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華茶文化的精神內(nèi)核探析——以茶禮、茶俗、茶藝、茶事藝文為例

      2021-04-20 02:28:54周智修薛晨阮浩耕
      茶葉科學(xué) 2021年2期
      關(guān)鍵詞:茶道茶藝茶文化

      周智修,薛晨,阮浩耕

      中華茶文化的精神內(nèi)核探析——以茶禮、茶俗、茶藝、茶事藝文為例

      周智修1,薛晨1,阮浩耕2*

      1.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xué)院茶葉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08;2. 浙江省茶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14

      茶禮、茶俗、茶藝、茶事藝文等互為影響,相輔相成,構(gòu)成了中華茶文化體系的主體,成為其精神內(nèi)核的重要載體。嘗試以茶禮、茶俗、茶藝、茶事藝文為例,剖析其歷史形成及形態(tài);在總結(jié)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探究中華茶文化的精神;凝練出其精神內(nèi)核為“和、敬、清、美、真”,實現(xiàn)從物質(zhì)層面至精神層面的升華。旨在傳承中華茶文化,弘揚中華茶文化的精神內(nèi)核,對引導(dǎo)人們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民族文化自信,構(gòu)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中華茶文化;載體;精神內(nèi)核;時代價值

      中華茶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在形成與發(fā)展過程中,中華茶文化并未隨朝代的更替、時代的變遷而中斷,反而以更為豐富的形式存在并不斷地融入新的內(nèi)涵,承載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進一步梳理和研究中華茶文化的精神內(nèi)核,對于涵養(yǎng)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促進社會和諧進步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分析了中華茶文化精神的載體、形成發(fā)展、內(nèi)核與時代價值,以期為茶文化精神的弘揚和傳承提供參考。

      1 中華茶文化精神的載體

      茶葉自秦漢由藥用、食用擴展至飲用,人們在喝茶品茗中,精微地體察茶性,賦予其精神象征,把飲茶提到了“禮”的高度;積聚鄉(xiāng)俚風土,形成絢麗多彩的飲茶習俗;變革制茶和飲茶方式,形成精湛的茶藝;不斷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創(chuàng)作出異彩紛呈的茶事藝文;人們還從茶禮遵循、茶俗認知、技能體驗、藝文鑒賞中內(nèi)向自省,得到“道”的體悟。

      1.1 茶禮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茶在飲用之初,便在解渴、醒酒、令人不眠等實用功能之外,被賦予更深層次的茶事禮規(guī)。茶禮是事茶行茶的倫常禮規(guī),是茶文化與禮文化結(jié)合的產(chǎn)物,是人們表達敬意、情意的方式之一。不同社會階層有各自的茶禮形式,大致可分為寺觀茶禮、古代宮廷茶禮和民間茶禮。

      1.1.1 寺觀茶禮

      僧人和道士是最早種茶、制茶、飲茶的群體之一,并將“茶”作為修行的一部分,列入寺院禮儀制度中。

      《敕修百丈清規(guī)》與茶禮。從元代德輝所編《敕修百丈清規(guī)》可見,茶湯禮儀是百丈清規(guī)制度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敕修百丈清規(guī)》有204項獨立條目,涉及茶的條目共99條,占所有條目的約49%。其中42條提及“湯禮”[1],如寺院請新住持,有“專使特為新命煎點”“新命辭眾上堂茶湯”等禮儀。寺院兩序新舊交替,有“方丈特為新舊兩序湯”“方丈特為新首座茶”“新首座特為后堂大眾茶”“兩序交代茶”等禮儀[2]。

      《禪苑清規(guī)》與茶禮。宋宗頤禪師撰集《禪苑清規(guī)》中,寺院供奉佛祖、祭任祖師、接待賓客、結(jié)解四節(jié),無不以茶為禮。如“赴茶湯”一節(jié)明示:“院門特為茶湯,禮數(shù)殷重,受請之人,不宜慢易”“聞鼓板聲,及時先到”“住持人揖,乃收袈裟,安詳就坐。棄鞋不得參差,收足不得令椅子作聲,正身端坐,不得背靠椅子”“吃茶不得吹茶,不得掉盞,不得呼呻作聲。取放盞橐,不得敲磕”。食用茶時,須“左手請茶藥擎之,候行遍相揖罷方吃。不得張口擲入,亦不得咬令作聲”[3]等。

