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國家、國民與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三重意涵
      ——基于關系實在論視角的分析

      2021-04-17 07:54:10吳映雪
      關鍵詞:國民邊界共同體

      吳映雪,趙 超

      (中共重慶市委黨校,重慶 400041)

      中華民族作為“民族”的衍生概念,是理解近代中國歷史進程和未來國家發(fā)展的核心概念。在本體論意義上,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客觀實體的地位不容質疑,經過幾千年的發(fā)展,中華民族已成為具有強大凝聚力的共同體。但在認識論意義上,“中華民族”一詞在進入20世紀之后才逐漸流行開來也是不爭的事實,中華民族概念所指稱的對象應當如何準確理解,是近代以來持續(xù)爭論的焦點話題。有學者認為,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突出自然屬性的民族共同體,因而側重從國內民族關系的角度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孜孜不倦地尋找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客觀基礎[1],其背后隱含的是原生論的理論依據(jù)。另有學者主張從國家的角度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認為中華民族是在民族主義思潮作用下國家建構的產物,具有突出的政治內涵和國家屬性[2],因而往往忽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族裔基礎和歷史根源,背后隱含的是建構論的理論依據(jù)。正如有學者總結的,“民族學側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構成要素與發(fā)展敘事,政治學側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屬性與國民性建構”[3]。不同的研究進路為厘清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涵提供了厚實基礎,但偏執(zhí)一端容易遮蔽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豐富內涵。因此,本文從關系實在論的新視角重審中華民族共同體,揭示其豐富內涵。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的復雜性

      自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提出“積極培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后,中華民族共同體一詞成為實務界和學術界關注的熱點,相關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然而,學界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還存在分歧。有學者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包含命運共同體、文化共同體、經濟共同體和政治共同體多個維度[4];有學者只是強調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屬性,認為它是取得國家形式的政治共同體[5];還有學者系統(tǒng)總結了當前學術界對中華民族概念的狹隘化、混亂化、他者化和虛無化四種錯誤傾向[6]。過多的分歧不利于凝聚共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分歧產生的原因既與主觀上不同研究者的認知水平和理論差異有關,也與客觀上中華民族共同體本體的復雜性緊密相關。我們不妨先從認識論的角度展現(xiàn)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的復雜性。

      1.政治話語中“中華民族”語義的復雜性。當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民族工作的主線,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是全民共識,與此同時,“中華民族精神”“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華民族凝聚力”“中華民族認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等政治話語也發(fā)揮著凝心聚力的功能。在黨和國家的政治話語中,“中華民族”既可以用在國內民族關系、民族-國家關系、國民-國家關系中,也可以用在國際關系的語境中。在不同的語境下中華民族概念內涵是復雜多變的,其中的含義并不完全相同。如果我們僅僅從國家或者民族的單一視角來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無疑會遮蔽其豐富內涵,也會造成理解上的困難。比如用“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的話語強調一個中國原則下的國家主權完整性,表達國家領土整體與局部的關系以及兩岸的歷史關聯(lián),對此用56個民族與中華民族的“民族共同體”敘事框架顯然難以準確理解。政治話語中“中華民族”語義的復雜性,促使人們不得不進一步思考作為衍生概念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涵是什么。

      2.學術研究中“中華民族”概念的爭議性。自梁啟超使用“中華民族”這一概念以來,其逐漸成為中國人身份認同的符號和稱謂,也是推動近代中國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的關鍵概念,無疑是理解近代中國歷史進程的一把關鍵鑰匙。但圍繞中華民族的名與實、內涵與外延、單一體與復合體、結構與功能、歷史與現(xiàn)實等問題的爭論持續(xù)不斷。造成爭論的一個原因在于,中華民族作為“民族”的衍生詞和下位詞,其受到中文“民族”復雜內涵的影響。中文民族一詞雖然在中國的古籍中早已出現(xiàn),但現(xiàn)代意義上的民族概念是一個舶來品,民族概念的多義性、復雜性和混亂性學界已經討論得很多,這個詞的復雜程度和引起的爭議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中文民族一詞混雜了英文nation,nationality,race,ethnic group,ethnicity以及peoplehood等諸多單詞的意義,包含種族、少數(shù)民族、國民、國族、國家等多個含義。不同主體理解和使用的民族概念有差別,這種差別無疑會“影響”到對中華民族的理解,這體現(xiàn)的是民族概念體系的復雜性以及跨語際傳播造成的差異。學術研究中的這種爭議性和歧義性不可避免也會影響到人們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準確理解。

