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建黨前后湖北早期進步學生的成長道路

      2021-04-14 03:47張繼才邱念洪
      決策與信息 2021年4期

      張繼才 邱念洪

      [摘? ? 要] 中國共產黨建黨前后,湖北省立甲種工業(yè)學校先后有一批進步知識分子走上革命道路。究其原因,除了深刻的時代背景外,武昌曇華林地區(qū)濃郁的政治氣候、獨特的人文環(huán)境、學校特有的革命傳統都是他們成長進步的重要因素。他們踴躍投身革命實踐、積極參加進步團體或組織、勇于追求真理,這都是他們成長進步的內在動力。在求學期間,他們確立或初步確立了共產主義信仰。走出學校后,除少數留學或從事工人運動外,大部分回到家鄉(xiāng)從事農民運動,在農村土地革命中扮演了革命思想的播火者、基層黨組織的創(chuàng)建者的角色。他們的成長軌跡鮮明地顯現出建黨前后湖北地區(qū)革命及其革命者的某些規(guī)律和特點。

      [關鍵詞] 湖北建黨前后;湖北早期進步學生;湖北省立甲種工業(yè)學校;曇華林

      [中圖分類號] D2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21)04-0023-08

      湖北省立甲種工業(yè)學校位于武昌曇華林。本文中曇華林是一個文化地理范疇,指的是武昌曇華林歷史文化街區(qū)。在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前后,這個區(qū)域內的武漢中學、中華大學、湖北省立第一中學、湖北省立甲種工業(yè)學校等都有一批進步知識分子從這里走上革命道路。其中湖北省立甲種工業(yè)學校較為典型,涌現出15名早期共產黨員,其中8名在大革命前后犧牲。本文以中國共產黨建黨前后該校進步學生為考察對象,展示他們的成長軌跡,揭示湖北革命早期的某些特點和規(guī)律。

      一、武昌曇華林濃郁的政治氣候和獨特的人文環(huán)境

      湖北省立甲種工業(yè)學校的前身是1898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創(chuàng)建的湖北工藝學堂。其最初位于山前(蛇山以南),1907年搬遷至山后(蛇山以北)的曇華林(今武漢市第十四中學校園內),易名湖北中等工業(yè)學堂。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fā),學校停辦。民國成立后,各學?;謴烷_學,該校更名為湖北省立工業(yè)學校,1914年復更名為湖北省立甲種工業(yè)學校。雖然隨后與其他學校進行了多次合并與更名,但由于湖北省立甲種工業(yè)學校存在的時間較長,故人們習慣于湖北省立甲種工業(yè)學校的名稱。

      湖北省立甲種工業(yè)學校是一所工業(yè)中學,開設金工、染織、圖案、電氣四科,后增設機械、染織、圖案三科,學制三年。學校辦學條件較好,經費較多,建有實習工廠;學校師資較優(yōu),教師多有留日背景,還有來自日本的教師。雖然學校規(guī)模不大,但在中國共產黨建黨前后,該校卻有一批進步知識分子先后走上了革命道路,這是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如果從外部原因分析,除了深刻的時代背景外,主要還有以下原因:

      (一)武昌曇華林濃郁的政治氣候

      武昌曇華林獨特的政治氣候與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有密切的關系。1927年之前,武昌城有周長近22里的城墻環(huán)繞。蛇山呈東西走向,把武昌城分為南北兩部分,時人習慣稱蛇山以南地區(qū)為山前,以北為山后。山后有胭脂山、花園山、螃蟹岬3座山,其中,曇華林大片區(qū)域處在呈東西走向的花園山與螃蟹岬之間。這一獨特的地形使得山后的曇華林地區(qū)較為隱秘。在辛亥革命前后,革命黨人就是憑借這一有利的地理環(huán)境,秘密從事革命活動。這里是湖北辛亥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1] 261。辛亥革命之后,武昌曇華林地區(qū)仍然是湖北政治風云際會之處、思想潮流澎湃激蕩之地、進步人士脫穎而出之所。