      “徑山茶宴”與茶禮。宋代余杭徑山寺,僧人在點茶品飲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茶宴、茶湯會的規(guī)范程式和茶禪理念[4]。淳熙十四年(1187年),宋孝宗招請日僧榮西到京師(今杭州)祈福,并在徑山寺設(shè)大茶會,以示禮慶。嘉寶十六年(1223年),徑山寺住持浙翁如琰禪師在明月堂設(shè)茶宴,禮待遠道來訪的日僧道遠[5]。

      佛教吸收世俗的飲茶習俗,將其禮儀化、程式化、宗教化,并通過茶禮來改造世俗活動[1],實現(xiàn)人與人、人與佛、佛與天地之間諧和的愿望,其主導(dǎo)的思想為“和”。

      1.1.2 古代宮廷茶禮

      茶初進入宮廷禮儀是三國時期吳末代君王孫皓將茶荈入宴饗,“密賜茶荈以當酒”禮待大臣韋矅[5]。后有南齊武帝蕭賾,下遺詔以茶用于自己的祭祀[5]。自唐宋專設(shè)貢茶院后,宮廷茶事禮儀逐漸成為定制。可分為帝王賜茶、以茶祭天祀祖、宮廷茶會宴集等。

      帝王賜茶,和睦君臣。唐代尚茶重禮,帝王常將茶作為貴重賞賜嘉獎近臣邊將。大歷十才子之一的韓翃曾撰《為田神玉謝茶表》,劉禹錫兩次撰《代武中丞(元衡)謝賜新茶表》,柳宗元亦有《為武中丞謝賜新茶表》,均記錄帝王賜茶之事。白居易在主客郎中知制誥任上,榮獲皇上賜予茶果梨脯等,作有《謝恩賜茶果等狀》。宋代仁宗有賜龍鳳茶之禮。據(jù)歐陽修所記,仁宗賜茶“惟南郊大禮致齋之夕,中書樞密院各四人共賜一餅,宮人翦金為龍鳳花草貼其上。兩府八家分割以歸,不敢碾試,但家藏以為寶,時有佳客,出而傳玩爾”。歐陽修為官二十余年才獲一賜[6]。松哲宗期間,賜尚書學(xué)士頭綱龍團,蘇軾于元祐七年(1092年)有詩云“乞郡三章字半斜,廟堂傳笑眼昏花。上人問我遲留意,待賜頭綱八餅茶”。帝王賜茶是宮廷大禮,體現(xiàn)君臣倫常。

      以茶祭天祀祖,表達敬意。唐代就有以茶宴祭祀泰山神的記載。泰山岱廟是古代帝王舉行祭祀大典之地。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東封泰山。遼代契丹每年春秋,皇帝和皇后率皇族三父房繞神樹三匝,余族七匝,然后上香,再以酒、肉、茶、果、餅餌奠于天神地祇位[7]。凡出征、戰(zhàn)勝、平叛、班師或有異事吉兆等,都隨時隨地祭祀。南宋高宗建帝王家廟,供奉歷代帝、后的塑像,每歲行四孟之饗時,“以醪茗蔬果麩酪饗之”[8]。先皇、皇太后忌日,祭典奉慰在行香之外還要行奠茶儀。喪葬之禮中有奠茶酒致祭。明代皇陵以焚茶的形式祭祖。徐獻忠《吳興掌故集》記:“我朝太祖皇帝喜顧渚茶,今定制,歲貢奉三十二斤,清明前二日,縣官親詣采造,進南京奉先殿焚香而已”[9]。清朝歷代皇帝對祖陵大祭都極為重視,慶典大祭均御駕親臨主持。茶性儉而圣潔,以茶祭獻表達了古人對神靈和先祖的虔敬之心。

      宮廷茶會,和樂生活。唐德宗朝宮廷有茶宴,鮑君徽《東亭茶宴》云“閑朝向曉出簾櫳,茗宴東亭四望通。遠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聲中”[10]。至懿宗朝,后宮中每年舉行清明茶宴已成定例。李郢《茶山貢焙歌》有句:“驛騎鞭聲砉流電,半夜驅(qū)夫誰復(fù)見。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時須及清明宴”。唐僖宗時,宮廷茶宴規(guī)制更高,法門寺地宮所藏系列茶具形制優(yōu)美、質(zhì)地精良、配套完善,可見其莊重豪華。宋代精于茶藝的徽宗皇帝,在政和、宣和年間,多次與近臣聚會,親手注湯擊拂,賜諸臣觀賞品飲。清康乾盛世,宮廷常舉辦茶會茶宴[11]。康熙五十年(1711年),康熙的壽辰大慶在暢春園舉行“千叟宴”,宴請老臣、官員等1?800人。乾隆八年(1743年)元宵,皇帝與諸臣在重華宮茶宴聯(lián)句,此后成為清宮典禮之一。

