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熙強
[摘 要]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品質(zhì)、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部分。古詩詞教學作為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幫助學生深化思維認識、提高語文素養(yǎng)、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傳承文化具有積極的作用。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優(yōu)化教學設計,指導學生賞析古典詩詞,形成創(chuàng)新、有效、開放的教學風格,提升教學效果,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下去。
[關鍵詞] 核心素養(yǎng);詩詞品讀;詩詞賞析;分類整理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數(shù)千年的詩歌神韻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詩詞是中華文化鑒賞的重要平臺和有效載體,學生可以通過學習賞析古詩詞提高語文核心素養(yǎng),傳承中華文化。2017年開始,福建省中考實行全省統(tǒng)考,中考語文試卷中把詩歌賞析題作為一個模塊,教師對于古詩詞教學的設計顯得越發(fā)重要。本文對初中古詩詞教學設計進行分析與研究。
一、初中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作為一名多年在一線教學的中學語文教師,深感很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古詩詞教學重視不夠,在中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普遍性的問題。
1.重視教師的講解,忽視學生的自主探究,硬性地讓學生熟背筆記。
2.重視背誦,忽視理解與鑒賞。不重視理解,學生死記硬背,錯別字現(xiàn)象嚴重。
3.重視文本解讀,忽視詩詞的情感與意境,忽視古詩詞對學生的熏陶和感染的作用。
4.重視課內(nèi)古詩詞的教學,忽視推薦的課外古詩詞的教學。
二、初中古詩詞教學設計的實踐探究
古詩詞教學應當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挖掘其中的文學價值和美學價值,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重視積累、感情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情感培養(yǎng)。”因此,教師要從滲透背景、誦讀詩詞、把握意象、學習寫法、賞析語言、提煉情感、分類整理等方面來設計教學過程。
(一)滲透背景,體會作者創(chuàng)作的動機與情感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所以,很多學生從小就會背誦很多古詩,但卻不理解詩歌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情感。主要是由于他們沒有充分了解古詩詞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教師通過介紹或讓學生自己收集整理古詩詞創(chuàng)作的相關背景知識,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走近作者,更好地體會詩詞的意境,更深刻地體會詩詞的內(nèi)涵與作者的情感,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
如在教秋瑾的《滿江紅》時,教師必須向?qū)W生滲透此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教師可結合圖片等多媒體工具介紹中華民族飽受欺凌的歷史、秋瑾的家庭出身、封建婚姻的不幸、秋瑾的革命理想以及秋瑾的創(chuàng)作風格等知識。在這樣的背景滲透下,學生才能順利地理解、把握作者要沖破封建婚姻家庭和封建禮教的束縛的匡國濟時的雄心壯志,當然也能理解她走上革命道路前夕的苦悶彷徨。
(二)誦讀詩詞,感知韻律
在古詩詞教學中提倡誦讀,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通過誦讀,將書面語言轉化為聲情并茂的有聲語言,讀出作品的神韻,讀出作品流動的美感,使學生獲得美的享受,更好地感受古詩詞這種文化的美并傳承下去。誦讀這種方法可以讓口、目、耳、心一起發(fā)揮作用,感知的程度大大提高,語感生成的品質(zhì)自然也會得到提高。對文質(zhì)兼美的古詩詞進行方式多樣的誦讀、復述、精讀,對語感生成和改造幫助很大,對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的提升大為有益。古詩詞講究韻律之美,可詠可唱,這使得古詩詞讀起來朗朗上口,易于記誦。作者獨特的人生感悟也蘊含在古詩詞特有的語言和韻律之中。誦讀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多指導,在引導學生理解詩詞大意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注意聲音的抑揚頓挫、標出重音、注意語氣的輕重緩急等。誦讀時,教師可采取多種多樣的方法助讀,如:配樂誦讀、繪圖誦讀、分角色誦讀等。通過誦讀,學生不僅可以記住古詩詞的大意,也可以了解古詩詞的音律特點,當然更有助于掌握古詩詞的情感和意境。
例如,在教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時,筆者先引導學生了解詩詞內(nèi)容,再在此基礎上練習誦讀。誦讀前,先指導節(jié)奏的劃分: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再指導情感、語調(diào)的把握,如:讀“君問歸期”這四字時要用盼望的感情,接著讀“未有期”時感情就反轉成失望而又無奈的了,記得當時是讀了很多遍才讀出點味道來的。讀“巴山夜雨漲秋池”時,就要用舒緩的節(jié)奏了,讓學生在誦讀中體會作者那種傷感又凄涼的心境。誦讀詩詞,無論是對于提高語言的建構素養(yǎng)還是對于提高審美鑒賞的素養(yǎng)都是非常有好處的。
