的途中不幸遇難。
文中對他不畏險阻,一路奔波到終點站——南極點,失望以及返回的途中不幸遇難都做了細致描寫。
斯科特就是這么典型的英國人。無論他身處何處,他的臉上都是冷峻而矜持的表情,心中充滿強烈的意志力和集體觀……
在斯科特的日記里,阿蒙森的名字只出現(xiàn)這唯一的一次……
1911年11月1日,他們分組出發(fā)了。從他們自己跟蹤拍攝的錄像畫面看,一開始,這支獨特的探險隊一共有三十個人,接著變成了二十個,然后是十個,最后剩下只有五個了,就是這五個人,在那漫無邊界、沒有生命跡象的白色世界里孤獨地行走著。
然而,還是有越來越多讓人擔心的事情。天氣情況非常惡劣,有時候,他們每天走三十公里就走不動了……
斯科特越來越熱衷于計算余下的里程:“距離極點只有一百五十公里了??墒侨绻者@么走,我們真的堅持不下去了。”日記中又記載了他們累得筋疲力盡的情況。兩天后的日記里這樣寫道:“就剩下一百三十七公里了,然而這段路程對于我們來說將是最艱難的。”可是,在那之后的日記里,一種全新的、信心十足的聲音又出現(xiàn)了:“很快就要到極點了!只要再走九十四公里!就算走不到,我們也離得如此近了?!?/p>
……
沒多久,他們就看到了一根綁著黑色旗子的滑雪柱插在雪地上,四周有扎過營的痕跡——凌亂的滑雪屐的劃痕和狗腳印。這是毋庸置疑的殘酷事實:阿蒙森已經(jīng)率先抵達這里……
1月18日,斯科特一行到達極點。因為自己已經(jīng)不是第一批到達的人,所以一切都顯得黯然失色。他們只是淡淡地打量了一下這片傷心地。“這里沒有任何東西,和之前的日子里見到的那些令人恐懼的單調(diào)沒什么不一樣?!?/p>
……
歸途中,危險增加了十倍……
斯科特那幾天的日記內(nèi)容讓人心驚膽戰(zhàn)……
3月21日,距離下一個貯藏點只有二十公里了,但那猛獸般的暴風雪卻是從未有過的猛烈,他們根本無法邁出帳篷半步。他們每天晚上都祈禱明天能夠到達貯藏點,然而到了第二天,除了吃掉一天的食物外,只能再次祈禱明天。燃料已經(jīng)用完了,而溫度依然在零下四十攝氏度。什么希望都沒有了……無論多么痛苦,都要守在帳篷里,驕傲地靜候死神的來臨……
在《魯熱:一個流星般的天才》的故事中也體現(xiàn)了這一點。一次偶然的機會,默默無聞的魯熱被邀請做一首行軍歌曲,經(jīng)過一番創(chuàng)作,這首激勵無數(shù)士兵為國奮戰(zhàn)的法國未來國歌《馬賽曲》便誕生了,此歌一出立即傳遍全國大街小巷,激勵著軍人去戰(zhàn)斗,去勝利。而此歌的作者魯熱卻不為人知,并且一生窮困潦倒,他只做了一夜的天才。
作者細致描摹了魯熱的內(nèi)心沖動。
1792年4月25日,這一天,當驛站的郵差緊急地將巴黎宣戰(zhàn)的消息傳到斯特拉斯堡城時,頓時,市民從大街小巷涌向公共廣場,駐扎在那里的所有軍隊為了出征,也接受了身披三色綬帶的迪特里希市長的最后一次檢閱。
一時間,斯特拉斯堡的大街小巷的大小咖啡館、俱樂部里,到處都是發(fā)表煽動性演講的人和散發(fā)傳單的人……到了晚上,斯特拉斯堡市長又邀請軍隊的各級指揮官和斯特拉斯堡的重要文職官員,到布羅格利廣場旁的自己寬敞的府邸參加歡送會。隆重而熱烈的氛圍讓這個歡送會一開始帶有慶功的色彩。就在這樣熱烈的氣氛中,迪特里希市長突然想起……用音樂來體現(xiàn)宣戰(zhàn)和出征的莊嚴場面不是再合適不過了嗎?所以,迪特里希市長以隨意的語氣問魯熱上尉——就像對一個朋友請求幫個小忙一樣——在這種愛國情緒高漲的關頭,他是否愿意為那些將要奔赴戰(zhàn)場的勇士們寫些歌詞,為明天就要踏上征途的萊茵將士們寫一支戰(zhàn)歌……
