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公子
2015年,河南一名中學(xué)女心理教師在辭職信上寫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之后花兩年時間去了大理、重慶等6座城市旅行。
而400年前,江蘇有位少年讀到《晉書·陶淵明》時,立下誓言:“大丈夫應(yīng)當(dāng)走遍天下,朝臨煙霞而暮棲蒼梧,怎能限于一地終老此生?”
從1608年開始,22歲的他徒步跋涉,歷經(jīng)30余年,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走過現(xiàn)在的江蘇、福建、湖南、北京等21個省、市、自治區(qū)的區(qū)域。
他走過荒涼的窮鄉(xiāng)僻壤,到過人跡罕至的邊疆地區(qū),冒著生命危險,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并將所見所聞記錄下來,留下60余萬字游記資料經(jīng)由后人整理成書。
他,就是徐霞客,而那本書就是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記》。
說起徐霞客的游歷史,那就不得不提曾轟動一時的唐伯虎、徐經(jīng)“買題風(fēng)波”了。
1498年,富家子弟徐經(jīng),也就是徐霞客的高祖,懷抱著仕途夢想赴京趕考。他遇見了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兩人相見恨晚,一起在京城放浪形骸。
正所謂年輕氣盛,兩人恃才傲物,又口無遮攔。有人問唐伯虎:“今年的科舉會考什么?”唐伯虎便將自己覺得會考的內(nèi)容悉數(shù)道盡,徐經(jīng)則在一旁附和表示認同。
這不說不打緊,一說還真給他說中了,那年的科舉考題基本和唐說的差不多。結(jié)果,一條“唐伯虎和徐經(jīng)買通考官,提前拿到考題”的小道消息傳開了。
一時間,朝廷炸開了鍋,官場派系也借這個事件鬧得雞犬不寧。弘治皇帝怒了,為了平息風(fēng)波,在不給兩人辯解機會的情況下,直接削除了唐、徐的仕籍,并命其終生不得再參加科舉。
原本對仕途信心滿滿的徐經(jīng),差點因為這件事吐血身亡,此后對科舉也不再抱有期待,更多的是失望。
回家后,直接跟兒子們說:“我不再強迫你們參加科考,你們愛考不考?!边@也成了徐家的家訓(xùn),一直傳了下來。
到了曾孫徐有勉這一代,更是把家訓(xùn)弘揚得有恃無恐。不參加科舉考試也就罷了,整天就喜歡游山玩水,朋友勸他買官,他不要;讓他結(jié)識官僚,他不肯。
1587年,徐有勉喜得一子,取名徐弘祖。都說有其父必有其子,徐弘祖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也變成了一個在旁人看來“朽木不可雕”的人。
他沒有出人頭地的宏志,也沒想過要光宗耀祖,但天資聰穎,自幼好學(xué),幾乎翻遍了家中的所有藏書,專挑歷史、地理和探討大自然等一類在當(dāng)時看來毫無用處的閑書,涉獵古今史籍、輿國方志、山海國經(jīng)等。
族兄徐仲昭曾說他“性酷好奇書,客中未見書,即囊無遺錢,亦解衣市之,自背負而歸。今充棟盈箱,幾比四庫”。徐霞客對“奇書”的癡迷到了令人嘆為觀止的程度,有錢必買書,沒錢就變賣衣物換錢買書。
在私塾課堂上偷看《水經(jīng)注》,別的學(xué)生都想考秀才、中狀元,他卻說志向是“大丈夫當(dāng)朝碧海而暮蒼梧”,這可把先生氣得不輕。
朋友都勸徐有勉要好好管管兒子,但作為父親的他全力支持弘祖隨著自己的性子去做喜歡的事,說:“不屑于功名之教,不拘于圣人之言?!?/p>
徐霞客整天遇山就爬,遇水就下,不管在當(dāng)時,還是放在如今,都會被無數(shù)家長視為游手好閑、不務(wù)正業(yè)。
他曾因為探險受困山中而三天未歸,急壞了家仆,卻樂壞了父親徐有勉,說:“你這小子,實在太像老子了。你眉宇間有煙霞之氣,你不是立志周游天下嗎?去吧,我不要你做廟堂的腐臣?!?/p>
名儒陳眉公也說:“我看啊,他是煙霞之客,就叫他霞客吧。”從此,徐弘祖便以“霞客”為號,更以“徐霞客”一名為后人所熟知,流芳百世。
如果說父親熏陶了徐霞客遠方探險的志向,那么母親為他的出行下定了最后的決心。
19歲那年,父親徐有勉病故,他在家里守了三年孝。守孝期滿后,想外出游行的心蠢蠢欲動,可是“父母在,不遠游”,徐霞客不忍心丟下老母親一人在家。
知子莫若母,母親一下子就看穿他的心思,說:“男兒志在四方,你當(dāng)往天地間一展胸懷,怎么能因為我而無所作為呢?”