      3.“nation”概念的多義性。學界不管從什么角度來界定中華民族,其爭論性都難以避免,但將中華民族翻譯為“Chinese nation”不難達成共識,官方文本如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中華民族”的英文翻譯對應的就是這一詞匯。也就是說,中華民族中的“民族”與英文對應的應是“nation”,二者含義最為接近。因此,對中華民族的理解需要結合“nation”概念內涵的變遷來加以審視。實際上,nation一詞的語義本身也是比較復雜的,其內涵并非一成不變。nation的詞源為natio、nations,意為“被生出”“種屬”“族部”,所以nation的原初意義指的是基于血緣關系而形成的共同體。到了法國大革命時期,隨著現(xiàn)代共和政體和公民意識崛起后,nation指的是不分等級團結起來與君主對抗的人民集合體,具有“國民”的意涵。從法國大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歐洲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常常將nation指稱享有主權的民族國家,nation與state同義[7]。也就是說,歐洲的“nation”概念大致經歷了從歷史文化共同體的“族類”到公民身份為基礎的“國民”,再到“國家”的發(fā)展歷程。如此可見,作為現(xiàn)代民族概念和民族主義思潮“原發(fā)地”的歐洲,其nation概念內涵經歷了漫長的歷史變遷,不同時期的內涵有所區(qū)別,且不同含義之間并非簡單的前后取代關系,而是交織在一起。

      其實,早在清末西學東漸初期,人們就發(fā)現(xiàn)nation語義的復雜性。1866年前后出版的《英華字典》將nation翻譯為“民”“國”“邦”“邦國”,而現(xiàn)在的許多英漢字典中nation依然有“民族”“國家”“國民”等譯詞。1924年,孫中山在《民族主義》的演講中指出nation具有民族和國家的語義:“英文中‘民族’的名詞是哪遜(nation——引者),哪遜這個字有兩種解釋:一是民族,一是國家?!盵8]1936年,潘光旦進一步揭示nation的國族語義:“‘國家’容易和‘民族’相混,例如西文的nation一字便有人譯作國家,民族,或國族?!盵9]1942年,芮逸夫發(fā)現(xiàn)孫中山所使用的民族、國族、國家含義基本相同,都對應英文的nation[10]。nation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語境凸顯不同的語義,因而在傳入中國的跨語際傳播過程中,不同學者有可能只關注到其中的一種語義,學界梳理其內涵時自然存在不同的理解。

      二、關系實在論:重審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論基礎

      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的爭議性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過根本的原因是作為概念指稱對象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本身是復雜的。中華民族作為幾千年歷史進程中形成的人們共同體,從歷時性的角度來說,中華民族共同體一直處于變動之中,不同歷史時期的規(guī)模、邊界、凝聚力等是不同的;從共時性的角度來說,全球化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成員分散在世界各地,既有新成員的加入也有舊成員的分離,而且單個成員也會同時具備多種共同體身份。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復雜性和流動性無疑增加了人們對其準確認知的難度。不同理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和解釋是有所區(qū)別的,其中以客觀實體論和主觀實體論為典型。在與客觀實體論和主觀實體論對話的基礎上,本文從關系實在論的視角重審中華民族共同體。

