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
【導(dǎo)語】人生就是一次次跋涉,會沐浴陽光,也會遭遇暴雨。其中,等待我們的是痛苦的蛻變。不懼怕,才能走得更堅定;不放棄,才能笑得更燦爛?;畛梢皇?,照亮腳下的路。
【選讀一】
藍天上的一株草
石兵
那是一株與眾不同的草,碧綠蔥翠,自內(nèi)而外蓬勃著生機,露珠沒有壓垮它的腰身和頭顱,涼風吹過也只能讓它微微點頭。
林小樂的家在高高的山上,每天上學放學他都要走一段長長的山路。山路彎彎,處處都有林小樂的足跡和笑聲。
很難相信,在大山那個小小的村子里,只有林小樂一個孩子還在上學。在村里,他的同齡人很少,他們都早早地輟學回家,幫爹娘打豬草、種莊稼,從白天忙到黑夜,只有林小樂每天跑長長的山路去上學。
同學們都沒去過林小樂的家,偶爾問他家在哪,林小樂便用手一指遠方高聳入云的大山,說:“我家就在山頂上,就在藍天上,云彩在腳下,星星一顆比一顆亮!”同學們聽了林小樂的話,一個個懵懵懂懂。
回到村里,小伙伴們偶爾來找林小樂,林小樂給他們講從課本里學到的知識、講數(shù)學圖形、講音樂詩詞,往往是林小樂講得津津有味,大家卻聽得索然無趣。他們說:“這些東西有啥意思,還不如看我家的莊稼抽芽長穗好玩呢!”
后來,林小樂變得越來越不愛說話。在學校,他說的話別人聽不懂;回到村里,他說的話別人不愿聽。他只有在來往學校的路上說話唱歌,唱給彎彎的小路聽,說給芬芳的花草聽。他常常想:自己大概也是一株小草,平凡普通,卻長在藍天上,能看到腳下的白云,能與夜空的星星對視,還能唱歌給大山聽。
林小樂的爹娘都在村子里干農(nóng)活,好幾代人都沒有走出過大山。看到這個孩子這么喜歡上學,爹娘心里有些忐忑。他們聽說,上學越久,孩子就會離他們越遠,初中要去鄉(xiāng)里,高中要去縣里,大學要去大城市里。
林小樂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好,他覺得書上的一切都親切有趣,就連那些方塊字都一個個各有性格,就像自己遇到的每一個人,都如此獨一無二。
一天,林小樂在上學路上看到了一株與眾不同的草。那株草碧綠蔥翠,蓬勃著一種自內(nèi)而外的生機,青草身上掛滿晶瑩的露珠,它沒有被壓垮腰身,也沒有低下頭顱,而是一直奮力挺拔著身軀,就連涼風吹過也僅僅只能讓它微微點頭。不知道為什么,看到這株草,林小樂感到無比親切。那天,他與這株草對視良久,第一次上課遲到。
后來,林小樂每天上學放學,都會來看看這株草。他沒有對這株草設(shè)置任何的保護措施。他覺得風雨吹倒、牛羊啃食是草的命運,但自由生長也是草的命運。林小樂這么想著,漸漸長大了。
父母的忐忑后來成了真,林小樂果然越走越遠,成了村子里第一個走出大山在外面世界扎根的人。
村里人說,這孩子天生就是富貴命,腦子聰明勝過手腳麻利。林小樂并不這么認為,他還是經(jīng)常回到村子,與伙伴們攀談,答應(yīng)帶他們的孩子走出大山去看看。他每次帶著孩子們下山時,都會長久地停留在一株碧綠的青草面前。
林小樂對他們說:“其實,在一株草的視野里,世界并無不同。你們看,天空那么藍,大地那么遠,但是它們都是一樣遼闊、一樣生機盎然。我們身在大山,卻也是身在藍天。我們都是藍天上的一株小草,不必好高騖遠,只需盈滿內(nèi)心、豐富視野、放飛理想,生活中的美好自然就會紛至沓來?!焙⒆觽兯贫嵌?,卻還是一個個躬下身來,與一株青草對視良久。
林小樂知道,高山頂?shù)男〈迓淅?,還將誕生無數(shù)株平凡的小草,他們往往只看到腳下土地的貧瘠,卻沒有發(fā)現(xiàn)自己也是藍天的孩子,心中也可以擁有無數(shù)純潔高遠的理想。自己雖然走出了村子,但根還是扎在高山上、扎在藍天上,自己的使命大概就是讓這些藍天上的青草擁有與自己并肩而立的勇氣與智慧吧。(來源:《南方農(nóng)村報》2019年5月25日)
