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秘書權力論:專用型政治人力資本合約賦予的剩余控制權

      2021-04-15 03:00:42徐德信
      學術界 2021年9期
      關鍵詞:秘書合約領導人

      徐德信

      (安徽工業(yè)大學 公共管理與法學院, 安徽 馬鞍山 243002)

      秘書出身的官員腐敗為什么占比相當高?解釋這一現象必須聚焦:秘書何以擁有神秘權力進而獲得更多晉升機會。這需要深入探析:其一,秘書與其領導人之間如何形成神秘信任關系并具有怎樣的性質?其二,秘書權力本身來源何處并怎樣比其他公共機構權力更難監(jiān)控?其三,經過嚴格的淘汰選拔的在崗秘書為何時有違規(guī)?

      與現有研究注重關系網絡相比較,交易費用政治學(transaction cost politics)相對適宜于揭示秘書權力的關系特質:一是可以在專業(yè)化分工基礎上審視神秘關系下的專用性政治活動能力;二是據此透視特定交易政治合約形成的忠誠關系并賦予秘書崗位以專有性權力。質言之,能力與忠誠問題,是揭開秘書權力神秘面紗的兩個關鍵所在。筆者發(fā)現,交易費用政治學的重要代表人物威廉姆森,在運用交易費用經濟學分析外交部門的研究中,恰恰特別關注其資產專用性和忠誠問題。本文的努力在于借鑒并拓展威廉姆森的研究,深入討論秘書制度合約及其剩余控制權。

      一、已有研究簡要評述

      (一)關系網絡和權力尋租分析

      直觀地看,腐敗來自權力,秘書腐敗來自其神秘權力。一些學術文獻因而從關系網絡和權力尋租角度,對秘書腐敗現象進行探索?!?〕這些研究在方法與路徑上對人們認識秘書腐敗現象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墒牵鐣P系網絡在中國極為普遍,關系網絡本身并不是秘書制度的專有特性,或者說,需要把握關系網絡下秘書崗位的關鍵性特征。同樣,尋租分析回避了秘書崗位的權力何以不同于其他公共部門的特質,特別是馮仕政強調秘書權力尋租的過渡性而忽視其內生性?!?〕這些研究還是沒有能夠直面:為什么是“秘書”的腐敗,而不是其他公共機構的腐敗?

      (二)庇護關系分析

      庇護關系(patron-client relationship)視角與權力關系網絡分析相近,但更強調忠誠問題,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蔡文軒等人揭示了秘書崗位權力來源于他們的政治忠誠和依附性。〔3〕這就給秘書腐敗現象分析提出了挑戰(zhàn):秘書與其領導人之間是否在本質上屬于庇護關系?

      所謂庇護關系,是一種角色間的交換關系,其中庇護者(patron)是具有更高社會經濟地位的個人,利用他的影響力與資源,為依附者提供保護或利益;而地位較低的依附者(client)作為回報,會提供給庇護者支持與幫助,包括私人服務。庇護關系的主要特征是:(1)互惠,如果庇護者擁有足夠強制力或權威,則無需互惠的交換行為;(2)不平等,互惠雙方在財富和權力影響上是不平衡的;(3)特殊主義,恩惠施予的對象是與其有特殊聯系的個體,而非普遍水平的群體。

      顯然,境外學者對于當代中國現象懷有濃厚的庇護范式情結,比如華爾德把計劃經濟時期的工廠單位與其成員、〔4〕戴慕珍把農村干部與農民,〔5〕都當作庇護關系。筆者不贊同這種簡單的庇護分析邏輯:1949年到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城市工廠體制的互惠關系具有明顯的強制性,不符合庇護基本特征,工廠體制或單位體制是整個社會集權控制下的剛性組織,它承載著社會性立憲缺失或“立憲內卷化”情況下的制度選擇活動,特殊主義關系或庇護只是其中一種行為方式;同樣,1955—1979年中國農村的干部與村民也不是一種庇護關系,中國農村干部本質上是國家與村民長期交易的一種替代機制?!?〕

      誠然,秘書與領導的關系在其形式上確實具有某種庇護特征:秘書與領導人之間形成了人格化的權力互相依賴關系。然而,正如李成、李威等學者所指出,中國的秘書制度是一種機構,其集體形式具有實質內容;即使副部級以上官員的專職秘書與領導之間也并非一種簡單的邊界清晰的庇護關系——秘書不是被動行為,他在各個政治行為主體的互動中發(fā)揮著一種政治聯盟、政治權力基礎的鞏固與協(xié)調作用;秘書職責模糊,他行使的權力很大程度上是領導正式權力的延伸;秘書職位令人羨慕,它往往是被提拔的臺階;秘書特別注重認知領導的個性特征,而不是與庇護者維持象征性的交往;秘書是一種政治過程中的制度現象。〔7〕質言之,秘書不是領導人的簡單依附者。

      (三)政治能力觀

      李威、李成在批評庇護分析的同時,提出了秘書權力來源的政治能力觀,李威和白魯恂甚至明確指出,秘書的快速晉升優(yōu)勢不僅在于其和首長親近的關系紐帶,還在于他們擁有適合中國政治系統(tǒng)特性的技能。〔8〕可是,秘書權力的政治能力基礎必須放到特定的政治制度中才能得到理解,必須從制度上溯源雖非庇護但卻忠誠的神秘關系對于特殊政治能力的涵養(yǎng)和寬放作用。

      郇雷的博士論文對此作了重要推進,他把秘書制度放在政黨發(fā)展背景中加以考察。在黨國體制和權力集中的領導制度下,秘書精英進入了政黨栽培主要候選人序列,上級領導人和組織部門在遴選干部時具有多重綜合考慮,并將那些符合組織意圖的候選人列入政黨的培養(yǎng)序列,秘書精英具備良好的主客觀條件,比較方便、十分自然地進入到提拔干部后備人選序列。在此框架下,郇雷從政治能力、政治忠誠和關系資本三個維度,細致分析了秘書精英在政治變遷與政治過程中的權力運作。郇雷還出色地梳理了庇護關系文獻,盡管有些混亂:他實際上多次承認了領導與秘書的庇護關系,哪怕作了“相互支持”的限定?!?〕

      十分遺憾的是,郇雷不自覺地受制于庇護范式,進而遮蔽了政黨發(fā)展視角,盡管他接近于把握秘書崗位的特質,但卻沒有從秘書的政治能力進一步解釋:能夠幫助秘書進入“政黨栽培”通道的綜合性素質,或者說,使秘書獲得更多升遷機會的資源到底是什么?秘書這種特定政治能力,如何獲得理論上既比較準確又合乎邏輯的說明?我們認為,這就是資產專用型政治人力資本。什么是資產專用性?它處于怎樣的交易合約中?秘書據此會有什么樣的權力?這就需要以交易費用政治學視角去尋求合適的認識和理解。

      二、交易費用政治學視角及其相關分析適宜性

      (一)交易費用政治學

      所謂交易費用政治學,就是交易費用經濟學(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在某些政治領域的運用。經濟史學家諾斯1981年著作《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與其1973年著作《西方世界的興起》不同,開始關注制度的低效率及其原因,其中建立的國家理論,把交易費用作為一個重要變量;他在1990年一篇名為《交易費用政治學》的論文中,正式提出了“交易費用政治學”。莫1990年發(fā)表《政治制度:被忽略的一面》、溫加斯特1993年《作為治理結構的憲政:安全市場的政治基礎》運用交易費用經濟學框架分析了政治制度和憲政問題。迪克西特1996年的著作《經濟政策的制定:交易成本政治學的視角》,比較系統(tǒng)而簡要地給出了交易費用政治學分析框架,雖然這一框架是對交易費用經濟學的不徹底運用?!?0〕交易費用經濟學代表人物威廉姆森1999年的論文《公共與私有官僚:交易費用經濟學的視角》,進一步把交易費用政治學提到了學術研究的前沿?!?1〕

      交易費用政治學以交易費用概念為基石形成了基本分析框架,政治交易、政治合約構成這一框架的主要組成部分。交易費用政治學認為,交易(transaction)不僅是經濟活動的基本分析單位,政治活動更是一種典型的交易,交易分析完全適合于政治過程。政治活動是一個關于權力的談判或交易過程,政治過程可以成為政治主體互利合作的手段。政治交易雖然以權力和強制性區(qū)別于經濟交易,但也不排除以妥協(xié)換補償,或者以讓步換控制,政治強制關系同樣是一種互惠,這種互惠不僅適用于生產性政治,而且適用于阻礙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非生產性政治活動。與此相應,交易費用(transaction cost)就是政治市場活動的一個比較方便的分析工具,學界通過公共選擇和尋租理論為此進行了大量研究。政治交易活動生產制度產品,政治活動主體都有各自的投入,其效率標準就是政治活動的社會收益,是政治活動交易費用與活動主體收益的綜合比較,整個政治市場的效率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降低交易費用。不同于帕累托最優(yōu),長期政治交易活動是以制度結構如何適應情況變動而調整的這種適應性效率為標準,而不是簡單地訴諸配置效率。〔12〕