      1.關系實在論視角的民族觀。在客觀實體論者看來,實體先于主觀意識而存在,是獨立于主觀意識和符號系統(tǒng)的一種純粹自主的、給定的實在,因而將社會現(xiàn)象視為和自然現(xiàn)象類似的“物理性”實體[11]。這種觀點以原生論者為典型,他們往往從靜態(tài)的視角將民族視為具有內生的、給定的特質,強調民族的客觀屬性,甚至從生物學(遺傳學)的角度尋找民族作為實體的客觀標準??陀^實體論強調民族具有不變的基本內核以及民族間差別的天然性和客觀性,試圖為人們認知民族提供客觀的符號和標識,但忽略了民族的主觀屬性以及他者對自我的塑造作用。在客觀實體論的視野里,中華民族是一個穩(wěn)定不變而獨立自存的共同體,中華民族是給定的、內生的、自在自為的客觀實體。主觀實體論則否認民族的內生性和客觀性,強調民族的社會建構性,認為民族是民族主義塑造的觀念性實體。其中以安德森的“民族是一個想象的共同體”和霍布斯鮑姆的“民族主義創(chuàng)造了民族”的觀點為典型代表,主觀實體論無疑放大了民族的主觀屬性。在主觀實體論者的視野里,中華民族是近代民族主義思潮影響下國家建構的產物,強調中華民族的現(xiàn)代性和建構性。不難發(fā)現(xiàn),客觀實體論容易陷入夸大民族客觀屬性的困境,而主觀實體論經常陷入民族主義與民族誰先誰后或者誰決定誰的爭論之中。

      實際上,實體并不是堅不可摧、牢不可破的封閉性單元,而是開放性的體系。從社會關系角度來說,不管是階級、民族、國家、家族、宗教團體、職業(yè)群體等共同體實際上都是依據(jù)不同的標準和目的進行群體劃分的結果,它們的邊界并不是清晰可見,而是相互重疊不易區(qū)分的。為什么原生論的民族觀總是爭論不斷,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民族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某個民族與其他民族、民族與其他群體的邊界并不是清晰可見和穩(wěn)定不變的。實體總是處在特定的關系網絡之中,其內核在很大程度上被所處的關系結構塑造。因此,對民族的界定和認識不應停留在內生視角,還需要將民族置于自我與他者的關系網絡中,將民族視為動態(tài)進程中被關系所建構、制約的實體,是在流動的自我與他者的關系結構中生成和變動的[12],因而對民族的界定離不開對“民族他者”的界定。

      巴斯主編的《族群與族群邊界》一書提出了民族的邊界論,這一理論看重民族自我的邊緣,關注民族的外生因素,強調民族自我與他者的互動。王明珂的《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一書受到這種邊界論的影響,從歷史上變化的華夏邊緣來分析和界定“誰是中國人”。杜贊奇對先驗的、原始的身份認同提出質疑,主張將自我置于與他者的互動網絡中進行理解,“自我不是原初的或單一的建構,而是在許多變化的、常常相互沖突的表述網絡中構建的”[13]。杜贊奇鑒于民族觀的多樣性和身份認同的不確定性,主張民族“自我”是一種關系性的實體,在任何時候都是相對于他者而定義的,將民族看作相對性的身份。王軍在吸收邊界論的基礎上提出關系實在論的民族觀,認為民族是在流動的自我與他者的關系網絡中塑造生成并不斷變化的,民族“自我”是過程性、動態(tài)性與穩(wěn)定性的綜合體[14]。在關系實在論的視野中,作為實體的民族不是不存在,只是民族實體被關系化了。關系實在論既避免了客觀實體論對主觀屬性以及他者對民族的塑造作用的忽視,也能克服主觀實體論放大主觀屬性的“解構主義”色彩。簡而言之,關系實在論的民族觀立足于主體間關系來理解民族,強調他者對自我的建構和塑造,將自我與他者的主體間關系確立為民族的核心尺度和根據(jù)。

      2.關系實在論視角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本文借助關系實在論的民族觀來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強調他者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多重建構。正如費孝通所言:“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xiàn)的,但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幾千年的歷史過程所形成的?!盵15]中華民族自覺的關鍵變量就是西方列強這個絕對化他者的出現(xiàn),西方列強的外力入侵為中國境內的人群提供了凝聚為一個共同體的邊界和壓力,中華民族借助“他者”這一鏡像實現(xiàn)自我覺醒。梁啟超可謂這方面的時代先驅,他很早就關注到他者在塑造中華民族共同體中的重要作用:“何謂民族意識?謂對他而自覺為我,‘彼,日本人;我,中國人?!灿鲆凰宥⒖逃小抑袊恕^念浮于腦際者,此人即中華民族之一員也?!盵16]梁啟超的觀點與關系實在論所強調他者的重要性如出一轍,不同的他者可以塑造出不同面向的自我。