在母親的支持下,徐霞客最終決心出游,去擁抱天與地,發(fā)現(xiàn)世界的另一面。臨行前,母親為他戴上了親手縫制的遠游冠,他和母親約定:春草初萌時出游,秋葉染霜時歸來。
這一年,徐霞客22歲。
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貝爺和徐霞客誰的生存技能更強?”底下的回答各異,但有一個回答讓我印象深刻。
知乎網(wǎng)友@柳如婳說:“一時來看,貝爺勝,一世來看,霞客贏?!蔽覜]有對兩人做過研究,但是徐霞客的出游的確不是簡簡單單的游玩,而是徹徹底底的探險。他飽覽了各種人間勝跡,也遭遇了大小不同的險境。
欲窮雁蕩之勝,非飛仙不能
徐霞客幼時拜讀的地理、游記等書對他產(chǎn)生深遠影響,來到雁蕩山的初衷也是為了尋找古書中記載的雁蕩山巔的雁湖。
雁蕩山以奇特險峻、瑰麗多姿的山岳風(fēng)景而著名,就連當(dāng)?shù)叵驅(qū)Ф纪缴?,向徐霞客指了方向后就止步不前了?/p>
徐霞客孤身一人翻越一座又一座險峻的高峰,往上都是陡峭的山勢,而腳下全是千丈深淵。發(fā)現(xiàn)無路可走的時候,他就將布帶系在巖石上,懸空而下。
結(jié)果布帶不幸被巖石勒斷,險些掉入深淵,還好他反應(yīng)機敏,及時抓住了突出的巖石,撿回了一條小命。最后,他證實了雁蕩山頂并無大湖。
諸如此類的危險在徐霞客的游行中不計其數(shù)。
登頂嵩山萬歲峰后,他做了一個決定,就是從嵩山西壁攀援而下。他抓著野藤沿著山壁滑落,速度越來越快,到了谷底后發(fā)現(xiàn)自己的雙手已經(jīng)血肉模糊了,身上的衣服也都擦破了。
可是就在此時,徐霞客看到了霞光穿縫而入,光下的樹木、石壁、瀑布呈現(xiàn)出一片玄幻絢麗的迷人景色,他立刻歡呼雀躍,“好一個人間仙境”,完全忘記了剛才的驚險和手上的疼痛。而這個地方,就是如今嵩山的奇景西溝。
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徐霞客先后游歷過兩次黃山,分別在1616年和1618年。他最早發(fā)現(xiàn)并記錄了光明頂、鰲魚背等處是黃山最高處的古夷平地,考證出黃山是長江水系和錢塘江水系的分水嶺;登頂天都峰,徐霞客感覺“萬峰無不下伏,獨蓮花與抗耳”;等爬上蓮花峰頂,果真發(fā)現(xiàn)“峰居黃山之中,獨出諸峰上”,所以他得出結(jié)論:蓮花峰是黃山最高峰。
這個發(fā)現(xiàn)至今讓測繪專家連連稱奇,因為通過現(xiàn)代化技術(shù)測定后,果然發(fā)現(xiàn)蓮花峰比天都峰高了54米,但是通過目測就能知道兩者的海拔差距非一般人能做到,畢竟兩座山峰之間隔了1100米。
蘇軾在《定風(fēng)波》里寫到:“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蔽矣X得這就是徐霞客的寫照。
他全程徒步游行,風(fēng)餐露宿,涉過三千道水、問過十萬回路,足跡遍及三山五岳、長江大河,你聽過的,他去了,你沒聽過,他也去了。
而且不管旅途有多艱難,徐霞客都會燃起篝火,在搖曳不定的昏暗火光中寫下旅途的所有見聞,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不曾間斷。
出游在外,他鮮有回家的時候,一般都是婚喪、生子等事宜讓他不得不回。但他每次回家,一定會給母親帶來遠方的奇花異草、鮮果良品,并將壯游歷險記如實相告。母親不禁贊嘆:“你有這樣的經(jīng)歷,不愧為男子漢大丈夫?!?/p>
1625年,母親去世,徐霞客在家守了三年孝后,又開始了萬里遐征。此后,他的人生沒了來處,只剩遠方。
1636年,50來歲的徐霞客開啟了人生的最后一次出游,這回有一個法號“靜聞”的僧人與他同行。
靜聞是一個虔誠的修道之人,在南京迎福寺禪誦近二十年,用自己的鮮血寫了一本《華嚴經(jīng)》,想將血經(jīng)奉于大理雞足山迦葉菩薩道場。
聽聞徐霞客去過雞足山,遂想與其為伴,一同前往心之所向。徐霞客受其感動,便答應(yīng)了。可這趟本應(yīng)愉快的旅程最后變成了一段生死之旅。
兩人行至湖南湘江,一伙強盜沖進他們的船里燒殺搶掠。靜聞為了保住血經(jīng),被強盜捅了兩刀,受了重傷,徐霞客跳入江中,才躲過一劫,但錢財盡失。
眾人都勸徐霞客返鄉(xiāng),他卻說:“我?guī)е话谚F鍬來,什么地方不可以埋葬我的尸骨?”可見他西行之意極為堅定,誓死不回頭。
身體削弱不堪的靜聞抵達廣西南寧不久后,就與世長辭了,留下遺言“若死,可以骨往”,希望自己可以長埋雞足山。