      以交易費用審視政治交易,交易費用政治學的核心分析概念就是交易政治合約(political transaction contract)?!?3〕與經濟活動一樣,政治交易合約中存在信息不完全、信息分布不對稱,政治交易合約同樣是不完全合約。政治合約是指在政治領域中的交易各方為了得到各自某些利益而形成的契約。這些合約有些具有契約文本,大多數是沒有契約文本的隱含合約。政治合約與經濟合約相比存在以下差異:(1)與經濟合約各方是確定的不同,政治合約是一方對不確定的多方。合約一方(立法者、政策制定者)較為確定,而合約的另一方(選民)具有不確定性,并且有多個當事人。(2)政治合約有很大的解釋空間,可以用來逃避責任和指責第三方以轉移過失。(3)政治合約交易各方的地位大多不對等,立法者、政策制定者處于優(yōu)勢地位。(4)政治合約沒有受到任何外部強制實施機制的制約,法院不能行使這種職能,也就是說,政治合約大多是合約各方的自我實施(執(zhí)行)。

      正如諾斯所指出,交易費用政治學能夠極大地提高理論的解釋力,并使我們更好地理解所觀察到的政治市場?!?4〕當然,政治市場與經濟市場不同質,交易費用政治學分析需要充分考慮非經濟動機特別是意識形態(tài)和國家暴力的影響;政治權利的轉讓具有很大困難,政治制度禁止權權交易或權錢交易,特別是集團活動的利益轉讓更加復雜。盡管如此,交易政治分析已經得到公認并被廣泛運用,特別是諾斯及其合作者在其國家理論基礎上提出的暴力與社會秩序框架及其案例分析,〔15〕對于發(fā)展中國家具有較強的解釋力。

      (二)交易費用政治學分析秘書制度的比較適宜性

      交易費用政治學相對于權力尋租特別是庇護關系視角,能夠比較適宜地把握秘書制度的交易合約性質。正是秘書制度的特殊合約性和秘書個人所具有的特殊政治人力資本因素,可以恰當地把秘書與領導從庇護關系范式中排除出去:前述質疑庇護關系的文獻所列舉的各種理由,沒有能夠排除秘書與領導關系的私人性,沒有能夠上升到秘書具有人力資本這個層面,因而對秘書現象的研究總顯得有些隔膜。要想說明秘書不是領導人的簡單依附者,必須把握秘書制度的公共合約特征,必須指向秘書自身特有的政治交易能力或人力資本,正是這種政治人力資本使得秘書與領導之間不屬于簡單的私人庇護關系。

      交易費用政治學可以直接發(fā)展秘書政治能力說。郇雷博士提出了政黨栽培下的政治能力維度,但仍把政治能力與政治忠誠、關系資本看作邏輯并列關系,他強調“這三種因素往往構成秘書精英的綜合政治特質,彼此之間很難區(qū)分”,卻沒有能夠就勢提出一個分析框架?!?6〕郇雷擔心秘書精英的內部異質性很大程度上可能損害理論體系的自洽性,很難找到一種能夠有效解釋所有秘書群體權力機制的理論模式。他還苦于如何解釋秘書制度從屬性與秘書實際擁有很大權力的強烈反差。其實,運用交易費用政治學,就可以合理地提出“綜合政治特質”就是政治人力資本:秘書的政治能力、政治忠誠、關系資本,不過是秘書人力資本的不同內容和表現形式;不論這些政治人力資本中有多少生產性或非生產性,如同政治活動具有生產性或非生產性的兩面一樣。交易費用政治學框架可以解決郇雷的擔心:抓住秘書個人積累和投入的專用性人力資本,不僅可以逼近揭示秘書制度神秘的特質,能夠直面秘書精英的內部異質性包括秘書群體的分化,避免秘書神秘權力的外生性問題或循環(huán)論證;而且可以說明為什么處于從屬地位的秘書卻實際擁有很大權力,源頭在于專用性人力資本及其對權力核心通道的控制。至于秘書制度從屬性與秘書實際擁有權力的困惑,正暗合著現代產權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分析方法——法律權利(de jure property rights)與實際或經濟權利(de facto property rights)不相一致:〔17〕從法律形式看,秘書制度具有從屬性;從實際角度看,秘書具有很大權力。產權和交易費用理論就是要找出它們的真實差別并著力分析實際存在著的經濟權利或權力。

      交易費用政治學的交易政治合約分析優(yōu)于委托代理模型。許多公共管理和政治學文獻,不經意地把秘書與領導人關系看作為委托代理關系。委托代理關系確實具有合約性質,但它們之間依然具有細微且重要的差別:委托代理模型假定,委托人了解代理人的偏好信息和效用函數,在此情況下委托人主動地向代理人發(fā)出邀約;而政治交易合約是一定政治制度本身生發(fā)出來的,交易各方信息不對稱、不完全,很難確認各自處于委托人還是代理人地位。辨識這個問題,主要是進一步說明秘書制度合約信任問題,不僅是主動邀約的委托人需要面對的,更是特定政治制度本身內生的;不單純是各方討價還價達成的,還是交易各方在給定制度中的約定。毫無疑問,秘書的選拔和培養(yǎng),是一種不斷強化的政治交易合約行為,秘書不能夠簡單地退出,領導人更不能夠簡單地把秘書開除,交易政治過程中存在著高度不確定性,秘書在其服務過程中又具有某種程度的自主性,而不是領導人事前設計出一個完備的最優(yōu)合同來激勵和約束秘書。在這樣一個具體的政治合約行為過程中,委托人對代理人的單方面激勵讓位于雙方的交易和談判,運用交易政治分析不僅比較合適而且更具針對性。

      回到威廉姆森1999年那篇論文,他特別關注外交部門的資產專用性與忠誠問題?!?8〕我國秘書機構屬于集體形式的行政系列體系,具有公共機構性質,盡管在政治權力結構中處于某種從屬地位。與外交部門一樣,秘書機構具有高度專門化特征,其中的人力資本就涉及相當多的資產專用性;在關系資本積累方面,秘書部門的復雜性甚至不亞于外交部門。本文以下兩節(jié)專門討論秘書制度這個政治交易合約中的忠誠和資產專用性含義。必須說明,和討論企業(yè)、市場一樣,在交易費用理論的中性語境里,官僚機構和科層組織、公共部門等名詞等價。

      三、秘書制度的交易政治合約與可置信承諾

      為了捕捉秘書制度這種特定的、遠不同于一般公共部門的交易政治合約特征,需要透視我國當代秘書制度發(fā)展的深層背景——黨治國家推進現代化,據此進行交易費用政治學的理論說明。秘書制度的交易政治合約特征,某種意義上說不是一個純粹的理論問題,而是對黨治國家推進現代化進程中的秘書制度實踐的適宜性表述。

      (一)黨治國家與秘書制度治理

      陳明明從革命式現代化即革命的路徑依賴鎖定了現代化之路角度,對黨治國家作了一個十分理性的觀察與論述?!?9〕他指出,中國現代歷史的邏輯已經賦予了政黨內在的“國家身份”——它并非靠選票“進入”了國家才獲得“運作”國家的資格,它是靠革命手段“締造”了國家于是成為國家的靈魂,在這個意義上,它就是“國家”,或是“國家”最深刻的內容。這樣的國家形態(tài)可以稱為“黨治國家”。黨治國家即以黨治國,黨治作為一種方略,是對“治國”資源匱乏尤其是組織資源嚴重不足的反應,表達了運用政黨這個現代政治基本要件,來克服中國的低組織化或無組織化的現狀,以完成現代民族國家建設任務的強烈意向。也就是說,黨治國家是中國在現代國家建設中,為克服低組織化而采行的一種組織和建制方式。它的歷史合理性顯然歸結于其是否滿足或多大程度上滿足了現代國家建設(包括民族國家和民主國家)的基本訴求。

      如果說,黨治國家是對推進現代化而治國資源匱乏尤其是組織資源嚴重不足的反應,那么,如何有效動員有限治理資源就成為執(zhí)政黨的重要任務。為此,必須兩手抓:一方面實現壟斷性政治權力的集中與維持,支持國家現代化建設;另一方面打破政治權力集中難以避免的信息溝通障礙與內部利益同盟,以防有限治理資源的損耗。在增強信息溝通與控制內部利益方面,黨和國家嘗試推行了各種制度和措施,比如1950年代大區(qū)體制與反對地方主義、〔20〕確保中央警衛(wèi)團戰(zhàn)士來自每個專區(qū)以幫助領導人獲得各地真實信息、〔21〕20世紀70年代的八大軍區(qū)司令員對調以預防分利集團做大、人民群眾來信來訪制度〔22〕等;秘書制度自然也是黨治國家中增強有效治理的一個重要內容,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局原常務副局長李欣反復強調秘書要為領導直接服務,為本系統(tǒng)關系到的各級領導服務,為領導做好咨詢、參謀性服務工作。〔23〕正如巴納德在論述權力時所指出,信息交流的職位(溝通職位)越靠近組織中心,組織越龐大,則越是要求信息中心服務人員能夠了解整個組織的運作。〔24〕秘書制度造就了一個獨特的信息服務中心:它不是某些國家那種承擔國家政治權力的技術性助理職能或提供咨詢服務的機構。秘書制度是支持國家政治權力集中體制建設所需要的一種治理機制,一種適應權力集中邏輯的制度設計。特別是在革命式現代化向市場型現代化轉變過程中,由于支持市場的社會主體不可能事先培育好,勢必由取得革命成功的革命黨出場,黨和國家直接組織選拔和培養(yǎng)精英是社會治理的必然選擇。

