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保單質押的法律規(guī)則建構

      2021-10-19 12:29:02吳椒軍張睿哲
      學術界 2021年9期
      關鍵詞:質權保險合同保單

      吳椒軍, 張睿哲

      (合肥工業(yè)大學 文法學院, 安徽 合肥 230009)

      一、問題的提出

      自1995年《保險法》頒布以來,壽險保單具有可質押性就在學理界達成了共識,但具體操作流程及規(guī)范并無細致規(guī)定。針對商業(yè)實踐中“銀?!焙献鲗Ρ钨|押貸款業(yè)務的拓展,央行和原保監(jiān)會陸續(xù)發(fā)布了幾次通知、批復,初步確立了一些行業(yè)準則:保單質押貸款業(yè)務僅對個人壽險保單辦理、貸款金額不超過貸款時保單現金價值的80%、保險公司應當依照法律法規(guī)與商業(yè)銀行簽訂合作協(xié)議……〔1〕但在法律、行政法規(guī)層面,基本付諸闕如,法源匱乏,僅《保險法》第34條以禁止性條文的形式反向解釋了保單的可質押性,一些基本規(guī)則(如公示方法、對外效力、權利義務關系等)完全處于缺位狀態(tài)。不僅無法滿足商業(yè)實踐中逐漸旺盛的個人融資需求,亦相應地造成了司法審判中法院認識不足、判決不一的困擾。

      目前,隨著人身保險業(yè)務和保險貸款業(yè)務的高速開展,保單質押這一短期融資方式已在交易實踐中廣泛應用,業(yè)務規(guī)模不斷增長,總量上已形成千億級放貸規(guī)模?!?〕但與此同時,保單質押的實踐發(fā)展與法律規(guī)則缺失的矛盾逐漸顯現。在法學大數據實證研究平臺“案件基本情況”檢索框輸入關鍵詞“保單質押”,符合篩選條件的案件總數為432件,近五年的案件數量達到了290件,呈現顯著遞增的趨勢變動,說明保單質押糾紛日益頻繁。就糾紛內容來看,主要涉及保單質押的有效性及權利實現問題。首先,法院在是否承認保單質押的物權效力上態(tài)度不一,部分法院認定保單質押未設立,從當事人意思表示解釋路徑出發(fā),要求投保人按照合同約定承擔責任,造成保單質押制度大有形同虛設之嫌,擔保物權效果難以體現,債權人利益難以得到充分保護。即使一些法院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默認保單質押具有物權效力,也無任何合理的解釋依據。其次在質權實現方面,絕大多數法院在執(zhí)行保單現金價值時,無視保險合同的存續(xù)狀態(tài),忽略保險合同關系人的生存利益保護,造成多方主體利益失衡的現象。究其原因,保單質押的現有研究并不充分,規(guī)范體系尚未建立起來,這與實踐中的發(fā)展狀況明顯不相匹配。

      基于如上問題,有必要在后民法典時代的背景下,重點審視這一在法律規(guī)則上長期處于“猶抱琵琶半遮面”狀態(tài)下的保單質押,以求推動理論更新和民商事立法實踐。

      二、保單質押的實踐困境

      科學立法是判斷一國法律體系是否完善的重要標準之一,也是法治實踐和理論界不可回避的問題。“科學”可以提煉出兩種意涵,第一種是建立在“事實性”基礎上的“合規(guī)律性”,第二種是建立在“有效性”基礎上的“合目的性”。〔3〕法律制度的構建必須以符合法律所調整事態(tài)的客觀規(guī)律作為價值判斷,并使法律規(guī)范嚴格地與其規(guī)制的事項保持最大程度的和諧。因此,在對保單質押進行立法論層面的討論之前,必須對目前存在的實踐困境進行一番梳理,以建立法律體系的和諧性、系統(tǒng)性與統(tǒng)一性,實現科學立法的效果。

      (一)認識層面法律性質模糊

      保單質押的法律性質一直是個理論爭議問題,有待進一步澄清。法律性質的界定將直接影響質權的效力、設立條件及公示方法,進而影響保單質押糾紛的法律適用。反過來,公示方法也是擔保物權類型化方法?!?〕

      質權以質物的形態(tài)不同為區(qū)分標準,可以分為動產質權、不動產質權和權利質權。這樣分類的法律意義在于,成立要件不盡相同,適用的法律有一定區(qū)別。〔5〕可見,質押標的是明確某一質權法律性質的立足點。保單質押的性質取決于質押標的?!?〕在保單質押貸款業(yè)務中,對于質押標的就存在三種解釋路徑。第一種路徑是以保單本身質押,即以保單本身的物理屬性和價值作為質押的標的,將保單認定為動產,將保單質押歸類于動產質押的范疇。第二種路徑是以保單的現金價值質押,即利用現金價值的金錢屬性實現擔保,理論上可稱之為“金錢質押”。最后一種路徑是將保單質押定性為權利質押中的債權質押,即以投保人享有的保單現金價值請求權為質押標的?;谌松肀kU合同的儲蓄性,保險人在不承擔保險金給付或者解除保險合同的情況下,應當依法退還保險單的現金價值?!?〕由于投保人的合同權利為接受一定數量金錢的給付,所以也是一種金錢債權質押?!?〕