      古代宮廷茶禮,成為禮制的一部分,是統(tǒng)治者和諧君與天、君與臣,和樂宮廷生活的一種手段,其核心精神還是“和”“敬”。

      1.1.3 民間茶禮

      民間茶禮有多種,主要有客來敬茶、婚慶禮茶、禮贈泉茶等。

      客來敬茶,和賓。以茶敬客之禮肇始于漢。約成書于東漢的《桐君錄》有記:南方、交州、廣州一帶煮鹽人,煮瓜蘆木葉當茶飲,能使人通夜不眠,并“客來先設(shè)”[12]。這是客來敬茶的最早記載。東晉清談家王濛好飲茶,每有客至必以茶待客。到了宋代,客來敬茶成為常禮。杜耒有句: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婚嫁茶禮,和親。宋代把茶葉列入婚嫁聘禮,稱“茶定”或“下茶”?!秹袅讳洝酚浭觯耗信畠捎H相見后,若中意,男家以珠翠、首飾、金器、緞匹、茶餅等,往女家報定。明清締結(jié)婚姻時有下茶、定茶、合茶等“三茶六禮”[8]。古人取茶樹不可移植的生物特性來象征愛情的忠貞不渝。

      寄茶贈泉,和友。唐宋以來,愛茶人之間常有寄贈新茶之禮,并同時有詩作唱和。唐憲宗間諫議大夫孟簡寄月團茶贈詩人盧仝,此禮殷重,盧仝作《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其中一段后世稱“七碗茶歌”。宋代建安北苑置貢茶苑,歐陽修剛得建安太守所贈新茶,急寄好友梅堯臣并贈詩《嘗新茶呈圣俞》。梅堯臣嘗新茶后即回《次韻和永叔嘗新茶雜言》以示感謝,詩云“歐陽翰林最別識,品第高下無欹斜”“右瓶煎湯銀梗打,粟粒鋪面人驚嗟”[13]。還有互贈茶泉,蔡襄為歐陽修書《集古錄目序》,歐陽修以鼠須栗尾筆、銅綠筆格、大小龍茶、惠山泉等為潤筆,顯出文人之間酬答清而不俗。

      客來敬茶、婚嫁茶禮、寄茶贈泉等組成古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將日常生活之茶,轉(zhuǎn)化為文化生活之飲,陶鑄人的品格,涵養(yǎng)人的成長,并規(guī)范社會秩序。

      茶禮作為“禮”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古代君王統(tǒng)治、宗教儀規(guī)、社會穩(wěn)定、百姓安居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禮”又是外在形式與內(nèi)在精神的結(jié)合,其內(nèi)在精神是根本,沒有內(nèi)在的精神,外在形式也無法維系。因而,無論是寺觀茶禮、古代宮廷茶禮,還是民間茶禮,其根本維系在于其“敬”“和”“儉”“美”等內(nèi)在精神的普遍認可。

      1.2 茶俗

      茶俗,是茶文化與民俗結(jié)合的產(chǎn)物。茶俗是在長期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以茶為主題或以茶為媒體的風俗、習慣和禮儀,是一定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形態(tài)下的產(chǎn)物,隨著社會形態(tài)的演變而消長變化。茶俗是中華茶文化的基石[14]。我國茶俗異彩紛呈,本文重點分析歲時茶俗、地域茶俗、少數(shù)民族茶俗及其精神內(nèi)核。

      1.2.1 歲時茶俗

      各地依時序節(jié)令有相應(yīng)的茶事或活動。農(nóng)歷新年元旦,舉家夙興,長幼正衣冠,燃香燭,治酒饌、茶果,祭天地拜先祖。家設(shè)茶果、蒸糕,以待客至。賀客至,必敬以“元寶茶”,即在茶中放兩顆青果(橄欖)及金橘,表示新春吉祥如意。清明前出游為踏青,帶香茶美果都成小集,必抵暮乃還。立夏之日,各烹新茶,配以朱櫻、青梅等時鮮之果,雜以桂圓棗核諸果,間相饋送,謂之“立夏茶”,或曰“七家茶”,亦古八家同井之義。五月至七月,三伏道路施茶,或有施痧藥、太乙丹。八月望日,小兒女醵錢具糖米、果茶環(huán)供月下,曰“拜月婆”。除夕,用茶酒、果餅祀床神,以祈兒女安寢。