      如果將中華民族共同體視為一成不變的、封閉的、自在自為的客觀實體,就忽視了他者對中華民族的建構。從歷時性的角度看,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里,中華民族經過不斷的分化與融合,經歷一次次排斥和吸納特定人群后,直到近代國家疆域固定后才形成邊界相對穩(wěn)固的共同體。民族成員明確意識到中華民族是一個共同體是在中華民族概念產生之后。中華民族概念之所以產生,與近代以來中國面臨亡國滅種危機以及西方民族主義思潮的傳入密切相關。清末,中國與西方民族國家的碰撞以及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得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領土邊界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在與西方國家競爭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我們”不同于他們的共同體意識??梢?,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自覺是外部他者刺激和影響的產物。

      值得注意的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他者”實際上是多元的,從外部來說主要包括其他國家、民族,從內部來說包括階級共同體、家族共同體、地域共同體、族裔共同體等。在不同的語境面對不同的他者,中華民族共同體凸顯不同的屬性。比如,“中華民族獨立”“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類語境下,中華民族的語義偏向于國家,是針對外部他者的自我具有獨立主權的政治組織和政治制度;“十四億人口的中華民族”“兩岸同屬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兒女”這類語境下,中華民族的語義偏向于國民;“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華民族多元一體”這類語境下,中華民族的語義偏向于民族。

      三、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三重意涵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涵和外延為什么容易引起爭議,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中華民族在不同的語境下面對不同的他者體現(xiàn)出不同的屬性和維度?;诖耍P者主張從國家、國民與民族三個維度來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剖析不同語境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具體意涵。

      1.領土和主權邊界框定的國家共同體。任何一個共同體都不可能無限延伸,而是具有特定的邊界,邊界之外則是其他共同體。一個民族無論規(guī)模有多大,其范圍都是有限的,國族身份止于領土邊界。安德森明確指出民族的有限性和主權性,他認為民族“是一種想象的政治共同體——并且,它是被想象為本質上有限的(limited),同時也享有主權的共同體”[17]。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莫能外,其邊界以中國的領土邊界和主權邊界為基礎,此為國家定義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尺度范圍。離開國家談論中華民族共同體,既不可能全面理解其豐富內涵,也難以準確把握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大意義。中華民族只有在一個確定的地理空間中才能獲得發(fā)展立足的條件,從這個角度來說,中華民族首先是具有排他性的領土共同體。疆域和主權是討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現(xiàn)代政治前提,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礎和政治保障,中華民族共同體以國家主權為核心凝聚而成。因此,界定中華民族共同體必須首先面對既成的、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給定的客觀處境[18]。在法理層面,中國國家主權的承載者只能是中華民族,而不是國外的其他民族,這體現(xiàn)對外部他者的排斥性。中華民族共同體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具有自身獨特的演進邏輯,但又深受現(xiàn)代世界體系的影響,尤其在領土和主權維度上深受外部他者的影響。也就是說,中華民族共同體首先是基于領土型國家的大空間尺度來定義的政治概念,是有確定領土邊界和主權邊界的國家共同體。