      分詳述之,第一種路徑基本無適用的空間,因為質物應以價值性為核心特性,保單本身只是保險合同的書面憑證,載明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使用價值較低。之所以可質,完全是因為其上標表的財產性權利,保單本身并不具備質物的經濟價值。而第二種路徑是將金錢視為特殊動產,實質上也是動產質押的一種表現形態(tài)。如果可以采取此種解釋路徑,那么,保單質押就存在類推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有關擔保制度的解釋》(以下簡稱“《民法典擔保解釋》”)第70條(保證金賬戶質押規(guī)則)的空間。學理上關于保證金賬戶質押的設立要件,依據對其性質的不同認識,主要有債權質押說與特殊動產質押說兩種學說。〔9〕目前,根據《民法典擔保解釋》第70條的規(guī)范內容可以看出,司法實踐的態(tài)度是采納特殊動產質押說。這種觀點認為,“金錢占有即所有”原則并不是絕對的,在金錢質押的場合,設質金錢經過特定化后退出市場的流通,當事人之間也無移轉金錢所有權的意思,因此,金錢質押是占有即所有原則的例外?!?0〕在現行法語境下,保證金賬戶質押應當認定為動產質押項下的金錢質押?!?1〕筆者認為,保單質押雖與保證金賬戶質押在外觀上存在一定的相似之處,但不能類推適用。首先,對于保單現金價值的所有權歸屬,雖然有論者認為,在均衡保險費的模式下,均衡保險費超出自然保險費的部分是投保人預付以后的保險費,這部分保險責任準備金歸屬于投保人,扣除手續(xù)費后的現金價值所有權亦歸屬于投保人,〔12〕但這恰好從技術角度說明,保單現金價值將由保險人預付未來的保險費,投保人不能任意處置,故不能當然認定為歸投保人所有。其次,根據“金錢占有即所有”原則,保費交付給保險公司后,所有權即屬于保險公司,投保人對此部分無處分權,僅對保險公司享有債權。最后,特殊動產質押說之所以能突破“金錢占有即所有”原則的限制,原因在于,設質金錢能夠被特定化并限制其流通。但在保單質押中,責任準備金可以作為保險資金的一部分,由保險公司進行投資或融資,使其保值增值,并不能滿足特定化、限制流通的要求,故不能作為質押的客體。

      以上兩種解釋路徑均不符合保單質押的實踐操作及擔保物權的理論體系,宜采行最后一種解釋路徑,同時需要明確的是,保單雖然承載了一定的財產權利,但并不具備有價證券的屬性。一方面,該權利基于保險合同而發(fā)生,保單只是保險合同的憑證而已。另一方面,保單并不能將其記載的權利固定化和表征化,在保單遺失的情況下,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依然可以主張保險金。因此,保單質押應歸類為一般債權質押。

      (二)操作層面法律依據匱乏

      澄清了保單質押的法律性質,將其歸類為一般債權質押后,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這樣一項權利質押目前完全脫節(jié)于我國物權體系,實踐中法律依據匱乏。《民法典》沿襲《擔保法》《物權法》的做法,沒有確立一般債權質押的規(guī)則,但規(guī)定了在性質上同為一般債權質押的應收賬款質押。應收賬款擔保制度來自于英美法系,大陸法系原本并沒有將應收賬款作為擔保標的物的規(guī)定,我國之所以在《物權法》中規(guī)定應收賬款質押完全是借鑒《美國統(tǒng)一商法典》(Uniform Commercial Code,以下簡稱“UCC”)第9編規(guī)定的結果?!?3〕所謂應收賬款,依2019年中國人民銀行頒布的《應收賬款質押登記辦法》第2條規(guī)定,是指權利人因提供一定的貨物、服務或設施而獲得的要求義務人付款的權利以及依法享有的其他付款請求權,包括現有的和未來的金錢債權。有學者認為,由于用語上的高度涵蓋性,只要是能夠解釋為可向他人請求給付一定數額的金錢,都可以認定為“應收賬款”,都可以設定權利質權。進而有學者主張,保單現金價值請求權是因合同產生的一種未來的金錢債權,可以歸入《民法典》“將有的應收賬款”,從而適用《民法典》第445條(應收賬款質押規(guī)則)。〔14〕

      筆者認為,不宜將保單質押納入應收賬款質押的范疇。原因如下:第一,從概念的涵攝范疇來看,保單現金價值請求權雖然也是一種未來的付款請求權,但不能被“提供一定的貨物、服務或設施”這一文義所涵蓋。第二,從目的性擴張的角度,應收賬款質押的立法意旨在于拓寬民營、小微企業(yè)的融資渠道,提供有效的擔保方式,這顯然與保單質押不相吻合,〔15〕不能滿足“根據已有的相關條款的立法目的而推導出遺漏的規(guī)則的應有內涵”目的性擴張?zhí)钛a方法的要求?!?6〕第三,前面已經提到,應收賬款擔保是繼受英美法系的結果,UCC第9編第102條規(guī)定了“應收賬款是指對任何售出或租出的貨物或對提供的服務收取付款的權利”??梢?,UCC也沒有將“應收賬款”置于外延無限大的范圍。最后,我國之所以沒有規(guī)定一般債權質權,并非無意遺漏,原因在于一般債權質權本身固有的缺陷。普通債權的標的是一種請求權,作為質權的客體,其所擔保的債權也是一種請求權,以一種請求權擔保另一種請求權的實現,債權最終實現的效果難以預料,擔保功能有限。為了防止濫用一般債權質權,維護交易安全,須對普通債權質押可入質的范圍予以一定限制。〔17〕如果將應收賬款的范圍擴大,在效果上等同于“一般債權的付款請求權”,將與立法意旨相悖。

      事實上,也有學者提出,民法典在未來修法時構建普通債權質押的一般規(guī)則體系,從而使保單質押回歸適用普通債權質押一般規(guī)則。〔18〕考察國外立法例,這是德國、日本等采民商分立模式的傳統(tǒng)大陸法系國家的一貫做法。國外民法典多對權利質押種類范圍采概括式規(guī)定,例如在德國法上,權利質權根據關于權利轉讓的規(guī)定加以設定。給付請求權上的質權,準用在權利轉讓的情形下關于取得人和義務人之間法律關系的規(guī)定。〔19〕同時用11個條文(1280條—1290條)規(guī)定了一般債權質押的具體規(guī)則,區(qū)分普通法上的財產權利質押和特別法上的財產權利質押。但這種建議過于武斷,一方面,無法對前述“一般債權質權本身固有的缺陷”作出回應。另一方面,雖然多數學者主張放開權利質權的客體,以應對金融實踐的需要,〔20〕但結合《民法典》第440條及《民法典擔保解釋》第63條的規(guī)范意旨來看,無法是立法還是司法實踐,都傳達出了嚴守法定質押原則的態(tài)度。如果創(chuàng)設普通債權質押規(guī)則,就可能導致交易實踐中一些非典型質押被納入普通債權質押范疇,以具有創(chuàng)設物權的效力,這將產生法律體系內部的沖突。即使采取其他思路,基于法律構造和制度功能的同質性,借助合同編的債權讓與制度尋求普通債權設保的存在依據,也因債權讓與制度的“不公示主義”而窒礙了解釋的空間。

