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佩芳,薛宇峰*,梁 梅,徐建軍,徐 峰
(1.廣東海洋大學海洋與氣象學院,廣東 湛江 524088;2.廣東海洋大學南海海洋氣象研究院,廣東 湛江 524088)
臺風路徑與臺風暴雨歷來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大量研究分析了臺風暴雨與垂直運動、水汽輸送、邊界層輻合和層結穩(wěn)定度的關系[1-4];也有研究表明,副熱帶高壓、西風槽和越赤道氣流等外部環(huán)境場的變化對臺風路徑轉向有影響[5];當臺風非對稱性加強時,移向轉為大風速軸方向,也易造成打轉的異常路徑[6]。這些成果加深了人們對臺風活動規(guī)律的認識,提高了臺風路徑和風雨的預報能力,但異常路徑及其成因始終是臺風預報中的難點之一。
利用0.25°×0.25°分辨率的ERA5 再分析資料,分析了熱帶氣旋“韋帕”的環(huán)流背景和物理量場特征,探討了“韋帕”路徑演變及強降水發(fā)展變化的可能原因。
1907 號臺風“韋帕”(Wipha)于7 月31 日08 時(北京時,下同)在南海中部海面生成,8 月3 日20時在越南境內消亡,給海南、廣東、廣西帶來了100~300mm 的降雨量,海南昌江、東方、廣東江門、陽江、茂名、湛江及廣西欽州局地380~468mm,最大小時雨強60~113mm。8 月1 日凌晨“韋帕”登陸海南停滯、打轉6h 后又入海北上,傍晚前后在湛江再次登陸,期間,海南中北部、廣東西南部普降暴雨到大暴雨;1 日晚至2 日,“韋帕”西行進入北部灣,強降水主要出現(xiàn)在海南和雷州半島西部、廣西南部,陽江至珠江口一帶也有分布不均的暴雨到大暴雨;2 日夜間“韋帕”登陸防城港至3 日進入越南境內減弱,強降水區(qū)主要出現(xiàn)在廣西西南沿海地區(qū),粵西沿海局地也出現(xiàn)大暴雨。
7 月31 日08 時在南海中部海面初生的“韋帕”最大風速18m·s-1,中心最低氣壓992hPa,其中心位于海南文昌東偏南約330km 的海面上,以大約20km·h-1的速度沿著西北路徑向海南靠近(圖1)。8月1 日凌晨01∶50 前后在海南文昌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9 級(23m·s-1),最低氣壓985hPa。登陸后在海南東北角停滯、打轉近6h 后,再次入海并向偏北方向移動。8 月1 日17∶40,在湛江市坡頭區(qū)沿海再次登陸,中心最大風力9 級,最低氣壓985hPa。隨后“韋帕”折向偏西方向穿越雷州半島并于1 日夜間來到北部灣海面,次日21∶20 前后在廣西防城港沿海第三次登陸,中心附近最大風力依然達到9 級,之后西南向進入越南,3 日05 時,其中心位于越南北江境內,最大風力8 級(20m·s-1),中心最低氣壓988hPa?!绊f帕”在越南境內向西南方向移動,強度逐漸減弱,3 日20 時減弱消失?!绊f帕”生命期達99h,對華南中西部沿海地區(qū)的影響超過30h;三次登陸,強度并沒有明顯地變化,一直維持熱帶風暴級別(9 級大風),并且移動速度減慢到10km·h-1以下。
圖1 1907 號臺風“韋帕”移動路徑
7 月31 日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強、位置偏北,呈帶狀分布,588dagpm 西脊點伸到113°E、30°N附近,592dagpm 線也伸向朝鮮半島南部?!绊f帕”位于副高西南側、受偏東氣流引導,沿西北路徑移動。7月31 日夜間之后,副高開始緩慢減弱東撤,轉呈方頭形態(tài);8 月1 日清晨,臺風中心基本穩(wěn)定在110°E附近,但副高西脊點逐漸東退到120°E 附近,副高與臺風漸行漸遠,致使其引導氣流變弱,“韋帕”移速變緩,以12km·h-1左右的速度緩慢移行。受副高東移和方頭狀的影響,“韋帕”先在??凇牟g打轉,6h 后轉向偏北方向移動,1 日傍晚到達湛江市區(qū)沿岸。2 日以后,副高強度、位置維持少變,08 時在副高西南側臺灣島北部形成一個氣旋性環(huán)流并緩慢加強,20 時在菲律賓西北部南海海面也出現(xiàn)一個氣旋性環(huán)流。雖然這兩個熱帶低壓氣旋環(huán)流強度不強,但都維持到3 日凌晨,與“韋帕”共同形成“雙臺風效應”,從而導致“韋帕”登陸湛江后又轉向偏西方向進入北部灣,最后在廣西防城港沿海第三次登陸。