      首先,曇華林是新文化運動的高地。一般認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產生的標志是1915年9月《青年雜志》(后改名“新青年”)的創(chuàng)刊。有學者認為,與之相比,武漢地區(qū)新文化運動或許要更早一些,其標志是1915年5月中華大學??豆馊A學報》的創(chuàng)刊[2] 84。其后,《學生周刊》《互助》《武漢星期評論》等紛紛創(chuàng)刊。惲代英的利群書社、董必武所在的武漢中學、中華大學的《光華學報》、華中大學的講壇等,都是傳播新文化和科學、民主的陣地,進而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陣地,而這些“陣地”都基本坐落于曇華林或其周邊地區(qū)。在中國新文化運動中,湖北占有重要的位置。面對紛紜繁雜的思想浪潮沖擊,馬克思主義以其強大的生命力最終為湖北地區(qū)先進知識分子所接受,成為時代的強烈主題,并為湖北早期黨組織的建立奠定了思想、理論、文化基礎。

      其次,曇華林是進步團體的淵藪。在新文化運動中,湖北出現了一些宣傳新文化、矢志改造社會的進步社團,如互助社、端風團、覺社、仁社、輔仁社、健學會、日新社、啟明化學工業(yè)社、誠社等組織。其中,最早成立、最著名的是位于曇華林中華大學的互助社?;ブ绯闪⒂?917年10月,發(fā)起人是惲代英、黃負生等人?;ブ绯闪r只有4人,到11月就達到19人。在互助社的影響下,一些進步社團建立起來,從事新文化運動。1919年,互助社成員惲代英、余家菊等人建立了利群書社,經營宣傳新思潮、新文化的書刊。利群書社緊靠曇華林,以曇華林內的學生群體為主要讀者。利群書社對傳播新思想、新文化貢獻頗大。互助社和利群書社還創(chuàng)辦《互助》雜志作為宣傳陣地。在此期間,惲代英還翻譯了考茨基的《階級爭斗》,這是宣傳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學說的名著。最重要的是,利群書社聯絡了一批有志于改造社會的先進知識分子,它幾乎包括了互助社和其他社團的成員,如惲代英、林育南、林育英、黃負生、李求實、施洋、蕭楚女、劉仁靜、余家菊、陳啟天等。這些有志于傳播新文化、改造社會的知識分子后來都成為民國時期的風云人物,其中許多人在宣傳新文化中接受馬克思主義,成長為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黨員。

      再次,曇華林是愛國運動的舞臺。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在北京爆發(fā)。5月6日,惲代英、林育南在中華大學印制傳單,揭開了湖北五四運動的序幕。5月9日,武漢各大中學校聚集在中華大學,商討聯合行動事宜,并以武昌學生團的名義開展活動,其后,武昌學生團改名為武漢學生聯合會。熊熊的五四烈火在武昌曇華林點燃。一批在五四運動中成長起來的愛國知識分子,后來逐步成長為早期共產黨人。

      最后,曇華林是中國共產黨黨團組織的搖籃。湖北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大都在曇華林有過較長時間的革命活動,如董必武、陳潭秋、惲代英、林育南、鄭位三、施洋、黃負生、陳蔭林等。而在中共一大代表中,有5位曾在這里開始或從事馬克思主義傳播,或從事湖北(武漢)黨團組織建立,他們是董必武、陳潭秋、劉仁靜、李漢俊、包惠僧。1920年,董必武等人在此地創(chuàng)辦私立武漢中學校,很快就成為湖北黨組織的活動基地。同年8月,共產黨武漢早期組織在武昌府院街建立,在最初的7名黨員中,董必武、陳譚秋、鄭凱卿、張國恩等4人在曇華林工作。同年11月,董必武等人在武漢中學成立武昌社會主義青年團,在出席成立大會的18中,有11人是學生。董必武等人以武漢中學為據點,在學生中開展馬克思主義宣傳,開展黨團組織發(fā)展工作,并指導學生深入工廠、農村進行調查研究,對青年學生的成長提供了很好的指導。

