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即“3·15”。1962年3月15日,美國前總統約翰.肯尼迪提出來的,他在美國國會發(fā)表了《關于保護消費者利益的總統特別咨文》,首次提出了這四項權利,即:有權獲得安全保障;有權獲得正確資料;有權自由決定選擇;有權提出消費意見。以后逐漸為世界各國消費者組織所公認,并作為最基本的工作目標。1983年,國際消費者聯盟組織把每年的3月 15日定為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并規(guī)定消費者享有獲得安全保障、獲得產品正確資料、自由決定選擇以及要求賠償和要求保障有益的健康環(huán)境等權利。從1983年以來,每年的3月15日,世界各地的消費者組織都要舉行多種多樣的紀念活動。1991年3月15日,中央電視臺經濟部推出現場直播“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消費者之友專題晚會。
“要競爭就應當是公平的競爭,就必須有監(jiān)管。管出公平、管出公正,這樣才能讓市場主體顯示真正的創(chuàng)造力。所以我們放管并重,創(chuàng)新監(jiān)管方式,加強事中事后監(jiān)管,這都是改革?!边@是3月12日李克強總理在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說的一番話,“我們支持‘互聯網+’、物聯網這些新業(yè)態(tài),但是對于坑蒙拐騙、造假失信,或者利用新業(yè)態(tài)的旗號去搞詐騙、非法集資的,就要堅決打擊,因為把市場攪亂了,沒有公平,競爭就不可能持續(xù),就不可能展現更強的活力?!?/p>
適值一年一度的“國際消費者權益日”,李克強總理擲地有聲的這番話更是超提氣,也為市場規(guī)范經營吹響了號角。2021年全國消協組織消費維權年的主題是“守護安全 暢通消費”。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營造安全便利的消費環(huán)境,讓消費者能消費、愿消費、敢消費,才能進而激發(fā)消費潛力,促進消費增長。
衣食住行是人們賴以生存和繁衍不可或缺的,為人類社會生活的基本內容,具有不可分割的整體性特征。“行”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了重要位置。有關“行”的消費也成為了人們生產生活中比不可少的一部分。人們的行路方式隨著人們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也逐步發(fā)生變化。18世紀英國便開始了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把人們邁向了蒸汽時代。科技的進步給人們帶來了交通便利的同時也帶了一些煩惱。
追蹤消費生活中不為人知的“潛規(guī)則”,曝光侵害消費者權益的眾多重重“黑幕”,讓給我們看一看特斯拉屢的“剎車門”,奔馳緊急召回究竟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