      那么值得懷疑的是,通過《保險法》第34條所解釋的保單具有可質押性,是否僅具有法律上的宣示意義,因基本規(guī)則的缺失導致與我國物權體系完全不兼容。就我國立法情況來看,民法典規(guī)定的權利質押在民商事領域具有普遍適用的效力,并且在立法模式上,不作普通法與特別法上的區(qū)分。民法典將各類權利質押的公示方法均規(guī)定于其中,包括存款單、提單、應收賬款等普通法上的財產權利質押,以及票據、股權、基金份額等特別法上的財產權利質押,并在權利質權的設定上采法定主義。與之相比,似乎德國法的體系更具有邏輯性和形式上的美感。但若效仿此種模式,如前文所述,將與具有形式主義擔保特性的權利質押法律規(guī)則相沖突,還會引發(fā)一定程度上的制度變遷,并不可取。我國更接近于民商合一的立法體例,當前的民商事立法格局由民法典和若干部商事單行法共同構成,這種立法體系屬于真正本土化的中國創(chuàng)制,彰顯出鮮明的中國特色?!?1〕因此,應該在尊重現有立法體系和文本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法律創(chuàng)制,具體來看,只需在民法典和保險法體系下修改和補充若干條文,即可達到在微觀制度上相銜接的效果。

      (三)司法層面法院判決不一

      法律實證研究,是以事實與問題為導向的研究,以發(fā)現真實的社會問題見長。〔22〕為研究司法實踐在解決保單質押糾紛上的效果,筆者進行了司法案例的收集與整理工作。在“北大法寶”數據庫的“司法案例”子庫中以不同條件進行全文檢索,進一步篩選、歸納、分析后發(fā)現,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1.保單質押的有效性問題

      以“保單質押”為關鍵詞,以“人身保險合同糾紛”為標題所檢索到的65份民事判決書中,有2起案件涉及到保單質權的設立及效力問題并進行了論證?!?3〕法院的裁判思路基本一致,當事人在設立系爭質權時沒有交付權利憑證或以適當形式公示登記,故該保單質權并未設立,亦不產生擔保物權的效力,即該質權不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但雙方簽訂的《保單貸款申請書》《保險條款》等質押合同條款已依法成立并生效,其中以現金價值折抵保單貸款本息等不涉及質權的部分內容仍然有效,各方當事人應予遵守。也就是說,法院僅承認保單質押具有債法上的效力,因保單質權未設立公示,不具有對抗效力和優(yōu)先性,降格為普通債權。在擔保合同有效的情況下,是否具備優(yōu)先性在單一債權人下并無意義,債權人就物本身執(zhí)行的法律效果并無不同,但如果存在第三方債權人向系爭的保單現金價值主張權利時,將會對債權人的權利產生實質影響。

      司法實踐中還出現的一種現象是,法院默認保單質押有效設立,承認其物權效力,但未作出任何解釋和論證。前文已述,物權效力在第三方債權人主張權利時方能顯現出來,主要集中在保單設定質押后,投保人的其他債權人申請法院執(zhí)行保單現金價值的情形。為了說明這種現象,下面,以“保單質押”為關鍵詞,以“借款合同糾紛”/“民間借貸糾紛”為標題共檢索到20份民事執(zhí)行裁定書,其中16份有效樣本反映了法院的處理態(tài)度,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第三方債權人申請法院執(zhí)行保單現金價值的司法認定統(tǒng)計表

      以上統(tǒng)計情況結合裁判說理能夠看出,法院一般認為,保單設定質押后,其他債權人申請執(zhí)行保單現金價值時,即使案外人保險公司以合同尚未解除,其所支付保險費的所有權歸屬于保險公司為由進行抗辯,也不予采納。保險公司應當協(xié)助法院提取保單現金價值,在扣除該保單自動償還貸款本息后,屬于投保人的一般財產。只是某些保單因現金價值過低,在向保險公司償還貸款本息后,價值所剩無幾,也就無實際處置的必要。在否定執(zhí)行的案例6和案例10中,仍然認可保險公司享有法定優(yōu)先權,只不過在質權的實現問題上態(tài)度不同,后文將詳細討論。法院的裁判思路實際上以保單質押有效設立為前提,因為法院的執(zhí)行行為并不影響質權人的優(yōu)先受償,若認為保險公司應就保單現金價值優(yōu)先于第三方債權人受償,則勢必承認保單質押的物權效力。按照債法上的效力,保險公司只能與其他普通債權人一樣按照債權比例分配。

      兩種截然相反的司法態(tài)度可以看出,實務中對保單質押的設立與否認定模糊,在當事人未提出異議的情況下,法院很少主動審查質權的設立生效問題,甚至可以說回避了這個問題。究其根本,我國法律法規(guī)中并無保單質押的設立及公示規(guī)則,無法為法院提供裁判規(guī)范,從而造成了司法實踐的桎梏。

      2.保單質押的權利實現問題

      在質權實現方面,保險公司通常在合同中約定“當時的現金價值不足以償付欠交的保險費、借款和利息時,本合同效力終止”,并在合同失效后通過約定抵銷或在訴訟中主張抵銷權的方式,將返還保單現金價值的債務與對方償還借款的債務相抵銷以實現質權。通過這樣的協(xié)議安排,不僅保險公司無須承擔借款人的違約風險,也無損保險合同關系人的利益,因為在投保人欠交保費等情形下,保險公司本就可以拒絕給付或賠償保險金。