      (二)曇華林獨特的人文環(huán)境

      所謂人文環(huán)境,指的是武昌曇華林學校林立、學子云集。曇華林地區(qū)環(huán)境幽雅,適合辦學。晚清時期,此地就形成了以學校、教會為主的基本格局,按照辦學主體劃分,有教會學校、官辦新式學校、私立學校三種類型,數量在15所以上。在面積僅一平方公里的區(qū)域內云集這么多學校,實屬罕見。20世紀20年代初、中期,這里的學校數量雖然有所減少,但仍然相當可觀,以教育、宗教為主的格局基本沒有改變,凸顯出該地區(qū)的教育規(guī)模和實力。其中主要有中華大學、文華大學(華中大學)、湖北省立甲種工業(yè)學校、湖北省立第一中學、武漢中學、湖北公立法政專門學校、湖北省立女子職業(yè)學校、女子小學、群化中學等。知識分子富于理想,眼光敏銳,思想活躍,關心國家命運,容易產生或接受革命思想。

      (三)湖北省立甲種工業(yè)學校特有的革命傳統

      湖北省立甲種工業(yè)學校在曇華林較為“前衛(wèi)”,它的前身——湖北中等工業(yè)學堂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當時有一批進步師生參加革命組織,如曾在該校任教的范鴻泰、時象晉、李四光、饒校文、孫耀卿等都是革命黨人,范鴻泰、時象晉還是最早的革命者,參加過著名的花園山聚會。有20多名學生參加了革命組織,辛亥革命著名的十八星旗就是該校學生、革命黨人趙師梅、趙學詩、陳磊繪制,上述3人和陳宏誥都是武昌革命組織的核心人物,趙師梅還是學校革命基層組織負責人,這是當時為數很少的建立革命基層組織的學校之一。在湖北軍政府建立及陽夏之戰(zhàn)中,該校師生發(fā)揮了很大作用[3][4]。辛亥革命以后,為反對北洋軍閥的專制統治,該校學生踴躍參加反袁斗爭,繼而遭到迫害。在隨后的五四運動等愛國活動中,該校師生都有積極的表現。

      二、愛國運動和革命斗爭的熔爐

      中國共產黨建黨前后,湖北省立甲種工業(yè)學校至少有15名學子接受馬克思主義,加入中國共產黨。相關情形見表1。

      除董鋤平外,表中14人均在1916—1925年入學,即在校期間正處于新文化運動至建黨前后,他們都在此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此時,董鋤平已離開該校,在湖北法政專門學校學習。除田竺僧在大革命失敗后因病而脫黨外,其余13人的政治面貌一直都是中共黨員。其中,許白昊等8人在大革命時期或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犧牲,徐會之則犧牲于1951年。

      青年學生成長都會受到時代的影響,時代背景等客觀因素是其成長的外在原因,而主觀動因則是他們成長的內在驅力??疾爝@15位在學校求學期間的政治表現,可以梳理出較為顯著的共同性特征。

      (一)積極投身愛國運動和進步的政治斗爭實踐

      積極投身愛國運動和進步的政治斗爭實踐是進步學生成長的重要途徑和方式之一。武漢是較早響應北京開展五四運動的城市,惲代英是湖北五四運動的主要發(fā)起者、領導人之一。在五四運動中,湖北省立甲種工業(yè)學校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據史料記載,湖北省立甲種工業(yè)學校是最早響應五四運動的學校之一。1919年5月10日,武漢15所學校集會于中華大學,在群情激昂中,湖北省立甲種工業(yè)學校學生蕭世杰咬破中指,血書“提倡國貨”,獲得全場共鳴,蕭世杰同學隨后疾呼“切勿五分鐘”(意即斗爭堅持到底),又將集會氣氛引向高潮;5月12日,武漢學生建立愛國團體——武漢學生團,湖北省立甲種工業(yè)學校是15個發(fā)起學校之一;5月17日,武漢學生團改名為武漢學生聯合會,由26所學校構成,該校也是成員之一;在5月18日組織的全市學校3000人大游行中,該校有100多人參加;6月1日,武漢學生總罷課遭到湖北當局鎮(zhèn)壓,釀成著名的“六一慘案”,其中傷者就有該校學生;該校組織的國貨營業(yè)部以提倡國貨而聞名一時,各大媒體都有報道;在武漢派赴北京請愿的兩名代表中,其中一名來自該校。在表1的15名進步學生中,1919年前(含1919年)入校的都以在校學生的身份參加了五四運動。其中,1919年剛入校的楊白就參加了游行示威。1917年入校的許白昊則因參加五四運動被學校開除。由于董鋤平先前已被學校開除,改名后進入湖北法政專門學校,在所在學校參加了五四愛國運動。

