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武
距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城30多公里的小淹鎮(zhèn),是被稱為中國由古代社會走向近代社會轉折時期的杰出政治家、近代改革先驅的“晚清第一人才”陶澍的故鄉(xiāng)。
陶澍一生經歷乾隆、嘉慶、道光三朝,這一時期,正是清朝由盛至衰,迅速滑向低谷的階段?!耙淮d,必有一代之臣?!睔v史,正是在此時此境把他推到了國家中興的前沿。他用畢生的精力和滿腔的熱血撐起清廷的半壁江山,使困境中的清朝和困苦中的民眾得到稍稍舒緩,客觀上也為即將到來的更為不堪的國勢預備了一份政治和經濟的家底,實現了他“平生衣被志萬家”的理想。
一個秋日,我與朋友從長沙驅車200多公里,前往小淹。車沿著資江岸邊行駛,進入安化境內就如進入了夢幻之境。安化境內近百公里長的資江一碧如玉,舟行江中,如漂浮在綠色絲綢之上。
小淹的陶澍故居“水月庵”現已無存,他的陵園還保存完整。
陶澍陵園面臨資江,背靠香爐山,坐北朝南。陵園外一株有250多年歷史的古楓樹日夜守候。陵園占地面積近8000平方米,由朝廷撥款修建,陶澍的親家左宗棠親自參與陵園的規(guī)劃和督修。陵園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陶澍墓位于陵園的正中,秋日陽光下的陶陵顯得更加莊重肅穆,空曠的陵園內,我們的腳步緩慢而輕躡。是什么使得這位起于貧寒的農家子弟最終實現了古代讀書人立德、立功、立言的最高目標?我徘徊于陶陵,思索著這個問題。
當年陶澍不顧門第之別,以總督之尊,求布衣左宗棠之女為兒媳,足見其愛才之切,知人之深。
陶澍發(fā)現的人才不止左宗棠一個。被他發(fā)現、提拔、舉薦的,還有林則徐、李星沅、賀長齡、梁章鉅等多位總督一級大員,以及胡林翼、關天培、鄧廷楨等一干名臣良將。他于清代創(chuàng)立幕府制,網羅了魏源、包世臣這些極具先進思想的知識分子。當時的中國社會危機加深,魏源、包世臣等知識分子開始“睜開眼睛看世界”,主張“求新”、“求變”。而陶澍則因為長期處于商品經濟有一定發(fā)展的江南地區(qū),思想較為開闊,其以經世致用思想為指導所進行的改革就具有突破封建藩籬、促進資本主義發(fā)展的作用,這也是他改漕運為海運、改革鹽法之所以能成功的關鍵所在。
漕糧海運即雇傭商船海運漕糧,以官收民辦打破了從明代以來以京杭大運河運糧官收官辦的成例。從上海吳淞口至天津的漕糧海運,不僅解除了清政府對糧食的后顧之憂,還為清政府節(jié)約了20萬兩銀子的運費,更減免了因漕運而向百姓收取的“浮收”百余萬兩銀子,而且增加了商人的收入。此舉極大地提高了商人的積極性,當年光上海一地民間就新造了300余艘大船,政府不必投入一分錢,可謂是一舉三得。
陶澍任兩江總督時,兼任兩淮鹽運使。他大力改革鹽法,打破從明代沿用下來的大鹽商與政府壟斷、世代經營的局面,降低鹽價,使老百姓都能買得起鹽。允許所有鹽商領票行鹽,運銷自由,開始了鹽業(yè)領域的自由貿易與自由競爭。清初鹽稅收入占到清政府財政收入的五分之一,但到道光年間,兩淮鹽政近于癱瘓。經過陶澍的票鹽改革,8年中上交鹽稅2400萬兩白銀,創(chuàng)造了清王朝的經濟奇跡。
在陶澍的改革中,帶有明顯的“重商”、“利商”、“便商”的特點。陶澍大力提倡和主張“有實學,斯有實行,斯有實用”,主張通過經世致用之學,造福國家與人民。
陶澍畫像
陶澍每到一地必實地調查研究,找當地商人、百姓座談,這種務實、肯干的作風,對當時及后來經世派人物的影響十分巨大。其實,湖湘文化中的經世致用學說直到陶澍才真正落到實處,這不僅因為他位高權重,更因為他有著巨大的人格魅力。
從陵園出來沿資江北行3公里,便是石門潭的印心石屋,這是陶澍幼時讀書的地方。陶澍是安化歷史上的第一位進士,這里的“轎頂山”、“紗帽巖”、“鑼鈸崖”都是因他而命名。再往北1公里便是陶澍于道光十六年回鄉(xiāng)省親時為故鄉(xiāng)修建的文瀾塔,這是一座高20米、7層實心青石塔,第一層漢白玉匾額上刻著道光皇帝御書“印心石屋”,第二層門楣上刻“文瀾塔”三字。藍天綠水之間,古塔悠悠,悵然有遠意。
落日時分,我們驅車往回趕。馬路兩旁幾乎家家戶戶都曬著的安化黑茶吸引著我們的目光。要知道陶澍可是精于茶道的,他在京為官時不遺余力地宣傳家鄉(xiāng)的黑茶,并寫出了“誰知盤中芽,多有肩上血。我本山中人,言之遂凄切”這樣極具批判性的詩歌。我們將買來的黑茶放在車上,那種深沉的香味伴著資江的濤聲,這似乎像極了陶澍的人生:波瀾不驚卻又令人回味無窮。
(摘自七一網 七一客戶端/《華聲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