“分袂未幾,遂成永訣”,徐霞客悲痛不已,還作了《哭靜聞禪侶》六首,“西望有山生死共,東瞻無侶去來難”,帶著他的遺骨和血經(jīng)按照既定路線繼續(xù)上路。
他翻越廣西的大山,經(jīng)過貴州,進入云南,爬岷山,過瀾滄江。眼前是茫茫萬水千山,心里是千思萬緒,歷經(jīng)一年,終于抵達雞足山。
迦葉道場里,徐霞客奉上了靜聞的經(jīng)書,并親手埋葬了摯友的遺骨,含淚訣別,“別君已許攜君骨,夜夜空山泣杜鵑?!?/p>
當(dāng)時已患足疾的徐霞客離開雞足山后,并沒有回家,拖著病體,他穿越流沙之地,見到了夢寐的金沙江,并否定了《尚書·禹貢》中關(guān)于“岷山導(dǎo)江”的說法,第一次提出金沙江是長江正源。
1640年,他病況愈甚,被人送回了老家江陰,次年在家中病逝,結(jié)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
徐霞客游歷30余年,留下了60余萬字的資料經(jīng)季會明等整理成《徐霞客游記》一書,得到了廣泛流傳。
《徐霞客游記》開辟了地理學(xué)上系統(tǒng)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統(tǒng)考察祖國地貌地質(zhì)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夏風(fēng)景資源的旅游巨篇,在國內(nèi)外具有深遠的影響。
徐霞客是世界上對石灰?guī)r地貌進行科學(xué)考察的先驅(qū),歐洲最早對石灰?guī)r地貌進行廣泛考察和描述的是愛士培爾,時間是1774年;而最早對石灰?guī)r地貌進行系統(tǒng)分類的是羅曼,時間是1858年,他們都晚于徐霞客。
對熱帶巖溶的考察,西方直到1845年才有德國旅行家容格·胡恩對爪哇“千山”地形的描述,比徐霞客晚200多年;俄國科學(xué)家羅蒙諾索夫的《論地層》(1763)論述了石鐘乳,比徐霞客晚130多年。
當(dāng)代人的說走就走,可能帶回來的只是朋友圈的曬照和短暫的愉悅;可徐霞客的說走就走,走了30多年,帶回了無比珍貴的地理文獻資料。
徐霞客不僅對地理學(xué)有重大貢獻,在文學(xué)領(lǐng)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詣。他的游記,既是地理學(xué)上珍貴的文獻,又是筆法精湛的游記文學(xué),有人稱贊它是“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徐霞客游記》被學(xué)術(shù)界列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20部著作之一,是中國旅游走向全球的重要文化基石之一。徐霞客更與13世紀西方大旅行家馬可·波羅分別被推尊為“東、西方游圣”。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5月19日“中國旅游日”的來源,其實因為這一天是《徐霞客游記》的開篇之日,足以見這部作品的重要意義。
毛澤東曾盛贊徐霞客及其游記,“這不僅是科學(xué)作品,也是文學(xué)作品”,他還表示,“我很想學(xué)徐霞客?!?/p>
而英國劍橋大學(xué)教授李約瑟指出:“《徐霞客游記》讀來并不像17世紀的學(xué)者所寫的東西,倒像是一位20世紀的野外勘查家所寫的考察記錄。”
徐霞客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用一生的時間去完成“朝碧海而暮蒼梧”的志向。他有嚴謹?shù)目茖W(xué)探索精神,也有堅持到底的毅力,能獲得偉大成就的人必定有異于常人的能力與決心。
臨終時,他說:“漢代的張騫,唐代的玄奘,元代的耶律楚材,都是接受皇帝的命令前往四方。我只是一介布衣,拿著竹杖,穿著草鞋,憑一己之力游歷天下。雖死,無憾?!?/p>
徐霞客的大半生都在路上,即便前路莫測,他都勇敢去闖。途中遇見的人和事,成就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也為后人留下了名垂千古的《徐霞客游記》。
說來真的很羨慕徐霞客說走就走的決心和行動力,也敬佩他遵從自己的內(nèi)心,無懼艱難險阻,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夢想,找到了活著的真正意義。
(來源:“十點讀書”微信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