      1925年,因“五七國恥”紀念活動引發(fā)的全市范圍的反日運動,則是湖北省立甲種工業(yè)學校引爆的?!拔迤邍鴲u”紀念日前幾日,該校學生楊春波在學校印制宣傳單,不料被日籍教師北岡善治發(fā)現。北岡善治竟然損毀用來印制傳單的石板,破壞中國學生的愛國活動,其行徑激起了全校愛國師生的憤怒,有學生將他的衣被和行李從其住宅扔出。由于害怕愛國學生,北岡善治躲進日本租界。進步學生帥云山(帥漢章)、聶洪鈞將此事報告給湖北省學生聯合會。省學聯決定組織罷課和游行,聲討日籍教師劣行,伸張愛國正義。此時的省學聯實際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外圍組織。各學校進行了罷課,省學聯組織游行,向湖北省教育廳請愿,要求解聘日籍教師北岡善治。在學生的強大壓力下,湖北省教育廳終于同意了學生的請愿。在這次活動中,各學校罷課5天,湖北省立甲種工業(yè)學校罷課長達9天,表現尤為出色。這些愛國活動激發(fā)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學生也經受了斗爭的考驗,在斗爭中成長起來。據親自參加游行的陸鳴秋回憶,該校帥云山、聶洪鈞、汪士國、吳干臣、陳錫之等同學在這次斗爭中初露崢嶸[5] 134。除陳錫之生平不可考外,汪士國在1923年就加入了中共黨組織,其余幾人后來也成長為中共黨員。

      (二)積極參加黨團組織和進步團體

      參加黨團組織和進步團體同樣是進步學生成長的重要途徑和方式之一。在前述1925年的反日愛國運動中,中共領導的湖北省學聯起到了主導作用,帥云山、聶洪鈞、汪士國、吳干臣等同學就加入其中。湖北省學聯是通過各校學生會來領導學生運動的,學生會是中共黨組織與進步學生聯系的紐帶。在湖北省立甲種工業(yè)學校,學生會的領導者就是帥云山等人。國共合作建立后,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在此背景下,共產黨人有義務在基層幫助建立國民黨的組織。據愛國民主人士楊春波回憶:“學校先后成立了地下國民黨區(qū)分部,由于國共合作,共產黨員帥云山(湖北天門人)、聶洪鈞(湖北咸寧人,解放初曾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掌握國民黨區(qū)分部的領導權,還成立了學生會,我參加了國民黨和學生會兩種組織,開始從事民主政治活動?!盵6] 136

      聶洪鈞在校期間就為尋找進步團體和黨組織而苦惱:“1924年,從《學生雜志》上,看到楊賢江對學生所提問題均作答復。于是我也寫了一信去問他:共產主義、工團主義、無政府主義哪一個好,并希望他能為我介紹加入……(但他)聲明無法為我介紹加入?!盵7] 4后來,聶洪鈞寫信給惲代英,希望惲代英介紹他加入中國共產黨,但惲代英并不在武昌,按規(guī)定不能作為介紹人,只能由在武昌的黨員作介紹人。1924年底,他看到張學武在散發(fā)傳單,估計張學武是共產黨人,便請張學武介紹,這樣才與武昌黨組織取得了聯系??滤蓾呛标栃氯?,他和一些積極追求進步的同鄉(xiāng)組織“陽新學友同鄉(xiāng)會”,“在武昌買了一間房子為會館。每逢節(jié)假日,會聚一堂,探討共進的理想”[8] 28。這些學生有來自湖北省立甲種工業(yè)學校的柯松濤、馮英堂,湖北法政專門學校的何時英,中華大學的柯少軒,湖北省立甲種商業(yè)學校的羅偉等。后來,這些人都成長為共產黨員。

      吳干臣于1923年進入湖北省立甲種工業(yè)學校學習,參加了旅省同學會。該會是由在省城讀書的漢陽縣籍尹成章、龔崇香等同學建立的。尹成章此時已經是中共黨員,也是武漢學聯的成員。1923年“二七慘案”發(fā)生,武漢學聯組織了聲援活動,吳干臣在尹成章影響下,參加了游行示威?!按朔窢幍膶嵺`,使他看清了統治者的兇殘面目,同時也體驗到工人階級團結斗爭的巨大力量……開始信奉馬克思列寧主義”[9] 74-75。