      1.2.2 地域茶俗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各地有許多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飲茶風習。

      潮汕茶俗。工夫茶是潮汕地區(qū)人們的飲茶習俗,潮州工夫沖泡技藝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潮汕人無論嘉會盛宴,閑處寂居,皆會擎杯提壺,長斟短酌,樂度人生。潮汕有茶器四寶:紅泥火爐、楓溪砂銚、孟臣壺、若琛杯。自治器、納茶、候湯、沖點、刮沐、淋壺、燙杯到釃茶,道道工夫非凡。其茶具器皿之配備精良,以及閑情逸致之烹制,令人嘆服不已。

      江南茶俗。江南水鄉(xiāng)已婚的嫂嫂、婆婆輪番在家“打茶會”,邀請鄰近親朋好友來家品茶聚會。浙江湖州一帶的“青豆茶”,上海青浦一帶的“阿婆茶”,均用綠茶,還有棖子皮、野芝麻、烘青豆、蠶豆板、筍干、豆腐干、胡蘿卜、花生米、咸桂花等調(diào)料,或泡茶或佐茶,邊品茶續(xù)水,邊談天說地,熱鬧開心。

      擂茶茶俗。福建將樂、湖南安化和江西贛南地區(qū)都有擂茶習俗。家家戶戶每天都要擂一缽擂茶,自飲或招待客人。各地茶俗雖同稱擂茶,也同中有異。福建將樂以茶葉、芝麻、花生、橘皮、甘草為原料,盛夏加淡竹葉、金銀花,秋涼寒冬加陳皮。湖南安化擂茶除茶葉外,還有炒熟的大米、花生、綠豆、黃豆、玉米、黃瓜子、生姜、胡椒、食鹽等,擂成粉后熬成粥樣,安化婚慶嫁娶設(shè)有擂茶會。

      1.2.3 少數(shù)民族茶俗

      少數(shù)民族茶俗是一宗寶貴的文化資源和鮮活的茶藝生活。每個少數(shù)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獨特的飲茶習俗和方式,如侗族的打油茶,土家族的油茶湯,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拉祜族的陶罐烤茶,佤族的燒茶,白族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納西族治感冒的“龍虎斗”,傈僳族的雷響茶等。

      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從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歲時茶俗、地域茶俗及少數(shù)民族茶俗,在部分地區(qū)流傳和保存得較為完好。茶俗是人們?nèi)粘I钪谐恋砗湍毜男袨榱晳T,并從中折射出“樂生”“以和為貴”“閑情逸致”的民族文化核心精神,也是茶文化挖掘研究最為生動的“活樣本庫”。

      1.3 茶藝

      茶藝是烹茶與飲茶的技藝[15],是雅尚事茶的審美呈現(xiàn)。兩晉南北朝時,茶逐漸進入文人視野。茶藝成為人們表情達意、審美呈現(xiàn)的一種詩意生活方式,在為人們提供精神需求上發(fā)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1.3.1 傳承飲茶方式

      茶藝在唐代煮茶法、宋代點茶法、明清撮泡法的演變中,不斷創(chuàng)新技藝,開創(chuàng)新的品飲方式。

      陸羽《茶經(jīng)·五之煮》中詳細記載了當時餅茶煮飲法的過程“炙茶、碾茶、煮水、煎茶、酌茶”[16]?!坝墒欠制湓?,制其具,教其造,設(shè)其器,命其煮飲之”,讓“辨水煮茗而天下知飲”。蒸青制餅,煮茶清飲,唐代茶藝由此定制,王公朝士無不飲者。煮茶法成為當時主流的飲茶方式。至宋,點茶漸行漸廣,末茶點茶法成為主流的飲茶方式,其流程為碎茶、碾茶、羅茶、湯瓶煮水、點茶。蔡襄撰《茶錄》,詳細記述小龍團貢茶點飲技法及所需茶器,是宋代末茶點飲法的全面總結(jié)。宋徽宗撰《茶論》,詳細記述點茶的羅碾、盞、筅、瓶、勺、水及技法、品鑒,進行了精辟獨到的論述,把末茶點飲茶藝推到了頂峰[17]。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罷造龍團,唯采茶芽以進”的詔令,促進了茶葉加工采制技術(shù)的大變革,催生了芽葉散茶撮泡技藝的迅速傳播和日益完善。明代茶人返璞歸真,追求自然。程用賓《茶錄》云“茶有真乎,曰有,為香,為色、為味,是本來之真也”。羅廩在《茶解》中提出“茶須色、香、味三美具備”。撮泡法一瀹便飲,開千古茗飲之宗。自明中晚期至清代,開創(chuàng)并完善撮泡茶藝的主流人群中,有懷大志而無從施展的文人學(xué)子,有從仕途退隱的皇親官宦,有自認“廟堂智慮,百無一能”的山人布衣。他們以在閑之身操持茶藝,用心把自己的精神、才情、趣味融于其間。如朱權(quán)、唐寅、馮夢禎、屠隆、許次紓、高廉、閔汶水、張岱、李漁、鄭板橋等,他們的茶藝生活中都點染上了個人的風格,見出個人的情韻[18]。