      但當銀行等金融機構作為質權人,需要在質權實現程序中對保險金或保單現金價值進行處置時,就會涉及到多方利益關系的沖突、競存。具體來看,保單質權人與被保險人、受益人的利益容易引發(fā)激烈沖突。當債權人為實現債權申請法院執(zhí)行保單現金價值時,必須預先解除保險合同以析出現金價值,這樣將會減損被保險人和受益人依據該保險合同期待獲得的利益。保險人也將喪失保險合同存續(xù)所帶來的利益。〔24〕如若發(fā)生保險事故,保單現金價值依保險合同產生了保險金,此時被保險人、受益人請求保險人支付保險金的權利已經成為既得權,其與債權人的質權在效力上孰先孰后,債權人的質權是否已經滅失,都是需要討論的問題。

      在案例6里,法院否定執(zhí)行的主要理由是“人壽保險具有人身依附性和專屬性不具有強制退保的法定條件”,但在其余多數案例中,法院要求保險公司協(xié)助執(zhí)行,直接提取保單現金價值,完全忽視了被保險人、受益人的財產利益。下面,將樣本擴大到所有投保人的債權人(包括無擔保債權人)申請法院執(zhí)行保單現金價值的情形,以“保險單的現金價值”為關鍵詞,以“民間借貸糾紛”/“借款合同糾紛”為標題共檢索到332份民事執(zhí)行裁定書,可以歸納出法院的三種裁判思路(見下頁表2)。

      將調查樣本擴大后發(fā)現,第一種裁判思路由法院強制代替投保人對保單現金價值予以扣劃、提取,乃司法實務中的主流做法。但是不以解除合同為前提直接提取保單現金價值的弊端在于,在法院提取款項后,投保人對于保險人享有保單現金價值請求權并不當然消滅,容易引發(fā)爭議?!?5〕理論上還面臨的一層障礙是,對于保單現金價值請求權這樣一種期待權,保險人給付義務并不確定的情況下,能否可以作為執(zhí)行的客體。第二、三種裁判思路分別考慮到被保險人、受益人享有的保險利益以及保險合同的存續(xù)狀態(tài),第一種則完全沒有顧及,嚴重影響到被保險人、受益人等利害關系人的利益。甚至在一些特殊情形下,例如身故保險金和意外傷害身故保險金將會產生大額賠付,但債務金額明顯較小,此時執(zhí)行保單現金價值,顯然不符合比例原則,更有違人壽保險對生命價值的保障功能。

      三、以人民為中心的立法理念下保單質押的規(guī)則建構

      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立場,植根于我國的國體和政體?!?6〕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民法典相關學習時強調,切實推動民法典實施,必須牢牢把握貫穿其中的“以人民為中心”的主線。民法典的價值取向與人民群眾的思維方式、規(guī)范意識具有高度契合性,反映中華民族的價值理念和人文精神,也形成了人民對民法典的認同基礎。〔27〕在民法典時代的背景下,保單質押的規(guī)則建構應當契合民法典的基本精神與核心理念,詮釋以人民為中心的宗旨,為人民的生活提供法治保障。具體表現為:滿足個人融資實踐中高效、便捷設定保單質押的現實需要,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保證權利的正當行使和有效實現,同時兼顧弱者利益保護,體現人文關懷。

      表2 法院執(zhí)行保單現金價值的裁判思路統(tǒng)計表

      (一)保單質押的設立及公示規(guī)則

      1.“被保險人同意”程序的摒棄

      《保險法》第34條規(guī)定,死亡險的投保人若轉讓或質押保單須經被保險人書面同意。之所以賦予被保險人同意權,主要原因在于控制道德危險,由于人性以及家庭關系的復雜性,有些投保人在一定情形下對保險金利益的渴望可能會超過對親情關系的珍視,若不加以限制,無異于以他人的生命為賭注?!?8〕但此種立法考量有些以偏概全,值得進一步討論。當投保人轉讓保單,移轉保單項下的財產權利時,受讓人尚可能濫用保險機制以詐取保險金。但當投保人將保單用于質押,以保單現金價值請求權設質時,出于質權的效能,質權人僅能在所擔保的債權額范圍內受償,無法獲取超額利益,也就無誘發(fā)道德風險的可能。況且,若被保險人不同意保單質押貸款,投保人可能直接終止契約領取解約金,不利于契約之維持,反而對受益人更為不利?!?9〕基于以上原因,經被保險人同意這一程序就顯得畫蛇添足,實無存在之必要。依據當然解釋的原理,既然死亡險保單的質押無須經被保險人同意,那么,其他人身保險單的質押同樣應當如此。這也反映了保單質押的制度功能,為了解決投保人短期資金需求,滿足臨時消費之需,規(guī)則設計方面應當盡可能簡便,實現商事交易的高效便捷。

      因此,未來《保險法》須將第34條修正,刪除以死亡險的保單質押須經被保險人同意的規(guī)定。

      2.通知生效+登記對抗模式

      前文已述,保單質押是以一般債權設質,與之類似的應收賬款質押,民法典采取的態(tài)度是,登記既是生效要件也是公示方法。但此種做法并不是大陸法系國家的通例,在以合同債權出質時,為了兼顧出質人的債務人和質權人的利益,大陸法系國家規(guī)定普通債權質押采用“交付債權憑證+通知出質債務的債務人”的公示方法。〔30〕只是在通知第三債務人與普通債權質權設立的關系方面,各國立法例持兩種不同的態(tài)度。一種采“通知成立主義”,即通知第三債務人之后,質權才能有效成立、生效,以德國、法國、意大利的民法典為典型代表?!?1〕另一種采“通知對抗主義”,即將通知作為對抗第三債務人的要件,以瑞士、日本的民法典和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為代表?!?2〕