      (三)積極追求馬克思主義真理

      追求真理是進步學生成長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而獲取知識是追求真理的重要途徑。湖北省立甲種工業(yè)學校不遠處的橫街有許多書店,出售《新青年》《向導周報》等刊物。同學中有不少人閱讀了這些進步書刊,思想和觀念受到影響。據1924年進入該校附中的陳珣同學觀察,學生們“一聚會都是談革命,談國內外大勢。有些同學床頭上擺著《政治周刊》《中國青年》《向導周報》《醒獅》《武漢評論》”[10] 13。不久他發(fā)現,不同思想傾向的同學,對書刊是有所選擇的,比如,讀《醒獅》的是國家主義派,看《政治周刊》的傾向于國民黨,信仰共產主義的看《新青年》《向導周報》。也就是說,這些書刊宣傳的思想內容良莠不齊、薰猶同器,需要比較鑒別。鄭位三在校期間常去位于橫街的利群書社讀書,他借閱的《共產黨宣言》就是鄭南宣親手交給他的。鄭南宣是進步青年,協助惲代英辦理利群書社。鄭位三讀后“連連贊嘆受益非淺”。經過共產黨人蕭楚女的指導,鄭位三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后來,他回憶說:“《共產黨宣言》那是我第一次讀到的革命理論書,可以說我的革命生涯正是從那里起步!”[11] 19-20他即從湖北省立甲種工業(yè)學校求學時開始成長起來。

      吳干臣的成長經歷頗有代表性。他生于殷實的儒醫(yī)之家,父親在當地行醫(yī),且擅長舊體詩,頗有聲名。少年時代,吳干臣目睹土豪劣紳的巧取豪奪,痛恨腐敗的社會制度。1917年,他隨父北上北平,在風云激蕩的新思潮中,接受了空想社會主義的影響,立志做中國的歐文,建立一個沒有壓迫和剝削、人人平等的理想社會。1923年,他返回湖北,懷著“工業(yè)救國”的理想,邁入湖北省立甲種工業(yè)學校。除了學習規(guī)定的課程之外,吳干臣還閱讀了一些進步書刊。在尋求改造中國的方案的過程中,他與尹成章同學交往、討論比較多,常常因觀點不同而爭得面紅耳赤。共產黨員尹成章對吳干臣循循善誘,指導他參加愛國運動和政治活動。吳干臣在實踐中感受到工人階級的偉大力量,看到了實現共產主義的途徑,“從而對性善說和空想社會主義,以喚起人性之善念而放棄壓迫剝削的思想產生了動搖。加之尹成章反復對他進行宣傳教育……”[9],他終于從空想社會主義者轉變?yōu)轳R克思主義的踐行者。

      三、革命思想的播火者、革命組織的創(chuàng)建者

      在湖北省立甲種工業(yè)學校成長進步的學生都先后加入黨組織,有的是在校期間入黨的,如吳干臣、楊白等,大部分是畢業(yè)進入社會后入黨。但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基本是在該校期間形成或初步形成的(董鋤平除外)。畢業(yè)后,前文表1中15名黨員的去向是:

      1. 出國留學。出國留學者僅有張亞巨。張亞巨于1922年畢業(yè),1923年3月,赴德國普魯士高等工業(yè)學校留學。是年,中國共產黨旅德支部建立,朱德是負責人之一。張亞巨與朱德過從甚密,在朱德的引導下,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回國,被黨組織安排在國民革命軍工作。1927年在周恩來領導下從事工人運動。

      2. 從事工人運動。從事工人運動的有董鋤平、許白昊等。1921年8月,中共建立領導工人運動的機構——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董鋤平是骨干成員。該機構創(chuàng)辦了機關刊物《勞動周刊》,董鋤平負責編輯出版的具體工作。后來,他參與建立上海紡織工會浦東分會、上海勞動總工會等工會組織,參與領導上海工人罷工,是中共早期工人運動的領導者之一。許白昊在1919年被學校開除后,輾轉于江、浙、滬一帶,在工廠做工。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成立不久,李啟漢就介紹他加入。他參加了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在上海領導的6次罷工。參加了黨的二大、五大,是首屆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委員。他還參加了全國第一至第四次勞動大會。在湖北,他參與領導了漢口人力車夫、英美煙廠、英國電廠、火柴廠工人等罷工,曾任中共武漢區(qū)執(zhí)行委員會秘書兼中共漢陽組組長,中共湖北區(qū)委執(zhí)行委員、職工運動委員會書記,湖北省總工會秘書長,也是著名的中共早期工人運動領袖。

