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榕
[摘 要] “立德樹人”是歷史課程的根本任務,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形成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其中,家國情懷素養(yǎng)是諸素養(yǎng)中價值追求的目標。國家在推進課程改革過程中,鼓勵歷史教師加強課程資源意識,積極、充分地開發(fā)與利用各種歷史課程資源,讓課程資源更好地服務于歷史課程目標的實現(xiàn)。地方史資源具有親近性特征,將地方史資源融入學科教學,不僅有利于學生從宏觀層面理解中國之“大家”,而且可以從微觀層面了解地方“小家”,也為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提供一個新的教學思路。本文結(jié)合珠海市平沙鎮(zhèn)地方史資源的整合與利用,從“整合資源”“用好活動”“理好關系”三個方面,談談高中歷史課外教學中家國情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策略。
[關鍵詞] 家國情懷;素養(yǎng);課外教學;地方史資源
一、整合資源,建全對課外教學有益的素材庫
地方史資源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從廣義上講,地方史包括在該地發(fā)生的或影響該地的所有的歷史。狹義上講,就是過去在地方區(qū)域范圍內(nèi)發(fā)生的事情。具體的載體有:歷史名人故居、歷史遺址、歷史檔案、歷史地理沿革、歷史人物故事、歷史當事人的口述等。因為載體較多,資源分布相對零散,所以,做好地方史資源整合有兩個重要的前提:精確性與嚴謹性。所謂精確性,是與廣泛性相對的,就是要在充分了解當?shù)貧v史的基礎上進行與其有關聯(lián)的地方史資源收集。只有收集人先深入了解了當?shù)貧v史,在收集過程中做到心里有一條明確的主線,比如歷史上可追溯的最早時間、發(fā)展中重要的經(jīng)歷者與見證者、發(fā)展變化的重要節(jié)點和事件等,才能不至于讓收集有疏漏、有遺憾。所謂嚴謹性,是要對收集的地方史資源的有效性進行科學甄別。有些文化資源足夠豐富,有文獻資料與出土文物相互可以佐證,而有些如歷史傳說,可能暫時找不到相關佐證材料,因此,需要嚴謹甄別。舉個例子,1992年在平沙大虎水井口出土的一批新石器時代文物和宋元文物(現(xiàn)珍藏在珠海市博物館),這批出土的文物證實了早在4000多年前,這片土地就有遠古先民在活動,也證實了平沙及其附近一帶海域還是宋元兩軍進行海上生死角逐的古戰(zhàn)場。實物的出土是當時歷史的具體反映,往往比第二手史料(后來人的描述)價值高。
受限于課時安排與高中高考的壓力,要最大限度地用好這些甄別完成的地方史資源,需要將其按教學需求進行適當?shù)貧w類與整合,以方便在教學中更好地提取與使用。一般而言,歸類可按表現(xiàn)形式或史料價值分類。前者可分為文字(文獻)資料、實物史料、口述資料等,后者可分為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等。
二、用好活動,促進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
(一)口述史研究活動
口述歷史研究是開展家國情懷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有效途徑。北大楊立文教授在其《論口述史學在歷史學中的功用與地位》中提到“口述史學或回憶錄一般可再現(xiàn)歷史的各個側(cè)面,具體而生動,詳盡而真切,給人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笨谑鰵v史記錄著一個人(或一個群體)的經(jīng)歷和所思所想,受訪者既是時代的親歷者,也是見證者。學生通過與受訪者的交流互動,加深了對受訪者所述年代與敘述事件的認識,拉近了學生與歷史的距離,同時,受訪者口語化的表述顯得生動且通俗易懂,受到學生的喜愛。如以“走進平沙越南歸僑”為主題的口述史研究活動,指導老師在活動前期,需從資料的收集、采訪技巧、口述文稿整理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口述史的治學方法培訓。確定受訪對象前,需對平沙華僑農(nóng)場安置歸國越南難僑的背景、受訪者背景進行介紹。在訪談前,師生可以共同討論,制定好對受訪者的訪談提綱,約定采訪時間。學生在訪談后,結(jié)合訪談內(nèi)容,借助相關資料進行研究與考訂,形成完整的口述史文稿。最后在學習研究成果分享會上,由表現(xiàn)較為優(yōu)異的同學進行心得體會分享,總結(jié)經(jīng)驗,指導老師對學生的活動表現(xiàn)進行點評。
結(jié)合地方歷史找尋歷史見證者,師生共同開展口述訪談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歷史變遷的探索中,不僅增加了課本以外的歷史見聞,而且讓學生從人物的講述中體會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這種互動的教育效果比傳統(tǒng)課堂來得更加深刻與真切。學生從受訪者的身上汲取到了“精神養(yǎng)分”,使愛國愛鄉(xiāng)之情懷生成不是生硬的,而是自然而然的產(chǎn)物。
(二)實地考察與參觀
博物館、名人故居、歷史遺址等,均是學生可以走訪與參觀的活動場所。主要的組織形式有教師帶領下的統(tǒng)一組織和學生自主考察兩類。教師帶領下的統(tǒng)一組織適用于人數(shù)適中的集體參觀活動或?qū)W術專業(yè)能力要求較高的實踐活動。學生自主考察的優(yōu)勢是形式、時間更加靈活,參與面更廣。比起書本白紙黑字的記載與老師的課堂講授,實地考察與參觀給予學生可以觸摸歷史的機會,讓學生的體驗感更強,留下的記憶更深刻。