他在自己狹小的房間里來回踱步,煩躁不安。該如何開頭呢?如何開頭?各種演說、宣言、祝酒詞里的那些鼓舞人心的句子依然在他腦海里紛亂地盤旋:“公民們!拿起你們的武器!前進!向往自由的人們!……消除專制!……舉起戰(zhàn)旗!……”然而此時,出現(xiàn)在他腦海里的,還有以前聽過的一些話,想起了那些擔心自己兒子是否安全的婦女,想起那些擔心法國的田野會遭到外國士兵踐踏……
這時他頓住了,停了下來,這樣的開頭很不錯,恰到好處。現(xiàn)在,他需要找到可以和上歌詞的節(jié)奏和旋律。他把自己的小提琴從柜櫥里拿出來,調(diào)試了一下,很棒。很快,開始幾拍的節(jié)奏就和歌詞的旋律融合在一起了。他趕快接著往下寫,那種力量好像從身上奔涌而出,推著他繼續(xù)向前。此時此刻,他心中的一切情感:那些在街道上、宴會上聽到的話語;對暴政的仇恨;對國土的憂愁;對勝利的信念;對自由的追求——一時間都匯集到了一起。無須構思和編撰,魯熱只要把在今天一天廣為傳播的話語和上節(jié)奏和旋律,就可以將全國人民共同的、最深切的感受傳達出來、唱出來……接著,他寫下了從第五節(jié)到最后一節(jié)的全部歌詞,激情貫穿在整個詩篇中。歌詞和旋律交融,完美無瑕。這首不朽的歌曲終于在黎明時分誕生了……
再比如《菲爾德:越過大洋的第一次通話》,菲爾德立志要鋪設一條連接歐亞大陸的海底電報電纜,準備妥當后的首次鋪設便遭遇失敗,第二次仍舊不能成功,終于在第三次鋪設時成功,此時歡聲雷動,人人奉菲爾德為英雄。但好景不長,電纜的失靈讓人們反過來炮轟抨擊他。時隔六年,決心不減的菲爾德再次嘗試終于成功。作者通過設置某種戲劇性的情節(jié)來講故事。
1858年7月17日,第二次航行失敗五星期后,艦隊第三次離開了英國海港……
真是奇觀——兩艘大船船尾對著船尾。電纜的終端在兩艘大船之間實現(xiàn)對接。沒有任何儀式,船上人員甚至沒有對這個過程表示出多大興趣。(前兩次試驗失敗已使他們感到厭倦。)鐵和銅制成的電纜在兩艘大船之間沉入大海,一直下沉到測深錘從未探測過的大洋最深的底部。然后,兩艘大船上的人們互致問候,旗語道別,于是英國船駛向英國,美國船返回美國。兩艘船漸行漸遠,成了茫無涯際的海洋上的兩個小點,電纜一直把它們聯(lián)系在一起——人類有史以來兩艘船第一次互相看不見卻能夠超越風浪、空間和遙遠的距離互相通話……他們已鋪設了一千零三十海里的電纜……
然而,喜悅又被失望取代……
不管是斯科特與阿蒙森的南極爭奪戰(zhàn),默默無聞的魯熱創(chuàng)作法國未來國歌《馬賽曲》,還是菲爾德立志要鋪設一條連接歐亞大陸的海底電報電纜等故事,作者都巧妙地進行了人物的性格塑造以及心理刻畫,并且通過某種戲劇性的情節(jié)將他們創(chuàng)造歷史的高光時刻體現(xiàn)出來。
總體來說,全書語言淺顯又生動,竭盡描寫了每一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和全貌,避免了盲人摸象的片面式了解。他通過細枝末節(jié)的描寫和分析,帶出了表達對象的立體、鮮明。
作者簡介
斯蒂芬·茨威格,奧地利著名作家、小說家、傳記作家。代表作有《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偉大的悲劇》《成功的秘訣》《我從羅丹得到的啟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