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洋 謝呂容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社會上對文學有種悲觀的看法,由于多媒體和新媒體越來越方便,遠比拿著一本厚書看要更生動、活潑,有人認為文學會因此而衰落,甚至小說會滅亡:“看小說干什么呢?小說里的故事弄成一個抖音就完了、弄成一個小段子就完了、弄成一出戲就完了?!?/p>
從事了一輩子文學創(chuàng)作的作家王蒙對這種悲觀的論調并不認同,剛過86歲生日的這位長者依舊對文學的未來充滿信心。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及旗下世界·觀品牌主辦的“秀峰文學論壇”上,王蒙通過視頻跟讀者和同行分享了他對文學最新的理解和認識:文學可以紀念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和理想;也可以激發(fā)人的思維,發(fā)展人的智商和情商;還能讓人在文學里經歷所熱愛、所期待的人生……
“文學不僅紀念著生活,在某種意義上,它也在創(chuàng)造著理想、創(chuàng)造著生活,有許多美麗的東西離不開文學的創(chuàng)造?!蓖趺蓵r常思考著文學之于生命的意義,他認為,文學實際上正在滿足著生命的需求、滿足著人生的需要、彌補著人生的某些缺憾。人終有一死,個體生命會結束,無論多么美好、多么充實的生活,你在經歷它的時候它也正在逝去?!八晕膶W變成了生命的一個遺存,變成人生的一個痕跡,變成對時光的一個挽留,變成對人所經歷的一切的紀念。也就是說,壽命有限,紀念卻能永存?!蓖趺烧f。
王蒙19歲時寫下《青春萬歲》,他以一顆火熱的青春之心,記錄了那個時代青年學子的心聲,“我痛感到這樣的一個時代,這樣的一個青春它也會過去的,所以我要把它寫下來?!薄肚啻喝f歲》是王蒙早期現(xiàn)實主義小說代表作,描寫了20世紀50年代初期,北京女二中一群高三學生的學習生活,贊美她們不斷探索的精神以及如詩似歌的青春熱情。
“回顧昨日,愧勉有加;瞻望明天,壯心不已?!边@是作者的心聲,也是那個時代青年的心聲,放到現(xiàn)在,王蒙筆下人物的青春故事依然能打破時空限制,敲擊著當代青年的靈魂。所以,他們的青春“萬歲”了。“可這真是青春萬歲嗎?這是文學的萬歲。”王蒙說,青春萬歲是文學的說法,如果從生理學上說,青春沒法萬歲。但是,小說寫下來了,卻能讓人永遠年輕。
比如《紅樓夢》里寫的人物,每當閱讀它時,賈寶玉永遠也就是13-17歲,林黛玉是11-15歲,他們永遠年輕。
王蒙還以“今人對黃鶴樓的美好想象,源于古人的文學創(chuàng)作”為例,講述了文學如何在現(xiàn)實中創(chuàng)造理想。早在20世紀50年代修建長江第一大橋時,黃鶴樓遺址就已被占用,真實的黃鶴樓早就“毀壞了、倒塌了”。但正因為有崔顥、李白等著名詩人的千古絕唱,如今重建的黃鶴樓依然吸引著千千萬萬游客前來觀賞。尤其是崔顥“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把我國古代江南大地的美麗,盛唐時期興旺的情景、美麗的河山描寫得令人心馳神往。
熱愛文學的人,才有發(fā)達的思維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曾于2013年做過一項關于“死活讀不下去排行榜”的調查中顯示,大家最吐槽的、最看不下去的是《紅樓夢》,中國的四大名著以及西方的大部頭名著《百年孤獨》等名列其中。受歡迎的是戲劇性的、表演性的藝術作品。