以參觀珠海市博物館為例,博物館第八展廳有模擬沙丘遺址場景的畫面,其發(fā)軔來自遠古海洋文明,高欄寶鏡灣、平沙出土的重要文物就珍藏在此展廳中。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相關的任務,如找出并記錄好展廳中與平沙有關的相關展品,選取其中兩件,為它們制作“名片”。任務布置是讓學生在參觀的過程中學著將所學知識與現(xiàn)實實物聯(lián)系起來,了解四五千年前居于海邊漁民的生活面貌及大規(guī)模的海洋捕撈活動,感受珠海先民們的智慧與能力,避免讓考察活動變成學生盲目的行為。此例形式較為簡單,完成難度較低,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以學生自主考察形式更為適宜。需要指出的是,教師在活動中要提醒學生活動的任務及目標,過程中還要跟學生強調(diào)安全問題。
(三)合理選擇主題活動
高中階段的學生有歷史選考與學考之分,因此,教師在活動中還要注意按學生能力培養(yǎng)要求的不同,組織好相應的主題活動,以更好地達成家國情懷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目標。比如,手抄報、圖片展、參觀博物館等是比較簡單易行的方式,適合全體高一(不分選考、學考)參與。教師可以明確主題,引導學生結(jié)合本地地方史資源,親自參與其中,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yǎng)??谑鍪奉惖捻椖渴窖芯炕顒?,則更適合高二歷史選考生,本級段的歷史選考生已接觸了一些相關的史學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素養(yǎng),學習時間上也相對比較寬裕,能保證有一定的時間投入進行項目式研究活動。高三歷史選考生,學習時間上比較緊張,參與諸如地方史演講比賽、知識競賽等方式的活動,既可以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又可以普及相關的歷史知識,對學生家國情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
三、理好關系,思考達成家國情懷素養(yǎng)的意義
(一)處理好課堂與課外教學的關系
高中階段,學生的歷史學習以課堂學習為主,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是師生開展課外教學的重要保障,而基于地方史資源的課外教學,不僅充實了學生的歷史認知,也更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和愛鄉(xiāng)愛國情感,兩者相輔相成。鑒于高中學生學習時間相對緊張,課外教學應充分考慮參加群體所處的年級段,也要充分考慮活動的完成難易度、時間安排及課外活動的安全問題。
(二)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主客體關系
毋庸置疑,學生是課外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是課外教學活動的設計者與組織者,還是學生活動的指導者與評價者。主題活動設計中具體任務的提出,有助于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的意識,而老師適時的點撥則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探究添磚加瓦。尤其是在學術專業(yè)要求較高的活動中,更需要老師在方法上進行指導。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蹴而就的,素養(yǎng)的達成亦如此,在堅持學生是學習活動主體的原則上,配以老師及時的點撥指導,將有助于提升活動效果。
(三)處理好短期與長遠目標的關系
家國情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愛國愛家情感的生成,通過地方史資料的學習,幫助學生認清“愛國”與“愛鄉(xiāng)”是統(tǒng)一的。因此,教師在設計主題活動時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將學習所得的知識內(nèi)容升華為情感認知。活動的起點是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自己的家鄉(xiāng)文化,通過這些富有感染力的地方資源,增加學生對歷史的親近感。但這也僅僅是個起點,洞察歷史動態(tài),揭示歷史規(guī)律,感悟歷史興衰,傳遞歷史經(jīng)驗,感恩家鄉(xiāng)哺育,感念國家未來,才是活動的長遠目標。
對中學生進行家國情懷素養(yǎng)培養(yǎng),在核心素養(yǎng)體系中最能體現(xiàn)人文底蘊,是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深化實踐,但其又是一項漫長而艱巨的任務。因此,從學生熟悉的地方史資源入手,從家到國、由淺入深、由近及遠地逐步進行培育,成為我們落實家國情懷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讓學生在探究歷史的過程中,既增長了見識,又獲得了保護歷史、延續(xù)文明的方式和方法,進而將一句句“愛國愛鄉(xiāng)”的口號逐漸落實到他們以后的學習生活中去,至此,歷史教育才算實現(xiàn)從量變到質(zhì)變,真正達到培養(yǎng)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張英龍.珠海僑務志[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9.
[3]楊立文.論口述史學在歷史學中的功用與地位[J].北大史學,1993(1).
[4]陳志剛.試論歷史情感教育的實施策略[J].歷史教學,2008(3).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