【賞析】本文通過與“一株草”的對視來寫少年的成長,既彰顯出平凡之美,又突出了抗爭的力量。開篇先交代那株草與眾不同,再寫林小樂的成長過程,不僅敘述有條理,而且以草喻人。雖然生活在大山深處,林小樂卻沒有放棄追逐夢想的腳步,最終改變了命運的走向。在寫法上,本文將“現(xiàn)實之草”與“想象之草”完美結(jié)合起來,唱響了草的贊歌,使人在平凡中堅定自信。其實,每個人都是一株草,無論生長在哪種環(huán)境中都不能放棄自己。學會努力,也許就能擁抱藍天。
【選讀二】
書香永在
冷江
余光中曾說:“一首詩,曾經(jīng)是瓜而苦;被永恒引渡,成果而甘?!逼鋵崳槐竞脮?,一個熱愛讀書的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皖南的山川文化向來重耕讀傳家。小時候,家里貧寒,買不起書,可對知識的渴求卻與日俱增。母親便在勞作之余,四處撿舊報紙。
這些舊報紙拿回家的時候,或紙張發(fā)黃,或版面殘破,或沾染上了污物,母親細心地撣去灰塵、用膠布粘、用濕毛巾擦,再一頁頁展開,放陽光下晾曬。
很多時候,等不及報紙曬干,我就趴在地上津津有味地看起來。那時候,我正上小學,能認的字并不多,家里唯一的一本《新華字典》,常在我們兄弟之間來回爭搶。
即便讀過的報紙,也舍不得扔,好一點的用作了課本的書皮,殘破一點的往往被我當作草稿紙。這些舊報紙成了我開啟閱讀人生的最早啟蒙。
念初中的時候,家里條件有所改善,一個星期能有五毛零花錢,可交完飯票錢,幾乎沒有任何剩余。這難不倒一個熱愛讀書的孩子。離學校兩里路,鎮(zhèn)上供銷社有一個賣書的柜臺。那里面除了大人愛看的雜志,還有很多孩子們喜歡的連環(huán)畫。每天放學后,我總是一路小跑趕到供銷社,搶在供銷社關(guān)門前的最后半個小時,站在柜臺前,兩眼放出閃亮的光,盯著那些五光十色的書的封面,久久不愿離去。
暑假,我終于有機會和父親去了趟縣城。在新華路的舊書攤前,父親慷慨地掏出一張皺巴巴的五毛錢交給攤主。那個下午,我坐在路邊的小馬扎上,捧著一本本連環(huán)畫,看得如饑似渴,看得如醉如癡。最早的《隋唐演義》《岳飛傳》《楊家將》都是在縣城的舊書攤上相遇的。要做一個像李元霸那么勇猛、像岳飛一樣忠誠、像少劍波一樣智慧的英雄,這些質(zhì)樸的夢想就在那時在少年的心里播下了種子。
貧苦卻快樂的日子一直伴隨我整個學生生涯。初中畢業(yè)為了早日出來工作,給家里減少負擔,我放棄了進入池州一中就讀的機會,選擇了離家好幾百里的江北一座小城,讀中專。離家遠了,儲備的知識也更多了,唯一不變的是對書的熱愛。每個周末,上街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逛舊書攤。平時在學校舍不得打肉菜,省下來的零花錢,都花在了舊書攤上。等中專畢業(yè),父親來接我,將我三年里積攢下來的所有舊書打成捆,用一根扁擔,從江北挑到了江南?!短彀查T詩抄》、美國的《讀者》英文版選集、《張治中學生時代日記》——那么多珍貴的舊書,帶給了我至今都永難忘懷的最美好的回憶。
對我而言,讀書的歲月,是求知和成長的歲月,更是學會珍惜、學會感恩、學會小心懷揣夢想、不斷滋養(yǎng)人生的歲月。
讀一本好書,就像藤上開花結(jié)果,瓜熟蒂落,由苦而甘;任憑歲月滄桑、任憑花開花落,唯有骨子里的那股子書香沁人心脾、久久不滅。(來源:《遼沈晚報》2020年6月30日)
【賞析】本文圍繞“讀書”來寫與命運抗爭,不僅條理清楚,而且感情真摯。那些與書為伴的日子,深深地刻在作者的記憶深處,成為一份寶貴的財富。從小學到初中再到中專,讀書一直是作者的興趣所在,從中汲取的知識也一直滋養(yǎng)心靈,使“我”學會珍惜與感恩。在寫法上,本文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曲折的情節(jié),卻在平鋪直敘中寫出少年對讀書的強烈渴望,以及抗爭帶給自己的收獲。往事悠悠而去,書香卻永久留存。
