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當下,教育焦慮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了。但凡有孩子的家庭,不管孩子處于哪個人生階段,家長似乎都難逃焦慮的漩渦:孕期里的準媽媽已經在考慮給孩子報哪些早教班更有利于“贏在起跑線上”;入托前家長則在盤算家門口哪一所幼兒園更高級,生源更優(yōu)越;上了幼兒園,家長迫不及待要給孩子進行“幼小銜接”;到了小學,家長則從孩子一年級開始急急忙忙地計劃“小升初”;等到初中,一些家長則為了上一所好高中而斥巨資買房、換房、找機構、請家教……不少家長為焦慮所困,疲于奔命,焦頭爛額。
這是一個焦慮的時代,但是筆者要問:存在就一定合理嗎?大環(huán)境如此,家長就只能盲從了嗎?焦慮無益,所以我們要稀釋焦慮——實事求是地說,我們很難讓這種焦慮完全消除,所以我用了一個比較客觀、中肯的詞語叫“稀釋”。過度的焦慮會讓家長崩潰,會讓孩子無所適從甚至做出沖動行為。所以,為了孩子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我們必須稀釋焦慮。那么,怎么改變和稀釋焦慮呢?
要堅守對孩子的初心。我們對孩子的初心是什么?回想我們初為人父人母的時候,是不是只要孩子健康平安地來到我們身邊,我們就心懷感恩了?可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我們變得越來越貪心:希望孩子琴棋書畫樣樣都會,苛求孩子門門功課考第一,強迫孩子學這學那。于是我們從原來的感恩,變成現在的越來越貪婪、越來越焦慮。親子關系也在每天催促孩子刷題、逼迫孩子練琴中變得越來越差。只因我們忘記了初心,無論將來孩子的身份、地位如何,我們只需教會他好好做人、踏實做事,只要他健康平安、快樂生活就好。當我們忍不住又要焦慮時,請好好回望一下我們的“初心”。
要堅定對孩子的信心。我們的孩子是普普通通的凡人,同時也是這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生命個體。我們要始終相信孩子,始終對孩子抱有不可撼動的信念:孩子在父母的愛中成長,從家庭中汲取溫暖和力量,就會陽光向上,積極樂觀,在成長之路上找到自己的優(yōu)勢并為之奮斗,將來定能自食其力、回報社會。當我們相信孩子,我們就開始改變了;當我們相信孩子,孩子也開始改變了;從我們真誠地、發(fā)自內心地相信孩子的那一刻起,孩子的命運與整個家庭的命運,從此就改變了!
要堅持捍衛(wèi)生命的決心。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磕磕碰碰,少不了這樣那樣的困難和波折。當孩子遇到挫折或情緒低落時,家長一定要堅持捍衛(wèi)生命的決心,那就是把孩子的生命安全與身心健康擺在第一位。要明智、果斷地把焦慮先放在一邊,把分數、排名、學業(yè)先放在一邊,本著“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理念,為孩子的長遠發(fā)展而從長計議。家長要放下功利心、攀比心,千方百計呵護孩子的心靈,溫暖孩子的精神世界,讓他在低谷中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包容、耐心和溫暖,幫助孩子走出低谷,看到希望,重振旗鼓。
我們不能改變大環(huán)境的焦慮,但我們可以稀釋焦慮,為孩子提供一個更利于成長的清新小環(huán)境。在這個焦慮的時代,家長們請不要去比誰家父母更雞血更拼命,請比一比誰家孩子更健康更陽光——當你開始比較這些時,孩子的生命就幸運地被你呵護、被你照亮了。
風物長宜放眼量,放下焦慮天地寬!
(責編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