      現(xiàn)代國家是在特定領土范圍內具有獨立主權以組織國民的政治共同體,在組成現(xiàn)代國家的要素中,“人”無疑是關鍵性的要素,國家認同的概念正是基于人的維度建構起來的。一國之中人的集合體實際上就是國家意義上的民族,所以說國家是民族的載體,民族是國家的人格表征。民族是生命體,國家是組織者,二者相互塑造。只不過國家側重領土、主權和政府等因素,民族側重人的因素。在當代中國的語境中,中華民族共同體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格表征和生命體。不過,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這種對應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近代與西方列強等“外部他者”競爭的過程中逐步確立的。換言之,作為一個有自覺意識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在西方列強這個外部他者施加的巨大壓力下,為了構建獨立自主的民族國家才確立的。清末,面對帝國主義帶來的亡國滅種的危機,有識之士逐漸意識到唯有建立具有超強凝聚力的民族國家才能在激烈的國家競爭中勝出。民族國家構建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創(chuàng)造”新的政治身份以凝聚國家力量,“中華民族”契合了這一需要。因此,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fā)展與中國的現(xiàn)代國家建構緊密關聯(lián)。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處于自在狀態(tài),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華民族長期生活在相對封閉的地理空間之中,缺乏絕對化的他者。近代以前,中國沒有固定不變的地理邊界,疆域隨王朝興衰而變遷?!疤煜隆辈⒎且粋€可以用準確的地圖和丈量工具加以厘定的空間概念,邊界是相對模糊和主觀的。古代中國“有邊陲而無邊界”,國家疆域游移不定。邊界的模糊和疆域的變動也就難以產生穩(wěn)固的共同體意識。近代以后,西方國家創(chuàng)設以民族國家為首要認同對象的政治制度,使其國家力量得以高度聚合,而天下體系缺乏將國家成員凝聚成為整體人格的有效機制,導致近代中國在與西方殖民主義者的競爭中處于劣勢。在被迫一次次與西方列強簽訂的條約中,中國的國家邊界逐漸固定下來,可以說,近代中國的國界變動與堪定主要體現(xiàn)在作為戰(zhàn)爭產物的條約中。近代中國疆域的基礎是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奠定的,但國家確定的邊界主要源自一系列國際條約的明確規(guī)定。這使中國的領土具有了明確的分界線,并且受到國際法的保護,區(qū)別于傳統(tǒng)國家變動性的“疆域”。伴隨民族國家時代邊界的清晰化和固定化,領土之上結成的人群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邊界也隨之確定。邊界確定后,對外排斥與對內親和構成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的兩個方向相反的力量。近代中國,對外主要是反對外部帝國主義的壓迫,求得國家獨立,爭取與列強平等的地位,重構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對內主要是重新組織社會,重點是在打破傳統(tǒng)的宗族結構、階級關系、族群關系,即革新社會關系。

      2.整合多重社會關系的國民共同體。國民語義的中華民族側重國民共同體的含義,這個語義下的中華民族與中國人同義。“國民”是現(xiàn)代國家最基本的公民身份,是個體多重身份中的一種,個體主觀上對何種身份更具有認同感是變動的,隨著環(huán)境、認知、利益關系等的變化而變化。近代中國塑造國民意識的核心是將民眾從一盤散沙的社會結構中整合為具有強大凝聚力的共同體。在西方列強這一“他者”強行闖入后,人們不禁要問“他們是誰”“我們是誰”,開始反思自我的身份。如何將民眾長久以來對家族、宗族、階級、地域的認同,轉移到代表國家的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便成為一項關乎近代中國生死存亡的時代課題。從這個意義講,中華民族共同體就是超越家族、宗族、階級、地域等共同體,鍛造同質化的國民身份,徹底將民眾從傳統(tǒng)的政治、社會組織與倫理規(guī)范的藩籬中解放出來,將其直接納入國民這個更大的共同體之中。身份認同的多重性和優(yōu)先順序原本是個體自然選擇的結果,難以進行孰優(yōu)孰劣的價值判斷,但在外部壓力高度緊張的特殊時期,身份認同排序成為關乎國家存亡的重大現(xiàn)實問題。

      超越宗族這個“他者”以塑造同質化的國民身份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對內的第一個面向。對于農耕時代的傳統(tǒng)中國來說,人們對基于血緣關系凝結而成的家族、宗族等共同體的認同感很強,這種血緣認同在相對封閉的地理環(huán)境中契合家國一體的需要,構建了相對有效的社會秩序。然而,在具有競爭性和排斥性的民族家國體系沖擊下,家族認同難以有效聚合國民,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孫中山感嘆當時的中國人只有家族意識沒有國族意識,社會宛如一盤散沙。1903年,有人認為家族主義是導致中國人缺乏國家意識的根源,因而提出“欲革政治命,先革家族命”[19]。這種思想對后來新文化運動對家的批判有直接影響,使以血緣為紐帶結成的共同體轉向以個人為本位、建立在契約關系之上的國民共同體,重新安放了個人在國家的位置。