500hPa 風場顯示,“韋帕”登陸海南文昌后,由于副高東撤,對“韋帕”引導減弱,臺風內部結構的作用就顯得更重要了。而此時恰好中心附近的風速表現(xiàn)出明顯的非對稱結構,第一、第二象限風速大于第三、第四象限風速。第二象限的東北風風力要大于第四象限中的西南風,在內力作用下,有利于臺風發(fā)生逆時針打轉,所以在文昌登陸后,臺風轉向西南方向移動。類似地,在后期登陸廣西后,呈現(xiàn)出第二象限流線密而第四象限流線疏的非對稱結構,第二象限中的東北風要大于第四象限的西南風,臺風再次發(fā)生逆時針轉向,使得“韋帕”第三次登陸廣西后轉向西南方向移動。之后,“韋帕”遠離廣西,進入越南境內逐漸減弱消失。
850hPa 風場圖上,8 月1 日02 時“韋帕”登陸海南前后,強風區(qū)主要在第一、第二象限,超過24m·s-1的最大風速集中在第二象限,東北風強盛,促使“韋帕”向西南偏轉。此后副高減弱東撤出現(xiàn)方頭形態(tài),兩廣交界、兩湖一帶出現(xiàn)負變高,有利于臺風掉頭北上,最終在海南東北部???文昌一帶形成先南下后北上的轉圈路徑;同時臺風環(huán)流整體風速稍有減弱,強風區(qū)主要出現(xiàn)在第二象限和第三象限,最大風速在22~24m·s-1之間。至2 日02 時風速繼續(xù)減小,大風范圍也縮小,強風區(qū)主要集中在第一象限,以東南偏東氣流為主,引導臺風向偏西方向移動。由于南海北部和北部灣海溫極高,7 月31 日20 時至8 月2日02 時持續(xù)維持的西南風水汽輸送帶為臺風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水汽,所以“韋帕”基本保持原有強度并于2 日21∶20 前后在廣西第三次登陸,風力開始逐漸減弱,中心附近風速趨于對稱分布。
綜合500hPa 和850hPa 分析可知,8 月1 日前“韋帕”西行登陸海南主要是受副高引導,隨后副高東退,“韋帕”受內力和不對稱結構作用而轉折向北登陸湛江。1 日晚再次西折,主要是受到臺灣島北部和菲律賓西北部南海熱帶低壓氣旋性環(huán)流與“韋帕”構成的“雙臺風效應”以及“韋帕”自身的不對稱結構兩者疊加作用的結果。
計算500hPa 與850hPa 之間的水汽通量散度之差,稱為水汽通量相對散度[7](D500-850),水汽通量相對散度越大,表明在對流層低層水汽堆積越強,越有利于水汽抬升凝結,形成的暴雨越強[8]。
31 日20 時,(0~10)×10-6g·(cm2·hPa·s)-1的水汽通量相對散度正值區(qū)幾乎覆蓋海南全島(圖略),珠三角地區(qū)D500-850也較大,降水加強,與ERA5 給出的3 小時累積降水量的變動對應一致(圖4a)。1 日02 時,廣西南部、廣東中部為弱正值區(qū),強中心在粵西南的湛江以及海南南部,8×10-6g·(cm2·hPa·s)-1的大值區(qū)域與湛江附近的暴雨落區(qū)吻合。2 日02時,廣西西南至東北、海南西北部均為D500-850正值區(qū),20~25×10-6g·(cm2·hPa·s)-1的大值中心位于廣西與廣東云浮交界處,強降水落區(qū)逐漸移入廣西;此時,廣東茂名以西至雷州半島也被正值區(qū)覆蓋,2 日雷州半島局部也出現(xiàn)大暴雨。3 日02 時,陽江沿海一帶D500-850中心值超過8×10-6g·(cm2·hPa·s)-1,對應3日陽江至茂名一帶的暴雨。此后廣東處在弱的D500-850正值區(qū)或負值區(qū)內,降水強度逐漸減弱。
