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秋琴,余艷
惠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手足外科,廣東惠州516001
糖尿病為目前臨床中最常見慢性代謝性疾病之一,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習慣改善及飲食結構改變,糖尿病發(fā)病率顯著升高,為危及人們健康公共衛(wèi)生問題[1]。隨著血糖水平升高,能對機體血管、神經、腎臟、視網膜等造成損傷,表現(xiàn)為全身性相關并發(fā)癥,為導致糖尿病患者死亡重要原因。研究指出,糖尿病并發(fā)癥為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危及患者健康重要因素[2]。糖尿病足為糖尿病患者常見并發(fā)癥之一,表現(xiàn)為下肢感覺障礙、皮膚破潰等,對患者生活、健康、工作造成嚴重影響。根據(jù)現(xiàn)代醫(yī)學理念,糖尿病為不可根治疾病,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對幫助患者提高血糖控制、足部干預,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有重要價值[3]。隨著互聯(lián)網在醫(yī)學中應用,現(xiàn)代護理突破傳統(tǒng)護理模式,基于微信平臺實施護理干預,能快捷傳遞科學護理信息,在慢性疾病患者長期實施延續(xù)性護理有突出優(yōu)勢。為探究微信平臺延續(xù)性護理在糖尿病足患者中自我管理行為應用效果,便利選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該院診治糖尿病足患者58例實施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得到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便利選取該院診治糖尿病足患者58例實施研究。納入標準:①根據(jù)患者臨床表現(xiàn)、體征,結合體格檢查、實驗室檢驗,明確診斷為糖尿病足;②患者年齡18~75歲;③患者自身能接受微信知識,能在微信上學習護理相關知識;④向患者講解該次干預措施和研究方法,獲得患者同意。排除標準:①文化程度低,不能配合完成護理干預患者;②認知功能障礙、精神疾病、癡呆患者;③合并其他嚴重疾病,如惡性腫瘤、心腦血管不良事件、肝腎功能嚴重障礙。用隨機分組表法分為基礎組(常規(guī)隨訪護理,29例)和干預組(微信平臺延續(xù)性護理干預,29例),兩組患者男/女、年齡、糖尿病病程及文化程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對比
基礎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隨訪,患者入院后進行健康宣教,講解糖尿病、糖尿病足相關知識,患者在出院后進行電話隨訪,指導患者飲食、運動、用藥、監(jiān)測血糖等。干預組患者基于微信平臺實施延續(xù)性護理干預:①成立微信平臺延續(xù)性護理干預小組:首先申請微信公眾號,建立病友微信群,以內分泌科護理人員組間護理小組。護理小組搜集糖尿病和糖尿病足相關知識,通過微信群、微信公眾號和患者進行雙向溝通,專業(yè)提供糖尿病和糖尿病足相關知識。②引領患者及其家屬加入微信群和關注公眾號,將加入患者做好備注,包括姓名、年齡、糖尿病病史、糖尿病足病變情況、用藥情況等,根據(jù)患者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足病變嚴重程度進行微信分組,便于針對性管理和推送消息。③微信公眾號每周發(fā)送糖尿病和糖尿病足管理相關知識,所有知識均以通俗易懂文字、圖片描述,具有較強可讀性,控制字數(shù)在300以內,確保患者能正確理解。每天在微信群中發(fā)送糖尿病和糖尿病足相關知識,包括糖尿病、糖尿病足定義,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指標意義,糖尿病藥物治療、飲食治療、運動治療重要性,治療過程中可能產生不良反應和并發(fā)癥,對低血糖、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糖尿病高滲性昏迷等癥狀、體征進行重點介紹,告知口服降糖藥物、胰島素用藥注意事項,告知糖尿病足護理和管理方法、措施等。
①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干預前、干預6個月,抽取患者肘部空腹靜脈血,送檢驗科,檢測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②自我管理行為:干預6個月后,采用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2-DSCS),對患者用藥(15分)、運動(20分)、飲食(30分)、測量血糖(20分)、足部護理(25分)進行評定,評分越高表示自我管理行為越好[4]。
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獲得研究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及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6個月,相對干預前,兩組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顯著下降,但干預組下降程度更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對比(±s)
注:*與干預前比較,P<0.05
?
干預組組用藥、運動、飲食、測量血糖及足部護理評分顯著高于基礎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評分對比[(±s),分]
表3 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評分對比[(±s),分]
?
糖尿病足為糖尿病患者常見、嚴重并發(fā)癥之一,為機體高血糖水平影響下肢微循環(huán)、神經等引起,患者表現(xiàn)為肢體感覺功能障礙、皮膚破損等,部分患者合并有嚴重、難以控制感染,嚴重者導致截肢[5]。長期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穩(wěn)定,提高患者足部護理,對延緩患者疾病發(fā)生、發(fā)展,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有重要價值。延續(xù)性護理為臨床中管理慢性疾病新型護理措施,患者居家能享受持續(xù)性、科學性護理照護,以協(xié)助對患者疾病進行長期、有效管理[6-7]。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快速發(fā)展,基于互聯(lián)網信息傳遞更快、更準確、更生動,微信為日常生活中常用聊天軟件,具有發(fā)送文字、語音、圖片、視頻等功能,并能提供互動和交流平臺,以微信為平臺實施延續(xù)性護理干預,相對傳統(tǒng)護理隨訪,能提高護理效率,減減輕護理人員及患者隨訪負擔。
該研究在糖尿病足患者中基于微信平臺實施延續(xù)性護理干預,兩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6個月,干預組空腹血糖(6.2±1.1)mmol/L、糖化血紅蛋白(6.0±0.8)%低于基礎組的(7.0±1.8)mmol/L、(6.7±1.0)%,顯著提高患者血糖控制效果(P<0.05)。干預組用藥(13.5±1.6)分、運動(17.6±1.8)分、飲食(25.5±2.1)分、測量血糖(17.4±1.1)分及足部護理評分(22.7±1.3)分顯著高于基礎組的(11.5±1.4)分、(14.1±1.5)分、(21.6±2.0)分、(15.2±1.8)分、(20.8±1.8)分,顯著提高糖尿病足患者自我管理行為水平(P<0.05)。這與張晶晶[9]的研究結果:干預12個月,干預組空腹血糖(7.07±0.91)mmol/L、糖化血紅蛋白(8.14±1.19)%低于基礎組的(10.15±1.96)mmol/L、(10.21±1.57)%的結果相近,具有臨床意義。
微信平臺上建立微信群、公眾號,將納入研究患者全部納入關注公眾號和微信群中,每天在微信群中發(fā)送糖尿病相關知識,在微信公眾號上推送糖尿病相關科普文章,確?;颊呙疵刻炀芙邮芴悄虿∠嚓P知識,協(xié)助提高患者對糖尿病認知度,進而提高血糖控制效果。有學者在糖尿病患者中采取微信平臺實施持續(xù)性干預,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穩(wěn)定[8]。研究指出[10],糖尿病足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為影響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影響患者生活質量關鍵影響因素。微信平臺每天向患者傳輸糖尿病和糖尿病足相關知識,對持續(xù)性提高糖尿病足患者自護能力,提高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均有重要價值。
綜上所述,微信平臺延續(xù)性護理在糖尿病足患者中應用,能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行為,提高血糖控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