      在制度設計上,我國已經把通知債務人作為債權讓與的對抗要件,遂有觀點認為,基于權利質權在實現時,質權人有權收取出質權利的給付利益,自然發(fā)生債權轉讓的法律后果,故法律關于債權轉讓的規(guī)定對債權出質也同樣適用。〔33〕但此種觀點似有體系不融洽之嫌,在民法典之前,雖有學者主張采用功能主義方法,統(tǒng)合債權讓與和債權質押規(guī)則?!?4〕但立法并未作出回應,也無任何準用規(guī)范將二者聯結。在保單質押的情形,通知第三債務人起到的法律效果應采納第一種觀點。通知第三債務人的目的在于保全質權,使得質權人能夠對第三債務人的清償行為予以控制。從質權實現的角度來看,通知債務人是質權人屆期就質押標的實現變價權的必要條件,因此應將通知債務人作為質權成立的要件。〔35〕采取“通知對抗主義”的弊端在于,在未通知第三債務人的場合,其向債權人的清償行為有效,將會導致債權質權的標的滅失,進而發(fā)生債權質權消滅的后果。雖然有觀點認為,依物上代位法理,質權人應可就作為標的物債權滅失后的其他價值形態(tài)財產進行清償,〔36〕但作為保單質押標的的保單現金價值請求權是一種金錢債權,金錢在給付之后便喪失特定化,混入債權人已有的金錢之中,不能被排他地支配,且在債務人財產狀況不良的情況下,存在被肆意揮霍的風險,質權人的質權便無法實現。因此,為了彌補債權擔保能力弱的缺陷,克服金錢債權質押的弊端,未來在保單質押規(guī)范中,應將通知第三債務人作為質權的生效要件。

      這也與已形成的交易習慣相吻合,在保單質押貸款的商業(yè)實踐中,通常會存在保險公司的“核押”程序,即由保險公司對所擬質押保單真實性的再確認行為,核押的法律價值在于,產生阻卻保險公司繼續(xù)向投保人及相關權利人為保險給付的效力。該核押程序等同于通知第三債務人,質權因此設立。前文提到,大陸法系國家亦將通知債務人作為普通債權質押公示方法的重要部分,但筆者認為,若效仿此種方式,將通知債務人作為保單質押的公示方法顯然不妥。首先,由于隱形擔保具有誘發(fā)道德風險、系統(tǒng)性金融風險等問題,消滅隱形擔保應成為民法典擔保物權制度構建的核心思路之一。〔37〕如果將通知作為公示方式顯然與這一目標背道而馳。其次,公示的方法由公示的目的決定,而公示的目的在于讓一切不特定的人方便地知曉物權享有和變動的事實?!?8〕相較于在法定登記機構登記,通知顯然無法達到“簡便易行、低成本地向社會公眾公示權利信息”的要求。

      對于登記機構的選定,民法典采取了統(tǒng)一動產和權利登記的立法態(tài)度,《國務院關于實施動產和權利擔保統(tǒng)一登記的決定》(國發(fā)〔2020〕18號)規(guī)定,自2021年1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動產和權利擔保統(tǒng)一登記。隨后,2021年5月19日,央行就《動產和權利擔保統(tǒng)一登記辦法(修訂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其中第2條列舉了納入動產和權利統(tǒng)一登記范圍的擔保類型,未來應明確登記作為保單質押的公示方法,納入“其他可以登記的動產和權利擔?!?。公示效力上,基于為當事人從事擔保交易提供安全、可靠、迅速、有效并且盡可能節(jié)約各方成本的理念,受功能主義立法方法的影響,應采登記對抗主義。

      綜上,保單質押的設立及公示規(guī)則應制定為:以保險單質押的,質權自質押合同生效以及通知保險人時設立;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因我國立法例將權利質權的公示方法統(tǒng)一規(guī)定于民法典中,故在民法典未來修法時或采司法解釋的形式加以補充為宜。

      3.保單質押貸款框架及運行圖

      確立保單質押的設立及公示規(guī)則后,結合商業(yè)實踐中已初步形成的交易模式,即可歸納出保險公司發(fā)放貸款的雙方結構、銀行等金融機構發(fā)放貸款的三方結構兩種交易模式下的框架及運行圖(見圖1、圖2)。

      圖1 雙方結構下保單質押貸款框架及運行圖

      圖2 三方結構下保單質押貸款框架及運行圖

      (二)保單質權的實現規(guī)則

      1.債權人代位解除保險合同規(guī)則

      保險公司作為質權人時,可以在保險合同中預先約定質權實現方式,通過控制保險合同的效力以就保單現金價值受償,不會發(fā)生債權回收的風險。但當質權人是銀行等金融機構時,作為質押標的的保單現金價值請求權作為一種附停止條件債權,其實現有賴于保險合同的解除。當投保人不愿配合或者因其他客觀原因無法配合時,質權人囿于保險合同以外第三人的身份,無權解除出于正常狀態(tài)的保險合同,從而難以對保險合同實行退保變現?!?9〕對于附條件債權能否作為質押的客體,曾經就有觀點提出過質疑,認為以一個效力無法確定的債權設定質押,將會對質權人變價權的行使構成障礙?!?0〕司法審判中,法院強制代替投保人對保單現金價值予以執(zhí)行的方式也并不可取。

      上述以保單現金價值請求權設質而引發(fā)的質權實現難題,并非不可破解,在投保人的普通債權人申請執(zhí)行保單現金價值的情形,有觀點主張借助債權人代位權制度賦予債權人代位解除保險合同的權利,從而為保單現金價值的執(zhí)行提供合法性基礎。這一提法源自日本法院的判例意見:當投保人陷入無資力狀態(tài)時,債權人可以通過行使債權人代位權代位行使投保人的保險契約解除權,并據此進一步代位請求現金價值的支付?!?1〕日本《保險法》第60條據此規(guī)定“基于扣押債權人、破產財產管理人等合同當事人以外的人對合同的解除效力”。在保單已質押的情形下,基于權利實現的構造統(tǒng)一性,有必要進一步擴張代位解除合同權的主體范圍,包括保單質權人在內的所有債權人,但須對債權保全的必要性問題作出解釋?!逗贤ā芳跋嚓P司法解釋建構的針對保全金錢債權的代位權是以債務人陷入無資力狀態(tài)為行使之前提的,而保單質押的質權人在實現質權時,債務人并非當然陷入無資力狀態(tài)。這一障礙隨著民法典對代位權規(guī)則的修正而迎刃而解,民法典體系下的代位權制度可以容納部分“特定債權保全型”債權人代位權,質權人代位解除保險合同的必要性就可以解釋為以保全特定債權的實現為目的。借助目的性擴張的解釋方法,亦可以將合同解除權納入《民法典》第535條第1款“與該債權有關的從權利”中?!?2〕如此,質權人代位解除保險合同便有充足的法理依據,其可以先提起代位權訴訟,再依勝訴判決解除保險合同后就現金價值受償。出于節(jié)約訴訟成本的考量,亦應當允許在執(zhí)行程序中通過法院代位行使合同解除權。