      這是一個因應權力集中與有效治理的交易政治合約。郇雷的研究發(fā)現,秘書精英之所以能夠在政治權力轉移機制與實際政治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影響能力,與列寧主義政黨以權力維系和集中為目標特征的干部人事制度設計密不可分。而壟斷性政治權力的集中與維持是中國共產黨構建執(zhí)政體系進而改造社會的重要基礎。因此,秘書制度并不僅僅是一種附屬性的工作制度,它還是更為宏觀的政黨權力轉移制度的重要部分,秘書同時是政治精英選拔與干部培養(yǎng)體系的關注對象。而且,在實際政治過程中,由于制度權力掌握在活生生的政治行動者即領導干部手中,其權力很少受到限制,宏觀上干部選拔制度對官員政治忠誠、能力等升遷標準的要求,就會內化為領導干部對下屬的具體的、特殊的要求。正是在這種宏觀與微觀的轉化中,秘書能夠向領導提供穩(wěn)定的政治忠誠機制而受到青睞,增加了他們獲取權力的機會?!?5〕李威在其著作中深入細致地闡述了秘書制度如何增強信息溝通和控制內部利益:一方面,秘書制度可以增強領導的信息與決策能力、指導與監(jiān)督能力,提高領導對于官僚機構正常履職的反應能力,并且在官僚機構拒絕執(zhí)行或歪曲執(zhí)行時,糾正官僚機構的行為,從而實現政治領導人對官僚機構的政治控制。另一方面,秘書機構在領導層之間有效運作,減少領導層內部的對立,消化矛盾,協(xié)調沖突;起草、修訂、審查各類政治文件,確保政策效力的穩(wěn)定性與持續(xù)性;組織會議與會見,減少不確定性與未料事務對于政治秩序的沖擊;簡言之,秘書制度具有控制與緩沖或潤滑功能?!?6〕

      (二)秘書制度的可置信承諾

      中國當代秘書制度的發(fā)展說明,為了有效利用國家現代化的有限治理資源,秘書制度在努力減少政治不確定性、加強信息溝通方面舉足輕重,或者說,設置秘書制度旨在解決黨治國家治理資源有限條件下的可置信承諾問題。當然,信訪等其他一些制度,也具有重要補充作用,但正如楊瑞龍等人研究所表明的,上訪主要是中央對地方官員的一種問責機制?!?7〕

      所謂可置信承諾(credible commitments),涉及到動態(tài)博弈中先行動一方是否該相信后行動一方會采取兌現事前承諾的行動的問題,這與不可退出的專用性投資有關。直觀地理解,可置信承諾是合作一方向另一方作出的保證,并且這種保證是可以為另一方信任的?!?8〕關于交易政治的可置信承諾問題,諾斯和溫加斯特1989年論文作出了開創(chuàng)性研究。他們提出1688年光榮革命后所確立的權力制約體制,從根本上限制了英國王室的專斷權力,使得英國王室能夠作出保護產權的可置信承諾。因此,商人更加放心地將錢借給國王。違約風險的下降降低了英國王室的借債利率,大大提高了英國王室的融資能力,為其在與法國的競爭中以及開拓海外殖民地等方面打下了堅實的金融基礎?!?9〕盡管有學者質疑他們的研究沒有關注制度背后的政治權力運作,如真正重要的是誰在控制政府,以及背后的政治基礎是什么,但他們提出的政治制度可置信承諾問題,得到了學術界的公認?!?0〕

      對于當代中國來說,黨治國家是確定的。但在政治權力的傳承上,在國家治理特別是重要信息溝通以及利益分配上,依然面臨著很大的政治不確定性;也就是說,同樣存在著政治權力傳承和國家治理體制的可置信問題。秘書制度在實現黨治國家政治制度的可置信承諾方面,具有雙重意義:一是政治權力傳承問題,進入秘書機構,大體上獲得了黨和國家培養(yǎng)梯隊的通行證,機構中的秘書直接獲得很高的政治地位和社會榮譽。〔31〕盡管進入培養(yǎng)梯隊之后能否正常晉升,還存在著外部競爭性選拔機制、秘書直接領導人的關鍵性意見、秘書自己的工作投入和本領等影響因素,但秘書制度本身在機制上保障了政治權力傳承的可置信承諾。二是秘書與領導人之間關系問題,這種治理體制上的可置信承諾,遠比前一重意義更加可信。秘書的政治忠誠不僅體現在政治權力傳承方面,更是體現在對領導人的忠誠上,后一方面的忠誠是具體的、全方位的,當然領導人的關懷也是如此。毫無疑問,黨治國家的政治權力傳承制度的可置信承諾問題極其復雜,這里只討論秘書與領導人的可置信承諾關系。

      領導人在與秘書關系中的承諾一般是可信的。領導人會關心秘書的成長,保證秘書晉升的通暢,對自己秘書的晉升不遺余力。領導人升遷后,要么把自己的秘書帶到新地方或新部門,要么千方百計努力在自己離開之前予以提升。否則,領導人不僅會失去秘書的信任,更會在工作中遇到難以察覺的麻煩。領導人不僅可以決定秘書的升遷,而且在拿捏與秘書關系的親密程度上處于主動和從容地位?;诿貢贫裙蔡匦裕I導人不能夠只是把自己與秘書的關系朝著私人親密這一個方向一味地推進,這是與庇護關系的重要區(qū)別。拿捏好關系程度,是領導人一個重要支付,當然也是對秘書的激勵性約束。要言之,政黨栽培中的秘書制度有力地保障了領導人兌現承諾,領導人兌現承諾不僅輕松而且更有必要。這是一種制度性強約束,對于秘書來說則是一種強激勵。

      問題在于秘書是否也會兌現承諾。秘書在合約中支出政治忠誠、政治能力以及一定的關系技巧,其合約收益大致是職業(yè)榮耀與獲得政黨栽培的機會;在獲得政黨栽培機會基礎上能否正常晉升,某種意義上直接取決于領導人的意見與領導人的影響力。領導人的努力沒有完全實現秘書的預期,秘書是否會直接失信?正如威廉姆森提出交易費用政治學可以適用外交部門分析時所強調的,外交型交易(下節(jié)專門說明)真正獨特的地方就在于忠誠的風險。那么,秘書的忠誠問題怎么考量?顯然,威廉姆森關于忠誠問題的縱向、橫向和內部三個部分的闡述,不適用于秘書制度;倒是赫希曼1972年提出的“退出、呼吁與忠誠”機制,可以直接地拿來運用。這本薄薄著作的副標題就是“對企業(yè)、組織和國家衰退的回應”,誠如作者所言,“我所碰到的問題是分析某些經濟過程,并有望在較大的范圍內闡釋社會、政治以及道德現象”。根據赫希曼的研究,個體對于組織的退出威脅、呼吁或抱怨,都是忠誠的不同表達形式或實現機制?!?2〕對于秘書制度來說,退出在秘書這里幾乎沒有發(fā)生,郇雷論及的“退離”(remove)不是真正的退出:退休和因疾病離職不屬于退出;因貪腐被清除則是合約的解除;仕途失意才屬于退出,但這一情況比例極低。〔33〕仕途失意是晉升悲觀預期與隱忍偏好發(fā)作的交互作用的結果。除此還有領導人出事導致其秘書退出,這屬于不確定性的發(fā)生。

      既然不退出,剩下的只有抱怨;而秘書一般不會公開地抱怨,我們只能從崗位懈怠和秘書分化兩方面間接地加以觀察。秘書事務比較繁雜,崗位懈怠不易觀察。一般而言,領導人大體上能夠體察到秘書的懈怠程度,但心照不宣;關鍵是秘書制度阻止了秘書的直接懈怠。政黨栽培的選拔制度已經對秘書提供了強有力的初始激勵;為了保障長期交易合約中的信任,政黨栽培不僅注意選拔,而且注重培養(yǎng),培養(yǎng)比選拔更能持續(xù)地維護信任,并且阻滯長期在崗的激勵弱化。郇雷博士論文第三章就此進行了細致的統(tǒng)計和歷史文獻分析。姚洋等人研究發(fā)現,官員選拔制度具有選賢任能的特征;隨著時間的推移,培養(yǎng)變得更加重要,但激勵的角色在減弱。然而,從姚洋等人的實證研究來看,秘書制度恰恰在培養(yǎng)晉升方面延緩了這種激勵減弱趨勢。1994—2017年官員培養(yǎng)的占比上,具有“兩辦”秘書(市委辦、市政府辦)工作背景的官員,從一開始就占了最高比例,而且比例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大。可見,培養(yǎng)和晉升制度有力地抵消了秘書崗位長期情況下可能發(fā)生的懈怠。〔34〕至于這一占比過大是否表明選拔體制可能脫離選賢任能路徑,目前只能存疑;但有一點很明確,激勵資源也是有限的,秘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激勵減弱趨勢。

      然而,秘書的抱怨還是有的,這可以通過秘書群落的分化得到間接說明。盧利林在這方面作出了難能可貴的研究。〔35〕盧利林指出,機關秘書群落是一個重要政治群體,其內部因權威結構中的差序分工產生了分化,〔36〕出現了勢差、級差、職差和位差等效應;在這些效應的作用下,各類機關秘書在日常境遇、晉升周期等方面有著明顯差異。盧利林的研究表明,往往是在群落分化中處于強勢地位的秘書被提拔重用,處于弱勢地位的秘書則難以得到較多的晉升機會。從交易費用政治學來看,秘書群落分化本身,不僅是其職業(yè)競爭的一種形式,而且是政黨栽培下實現秘書制度可置信承諾的一種方式:秘書群落分化,消化或化解了具有升遷機會秘書的抱怨,從而保障了他們的忠誠。恰恰是這部分處于強勢地位的秘書精英獲得了特殊權力,實現了可置信均衡,這是他們有效投入其人力資本的結果,同時因而也成為秘書權力腐敗的主體。那些處于弱勢地位的秘書難以得到較多的晉升機會,是其人力資本收益率的表現,或者說,他們的地位與其人力資本投入相適應;即便如此,他們還是沒有退出,最多是私下個別地抱怨,只不過其忠誠度遠低于處于強勢地位的同行。