【選讀三】
窗外的希望
石兵
世界很大,但他的世界很小。
因為身體不好,他從小無法出門,日夜居于斗室,只有一面窗可以讓他偶爾看看外面的世界。每天,母親都會把窗玻璃擦亮,讓他可以坐在窗臺前看街上人來人往,聽窗臺前一棵大樹被風吹得葉子“嘩嘩”作響,感受到陽光的熾烈與月光的輕柔……
但是,外面的世界再美,也不可能與他產(chǎn)生關(guān)聯(lián),因為,他們之間隔著一扇透明卻堅固的窗。在他的心中,窗玻璃擦得一塵不染,卻不如室外漫天的灰塵可愛,窗戶能擋風遮雨,卻給不了他如在風雨中奔跑的孩子那般的自由和歡樂。站在窗前,他有一種近在眼前又遠在天邊的尷尬,有一種求之而不得欲追卻無力的無奈。
時日久了,他開始厭惡這扇窗,卻又總在執(zhí)意遠離時,不自覺地望向它,似乎心中有個聲音在悄悄對自己說,窗外的世界沒有拋棄你,你也不要拋棄這個世界。世界確實沒有拋棄他,每隔一段時間,總會有醫(yī)生、老師和不同的但面帶相同微笑的人來看望他,他能感受到一種親切,和他們幫助他的真誠。他們告訴他,他與眾不同,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學習更多的東西,但一定能真正擁有這個世界。
漸漸地,他長大了,學會了識字讀書,聽懂了音樂與詩歌,只是那扇窗仍是心病。他想去窗外看看世界。他試著偷偷地打開窗,可窗欞四周都被封得死死的。
他患的是一種過敏性疾病,多達數(shù)百種物質(zhì)會使他的身體過敏并導(dǎo)致可怕的后果。
十四歲那年,他從書上得知了自己的病情。他吃驚地想,難道自己就像玻璃一樣易碎嗎?可許多年來,窗玻璃堅韌如初,甚至連位置也絲毫不變,為他擋著風雨,隔絕外界的過敏物質(zhì)。
看到他在窗前緊皺眉頭,時笑時愁,母親悄悄地來到了他身旁,輕輕地說,封上窗戶是怕風會帶來病菌,會帶來讓他過敏的東西,不拆除窗是因為,窗外有光亮,有光就有希望。他輕輕地擦拭著窗,突然在玻璃隱約的光影中發(fā)現(xiàn)了母親那閃著光的白發(fā)和已經(jīng)佝僂彎曲的腰。他知道,這些年來,母親也像這扇窗一樣為他擋著風雨,帶來了溫暖和光。
十四歲,在熟悉的窗臺前,在熟悉的母親面前,他第一次意識到:自己應(yīng)該長大了。他的世界很小,但這個世界里,有愛他的母親,有帶來光的一扇窗,這已足夠光明與溫暖了。今后的日子,自己也該努力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多年后,在談起十四歲那年自己許下的那個心愿,談起那扇窗,談起自己的母親,談起那些微弱卻又堅定的光時,告別嚴重過敏、已變得自信自立又事業(yè)有成的他總會微笑著說:母親說,窗外有光;我想說的是,窗內(nèi)也有光。我們看到光的時候,就看到了希望,當我們活成了一束光時,希望就會來到我們眼前。我們是光,我們有希望,還會害怕那些所謂的黑暗與寒冷嗎?(來源:《新民晚報》2020年3月29日,有改動)
【賞析】本文以“窗”為切入點,來寫一個男孩與命運的抗爭,揭示了“心中有希望,世界才光明”的主題。一張窗隔著兩個世界,這既是一種保護又是一種企盼,而隱藏其中的母愛,也成了他戰(zhàn)勝疾病的強大動力。文中,作者將“窗外世界”與“窗內(nèi)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見證了男孩在煎熬中燃起希望的火種,最終改變了命運的走向。另外,結(jié)尾以反問來引發(fā)人們思考,起到了深化主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