      2.代位權行使的三重限制

      (1)保險合同關系人的生存利益保護

      如前文所述,司法實踐中執(zhí)行保單現金價值時面臨著利益失衡問題。因此在制度設計上,必須考量保險合同關系人的預期利益與風險,盡可能地實現利益衡平。作為保險合同關系人的受益人基于人身保險合同享有保險金請求權,理論上稱為受益權,受益權的性質在不同的情形有事實上的期待、期待權和既得權之別,前兩者概可稱之為受益人期待獲得的利益。〔43〕保單設定質押后,質權人就保單現金價值受償需要以解除保險合同為前提,此時受益人期待獲得的利益將現實地消滅。保險合同作為利益第三人合同訂立的目的將落空,并且受益人喪失的權益有可能是其生活保障的來源,這也正是反對現金價值返還請求權可被強制執(zhí)行的主要理由。〔44〕如果發(fā)生了保險事故,雖然保單現金價值不復存在,但在法理上,依物上代位原理轉化為保險金,質權人可就保險金在原擔保的債權范圍內優(yōu)先受償,亦有學者采取物權的追及力作為解釋依據。〔45〕如此,質權人的質權便與受益人的保險金請求權發(fā)生競合。

      原則上,根據擔保物權的優(yōu)先性,質權人利益的保護應當更為優(yōu)先,以代位解除保險合同的方式就保單現金價值優(yōu)先受償。但不能就此認為質權人的利益恒高于受益人的利益,從而漠視甚至忽略被保險人或受益人在人身保險合同中享有的利益。在某些情況下,與生命有關的保險合同債權具有保障被保險人或受益人基本生活需要的目的,理應與其他普通債權在法律性質上有所不同?!?6〕

      為了緩和以上利益沖突關系,立法層面迫切需要建立一種利益衡平機制。筆者認為,一方面需要借鑒《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第17條確立的介入權制度。投保人要求解除保險合同時,被保險人、受益人向投保人支付保單的現金價值并通知保險人后,即受讓了保險合同的相關權利義務而取得了保險合同當事人地位,應將已支付保單現金價值的被保險人、受益人確定為投保人。介入權制度的適用情形可以在此基礎上擴展,出于維持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生活保障的目的,應當允許其向債權人代為清償,承受投保人的合同地位,維系保險合同的效力。另一方面,若該保險合同項下的財產權益屬于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生活所必需,則屬于代位權行使或法院強制執(zhí)行的除外情形,但異議人須承擔舉證責任。法院對于“生活所必需”的評價標準應堅持主觀標準和客觀標準相結合的方式,客觀標準參照民事執(zhí)行程序中對于被執(zhí)行人“豁免執(zhí)行”的標準,主觀方面則由法官綜合當事人的經濟狀況、險別等因素在個案中具體判斷。

      (2)禁止權利濫用原則

      《民法典》第132條新增關于禁止權利濫用的規(guī)定,作為誠實信用原則的具體化,彌補了民事立法的不足。若該原則無法發(fā)揮應有的制度功能,權利行使便無法與他人或社會的福祉相協(xié)調;若該原則被濫用,則會危及私權保護的基本精神。〔47〕權利濫用的一個重要客觀要件是,權利之行使造成權利人所獲利益與他人所受損失嚴重失衡?!?8〕債權人行使代位解除保險合同權時同樣應當受到該原則的限制。實踐中,法院應當嚴格審查權利行使的合法性、正當性和必要性,衡量債權人“所獲利益”與利害關系人“所受損失”,具體可以參照如下幾個要素:①債權金額與保單現金價值凈額;②債權金額與約定保險金數額;③債權金額與未付的未來保險費數額;④保險金給付條件是否已經滿足或者將要滿足。如果債權金額顯著低于保單現金價值、保險金、將來保險費的數額,或者在保險金給付條件已經滿足或者將要滿足的情況下執(zhí)意要求解除保險合同,當屬以損害他人為目的行使權利,構成權利濫用。

      (3)擔保權行使期間的限制

      質權人代位解除合同的權利乃是為質權之行使排除障礙,故其權利行使期間應與質權的行使期間保持一致,以防質押財產的歸屬長期處于不確定狀態(tài),保護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雖然《民法典》第419條只規(guī)定了抵押權的行使期間,對以登記方式設立的權利質權,能否參照適用本條規(guī)定,未置可否。但基于擔保物權的同質性,應當認為,質權的行使也需遵從這一規(guī)則,從而質權人代位解除合同權只能在主債權訴訟時效期間內行使,未行使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

      綜上,保單質押基于保險合同關系而發(fā)生,因法律構造上的特殊性,在質權實現方面顯著區(qū)別于其他權利質權。鑒于規(guī)定事項的特殊性,宜將保單質權的實現規(guī)則放置于保險法項下,但要受到民法典中禁止權利濫用原則以及擔保權行使期間的限制。具體條文建議為:

      投保人的債權人起訴或者申請人民法院解除保險合同,并要求以保險單的現金價值償還其債務,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人民法院應允支持,但是該保險單的財產權益屬于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生活所必需的除外。

      人民法院在收到債權人起訴或者申請后,應當及時通知被保險人和受益人。被保險人或受益人在收到通知后三十日內向債權人支付相當于保險單現金價值金額的,對于債權人的請求,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3.質權人收取權規(guī)則

      在我國,動產質權的實現方式包括折價、拍賣與變賣。《民法典》第446條規(guī)定,權利質權除適用本節(jié)規(guī)定外,適用動產質權的有關規(guī)定。但保單質押作為金錢債權質押具有特殊性,在質權實現方式上不能完全套用。保單質押作為一種非占有型擔保物權,不具有直接支配性,僅具有價值支配性,因此應當為權利實現提供法定性保障。有必要借鑒比較法經驗,賦予質權人收取權,即質權人可以向債務人直接請求給付,從而發(fā)揮債權質押的特長,亦能實現與代位解除保險合同后在程序上相銜接的效果。