      當然,領導人與秘書關系的可置信承諾程度,會有許多影響因素,這里僅僅說明偏好的穩(wěn)定性問題。秘書與領導的偏好一般相同或接近,這在選拔過程中已經得到篩選和甄別,此后的工作經歷和近距離交流更是加強了這種相同或接近趨勢,使得秘書與其領導人形成了非常親密的關系。這種親密關系自然強化了忠誠。問題是有例外,個別秘書或隱瞞自己的偏好,或其偏好在工作經歷中發(fā)生變化,與領導人產生了疏遠。這種情形一般也不影響工作信任關系。與領導人保持一致,這是秘書職業(yè)的基本操守,也是保持其政治生涯穩(wěn)定的關鍵。如果疏遠問題嚴重到影響工作,秘書自己會主動選擇分化出去,或者被領導人逐出。當然,秘書與專事服務領導人之外的其他領導人的關系走近(不論自覺與否),一定會影響信任問題;同樣也存在著秘書因領導人之間的矛盾沖突而受到連帶傷害的情況。但這些都屬于利益沖突,雖然利益與偏好糾纏在一起,并且長期來看利益與偏好互有影響;利益問題只是局部地、個別地影響信任關系,作為一種制度,即使在領導人那里失寵,或者因領導人之間斗爭受到牽連,秘書也會保有基本地位和相應利益。因偏好問題失寵或因權力斗爭牽連,屬于秘書一種預先難以確定的成本,它們不影響秘書制度本身的可置信承諾。

      四、秘書專用型人力資本與剩余控制權

      秘書制度是一種可置信承諾的交易政治合約,同一個問題的另一面就是秘書的投入。如果說,政黨栽培制度保障領導人在秘書制度合約中的承諾得到信任,那么,秘書的投入同樣獲得信任并且實際上獲得了合約難以言明的權力。秘書的這個投入就是具有資產專用性的政治人力資本。

      (一)人力資本理論與方法的延伸

      人力資本理論主要代表人物都明確主張人力資本理論與方法,可以延伸到非市場分析:舒爾茨不僅一再指出人力資本是增長的發(fā)動機,專業(yè)化人力資本是報酬遞增的源泉,他還特別強調“信心”對于低收入國家人力資本投資的重要性;〔37〕貝克爾把經濟分析推廣到非市場領域,眾所周知,《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是所謂經濟學帝國主義的里程碑,其《人力資本》也提到了人力投資的思想形式;〔38〕明塞爾雖然注重人力資本的勞動供給分析,但也完全同意經濟分析適用于非市場交易?!?9〕遵此邏輯,政治領域當然也可以運用人力資本理論與方法。

      在人力資本理論和方法的推廣過程中,特別是對影響企業(yè)或個人收益因素的實證分析中,先后出現了社會資本、關系資本、政治資本等等術語。這里不去追蹤社會資本理論與方法的演變,不去糾纏這幾個資本概念的關系,不去討論關系型政治資本是否具有經典人力資本意義上的生產性,就像企業(yè)家才能可以分為生產性、非生產性和破壞性一樣,〔40〕政治交易活動的生產性、非生產性和破壞性的配置狀況,直接受到既定規(guī)則結構的約束。我們關注的是,威廉姆森以關系型投入對人力資本含義所作的開創(chuàng)性拓展,作為交易費用政治學發(fā)展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對專門化公共官僚機構研究作了很有益的提示,這就是資產專用性意義上的人力資本。

      (二)秘書政治人力資本的資產專用性和關系特征

      資產專用性是威廉姆森交易費用經濟學關于交易三維度分析的主要對象。所謂資產專用性是指某些投資一旦形成某種專門用途的資產就難以改變?yōu)槠渌饔?,如果要改為他用肯定造成較大經濟損失,它與資產通用性互為兩極?!?1〕威廉姆森把它劃分為五類:(1)場地專用性;(2)實物資源專用性;(3)以干中學方式獲得的人力資本專用性;(4)特定服務專用性;(5)品牌商標專用性?!?2〕克萊因等以“可占用性準租”分析了資產特異性的經濟學含義。〔43〕由于專用性資產改為他用會造成很大經濟損失,所以必須用于特定交易合約,因而具有潛在準租,即這項資產的最優(yōu)使用超過次優(yōu)使用的價值。現實中,合約雙方都想盡可能地占有這部分準租,為此會出現各種形式的競爭。作出專用資本關系投資一方有可能被套牢(lock in),即這種投資形成的準租有可能被交易對手奪去;交易的另一方利用這種難以轉移的投資在敲竹杠(hold up)。這類情形的交易費用經濟學文獻十分豐富。

      交易費用理論的資產專用性是否能夠以及如何用來分析官僚制,威廉姆森與威爾遜、莫進行了論爭。〔44〕在其名著Bureaucracy中,政治學家威爾遜提出了一個對于交易費用理論來說非常重要的問題:為什么有一些公共服務(如外交)必須在政府內部生產而不能向私人部門購買?〔45〕十年后,交易費用經濟學家威廉姆森專門回答了這個“威爾遜問題”。威廉姆森指出,公共機構與私人部門的重要差別是交易的不同,交易角度的公共部門可以分為:購買型、再分配型、管制型、主權型、司法型、基礎設施型,其中主要是主權型交易(外交)。他指出,主權型交易必須面對三種合同風險:資產專用性、誠實風險和營運成本。威廉姆森批評了莫1984年關于資產專用性不適用于公共部門分析的觀點,〔46〕他說莫這種觀點對于公共部門的物質資本是正確的,公共部門的人力資本(如外交事務中形成的人力資本)則具有很高的資產專用性。威廉姆森認為,真正使外交事務等主權型交易區(qū)別于其他交易之處是“誠實的風險”。比如當行政首腦(如總統(tǒng))對于某個外交事務的供給機構提供的信息和評估不信任時,誠實的風險就會產生。在主權型交易中產生合同風險的程度以誠實的風險最大,資產專用性引起的略小,營運成本引起的最小。正是由于這三種合同的風險,尤其是誠實的風險,使得主權型交易不能私有化,而必須由政府自行生產。也就是說,內部的誠實可信與資產專用性,不可以把公共官僚機構外包或者說外包成本更大。威廉姆森總結說,和其他的治理結構一樣,公共官僚特別適合于某些類型的交易而不適合于另一些類型的交易。公共官僚作為一種治理結構有其效率的一面。這是完全不同于公共選擇理論所得出的公共官僚機構是低效率的簡單結論,豐富了我們對于公共官僚機構復雜性的理解。不過,莫1990年論文已經明確地承認了官僚集團的資產專用性,他還直接使用了威廉姆森這一術語。〔47〕

      有意思的是,威廉姆森恰恰從人力資本開始闡述他的資產專用性的特征。他從馬歇爾、波蘭尼、馬爾沙克那里獲得啟示,交易專用性人力資本是每一項交易的核心;他興奮地提到阿爾奇安的轉變,阿爾奇安和德姆塞茨1972年《生產、信息費用與經濟組織》這篇著名論文否認企業(yè)合約與市場合約的差別,1984年的阿爾奇安卻承認老板與雇員的企業(yè)合約關系必須靠資產專用性才能得到說明。然而,威廉姆森很遺憾地承認,交易費用經濟學對于官僚行為分析非常不夠,與市場失靈理論比較,官僚失靈的理論顯得太初步,一個組織內部會產生哪些偏向和扭曲?為什么會產生這些變化?它們將如何隨著組織形式的變化而變化?這些問題需要更加關注?!?8〕他1999年的論文就是試圖彌補這個缺憾。不同于對外交部門忠誠問題的集中闡述,他對外交部門人力資本資產專用性只是一帶而過。他說,許多公共官僚制(外交事務就是其中之一)中的人力資本就涉及相當多的資產專用性(不可轉移的培訓和社會適應)。與外交禮儀和程序相關的必要知識,包括模糊區(qū)域和行為的專門知識,至少對于員工而言是專用的。因為如果他們轉而從事另一個行業(yè),這些知識將沒有什么價值。威廉姆森這些提示告訴我們,這類專門化公共部門的人力資本專用性,體現在長期積累的知識與特定用途的信息、長期依賴的關系等方面。

      秘書政治人力資本來自長期自我投資,具有不可替代的資產專用性。其中,秘書人力資本賴以形成的長期積累的知識與特定用途的信息,與其他公共機構的程度差別不是很大,只是用途的不同;最能體現秘書人力資本特征的,就是秘書人力資本專用性更強的特別關系。質言之,秘書政治人力資本的神秘性和獨到之處,恰恰來自其關系合約交易。人力資本的這種關系性專用資產特征,被關系網絡和權力尋租分析所忽視;關系網絡和權力尋租分析,充分注意到了秘書制度的關系性特征,但卻遺憾地忽略了這種關系的專用性資產特質。