925hPa 和850hPa 水汽通量和流場(圖略)表明,西南季風為“韋帕”提供了豐沛的水汽輸送。31日粵西的水汽通量逐漸增大,20 時粵西沿海出現(xiàn)40×10-4g·(cm·hPa·s)-1的水汽通量中心值,廣東沿海強降水開始。造成沿海地區(qū)強降水的水汽主要來自臺風北側的偏東氣流,隨著臺風西北移,水汽通量持續(xù)加強。1 日08 時,臺風在文昌登陸并在海南東北部打轉,水汽通量大值中心位于臺風中心南側和北側,925hPa 粵西地區(qū)上空有35~40×10-4g·(cm·hPa·s)-1的水汽通量高值分布,海南南部海面也有強的水汽通量。傍晚臺風登陸湛江,水汽通量中心也北移到西北側,在粵西北部至廣西東南部有一個40×10-4g·(cm·hPa·s)-1水汽通量中心,降水落區(qū)也移向西北部,水汽主要來自臺風北側的偏東氣流和東側的東南氣流。隨著臺風西移,珠江口以東地區(qū)水汽通量逐漸減弱。2 日08 時,水汽通量中心進一步西移,20 時水汽通量強度和范圍整體減弱,廣東降水趨于結束。
7 月31 日20 時到8 月1 日02 時的500hPa 和850hPa 垂直速度(圖略)顯示,廣東沿海一帶以及海南東北角的垂直速度明顯增大,降水增強。1 日02時500hPa 珠江口以西至湛江沿海一帶出現(xiàn)-(2.5~3.0)hPa·s-1的上升氣流中心區(qū),對應廣東沿海出現(xiàn)暴雨強降水過程。08 時500hPa 海南中部出現(xiàn)-(0.9~2.0)hPa·s-1的上升氣流,也形成強降水中心。隨著臺風北上,粵西和珠三角沿海一帶的上升運動強中心也北抬,20 時500hPa 兩個中心分別位于粵西北部和珠三角區(qū)域,在低層850hPa 也有兩個上升運動強中心,維持了近6h,該上升運動區(qū)與粵西以及珠三角地區(qū)的大暴雨中心相對應。
7 月31 日20 時850hPa 渦度場,廣東沿海以及海南逐漸受到臺風正渦度中心外圍影響,隨著臺風逐漸西移,海南東北部逐漸進入正渦度中心區(qū),強降水主要出現(xiàn)在粵西南沿海到??谝粠?。1 日02 時臺風正渦度區(qū)完全覆蓋海南島東北部及湛江,30×10-5·s-1的正渦度中心位于海南東北角,強降水就出現(xiàn)在該地區(qū),08 時中心渦度值繼續(xù)增大到41×10-5·s-1?!绊f帕”二次登陸湛江后轉向偏西移動,臺風正渦度中心從粵西沿海一帶逐漸移到北部灣,2 日02 時,北部灣和珠江口附近分別出現(xiàn)兩個正渦度中心,導致廣西南部和珠三角一帶出現(xiàn)分布不均的大暴雨。08 時以后北部灣的正渦度中心移入廣西南部,廣東和海南的正渦度場迅速減弱,降水開始減弱。
1 日08 時200hPa 散度場(圖略)上,強輻散區(qū)出現(xiàn)在臺風中心偏西位置,中心值達到10×10-5·s-1,珠江口一帶也呈現(xiàn)強烈的高空輻散;同時,925hPa(圖略)在海南中部和珠江口附近產(chǎn)生輻合,高層輻散值大于低層輻合值,配合水汽通量顯示的豐沛的水汽輸送,導致這個時段在海南和珠江口同時出現(xiàn)暴雨以上量級的強降水。2 日08 時,925hPa 輻合中心移入廣西,廣東、海南降水開始明顯減弱。
(1)“韋帕”具有非對稱結構,移動慢,路徑復雜,三次登陸且強度少變,云體范圍大,影響范圍廣,持續(xù)時間長等特點。
(2)導致“韋帕”移動路徑異常的因素除了副高以外,還受到“韋帕”的不對稱結構以及與弱的熱帶低壓氣旋性環(huán)流產(chǎn)生的“雙臺風效應”疊加作用。
(3)降水強度與落區(qū)可以從500hPa 與850hPa之間的水汽通量相對散度上反映出來,水汽通量相對散度越大則降水越強,大值中心對應落區(qū)。
(4)高低空動力、水汽條件配合,為此次臺風強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绊f帕”的強降水區(qū)主要出現(xiàn)在臺風中心的北側和南側,強降水期間有豐沛的水汽輸送和水汽通量相對散度高值,以及高層輻散低層輻合、強烈的上升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