      在此,還需區(qū)分主債務到期前的給付和到期后的給付。主債務到期前的給付以投保人行使任意解除權為例,在保單設質期間,投保人解除保險合同使得保單現金價值請求權轉為到期債權,若所擔保的債務未屆清償期,到期債權該如何處理,不同國家立法例略有不同。德國法上采取共同給付模式,此時債務人只能向出質人和債權人共同履行給付,出質人和債權人中的任何一人可以請求向二者共同履行給付。在共同給付模式下,質權人和債權人相互有義務進行協(xié)助,使其收取的金額在不侵害質權人的利益而可行的限度內,以生息方式投資。質權人或債權人也可以不請求給付,而請求為二者的利益而提存?zhèn)臉说奈??;蛘?,債的標的物不適合提存的,請求把它交給法院所選任的保管人。瑞士法和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類似,采取擇一給付模式,但債務人向出質人或質權人一方為清償時,應得他方之同意。他方不同意的,債務人應提存其為清償之給付物。而在日本法上,只規(guī)定了質權人可以使債務人提存其清償金額。〔49〕

      總體而言,以上立法例均允許將到期債權提存,待主債務到期后再行處置,也實現了質權人對債務人的給付控制的效果,以發(fā)揮質權的擔保功能,只不過在處理方式上略有不同。在立法選擇上,我國可以將德國法模式和瑞士法、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采行的模式設置成“或”的形式,由債務人結合自身經濟利益、節(jié)約成本的角度作出選擇。當主債務清償期屆至后,發(fā)生到期后的給付,此時債務人應當向質權人履行,質押標的是金錢債權的,質權人可以在所擔保的主債權額度內收取債權,質權人的債權視為已由債權人清償。

      有鑒于我國債權質押體系中,質權人收取權規(guī)則整體缺失,未來應在民法典體系下針對普通債權質權的實現制定統(tǒng)一規(guī)則,具體條文建議為:

      以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可以質押的普通債權出質的,通知出質債權的債務人后,債務人應當向債權人和質權人共同履行,或經一方同意后向另一方履行,債權人或質權人可以請求債務人將履行標的提存。

      發(fā)生法律規(guī)定或者當事人約定實現質權的情形,債務人應當向質權人履行,給付金錢的,質權人可以在所擔保債權的數額范圍內收取,質權人的債權視為已由債權人清償。

      四、結 語

      本文對于保單質押的規(guī)范探討主要基于如下幾點價值考量:(1)理論價值。保單質押的理論爭議由來已久,其法律性質、公示方法、質權實現等基礎問題一直沒有在學界達成廣泛的一致,只有建構起科學、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才能統(tǒng)一理論和標準,對立法工作有所裨益。(2)立法價值。雖然在法律層面上,保單質押沒有被細致、明確地規(guī)定,但卻在保險業(yè)和金融市場上廣泛運用,這一擔保習慣亟待立法進行確認,以提供更為周全的保護。(3)實踐價值。保單質押已在商業(yè)實踐中形成了一套交易模式,但仍然糾紛多發(fā),限制了保單質押融資擔保功能的發(fā)揮。若想經得起司法實務的檢驗,必須以此為基礎,在民法典和保險法體系下彌補保單質押規(guī)則的缺失,方能突破未來發(fā)展之桎梏。

      立法過程從本質上講,是從實際的社會生活秩序中概括出行為規(guī)范的過程,而不是創(chuàng)造和發(fā)明規(guī)范?!?0〕實踐中催生了符合權利質押原理的保單質押,立法也已經確認了其合法性,只待條件成熟時完整融入我國法律體系中。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民法典頒布實施,并不意味著一勞永逸地解決了我國民事領域中所存在的全部法律問題?!?1〕堅持立法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才是立法工作取得突破的根本之道。

      注釋:

      〔1〕這些文件包括:《中國人民銀行關于人壽保險中保單質押貸款問題的批復》(銀復[1998]194號)、《關于壽險保單質押貸款業(yè)務有關問題的復函》(保監(jiān)廳函〔2008〕66號)、《關于加強保險公司與商業(yè)銀行保單質押貸款業(yè)務合作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保監(jiān)壽險〔2011〕1312號)、《保險資金運用管理辦法》(保監(jiān)會令〔2018〕1號)等。

      〔2〕根據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太平保險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國太平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新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五家上市險企2020年度的年度報告、信息披露報告,保戶質押貸款凈增加額分別達到了258.58億、219.47億、62.52億、52.29億和25.84億,呈持續(xù)平穩(wěn)增長態(tài)勢。

      〔3〕裴洪輝:《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科學立法原則的法理基礎》,《政治與法律》2018年第10期。

      〔4〕高圣平:《民法典中擔保物權的體系重構》,《法學雜志》2015年第6期。

      〔5〕崔建遠:《物權法》第五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1年,第503-504頁。

      〔6〕〔14〕竺常贇:《〈民法典〉體系下保單質押糾紛案件的裁判路徑——基于保單現金價值質押貸款場景展開》,《法律適用》2021年第1期。

      〔7〕范健、王建文、張莉莉:《保險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年,第229頁。

      〔8〕屈茂輝:《物權法原理精要與實務指南》,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第749頁。

      〔9〕高圣平:《擔保法前沿問題與判解研究(第五卷)——最高人民法院新擔保制度司法解釋條文釋評》,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21年,第519頁。

      〔10〕陳龍吟:《賬戶質押效力論》,《北方法學》2017年第3期。

      〔11〕霍楠、夏敏:《保證金賬戶質押生效則不能成為另案執(zhí)行標的》,《人民司法》2014年第4期。

      〔12〕關于這種觀點,參見李玉泉:《保險法》第三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9年,第233頁;溫世揚:《保險法》第三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年,第189頁;杜萬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保險法司法解釋(三)理解與適用》,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6年,第652頁。

      〔13〕李峰、王全弟:《美國應收賬款擔保制度及其對我國的啟示》,《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