      1.3.2 窺見茶中之美

      茶帶給人們止渴消食,除痰少睡、明目益思、除煩去膩等諸多生理功效的同時,文人們發(fā)現(xiàn)了茶中之美。西晉杜育《荈賦》首次描繪茶湯沫餑的美妙“沫沉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并清晰梳理出這美妙茶湯得之于“承豐壤之滋潤,受甘靈之霄降”的茶,“岷方之注,挹彼清流”的水,“出自東甌”的陶器,以及公劉子的程式。《荈賦》稱得上是最早的茶事藝文著作,亦是茶藝雅俗分野的開端[18]。唐代茶藝追求自然環(huán)境之美、茶具之美、品茶精神之美與和諧之美[19]。唐代詩人崔玨《美人嘗茶行》“朱唇啜破綠云時,咽入香喉爽紅玉”,當美人飲下碧綠的茶湯時,感覺到茶味香濃,全身舒爽。施肩吾《蜀茗詞》:“山僧問我將何比,欲道瓊漿卻畏嗔”[19],山僧問此等茶味之美以何相比,詩人比之以“瓊漿”,卻“畏嗔”。宋代斗茶,又叫“茗戰(zhàn)”,是宋代流行的集競技性、娛樂性和藝術(shù)性于一體的評茶活動。范仲淹的《和章岷從事斗茶歌》中“黃金碾畔綠塵飛,紫玉甌心雪濤起。斗茶味兮輕醍醐,斗茶香兮薄蘭芷”,體現(xiàn)了茶味無窮,留給后人無限美好的想象。

      1.3.3 呈現(xiàn)詩意生活

      茶藝是由具備專門知識的人,利用茶、水、器、火、境5個基本元素,依據(jù)飲茶思想、飲茶技術(shù)、飲茶行為、飲茶審美等規(guī)律和方式生產(chǎn)出的社會產(chǎn)品[20]。自兩晉以來,盡管茶的采制方法、品飲方式在不斷改革演變,但這幾個基本元素不變,并在此基礎(chǔ)上不斷的傳承、創(chuàng)新和完善。

      茶精。陸羽《茶經(jīng)》三之造,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至宋代制茶工藝達到極致,據(jù)宋趙汝勵《北苑別錄》(1186年)介紹,制茶基本過程為采茶、揀茶、蒸茶、洗茶、榨茶、搓揉、再榨茶再搓揉反復(fù)數(shù)次、研茶、壓模(造茶)、焙茶、過沸湯、再焙茶過沸湯反復(fù)數(shù)次、烘焙、過湯出色、晾干,經(jīng)過十幾道工序制成。復(fù)雜煩瑣的工藝,無非是想達到“茶精”的目的。

      水甘。陸羽《茶經(jīng)》以山泉為上,評出宜茶二十水,并明確指出“茶烹于所產(chǎn)處,無不佳也,蓋水土之宜”“水不問江井,要之貴活”[16]。宋徽宗《大觀茶論》中有“水以清輕甘潔為美,輕甘乃水之自然,獨為難得”。乾隆曾“制一銀斗以品通國之水,則以質(zhì)之輕重分水之上下”。古人用感官和器具評出宜茶之水。

      器宜。不同的茶葉品飲方式對茶器有不同要求。唐代煮茶,陸羽置爐、碾、則、碗等二十四器,講究質(zhì)樸與規(guī)矩。器物材質(zhì)取銅、鐵、竹、木、海貝、匏瓠等。他評價茶碗以“越州上”,因越瓷青,類玉似冰,青則益茶。宋代點茶茶具,蔡襄《茶錄》列茶焙、茶籠、砧椎、茶鈐、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9種。宋徽宗《大觀茶論》扼要舉羅、碾、盞、筅、瓶、勺6種,擊拂茶湯的茶匙改用筅。宋代斗茶重建安黑釉盞,“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亳,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明代散茶撮泡,茶具簡化,一般只置一壺數(shù)杯。唐宋茶藝重沫餑,陸羽認為“沫餑,湯之華也”,是用煮的技法“育其華”。宋代點茶,主要是用茶筅擊拂,點出“乳霧洶涌,溢盞而起”的沫餑。明清撮泡是要用沏泡的技法,呈現(xiàn)茶的本色、真香、原味。