      作為國民共同體的中華民族,第二個面向是反對臣民這個“他者”。國民是現(xiàn)代國家的主體和基本組成單元,是建基在民主、權利、法治框架下的人格主體,構成現(xiàn)代民主政治的基礎。梁啟超將國民視為國家的主體:“國民者,以國為人民公產之稱也。國者,積民而成,舍民之外,則無有國?!盵20]國民概念的生成建立在解構臣民的基礎之上。近代以來,中國國家建構的目標之一就是推進大眾從臣民到國民身份的轉變。國家已經不是一家之姓的私產,而是建基于主權在民的原則之上,國民取代君主而成為主權者,國家權力的合法性基礎從君權神授轉變?yōu)槿嗣裰鳈?。近代中國通過把各種具有差異性的個人抽象化為“作為主權參與者的國民”而形成同質化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成員不再是歷史上依附于君主的臣民,而是積極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國民,伴隨現(xiàn)代國家建構而獲得政治主體地位。

      作為國民共同體的中華民族,第三個面向是超越狹隘的地域共同體。在交通和通訊比較落后的時代,普通大眾生活在相對狹小的地理空間中,很難跨越生活空間的障礙生成國家層面的共同體。如何超越狹隘地域共同體,構建基于國家層面的大空間共同體是現(xiàn)代民族國家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就中國而言,一些偏狹的地域共同體意識的存在無疑會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形成了挑戰(zhàn)。比如,一些所謂的“臺獨”“港獨”分子基于被殖民的歷史經驗,發(fā)展出某種地域優(yōu)越感和價值優(yōu)越感,試圖構建具有政治意義的地域共同體身份,甚至鼓動獨立。這實際上不僅違背“一個中國”原則,而且也是被國際社會譴責的。在這樣的語境下,中華民族共同體主要是超越狹隘的地域共同體。如1990年2月27日《人民日報》從地域的角度闡述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構成——“海峽兩岸都屬于一個中華民族共同體”[21]。1990年4月7日《人民日報》社論闡述“一個中國”原則時也是從地域的角度闡述中華民族共同體:“香港同胞和內地同胞,本是同根生,同屬于一個中華民族共同體?!盵22]

      3.多元一體的民族共同體。如果說國民側重中華民族共同體是當下取得中國國籍的國民聚合體,那么民族則側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形成過程、情感紐帶與當下的民族結構。自近代中華民族一詞產生以來,其概念內涵是變動不居的,既有側重種族觀念的中華民族,也有側重文化觀念的中華民族,還有側重血緣家族觀念的中華民族,不一而足。中華民族是一個血緣性的、生物性的共同體,還是基于歷史文化特性結成的共同體,抑或純粹國民意義上的共同體,中華民族是否具有一般民族共同體的民族屬性?梁啟超最初認為中華民族是一個以漢族或漢化的民族為基礎的共同體,少數(shù)民族被選擇性地忽視,這種觀念隨后被主張種族革命的孫中山、章太炎和汪精衛(wèi)等革命派繼承。辛亥革命后,革命派逐漸放棄了狹隘的種族主義觀念,轉向更具有包容性的中華民族觀念。隨后,梁啟超開始認識到中華民族是多民族融合而成,轉而提倡“大民族主義”??箲?zhàn)時期,在日本侵略者的大舉進攻之下,顧頡剛呼吁“中華民族是一個”“在中華民族之內我們絕不該再析出什么民族”,蔣介石也基于民族同化的視角提出中華民族宗族論。民族同化基調的中華民族觀未能正確認知中華民族與各民族的關系,實質上是華夏中心主義的延續(xù)和變體,將少數(shù)民族他者化。