      〔15〕〔33〕曹士兵:《中國擔保制度與擔保方法:根據物權法修訂》,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第335、342頁。

      〔16〕劉凱湘:《論民法解釋之依據與解釋方法之運用》,《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

      〔17〕李國光:《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理解與適用》,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42頁。

      〔18〕黃昱斌:《民法典背景下保單質押的規(guī)則進路——基于保單質押公示規(guī)則的視角》,《商業(yè)研究》2020年第12期。

      〔19〕參見《德國民法典》第1274、1275條。

      〔20〕關于這種觀點,參見劉保玉:《完善我國質權制度的建議》,《現代法學》2017年第6期;陳本寒:《新類型擔保的法律定位》,《清華法學》2014年第2期。亦有學者主張,變革僵硬的物權法定原則,采取物權創(chuàng)設自由主義,參見代瑞:《金融質押擔保創(chuàng)新對傳統(tǒng)質權制度的挑戰(zhàn)和立法應對》,《北方法學》2019年第1期。

      〔21〕趙旭東:《民法典的編纂與商事立法》,《中國法學》2016年第4期。

      〔22〕程金華:《當代中國的法律實證研究》,《中國法學》2015年第6期。

      〔23〕參見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2015)滬二中民六(商)終字第479號民事判決書;吉林省白城市中級人民法院(2020)吉08民終791號民事判決書。

      〔24〕武亦文:《保單現金價值強制執(zhí)行的利益衡平路徑》,《法學》2018年第9期。

      〔25〕〔46〕李利、許崇苗:《人身保險合同財產性權益強制執(zhí)行問題研究》,《保險研究》2020年第7期。

      〔26〕付子堂、張燕:《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立場與實踐要義》,《法學》2021年第6期。

      〔27〕閔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實施好民法典的關鍵》,《光明日報》2020年7月22日。

      〔28〕溫世揚:《保險法》第三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年,第184頁。

      〔29〕江朝國:《保險法逐條釋義——第四卷人身保險》,臺北:元照出版公司,2015年,第585頁。

      〔30〕〔35〕陳本寒:《我國〈物權法〉上權利質權公示方法之檢討》,《法學》2014年第8期。

      〔31〕參見《德國民法典》第1280條、《法國民法典》第2075條和《意大利民法典》第2800條。

      〔32〕參見《瑞士民法典》第900條、《日本民法典》第364條和我國臺灣“民法”第907條。

      〔34〕李宇:《民法典中債權讓與和債權質押規(guī)范的統(tǒng)合》,《法學研究》2019年第1期。

      〔36〕高圣平:《擔保法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547頁。

      〔37〕龍?。骸睹穹ǖ湮餀嗑幹凶屌c擔保制度的進路》,《法學》2019年第1期。

      〔38〕劉家安:《物權法論》第二版,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58頁。

      〔39〕朱志強:《商業(yè)銀行保單質押貸款風險防范》,《中國保險》2010年第1期。

      〔40〕陳本寒:《再論權利質權客體范圍的確定》,《法學》2016年第7期。

      〔41〕岳衛(wèi):《日本〈保險法〉的立法原則及對我國的借鑒意義》,《當代法學》2009年第4期。

      〔42〕韓世遠:《債權人代位權的解釋論問題》,《法律適用》2021年第1期。

      〔43〕通說認為,在保險事故發(fā)生前,若投保人和被保險人未聲明放棄受益人變更權,受益人享有的權益僅為事實上的期待。反之,若投保人和被保險人聲明放棄,此時的受益權在性質上為期待權。在保險事故發(fā)生后,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均不再享有變更受益人的權利,此時的受益人享有的受益權轉化為既得權。

      〔44〕岳衛(wèi):《人壽保險合同現金價值返還請求權的強制執(zhí)行》,《當代法學》2015年第1期。

      〔45〕張力毅:《論我國銀行保單質押面臨的理論困境與實踐難題——兼議銀行法律風險的防范》,《上海金融》2015年第5期。

      〔47〕彭誠信:《論禁止權利濫用原則的法律適用》,《中國法學》2018年第3期。

      〔48〕李敏:《我國民法上的禁止權利濫用規(guī)范——兼評〈民法總則〉第132條》,《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8年第5期。

      〔49〕參見《德國民法典》第1281、1288條,《瑞士民法典》第906條,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第905、907條和《日本民法典》第367條。

      〔50〕陳林林:《法律的社會科學研究》,《光明日報》2010年11月9日。

      〔51〕習近平:《充分認識頒布實施民法典重大意義 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權益》,《新長征(黨建版)》2021年第2期。

      猜你喜歡
      質權保險合同保單
      人身險保單貼現制度本土化法律問題研究
      上海保險(2023年11期)2023-12-15 07:55:26
      消費者要的是保單貼現而不是保單轉換
      指示交付問題研究
      法制博覽(2020年25期)2020-11-29 16:07:42
      論質權人怠于行使質權的賠償責任
      利他保險合同解除中的介入權研究——檢討《保險法司法解釋三》第17條之但書條款
      法大研究生(2019年2期)2019-11-16 00:40:02
      再保險合同的法律性質之初探
      長江叢刊(2019年12期)2019-06-06 07:27:20
      有利解釋規(guī)則在保險合同中的適用
      法律方法(2017年2期)2017-04-18 09:00:27
      保險合同解除權制度之探討
      市場周刊(2017年1期)2017-02-28 14:13:41
      韓國權利質權:以現行法與修正案的討論為中心
      論質權的留置效力——兼論質權的效力體系
      潢川县| 西和县| 浙江省| 丹江口市| 台安县| 海安县| 沛县| 分宜县| 蒙阴县| 墨玉县| 东乡县| 白朗县| 兰溪市| 东海县| 彰化县| 台中县| 康马县| 阿克陶县| 崇文区| 句容市| 黑龙江省| 广德县| 新田县| 黄石市| 阿鲁科尔沁旗| 乐亭县| 合肥市| 恩平市| 开化县| 外汇| 霸州市| 株洲县| 那曲县| 龙陵县| 铁岭市| 商河县| 望谟县| 舞阳县| 南京市| 万宁市| 新巴尔虎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