      所謂關系型合約(relational contracts),是威廉姆森援用法學家麥克內爾的研究提出來的。威廉姆森這個經濟分析概念很快被社會學、政治學普遍借用。必須指出,威廉姆森提出關系型合約,強調的是這種交易關系的特殊條件,特定條件下的關系合約相對節(jié)約交易費用,因此大量存在于企業(yè)與市場中,他的代表作《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直接把關系合約與企業(yè)合約、市場合約相提并論。有趣的是,中國人對威廉姆森的關系合約感到很親切,都懂得威廉姆森之“關系”(relation)與中文語境之“關系”(guan xi)具有實質性差別,并對后者多有詬病,大量研究文獻都把中國乃至東亞的發(fā)展與問題,同歸于特殊主義關系。〔49〕然而,“基于規(guī)則與基于關系”這樣的表述是不對稱的,關系背后有規(guī)則;大致說來,普遍主義關系對應于正式規(guī)則,特殊主義關系對應著非正式規(guī)則。

      秘書制度合約就是被這樣的緊密糾纏的雙重關系包裹著。很難把秘書合約制度中具體內容的不同關系形式分別梳理出來,這也沒有必要。我們感興趣的是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雙重關系的邏輯與現實差別:邏輯上說,兩種關系都是為了節(jié)約交易費用,只不過普遍主義關系通過“專業(yè)化分工”實現節(jié)約,特殊主義關系借助“長期依賴性”達到節(jié)約,一定的規(guī)則結構會指引或約束人們選擇不同形式的交易關系,是選擇特殊主義關系還是選擇普遍主義關系,就看哪種關系交易的費用更小。現實地看,這兩種關系都存在于秘書制度合約中,秘書制度是現代政治交易與關系型交易的統(tǒng)一體。一方面,中國現代秘書制度發(fā)展歷史表明,秘書制度實際上運用了現代科層制度的專業(yè)化分工,而且它的內部架構與治理流程,完全符合現代科層組織結構,在中國的公共科層組織結構中,它的架構合理性與治理水平當屬一流;另一方面,無須諱言,由于其工作內容的保密性和信息傳遞的封閉性,使得秘書制度披上了神秘面紗。其實,不僅秘書制度,就是威廉姆森分析的外交部門也同樣具有某種神秘性,這是其工作性質決定的。在秘書制度這里,其神秘依賴性掩蓋了它基于專業(yè)化分工的現代科層特征。前述庇護關系分析,就是看重了秘書制度的特殊主義關系一面,而忽視秘書合約的普遍主義關系特征。

      問題的復雜性在于,特殊主義關系既有節(jié)約交易費用的整合功能,也有增加交易費用的隔離功能,兩種功能如何此消彼長,取決于一個社會的規(guī)則結構及其不同影響;就一個組織而言,特殊主義關系的整合與隔離功能,存在著內部整合、內部隔離、外部整合、外部隔離多種情形及其交互作用,外部隔離所增加的成本與內部整合所節(jié)約的成本是否相當,外部整合所節(jié)約的成本與內部隔離所增加的成本能否相互抵消,很難確定,對于秘書機構來說,更是這樣?!?0〕因此,不可以直接描述特殊關系合約如何總體實現節(jié)約過程,只能以實際結果間接地加以佐證;白重恩等人的實證研究表明,“特事特辦”這種非正式制度,成為中國過去四十年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在正式制度尚不完善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幫助一部分民營企業(yè)突破正式制度約束企業(yè)發(fā)展的一些不利規(guī)則,從而幫助這些企業(yè)進入市場、生存和成長。這是一種典型的特殊主義關系的外部整合功能。在“特事特辦”制度下,民營企業(yè)與國有企業(yè)形成了以國有出資人為核心的股權聯系網絡。白重恩等人的分析結果是,2000—2019年,股權聯系網絡擴展推動民營經濟總產出年均增長了4.2%,幾乎是當期民營經濟GDP增長率的一半?!?1〕當然,“特事特辦”制度是在正式制度完善之前的一個“次優(yōu)解”。

      必須強調說明,一般與特殊兩種關系合約都具有某種資產專用性,只不過特殊關系的專用性更強。普遍主義關系作用對象是業(yè)務上的(業(yè)緣),而特殊主義關系則追逐血緣與地緣,但這不是它們的主要差別。它們的重要差別在于,特殊主義關系的交易對象是固定的即只是血緣與地緣關系圈中的人們,而普遍主義關系關注對象卻是特定的即限于長期合約關系形成的特定人群;“固定”交易對象與“特定”交易對象雖然相近卻具有重大差別:固定交易對象是血緣、地緣關系中的人員,而特定交易對象是因為開展經濟業(yè)務活動而聯系的交易人員,他們的關系屬于普遍主義,但卻很密切。領導和秘書之間原本屬于一般性的工作交往,長期工作往來中勢必交換著信息與關系網,且對雙方均有利可圖,他們的關系自然十分密切,交易過程中無形地形成了信任,特定交易身份由此慢慢轉變?yōu)楣潭ń灰咨矸?。省部級以上領導人秘書對于領導人生活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子女,特定關系把固定關系普遍化了,秘書與領導關系成為普遍主義關系與特殊主義關系的一個交集。規(guī)定省部級以上干部調動和升遷才能有秘書隨調,主要是考慮領導人對新工作的適應問題,這是以一種特殊關系的整合功能應對新崗位可能發(fā)生的特殊關系隔離功能。

      與秘書領導人普遍關系特定化相反,專業(yè)化市場經濟中出現的同鄉(xiāng)同業(yè),則是特殊關系走向普遍化。在傳統(tǒng)急速走向現代的社會變遷中,業(yè)緣關系與血緣、地緣關系發(fā)生了交匯,兩種關系交易渾然一體,大量同鄉(xiāng)同業(yè)現象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二分視野中的業(yè)緣關系與血緣地緣關系的界限,比如,浙江桐廬的快遞業(yè)、湖南新化的打印業(yè)、河南鄢陵的燈光師業(yè)、河南許昌的假發(fā)業(yè)、河北安平的道路護欄業(yè)、江蘇興化的不銹鋼業(yè),等等。這樣普遍出現的同鄉(xiāng)同業(yè)現象,已經充分說明某個特定時點的特殊關系的整合節(jié)約功能不僅具有相當大的生命力,而且正在闊步走向普遍主義化了。當然,這種“低端全國化”的同鄉(xiāng)同業(yè),如何發(fā)展成為普遍主義規(guī)則,還有待時日?!?2〕秘書與領導人之間如何蛻去特定關系回歸普遍化則更加復雜,這種特定關系無論怎么樣努力普遍化,都必須面對秘書占據權力核心通道這個基本事實。

      (三)秘書占據著核心權力的關鍵通道獲得剩余控制權

      被雙重關系緊緊包裹著的秘書神秘權力,到底源自哪里?從交易費用政治學觀察,秘書不僅投資專業(yè)化人力資本獲得制度合約權力,而且占據著通向核心權力的關鍵渠道,收獲制度合約的剩余權力。十分遺憾的是,1999年的威廉姆森沒有能夠獲得這一認識,而格羅斯曼、哈特早在1986年就提出了“剩余控制權”(residual control)理論。倒是莫1984年就官僚“剩余權力”問題的闡述,很有啟示意義。

      莫1984年在《新組織經濟學》中之所以懷疑用交易費用理論與方法分析公共部門,其重要理由是公共部門有大量的“松散”(slack)但卻沒有阿爾奇安和德姆塞茨意義上的“剩余”(residual)。阿爾奇安和德姆塞茨1972年那篇論文指出,企業(yè)家獲得合約支付后的剩余索取權(residual claim),才具有監(jiān)督團隊成員的動力,進而實現企業(yè)組織的利益。莫強調說,對于公共官僚制來說,并不存在一般意義上的剩余;缺乏剩余及其對內部效率的影響,似乎是造成公共官僚機構與私人組織分道揚鑣并影響我們對這兩類組織的相對績效預期的主要因素。但松散起到與剩余相同的作用,即讓服務提供的真實最低成本與官僚機構的實際花費(預算)之間產生差異。只是松散不能夠替代剩余的功能?!?3〕顯然,莫注意到了索取權的剩余,卻沒有注意到控制權的剩余;雖然莫也指出貝利—米恩斯所有權與控制權分離命題“令人興奮”,“政治控制問題在許多方面與分離所有權和控制權的經濟學問題相類似,只不過政治家要控制的是官僚,而股東要控制的是經理”?!?4〕控制問題進入到了莫的視野,可是,由于格羅斯曼和哈特的研究出現在莫這篇論文之后,莫沒有能夠認識到控制權也有剩余問題。

      所謂剩余控制權,是指合約上沒有寫明的權利被交易一方實際控制著。格羅斯曼、哈特1986年論文首先提出,合約上寫明的是交易各方的特定權利,合同上沒有寫明的則是剩余權利;不同于阿爾奇安、德姆塞茨的索取權,在不完全合約和實施情況下,控制不僅能夠獲得收益,而且剩余控制權直接影響了企業(yè)的并購。哈特、穆爾1990年論文對剩余控制權理論作了進一步的推進,指出專用性資產影響剩余控制權的配置?!?5〕這就形成了格羅斯曼—哈特—穆爾傳統(tǒng)(GHM理論),這一傳統(tǒng)直接源自科斯企業(yè)的“權威”,經過威廉姆森的“資產專用性”,進而深入到企業(yè)控制權理論。科斯《企業(yè)的性質》首先提出了“交易費用”,他主要考察企業(yè)為什么會比市場交易有節(jié)約,因為企業(yè)有權威,節(jié)約了市場交易中的討價還價、信息搜尋等等費用?!?6〕前面提到,阿爾奇安和德姆塞茨1972年論文認為企業(yè)合約與市場合約沒有差別,但資產專用性是企業(yè)特有的,他們后來承認了這一點。然而,企業(yè)為什么有權威還是沒有得到正視,直到GHM理論提出了權威不僅來自剩余索取權,而是誰實際控制著企業(yè)??刂茊栴}與權威一脈相承,但他們關注的問題是,誰將一體化誰。最優(yōu)的一體化應該能將控制權讓渡給這樣的主體,他們的投資決策相對于其他方更為重要。GHM理論雖然強調資產的剩余控制權,“但是我們也可以用我們的理論來說明行動的剩余權利。尤其是,在對行動的剩余控制權進行配置過程中,雇主—雇員關系不同于發(fā)包人—承包人關系”;雇主擁有許多控制權,承包人一般對未明確規(guī)定的行動具有許多剩余控制權?!?7〕可惜的是,他們對此沒有展開。拉詹和津加萊斯由此強調企業(yè)權力的人力資本來源,不同于GHM理論,他們認為物質資產不是企業(yè)唯一的關鍵資源,企業(yè)不能完全由物質資產所有者規(guī)定,企業(yè)還包括天才、創(chuàng)意等要素以及為之進行了相應的專用性人力資本投資的人們,企業(yè)的權力來源于對以上關鍵資源的“進入權”(access)的控制。合約中可以寫明的和被強制實施的部分越少,剩余控制權也就更加重要?!?8〕