      3. 從事農民運動。除上述董鋤平、許少昊等人外,其余大部分學生回到家鄉(xiāng),從事農民運動。著名學者金沖及曾從大革命時期全局視野考察黃麻起義。他認為:黃麻起義最初并未納入當時中共湖北省委的視線范圍,因為湖北省委在部署秋收起義時,將起義重點定在鄂北、鄂南;鄂北起義寄希望于受我黨控制和影響的國民革命軍正規(guī)部隊的參與,但正規(guī)部隊卻沒有發(fā)揮作用;鄂南起義則在敵我力量懸殊的形勢下很快就失敗了。而黃麻起義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任何正規(guī)軍隊參加,參加者基本都是農民,這是當時黃麻起義最初不被重視的重要原因。但是,黃麻起義不僅成功了,而且對中國革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究其原因,金沖及認為客觀上是大別山地區(qū)敵人力量相對薄弱。主觀原因,“一是民眾的文化水平比較高(歷史上鄂東地區(qū)重視教育的民風較為濃厚——編者注),在接受和傳播革命思想中發(fā)揮了重大作用。”“二是由于邊界的復雜環(huán)境和民間習武的傳統,農民有組織地進行武裝斗爭的次數比較多,并且取得過多次勝利,戰(zhàn)士作戰(zhàn)較有經驗,也有信心”[12] 20。民眾的文化水平比較高只是為接受革命思想奠定了基礎,如果沒有革命知識分子去宣傳鼓動和灌輸,民眾也不可能自發(fā)地產生革命思想,至少不是大批的民眾參加革命。所以,金沖及引用了鄂豫皖根據地的重要領導人鄭位三的回憶資料,強調了革命知識分子的重要作用。鄭位三說:“回憶起大革命時期的黃安,我們記憶猶新的是:農民革命斗爭猛烈,革命的知識分子特別多?!薄白畛鮽鞑ジ锩枷氲?,是一批從武漢讀書回鄉(xiāng)的黨員,他們多是董必武、陳潭秋、蕭楚女介紹入黨的?!薄霸诔跗?,知識分子對于向工農群眾宣傳革命思想,起了很好的橋梁作用;隨著農民斗爭的烈火,又迅速鍛煉和改造了這批知識分子?!盵13] 395

      的確,在省城求學的進步知識分子在農村革命中扮演了革命思想的播火者、基層黨組織創(chuàng)建者的角色。湖北省立甲種工業(yè)學校進步學生也是如此。聶洪鈞回到家鄉(xiāng)湖北咸寧后,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領導農民建立農民協會和農民武裝。據中共咸寧市組織史資料記載;“一九二六年七月,省農協特派員聶洪鈞來咸寧僅一個多月的時間,就發(fā)展了劉秉彝、雷子林、雷福清等人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建立了我縣第一個特別支部委員會?!彼?,聶洪鈞被稱為咸寧黨組織的創(chuàng)建者;柯松濤求學期間,就利用寒暑假,在湖北陽新傳播革命思想。他畢業(yè)后回到家鄉(xiāng),從事農民運動。1926年8月,中共陽新縣委成立,這是陽新歷史上第一個中共縣級組織,柯松濤任宣傳部長;1926年吳干臣畢業(yè)后,被派回家鄉(xiāng)從事農民運動,次年在湖北漢陽合賢地區(qū)建立了第一個黨支部,隸屬中共漢陽縣委,他擔任黨支部書記,這是漢陽最早的黨支部之一[14] 7,并于1930年擔任縣委宣傳部長;1926年,楊白畢業(yè)后受黨組織派遣回到湖北崇陽,從事農民運動,在大沙坪、石城、桂口、虎爪一帶建立基層黨組織,后以省委交通員身份參與了鄂南秋收起義。湖北地區(qū)大革命早期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注重黨的基層組織建設,這是湖北革命屢蹶屢起、革命之火永不熄滅的根本原因,其中革命知識分子的作用不可或缺。