然而王蒙回憶說,在他十七八歲時,每逢放假,看小說幾乎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扇缃衲贻p人的現(xiàn)狀是“看電視、用電腦、看手機的時間可能遠遠超出了閱讀小說的時間?!?/p>
“語言是文學的符號,語言也是人類思維的符號,人類的一切思維包括理性的思維、認識的思維、形象思維、情緒思維、想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等都離不開語言,正是發(fā)達的語言才有了發(fā)達的思維。”
所以王蒙主張,要熱愛文學,看到文學是一個思維的藝術,正是熱愛文學的人才有發(fā)達的思維。但是熱愛文學的結果并不是讓人只熱愛文學,而是讓人關心社會、熱愛生活、熱愛科學、熱愛歷史,追求真理,也熱愛世界上存在的一切東西、一切變化。思維的藝術是非常寶貴的,它雖然不那么直觀,“但是你閱讀的文學的書,空前地激活了你的思維能力與思維品質?!?/p>
文學不僅激活了人的思維,還發(fā)展了人的智商和情商。因為文學給予的不僅僅是文學,文學還教給人文學所關注的世界的各個方面、人生的各個方面。他列舉了恩格斯和列寧閱讀名著后的感受——恩格斯說過,在巴爾扎克的小說里頭,他了解那個時代法國的經濟,比看任何經濟學著作得到的收獲還大;列寧說,他從托爾斯泰的小說里看到了俄羅斯的政治和俄羅斯的革命,比看任何其他的書得到的都多,他認為托爾斯泰是俄羅斯的一面鏡子。
王蒙認為,如果一個人完全不接觸任何的文學,沒有文學的一點常識、一點知識,那么這個人的人生太可悲了、太可憐了、太呆板了,他的知識也太不靈活了,他就是再看一萬本書也是個木頭人。
文學讓我們更好感悟人生
王蒙是一位與新中國共同成長起來的作家,他曾說,“新中國的成立、發(fā)展、建設是我一生的經歷,也是創(chuàng)作的主題,我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新中國的命運也是我的命運,她的輝煌成績我分享了,她的曲折和坎坷我也有經驗。”
王蒙14歲就入了黨,出版過100多部小說,撰寫了2000多萬字,從20世紀50年代的《青春萬歲》《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到改革開放后的《蝴蝶》《布禮》等,到進入新世紀后的《這邊風景》及“季節(jié)”系列長篇小說……王蒙始終敏銳地捕捉著時代的脈搏,關注現(xiàn)實、反映現(xiàn)實。他的作品清晰描繪了新中國半個多世紀的社會生活變遷,深刻剖析人們的內心世界。他不僅在文學里體會了自己的人生,也體會了他筆下人物的人生。
“一寫小說,每個細胞都在跳躍,每一根神經都在抖擻?!彼诓稍L中激動地說,如今八旬高齡的他仍堅持寫作,堪稱文學界的“勞?!?。正如他所說的,他能用文學創(chuàng)作接觸著眼睛、耳朵、鼻子、嘴、皮膚接觸不到的東西,在文學里經歷世界,也經歷著他所希望而沒有得到的世界。
“文學就是把你的經驗、把你的經歷、把你的生活高度地心靈化了,你所感受到的那個生活是你所熱戀、熱愛的那種生活,或者是你所熱戀、熱愛的得不到,因而感到非常痛苦、非常焦灼、非常艱難的那種生活,你都在文學里面體會到了?!?/p>
王蒙直言,愛看《紅樓夢》的中國人都有兩輩子,一輩子是他自己的一輩子。作為人,“你可以是農民工,你可以是護士,你可以是產業(yè)工人,你可以是大官,你可以是大企業(yè)家。但在《紅樓夢》里,你還經歷了賈府的那么多男男女女,經歷了賈寶玉的多情的少年時代,經歷了林黛玉的深情的悲哀,又經歷了整個賈府這樣一個大家族逐漸沒落衰微的過程,這都是文學給你的?!?/p>
“文學是不會消亡的?!蓖趺烧Z氣堅定地說,不管什么時候,每個人都離不開文學,人生離不開文學,文學也離不開人民、離不開讀者、離不開時代。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