      秘書在與其領導的關系合約中,就處于這種剩余控制權地位。令人驚訝的是,拉詹和津加萊斯對企業(yè)權力的分析,竟然如此契合秘書制度,特別是在權力來源及其專業(yè)化人力資本基礎這兩方面。首先,權力來源于控制關鍵資源的進入權或機會通道。所謂機會通道,即使用關鍵資源或者與關鍵資源融合的能力。如果關鍵資源是一個點子,那機會通道就是指得到該點子的細節(jié);如果關鍵資源是一個人,則機會通道就是與他共同工作的密切程度。秘書與其領導的工作關系如此密切,自然形成了權力中心與其通道的關系,秘書處于剩余控制權位置。正如馮軍旗所指出,秘書的特殊地位主要體現在處于權力通道上,往往是領導參閱信息和約見人員的把門者。〔59〕其次,能夠控制關鍵資源的機會通道還是其專業(yè)化人力資本。被給予私下的通道接觸關鍵資源的代理人(秘書),并沒有獲得新的剩余控制權,他僅僅是把自己的人力資本作與關鍵資源密切相關的投資,提升自己的價值。當與其已有的撤出其人力資本的剩余權利相結合時,機會通道使他有能力創(chuàng)建一個由他控制的關鍵資源:他的專業(yè)化人力資本。對這個關鍵資源的控制是其權力的來源,更一般地,對任何關鍵資源的控制都會獲得相應權力。既然他因進行專用性人力資本投資而獲得權力并從中得到的剩余數量,比物質資本所有權獲得的剩余更具有不確定性,因此,機會通道是比物質財產所有權更有效的一種激勵機制。對于公共部門特別是秘書機構來說,情形更是如此。當然,秘書獲得剩余控制權不僅有其人力資本的基礎,更有政黨栽培制度的授權。此外,對于大秘來說,對機會通道的管理就成為了一個專業(yè)性投資的可行機制。因此,秘書成為領導拐杖獲得的隱性權力以及假借領導權威私自創(chuàng)生的權力,這些都屬于秘書的剩余控制權?!?0〕

      領導人一般默會秘書的剩余控制權。首先,剩余控制權是對秘書的強激勵,是比物質報酬更有效的手段,這是公共部門最難得的激勵方式。其次,秘書獲得的權力既有秘書制度合約明確規(guī)定的特定權力,更有制度合約難以言明的剩余控制權,領導人一般會對秘書的特定權力加以約束,制度合約的剩余權力即使想約束也很難。何況,領導人花費精力約束秘書的剩余控制權,既不會有什么效果,還嚴重降低對秘書的激勵,更有可能潛含著對自己未來的巨大風險。因此,領導人默會秘書的剩余控制權,不僅是一個聰明行動,更是一個無奈之舉,分寸只在他自己的心中。由此形成了剩余控制權力行使的廣闊空間,這是秘書機構遠遠不同于其他公共機構的一個重要特征。在剩余權力問題上,差序格局被劃破:只有靠近權力中心,才獲得剩余權力;遠離權力中心,則有求于機會通道的實際控制者,從而實際上形成了一個機會通道的管理機制。這是一種無形于制度、難以描述的交易政治活動。

      可以把剩余控制權與莫的“松散”作個簡單比較。松散,從其預算撥款角度來說,還屬于特定權力,只是官僚偷工減料,即服務提供的真實最低成本小于官僚機構預算;從合約角度來說,松散卻是一種剩余權力,因為官僚機構預算本身是一種不完全合約,合約沒有規(guī)定官僚服務提供的真實成本是多少。但不論如何,莫還是沒有能夠從官僚制度上把握住合約的剩余權力,可能是因為預算財政合約已經把官僚機構的運行規(guī)定得比較細致,看不出哪里還有剩余,最多只有松散。其實,根據GHM理論,特別是拉詹、津加萊斯的研究,即使是預算財政合約也是不完全合約,也會有剩余權力。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就是一種剩余控制權。當然,預算財政合約里的剩余權力比非預算財政體制要少得多。順著莫的思路擴展下去,必然遭遇公共部門剩余控制權合法化問題。秘書行使剩余控制權在實際生活中普遍通行著,但在法律上卻沒有明確規(guī)定,不像在企業(yè)那里剩余索取權和剩余控制權可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加以安排,盡管在企業(yè)合約發(fā)展為公司合約后如何分配剩余,已然變成公司治理的重大問題,并且充滿著激烈的競爭。公共部門權力邊界法律化已有充分細致的努力,但像秘書剩余權力如何以法律來界定,則是一個復雜的制度選擇問題,這種問題的復雜性同時也強化了秘書權力的神秘性。

      五、秘書制度合約自我實施的困難

      一般說來,交易政治合約沒有正式的第三方,或者說,第三方是否以及如何在場比較復雜,〔61〕秘書制度更是屬于自我實施。從理想狀態(tài)上說,基于秘書制度合約的可置信承諾和自我實施,秘書行使剩余控制權一般情況下不會發(fā)生什么問題。

      現實中的秘書腐敗包括在崗和晉升后兩個階段。本文關注秘書在崗為什么出現問題,盡管在崗階段大大少于晉升后的腐敗,后者就是一般意義上的權力約束問題。面對制度合約授予的廣闊的剩余控制權,在崗秘書的自我實施出現了障礙,用馮軍旗的話來說,就是“不能正確對待自己的職位”。〔62〕當然,在崗自我實施問題的討論,也適用于秘書晉升后的情形。

      (一)秘書合約實施的特點

      合約實施很重要。諾斯1990年著作把實施與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并列為制度安排三要素,并在第七章專門論述。諾斯強調,實施方式不當是歷史上的停滯和當代第三世界國家發(fā)展不足的主要原因。巴澤爾為實施理論作出了獨特的貢獻。他早些時候的考核費用理論與產權理論,已經包含有實施的思想,認為市場組織的出現就是為了降低考核費用。沿著諾斯軌跡,巴澤爾專注于保護權利或實施合約的國家理論研究,他認為國家不是唯一的第三方強制實施者?!?3〕諾斯及其同事的暴力與社會秩序理論框架,就是這種國家理論的新發(fā)展。前述承諾問題本質上就是合約執(zhí)行或實施問題。實施問題是如此重要,以至于新比較經濟學(new comparative economics)干脆把交易費用定義為破壞實施機制的能力?!?4〕筆者2012年的研究認為,企業(yè)不過是一種長期要素合約的實施機制。〔65〕

      秘書合約實施的一個十分突出而重要的特點是,自我實施的單邊性:作為自我實施的第二方,領導人不參與。秘書合約實施的“與領導人無關”的邏輯基礎是,秘書擁有剩余控制權,從而存在著實施監(jiān)督不可能性。問題在于,領導人對秘書合約的特定權力為什么不加以約束?關鍵在于秘書制度中的領導人與秘書的關系,屬于越級領導。這是秘書合約實施中領導人不出場的現實基礎。一般情況下,科層體系中的領導體制都遵循著逐級領導原則,我國其他公共部門也是如此;但是,當代中國秘書機構的領導模式卻是越級領導,秘書除了接受部門的業(yè)務指導外,更重要的是還要接受其所服務的領導人的直接領導,領導人比其秘書在行政級別上高出幾個等級,這是典型的、常態(tài)化的越級領導。

      在越級領導模式背景下,領導人在其與秘書合約的約前、約中、約后,都不在場也不必出場。秘書選拔屬于約前階段,選拔的主要工作都是在組織部門和相關業(yè)務部門進行,不需要領導人關心,除非領導人看中了誰,但直接要人不符合規(guī)則,領導人最多只是在“兩辦”已有的人員中挑選自己的專任秘書。約中階段的培養(yǎng)中,領導人的意見對于能否晉升非常重要,但這屬于激勵性約束,而不屬于合約的執(zhí)行或實施,不需要領導人直面秘書合約的執(zhí)行問題。約后,就是指雙方中有一方出了問題,合約終止,自然有第三方出場收拾:秘書出了問題,一般不懲罰領導人,最多是道義上的責任;領導人出了問題,反倒殃及秘書。既然面對自我實施合約,領導人又不在場,秘書制度的合約就成為秘書獨自執(zhí)行的合約;秘書獲得的剩余控制權,也就是秘書的自由裁量權。