      有學者指出,“中國共產主義革命從上層到中下層、從紙面到落地的過程中,縣市級早期骨干黨員的發(fā)展、活動和作用是關鍵性的環(huán)節(jié)。這種從外出求學的學生到成為黨組織成員,以及接受訓練后受命前往各地創(chuàng)建組織、發(fā)動群眾的歷程,顯現出早期共產革命在中下層的諸多面相”[15] 27。諸如湖北省立甲種工業(yè)學校等進步學生成長的軌跡可以作如是觀。

      [參考文獻]

      [1]? 張繼才.群星璀璨:武漢科技大學校史人物(1898—1949)[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8.

      [2]? 田子渝.武漢五四運動史[M].北京:長江出版社,2009.

      [3]? 張繼才,賈啟鴻.省城中等工業(yè)學堂“三杰”——趙師梅、趙學詩、陳磊與武昌首義[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2009,(5).

      [4]? 張繼才.陳宏誥與武昌起義——兼論參與武昌起義的省城中等工業(yè)學堂學生[J].湖北社會科學,2010,(6).

      [5]? 陸鳴秋.一次難忘的武昌愛國學生運動[J].武漢文史資料,1984,(1).

      [6]? 楊春波.八十憶往[J].漢陽縣文史資料,1988,(3).

      [7]? 聶洪鈞.聶洪鈞回憶與文稿[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5.

      [8]? 湖北省中國黨史人物研究會,湖北民政廳.湖北英烈傳:第2集[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

      [9]? 止戈.應留碧血照豐碑——記吳干臣烈士的英烈事跡[J].漢陽縣文史資料,1988,(3).

      [10]? 陳珣.從省黨部特派員到典獄長:閱世八十年[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

      [11]? 楚奇.記“五四”老人鄭南宣[J].武漢文史資料,2000,(5).

      [12]? 金沖及.全局視野下的黃麻起義[J].蘇區(qū)研究,2018,(5).

      [13]?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zhàn)史編輯委員會.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zhàn)史資料選編·鄂豫皖時期(上)[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3.

      [14]? 中共漢陽縣委組織部,等.中國共產黨湖北省漢陽縣組織史資料[M].武漢:武漢出版社,1991.

      [15]? 王龍飛.省會、學校、家鄉(xiāng)與革命“落地”——以湖北省各縣市早期中共骨干黨員為中心[J].中共黨史研究,2013,(7).

      [責任編輯:鄒立鳴]

      The Growth Path of Early Progressive Students in Hubei Before and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arty

      —— Take Hubei Provincial Class A Industrial School as an example

      ZHANG Jicai, QIU Nianhong

      Abstract: Before and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 group of progressive intellectuals in the Hubei Provincial Grade A Industrial School took the revolutionary road. The reason is that in addition to the profound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the unique political climate, unique humanistic environment, and unique cultural traditions of the school in Tanhualin area of Wuchang are all important factors for their growth and progress. They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revolutionary practice,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progressive groups or organizations, and have the courage to pursue the truth. These are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s for their growth and progress. During their studies, they established or initially established their communist beliefs. After leaving school, with the exception of a few studying abroad or working in the labor movement, most of them returned to their hometowns to engage in the peasant movement, and played the role of the flame spreader of revolutionary ideas and the founder of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in the rural agrarian revolution. Their growth trajectory clearly shows certain law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volution in Hubei and its revolutionaries before and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arty.

      Keywords: Hubei before and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arty; Hubei early progressive students; Hubei Provincial Grade A Industrial School; Tan Hualin

      北安市| 喀喇| 潮州市| 晋江市| 屏东市| 望城县| 买车| 抚宁县| 忻城县| 阿鲁科尔沁旗| 林芝县| 疏附县| 龙江县| 岑溪市| 玛曲县| 临清市| 长岛县| 老河口市| 三原县| 景东| 军事| 高雄县| 清徐县| 丰镇市| 顺义区| 库伦旗| 寿宁县| 贵溪市| 钟祥市| 肇东市| 皋兰县| 西吉县| 闽清县| 来安县| 霍州市| 加查县| 驻马店市| 金坛市| 乌鲁木齐县| 玉树县| 辉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