在誦讀的基礎上,要落實默寫的環(huán)節(jié)。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默寫時出現(xiàn)筆畫增減、同音字代替、結構不當?shù)儒e別字。教師應在指導誦讀的基礎上,及時、反復地對學生進行默寫訓練,及時批改,進行反饋,檢查修改,收獲成果。
(三)把握意象,理解詩情
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對于古詩詞意象的把握往往能夠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古詩詞的學習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通過對詩詞中的意象的分析和想象,讓學生想象并描繪出古詩詞的意境,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古詩詞的內(nèi)涵和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古詩詞相較于新詩,應該是更顯得含蓄而凝練的。作者的情感通常不會直接地流露,通常是先敘事或?qū)懢埃M而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當然也可直抒胸臆?!耙庀蟆边@個名詞可能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有點理解上的困難,教師要解釋好這個名詞: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就借助于詩詞中的“景”“物”來承載,就是“意象”。古詩詞中的意象,凝結著作者的豐富思想感情,是賞析古詩詞的重要著眼點。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對意象的品讀來把握詩詞的內(nèi)容,體味作者的感情。通常情況下,詩詞中的意象帶有歷史的承襲性和象征性。積累得多了,對于文化傳承與理解是非常有益的。如:“楊柳”“長亭”寓離別,“月亮”“鴻雁”寓思鄉(xiāng),“梧桐”“斜陽”寓愁苦……學生如果掌握了詩詞意象的象征性,理解起來就事半功倍了。
如在教《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這首詩時,就要引導學生理解“楊花”“子規(guī)”這兩個意象的含義。詩人選取這兩個景物,一是表明了暮春的時令;二是取其象征含義:楊花飄忽不定、行游無蹤,暗喻征人前途命運未卜;子規(guī)常鳴“不如歸去”,借用來關懷遠走他鄉(xiāng)的王昌齡,希望他早日歸來。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現(xiàn),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diào)。通過這樣的意象分析訓練,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鑒賞古詩詞的方法,提高其鑒賞能力。
(四)把握寫法,品味語言
語文學科的“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這一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首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審美體驗,進而培養(yǎng)他們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每一個漢字也都是一個充滿想象力的優(yōu)美審美對象,其審美價值與審美意味也是無與倫比的。教師通過對古詩詞中具體語言文字的感受和品味來培養(yǎng)學生審美體驗和審美感悟的能力??梢詮臒捵?、修辭、語言風格等角度來引導學生品味,這一點與記敘文的語言賞析比較接近。通過品味古詩詞的語言,不僅可讓學生提高“語言建構與應用”的素養(yǎng),也能提高其“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這一核心素養(yǎng)。
教學中,還要指導學生準確把握古詩詞所運用的表現(xiàn)手法和修辭方法,如: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見大、動靜結合、比喻、擬人、用典等。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學會分析,達成“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效果。如“用典”這一方法,很多學生只記住了某一首古詩詞中用了典故,至于怎樣用卻不去探究。筆者在教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時,曾經(jīng)問學生:“‘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一句中,詞人以馮唐自比,表示希望朝廷能重新啟用自己嗎?”學生紛紛點頭,讓筆者明白學生并未認真理解典故內(nèi)容,只是學個大概。而這并非個別現(xiàn)象,很多學生不能靜下心來思考問題,學習只是蜻蜓點水,需要教師不斷強調(diào)。
參考文獻:
[1]吳曉艷.語文核心素養(yǎng)提升視閾下的古詩詞教學策略探析——以《山居秋暝》為例[J].語文教學之友,2019(9).
[2]羅光羽.品讀詩詞由象入境——淺談初中語文課堂古詩詞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J].語文教學通訊:D刊,2020(2).
[3]張明欣.關于古詩詞教學設計與創(chuàng)新路徑的思考[J].甘肅教育,2016(19).
[4]吳曉瑞.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實踐與研究[J].考試周刊,2018(71).
[5]王雅芹.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探究[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3(4).
[6]李杰.初中語文古詩文字詞的教學策略研究[J].劍南文學:經(jīng)典閱讀,2013(4).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