      (二)影響秘書合約自我實施的主要因素

      初步歸納起來,影響秘書自我實施的因素主要有五點:(1)晉升預期,即秘書個人對自己晉升機會的預期;(2)領導人因素,即領導人的政治生命力、權力控制力和影響力及其對秘書的關心程度等;(3)人力資本兌現形式,即離開權力核心通道去新崗位履職獲得合法收入數量與順利程度,其中包括金融工商界人士的邀約力度等;(4)個人偏好,即秘書個人對于職業(yè)的自我認同程度,這里的個人偏好不僅包括觀念偏好,更主要的是指現實偏好;(5)年齡和疾病等自然因素,年齡包括退休年齡和為提拔設置的年齡,疾病主要是指提拔和培養(yǎng)過程中體檢出現重大問題,等等。

      第一,晉升預期,這是影響秘書自我實施的首要因素。它會有力地沖擊年齡以外的其他因素。假定自然因素沒有限制,領導人因素和個人偏好比較穩(wěn)定,自我實施一般與升遷機會正相關:升遷機會越高,自我實施意愿越強,反之反然。當然,晉升預期也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自然年齡到了退休時間或遇到了提拔的年齡限制,或者體檢出現問題,晉升預期一定發(fā)生根本改變,自我實施就不會那么嚴格了;但這又會受到個人偏好的約束,晉升追求穩(wěn)健性偏好會起到某種緩沖作用。

      第二,領導人因素。一般而言,領導人因素直接影響秘書的晉升,但具體有程度差別,領導人權力越大且對秘書越關心,秘書晉升預期越強。領導人因素對其他幾個因素似乎沒有直接影響:領導人不會介入秘書是否兌現人力資本的問題,此時秘書晉升預期不會多好;至于秘書個人偏好與年齡疾病的自然因素,領導人更是難以影響。領導人因素在秘書這里份量最重,然而由于越級領導,領導人因素對秘書的自我實施沒有直接影響,或者說,領導人因素只是通過晉升預期影響秘書自我實施。

      第三,人力資本兌現形式越靈活、越方便,秘書自我實施越輕松。在晉升預期一般、個人偏好比較穩(wěn)健情況下,秘書離開權力核心通道可以方便地去新崗位履職,或者獲得相當數量的合法收入,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提前退休可以獲得一定崗位利益補償,也屬于這種情況。反之,秘書人力資本兌現很困難、很不方便甚至不可能,在晉升預期比較悲觀情況下,秘書會非常擔心自己的人力資本悉數沉沒,這就會發(fā)生自我實施問題。

      第四,個人偏好。偏好不影響可置信承諾,也不影響領導人因素,但影響秘書在培養(yǎng)階段是否向上晉升的主動性,影響在分化中是否積極主動兌現人力資本,影響合約自我實施。個人偏好主要受到晉升預期和實際情況的影響,晉升一帆風順、扶搖直上,會強化原有偏好甚至朝著膨脹方向發(fā)展;晉升遭遇重大挫折,個人偏好會發(fā)生轉折性變化,這種變化反過來會影響預期朝悲觀方向發(fā)展,至于是否影響與領導人的信任關系,要看這種挫折與領導人因素關聯多大。

      第五,年齡和疾病等自然因素一般不受其他因素影響,倒是對其他因素有著復雜影響。距離退休年齡越近,越是影響自我實施,因為剩余控制權快到期了,這與國有經濟領域中的所謂“59歲現象”類似;提拔設置的年齡對于晉升預期具有直接影響,要么順利通過,要么沒有指望,如何設置提拔年齡,領導人因素具有不可言狀的作用。提拔和培養(yǎng)過程中,如果體檢出現重大問題,這屬于不確定因素的發(fā)生;如果病情不嚴重,就看秘書處理各方關系的能力了。

      以上這些因素的影響有強有弱,不同時期會有不同影響,不同人受其影響的強弱有差別,各種影響因素還有交叉作用,需要綜合起來加以具體考慮。這里的綜合分析不考慮運用關系技巧,在剩余控制權的運用上,會有高超的技術甚至出現所謂境界,但不論如何,玩權是有限度的,一旦越界,再會玩也要出紕漏。同樣,這里只有第一方實施,自我實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秘書自律,但這不等于訴諸道德,交易政治合約制度賦予的剩余控制權如何行使,道德約束作用有限,這里的自律是指秘書自己獨立考慮各種因素之后的計算與權衡。

      注釋:

      〔1〕馮仕政:《轉軌體制下的權力、關系與資源——關于“秘書腐敗”的社會學分析》,《江蘇社會科學》2003年第6期;徐普平:《試論秘書的權力及運用》,《江淮論壇》2005年第4期;朱慶好:《秘書腐敗的權力來源及其控制》,《理論探討》2006年第3期。

      〔2〕馮仕政:《轉軌體制下的權力、關系與資源——關于“秘書腐敗”的社會學分析》,《江蘇社會科學》2003年第6期。

      〔3〕Tsai,W.H.,Dean,N.,“Lifting the Veil of the CCP’s Mishu System:Unrestricted Informal Politics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The China Journal,2015,73,pp.158-185.

      〔4〕Walder,A.G.,Communist Neo-Traditionalism:Work and Authority in Chinese Industr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6.

      〔5〕Oi,J.C.,“Communism and Clientelism:Rural Politics in China”,World Politics,1985,37(2).

      〔6〕徐德信:《理性內耗論:特殊主義人際關系的組織立憲成本》《農村干部論:國家與村民交易的長期替代機制》,《中國現象的政治經濟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年。關于“立憲內卷化”,該書第11章《立憲狀態(tài)論:中國的局部性立憲》,分析了高密度的單位內部政治活動這種中國現象。

      〔7〕Cheng Li,“The Mishu Phenomenon:Patron-Client Ties and Coalition-Building Tactics”,China Leadership Monitor,2002,No.4;Xia Li Lollar,Anne Wing Hamilton,“Patronage or Prebendalism? The Mishu/Shouzhang Relationship and Corruption in Chinese Politics”,The China Review,2010,Vol.10,No.l;Wei Li,The Role of Mishu(Staff) Institution in Chinese Politics,Dissertation of MIT,1994.

      〔8〕Li Wei,Lucian W.Pye,“The Ubiquitous Role of the Mishu in Chinese Politics”,The China Quarterly,1992,No.132,pp.913-936.

      〔9〕〔16〕〔25〕〔33〕〔60〕郇雷:《當代中國政治中的秘書精英權力研究》,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第35、29、11-36、58、29頁。

      〔10〕周業(yè)安指出迪克西特混淆了憲政和具體政策的制定過程。他認為在交易費用政治學的發(fā)展上,不完全合約分析優(yōu)于委托代理模型。參見周業(yè)安:《政策制定過程的新制度經濟學視角——兼評迪克西特〈經濟政策的制定:交易成本政治學的視角〉》,《管理世界》2005年第1期。

      〔11〕上述經典論文的中文版本,均收入諾斯等編:《交易費用政治學》,劉亞平編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12〕威廉姆森1999年論文指出諾斯《交易費用政治學》一文具有公共選擇傾向,把“接近零交易費用”作為判斷政治活動的效率,借用了布坎南的“一致性計算”。其實,一致性計算與零交易費用,都不過是布坎南和科斯理論分析的一種鋪墊,參見徐德信:《立憲契約論:交易成本的還原》,《中國現象的政治經濟學》第12章,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年。本來,諾斯1990年《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一書已經提出了“適應性效率”(adaptive efficiency),并據此進一步探索經濟社會變遷中的認知和暴力問題。

      〔13〕馬駿在評述交易費用政治學有效性時指出,正是交易政治合約使得交易費用理論成為一個非常有用的分析政治問題的框架;雖然公共選擇理論很早就提出了政治市場概念,但是難以具體分析復雜的政治領域的經驗事實。當然,必須承認,政治市場關于互惠及其適用于生產性和非生產性政治活動的分析,對于交易費用政治學具有導引作用。參見馬駿:《交易費用政治學:現狀與前景》,《經濟研究》2003年第1期。

      〔14〕〔美〕諾斯:《交易費用政治學》,劉亞平編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15〕〔美〕諾斯、瓦利斯、溫格斯特:《暴力與社會秩序:詮釋有文字記載的人類歷史的一個概念性框架》,杭行、王亮譯,上海:格致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美〕諾斯等:《暴力的陰影:政治、經濟與發(fā)展問題》,劉波譯,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8年;〔美〕哈伯、拉佐、毛雷爾:《產權的政治學——墨西哥的制度轉型》,何永江、余江譯,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9年。

      〔17〕〔以〕巴澤爾:《產權的經濟分析》第二版,費方域、段毅才、錢敏譯,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18〕〔44〕〔46〕威廉姆森:《公共與私有官僚:交易費用經濟學的視角》,諾斯等編:《交易費用政治學》,劉亞平編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402-447、402-447、419頁。

      〔19〕陳明明:《在革命與現代化之間——關于黨治國家的一個觀察與討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27-61頁。

      〔20〕楊奎松:《建國初期中共干部任用政策考察——兼談1950年代反“地方主義”的由來》,《中國當代史研究》第一輯,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第3-39頁。

      〔21〕“1955年,根據毛主席的提議,中央警衛(wèi)團成立了干部大隊。為便于毛主席了解全國各地的情況,全國每個行政專區(qū)有一個干部在這個大隊,于春云任一中隊指導員”。參見劉錦、馮金源、卜金寶:《毛主席教我們搞調查——訪原中央警衛(wèi)團老戰(zhàn)士于春云》,《解放軍報》2006年11月30日。僅1955年3月5日到11月7日,毛澤東就曾6次閱讀或直接聽取警衛(wèi)戰(zhàn)士有關調查匯報。參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2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349、381、401、404、344-345、464頁。

      〔22〕〔27〕楊瑞龍等人:《上訪與對地方官員問責:一個新政治經濟學的視角》,《經濟研究》2010年第12期。

      〔23〕參見《李欣文集》第一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8、88-89、340頁等。

      〔24〕〔美〕巴納德:《經理的職能》,杜子建譯,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30頁。

      〔26〕Wei Li,The Role of Mishu(Staff) Institution in Chinese Politics,Dissertation of MIT,1994.