      1988年,費孝通提出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逐漸成為主導性的理論和話語。在民族語義下,中華民族共同體主要涉及“多元”與“一體”的關系?!爸腥A民族共同體里少數(shù)民族文明跟漢族文明之間,存在著共生性、互化性和內在的有機性,共同構成一個互動互化的動力學的系統(tǒng)?!盵23]此處主要論述中華民族共同體多元之間的關系以及多元走向一體的動力機制?!爸腥A民族的歷史,就是一部各族人民篳路藍縷、頑強奮斗的開拓史,就是一部各族人民交流交融、共建文明的創(chuàng)造史。在這一偉大進程中,超出單一民族范圍而涵蓋中國境內所有民族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得以形成?!盵24]這實際上涉及對內而言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邊界如何設定的問題,是將血緣、地緣還是文化作為邊界的問題,不同的邊界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fā)展影響是巨大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內部是由56個民族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經過長期的交往交流交融,56個民族凝聚成一個大一統(tǒng)的多民族國家[25]。這種獨特的多元一體關系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fā)展帶來活力。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結構作出了精辟總結:“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系,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里不同成員的關系?!盵26]

      情感是維系共同體不可或缺的紐帶,如滕尼斯所說的共同體特指那種憑傳統(tǒng)的自然感情而緊密聯(lián)系的交往有機體,共同體才是真正的和持久的共同生活[27]。鮑曼也指出:“共同體是一個溫馨的地方,一個溫暖而又舒適的場所。它就像一個家,在它的下面,可以遮風避雨;它又像一個壁爐,在嚴寒的日子里,靠近它,可以暖和我們的手。”[28]國民共同體側重于當下的共時性群體,缺乏歷史縱深感和延續(xù)性。因此,作為民族共同體的中華民族需要注重對共同歷史記憶的挖掘和再建構,尋找根源性的紐帶元素,強化共同體的客觀基礎?!爸腥A民族大家庭”“中華民族一家親”等話語就是通過家的隱喻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血緣紐帶。除此之外,追尋共同祖先、尋找共同的記憶等也都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必要之舉。民族共同體的歷史越是充實和豐富,就越容易撥動民族成員的心弦,提升民族的集體自信心。因此,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強化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使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起源獲得原生性的解釋,喚起民眾的情感共鳴。

      結語

      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是國家統(tǒng)一之基和民族團結之本。但不管是從政治話語中“中華民族”語義的復雜性,還是從學術研究中“中華民族”概念的爭議性以及“nation”概念的多義性來看,中華民族共同體具有復雜多變的內涵。本文借助關系實在論的民族觀來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強調他者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多重建構。從外部他者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構來說,中華民族首先是一個被國家領土和主權邊界框定的國家共同體,凸顯的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對外的排他性。領土和主權是討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現(xiàn)代政治前提,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礎和政治保障。因此,領土的完整性和主權的不可分割性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對外而言的關鍵因素。從內部他者的角度來說,中華民族是一個超越宗族、臣民、狹隘地域、階級等多重社會關系的國民共同體,因而塑造同質化的國民身份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方面。除此之外,中華民族還是一個在幾千年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由多元組成一體的民族共同體,這涉及如何處理好多元與一體的關系。因此,如何處理好內外不同他者的關系是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本維度。具體而言,對外主要涉及處理好中華民族共同體與國外民族、國家的關系,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系;對內則須處理好中華民族共同體與少數(shù)民族、地域共同體、階級共同體等的關系。

      猜你喜歡
      國民邊界共同體
      愛的共同體
      中國民藏北宋宮廷用瓷鑒賞(4)
      拓展閱讀的邊界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一直難忘
      高地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甘肅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共同體的戰(zhàn)斗
      論中立的幫助行為之可罰邊界
      國民健康 國家強盛
      桂林市| 田阳县| 郧西县| 阿坝| 德昌县| 新疆| 澄迈县| 阿克陶县| 汉沽区| 托里县| 凌海市| 安远县| 昌黎县| 大同县| 商都县| 临西县| 锡林郭勒盟| 台州市| 安庆市| 长海县| 东丽区| 随州市| 崇明县| 廊坊市| 尉犁县| 德庆县| 庆云县| 海安县| 靖州| 黄梅县| 连云港市| 南通市| 堆龙德庆县| 稻城县| 徐汇区| 崇信县| 永泰县| 阿拉尔市| 宝山区| 金乡县| 尖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