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濤
在《國語辭典》中,“家風”一詞意為“家族世傳的習慣行為”;“家規(guī)”指“家庭中的規(guī)矩、法度”;“家訓”指“治家立身,用以垂訓子孫之言”;“家教”指“家庭中的禮法或指父母對子女的管教”。家風雖然同家規(guī)、家訓、家教詞義相近,甚至在某些情境下可以替代使用,但亦有區(qū)別,相比家風比較抽象的含義,家規(guī)、家訓、家教的詞義更為具體,也更加貼近家庭教化的過程。家風離不開家規(guī)、家訓、家教的塑造,而家規(guī)、家訓、家教又是具象化的家風。良好的家風,更容易塑造品格優(yōu)秀的家族成員。
古人在評價官員時也多將家風作為重要指標,如武則天曾對唐朝官員韋岳說道:“卿是韋機之孫,勤干固有家風也,卿之家事,朕悉知之。”韋家良好的家風影響到武則天對韋岳的評價。到清代時亦是如此,在清朝皇帝眼中,官員家風好壞不僅關涉?zhèn)€人品性,亦關系到國家治理,因此,在選拔任用官員和整頓吏治時,十分看重家風。
重用或提拔家風良好的官員
清朝皇帝在品評官員時,經常將官員的良好品行歸因于官員較好的家族家風。如乾隆巡幸直隸灤陽期間,“有隨侍太監(jiān)某,滋擾民間”,后被熱河巡檢張若瀛所縛并杖責,張若瀛因此事被人參劾。乾隆命人了解了實情,同時得知了張若瀛的家庭情況,然后他評斷說,“非太監(jiān)恣行不法,若瀛安敢杖之,其人殊有家風,誠可嘉也”,并擢升張若瀛為同知。乾隆肯定張若瀛之所為,一方面是因為太監(jiān)確有不法事,另一方面是因為張家的家風較好,給了他一個好印象。
張廷玉為康、雍、乾三朝重臣,曾擔任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其子張若靄于雍正朝中試之后受到了清廷的重視,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乾隆十一年,年僅33歲的張若靄病逝。乾隆下諭提到張若靄生前的表現(xiàn):在內廷行走十余年,小心勤慎,能恪遵伊父大學士張廷玉家訓。乾隆認為張廷玉家族家風甚好,而張若靄能夠遵循家訓,故一度“深望其將來尚可有成”。
又如嘉慶初年,清廷派往西北的通事官員在西寧周邊遭遇劫掠,嘉慶為加強西寧地方的治理,決定調整地方官員。嘉慶認為西寧地處西北,同青藏地區(qū)接壤,戰(zhàn)略地位重要,“員缺最為緊要”,而西寧道道員榮德“才具中平,恐難勝任”,決定將陜西漢中府知府鄂云布調任西寧道道員,原因是“鄂云布系喀勒吉善之孫,定長之侄,家風具在,人亦明白”??芍螒c帝認為鄂云布的家族家風好,人才輩出,故決定提拔用之。
道光朝平定新疆張格爾之亂時,葉爾羌阿奇木伯克阿布都爾滿率領維吾爾部眾,協(xié)助葉爾羌辦事大臣防守城池,并擊敗了叛軍,立下了功勛。道光認為阿布都爾滿之所以奮勇抗敵并得以擊殺眾多叛軍,此由家教素嫻,頗知大義,世代為國效力,即其家族對其進行忠君愛國的教育,才使得他知大義、明是非。因此,道光決定再次表彰和重用他。
慎用或貶斥家風不良的官員
官員若是家族家風不好,會影響到清朝皇帝對官員的觀感,也會影響到該官員的仕途。乾隆朝中葉,原任四川總督阿爾泰進貢楠木的弊案事發(fā),阿爾泰此前聲稱自己用養(yǎng)廉銀為乾隆采買和運送楠木,為圣上分憂,未“騷擾民間”,但之后有人舉報阿爾泰暗地將楠木費用分攤到地方。乾隆命人調查后得知四川布政司劉益具體為阿爾泰處理此事,欺騙朝廷。彼時,乾隆提到:劉益不過小有才具,其家風本屬平常,前因阿爾泰在朕前極口保薦,是以擢用藩司。乾隆認為劉益的家族家風并不優(yōu)異,本不打算予以重用,只是在阿爾泰的強烈舉薦下才順水推舟給予任用。也因此,該案東窗事發(fā)之后,乾隆除了處分阿爾泰,還命人查抄劉益的家資。
乾隆重視皇子皇孫的教育,也提防他們同官員有密切交往。乾隆四十一年,有匿名揭帖揭露禮部漢司員秦雄褒同皇長孫綿德互贈禮物,后經查實。乾隆十分不滿,下諭提到:秦雄褒系秦道然一家,從前秦道然在康熙年間即有交通塞思黑之事,其家風本不醇謹,今秦雄褒復敢如此??芍≌J為官員家族家風若是不正,那么官員子孫易受到負面影響。
乾隆四十五年,安徽鳳陽關所繳稅銀較上年少了六萬五千多兩,乾隆命鳳陽關監(jiān)督基厚賠補兩萬兩,但基厚請求分四年賠補,為乾隆所拒。乾隆認為基厚及其父親西寧“俱任鹽政關差,且又年久,計其所得養(yǎng)廉甚為優(yōu)厚,力量并非不能完交”,覺得基厚之所以請求寬限時間,是源于“西寧平日鄙吝性成,基厚守其家教,以至如此”,即該官員家族家風不良,導致家族成員世積劣習,因此命基厚必須按期賠補。
乾隆后期,乾隆帝下諭提到原任陜甘總督明山之子海廣和海昇的拙劣表現(xiàn),其中河南糧道海廣“不思在京當差出力,惟貪圖外任”,而其弟海昇“復有毆妻致斃,裝點自縊之案”。兄弟二人同時給乾隆留下了壞印象,乾隆認為這是家風使然,即“究系明山素無家教,子弟皆習于惡”,因此,決定將海廣調回京內,終止外任。
從以上論述可知,清朝皇帝在選拔任用官員時十分看重家風,家風好壞對官員仕途影響甚大。
此外,清朝皇帝還以好的家風來勉勵官員自勵自警,將官員克紹家風和忠君愛國聯(lián)系起來,如雍正帝曾勉勵開國功臣的子孫“謹守家風,努力奮志,砥礪廉隅,世世為國家有用之材”。然而,家風對家族成員的浸染和影響并非是輕易形成的。雍正七年,雍正帝提到諸多開國功臣曾立功立德,但部分勛臣后裔未能謹守家風,“有不肖子孫,自甘敗類”,以致辱沒家門,甚至“陷身刑辟”。這些人出身于家風頗好的名門,最終卻讓祖先蒙羞,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家族內部的家規(guī)、家訓和家教欠缺失位。離開具體嚴格的家規(guī)、家訓和家教,再好的家風也無法浸潤和感化后代,甚至家風也可能隨著時光流逝而由好轉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