      〔28〕〔41〕〔42〕〔48〕〔美〕威廉姆森:《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論企業(yè)簽約與市場簽約》,段毅才、王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第232-235,81,78-93、134-135,78-84、546頁。

      〔29〕〔美〕諾斯、溫加斯特:《憲政與承諾:17世紀英國公共選擇治理制度的變遷》,楊松譯,《比較》第6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第53-78頁。

      〔30〕關于政治承諾可置信問題,哈伯、拉佐、毛雷爾的《產權的政治學》,回答了為什么政治不穩(wěn)定并不必然導致經濟停滯。他們放松了政府需要為全社會提供產權保護承諾的要求,以1876—1929年墨西哥制度轉型為案例,發(fā)現政府有選擇地保護部分產權,并與結盟的財產持有者分享由此產生的租金,這足以促進經濟增長。當然,墨西哥不僅在動蕩中實現增長,而且具備轉變?yōu)殚_放準入社會的臨界條件,但其制度結構形成的“內部人”頑強阻礙著墨西哥的轉型。我國學者章奇和劉明興,對浙江民營經濟發(fā)展經驗提出了一個很有說服力的解釋:體制內權力的異質性以及邊緣化精英(游擊隊干部)爭取基層支持者的重要性,共同保證了地方化產權保護機制的可置信性。正是浙江省的政治權力結構以及其所內生的地方(游擊隊)干部的動機與激勵,形成了實際(de facto)有利于產權保護的環(huán)境。參見章奇、劉明興:《權力結構、政治激勵和經濟增長——基于浙江民營經濟發(fā)展經驗的政治經濟學分析》,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31〕榮劍:《我的三個“大秘”同學》,《領導科學》2012年第21期。

      〔32〕〔美〕赫希曼:《退出、呼吁與忠誠——對企業(yè)、組織和國家衰退的回應》,盧昌崇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前言” 第1頁。

      〔34〕姚洋等人:《選拔、培養(yǎng)和激勵——來自CCER官員數據庫的證據》,《經濟學(季刊)》2020年第3期。

      〔35〕盧利林:《分化與整合:V市權力場域中的秘書群落》,《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盧利林:《V市機關秘書的關系分化》,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36〕差序格局不僅體現在人際關系方面,還反映在政治生活中:秘書群落存在著差序分工;非正式預算也是如此——越靠近權力中心的部門獲得的非正式預算越多,反之則越少。參見石玉亭、吳少龍:《市級部門預算中的非正式制度:差序格局與自給自足——D省某欠發(fā)達市的調查》,《“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第1826-1832頁。

      〔37〕〔美〕舒爾茨:《經濟增長與農業(yè)》,郭熙保、周開年譯,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1年,第92頁。

      〔38〕〔美〕貝克爾:《人力資本》,梁小民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第41、43頁。

      〔39〕〔美〕明塞爾:《人力資本研究》,張鳳林譯,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年,第19頁。

      〔40〕〔美〕鮑莫爾:《企業(yè)家才能的配置方向:生產性、非生產性和破壞性》,《比較》第29輯,黃少卿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年3月,第57-78頁。鮑莫爾指出,人群當中從來不缺企業(yè)家,企業(yè)家總是能夠對經濟發(fā)揮重要作用。不過,企業(yè)家的才智可以在多種用途之間進行配置,其中有一些作用并不像習慣上所認為的那樣具有建設性和創(chuàng)新性。其實,企業(yè)家有時會對經濟產生破壞作用。在某個特定的時空,企業(yè)家到底會以什么方式行動,這完全取決于現行報酬結構。正是制度規(guī)則結構決定著企業(yè)家資源的配置。

      〔43〕〔美〕克萊因等人:《縱向一體化、可占用性租金與競爭性締約過程》,陳郁編:《企業(yè)制度與市場組織——交易費用經濟學文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第154-168頁。

      〔46〕Wilson,James.,Bureaucracy:What Government Agencies Do And Why They Do It,New York:Basic Book,Inc.,1989.

      〔47〕〔美〕莫:《政治制度:被忽略的一面》,諾斯等編:《交易費用政治學》,劉亞平編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357-401頁。莫使用“資產專用性”術語,見第388頁。

      〔49〕John Shuhe Li.,“Relation-based versus Rule-based Governance:an Explanation of the East Asian Miracle and Asian Crisis”,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3,11(4),pp.651-673.

      〔50〕徐德信:《理性內耗論:特殊主義人際關系的組織立憲成本》,載《中國現象的政治經濟學》第3章,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年。

      〔51〕Bai,Chong-En,Chang-Tai Hsieh,Zheng Michael Song,and Xin Wang,Special Deals from Special Investors:The Rise of State-Connected Private Owners in China,NBER Working Paper w28170,2020.白重恩、謝長泰、宋錚、王鑫:《“特事特辦”:中國經濟增長的非正式制度基礎》,《比較》2021年第1輯,第138-156頁。

      〔52〕吳重慶:《“同鄉(xiāng)同業(yè)”:“社會經濟”或“低端全國化”?》,《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5期;譚同學:《有限差序的社會結合及其現代性轉化——基于新化數碼快印“同鄉(xiāng)同業(yè)”的思考》,《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5期。這些研究敏銳而深刻,但似乎忽視了專業(yè)化分工這一重要面相。根據斯密—楊格原理,分工受到市場范圍限制,反過來專業(yè)化分工加深,擴大市場范圍、推動規(guī)模經濟,實現報酬遞增;楊小凱指出,分工專業(yè)化增加交易收益的同時也會增加交易費用,但分工專業(yè)化帶來的交易收益遠遠超過交易費用。參見楊小凱:《當代經濟學與中國經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第62-84頁。同鄉(xiāng)同業(yè)發(fā)展的事實說明,參與到專業(yè)化分工中的特殊主義關系,抑制了因分工帶來的交易費用的增加,有助于增進專業(yè)化分工利益,促進了報酬遞增。

      〔53〕〔54〕〔美〕莫:《新組織經濟學》,諾斯等編:《交易費用政治學》,劉亞平編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63-66、67頁。

      〔55〕〔美〕格羅斯曼、哈特:《所有權的成本和收益:縱向一體化和橫向一體化的理論》,〔美〕哈特、穆爾:《產權和企業(yè)的性質》,陳郁編:《企業(yè)制度與市場組織——交易費用經濟學文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56〕〔美〕科斯:《論生產的制度結構》,盛洪、陳郁等譯校,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第1-24頁。

      〔57〕〔美〕格羅斯曼、哈特:《所有權的成本和收益:縱向一體化和橫向一體化的理論》,陳郁編:《企業(yè)制度與市場組織——交易費用經濟學文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03頁。

      〔58〕Rajan,R.,Zingales,“Power in a Theory of the Firm”,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8,Vol.113,pp.387-432.

      〔59〕〔62〕馮軍旗:《中縣干部》,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121、122頁。

      〔61〕筆者曾經討論過合約實施方式的多樣性。參見徐德信:《規(guī)制實施者的多樣性》,傅蔚岡、宋華琳主編:《規(guī)制研究》第1輯,第251-273頁,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政治生活中到處都有隱形第三方。

      〔63〕〔以〕巴澤爾:《國家與第三方實施者的多樣性》,〔美〕科斯、諾斯、威廉姆森等編:《制度、契約與組織》,劉剛等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年。

      〔64〕〔美〕詹科夫、格萊澤等:《新比較經濟學》,吳敬璉主編:《比較》第10輯,鄭江淮等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第9-36頁。

      〔65〕徐德信:《論企業(yè)合約的實施性質》,《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

      猜你喜歡
      秘書合約領導人
      秘書不在 等
      作文中學版(2022年2期)2022-04-14 08:00:12
      中共第一代國家領導人帶頭廉潔自律
      文史春秋(2019年11期)2020-01-15 00:44:28
      領導人這樣說“健康”
      如何成為優(yōu)秀領導人
      領導人的訪美瞬間
      廉政瞭望(2015年19期)2015-12-23 02:36:56
      領導身邊的秘書幫
      方圓(2015年2期)2015-09-10 07:22:44
      合約必守,誰能例外!——對“情勢變更”制度不可寄于過高期望
      我的商務秘書 等
      數碼世界(2009年3期)2009-04-26 04:04:56
      上林县| 和政县| 巴楚县| 莱阳市| 青铜峡市| 呼伦贝尔市| 蒙自县| 岢岚县| 博兴县| 仲巴县| 连江县| 县级市| 临漳县| 南京市| 营山县| 城步| 丰原市| 天祝| 昭苏县| 西乌| 环江| 西盟| 简阳市| 建水县| 澄江县| 安乡县| 娄底市| 岳阳县| 乐业县| 岳西县| 宁武县| 陵水| 资溪县| 江阴市| 吴旗县| 湟源县| 桑植县| 肥西县| 东丰县| 嘉峪关市| 安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