      火活。陸羽提出“其火用炭,次用勁薪。謂桑、槐、桐、櫪之類義。其炭,曾經(jīng)燔炙,為膻膩所及,及膏木、敗器不用之”。蘇東坡有詩云“貴從活火發(fā)新泉”“活水還須活火烹”。其實煮水最難的是對水熟程度的把握。蔡襄稱“候湯最難,水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前世謂之‘蟹眼’者,過熟湯也,況瓶中煮之,不可辯,故曰候湯最難”。清代宮廷還有冷水點沸之說:“烹時須活火?;罨鹫撸醒嬷炕鹨?。既沸,以冷水點住,再沸再點,如此三次,色味俱進”[17]。

      境美。飲茶場所環(huán)境的選擇與營造亦為歷代茶人所費力經(jīng)營。許次紓《茶疏·飲時》列宜茶之環(huán)境有小橋畫舫、茂林修竹、荷亭避暑、小院焚香、清幽寺觀,名泉怪石等。黃龍德《茶說·九之飲》列四季宜茶之所:“明窗凈幾,花噴柳舒,飲于春也;涼亭水閣,松風蘿月,飲于夏也;金風玉露,蕉畔桐蔭,飲于秋也;暖閣紅爐,梅開雪積,飲于冬也”。許次紓還主張“小齋之外,別置茶寮。高燥明爽,勿令閉塞”。屠隆也持同樣主張“構(gòu)一斗相傍書齋,內(nèi)設(shè)茶具,教一童子專主茶役,以供長日清談,寒宵兀坐,幽人首務(wù)不可少廢者”。

      縱觀雅尚精致的行茶,人們追求的是茶精、水甘、火活、器宜、境美,以達到品茶之“本來之真”的目的,這是文人們“求真”的有效嘗試和探索,也是陸羽“精行儉德”之“精行”思想的映照,“精行”而達味之真。

      茶藝開辟悟道幽徑。唐代煮茶,側(cè)重品茶的本味。宋代點法,玩味茶湯之原味,玩的過程被延長,強調(diào)烹茶者與飲茶者之間的互動,他們共同參與到以茶為媒體的活動中,吟詩、作畫、相互唱和,發(fā)問內(nèi)心,不斷自省,并由此反觀世界,達到超然、物我相忘的境界。由茶悟道,將茶道注入飲茶、品茶之中[21]。飲茶品茗中的賞玩、體驗、覺悟,技進乎道。

      茶與藝的結(jié)緣融合,使茶事技藝通過心手的表意,產(chǎn)生諸多情趣和靈氣,給人審美愉悅。在閑適無拘的喝茶品茗中,自我釋放,回歸自然,回歸本真,徹悟茶道。

      1.4 茶事藝文

      茶事藝文以采茶、制茶、烹茶、品茶等各項茶事活動為題材而創(chuàng)作的文學(xué)藝術(shù)形式,包括詠茶詩詞、楹聯(lián)、曲賦、茶畫、茶書法、茶金石碑刻、戲曲、茶書等[15]。我國古代文人留下了一筆巨大的茶事藝文財富,它既是價值不菲的藝文作品、又是茶文化研究的文獻史料,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4.1 古代茶詩詞表達哲學(xué)思想

      在《全唐詩》《全唐詩補編》中有187位詩人作有茶詩或詠及茶的詩共665首。在《全宋詩》《全金詩》中有971位詩人作有茶詩或詠及茶的詩共5?414首[22]。余悅等[23]對唐宋茶詩中的哲理追求進行分析梳理,指出唐代的茶詩所表現(xiàn)志趣大多建立在儒家中庸之道的前提下,寓教于飲,寓教于樂,歡快奔放、親和包容。蔡曉楠[24]研究指出,宋代文人的茶詩創(chuàng)作受宋代儒、釋、道三教文化浸染,體現(xiàn)出道家的虛靜自然、佛家的淡泊頓悟以及儒家的中和雅致等獨有特點。

      1.4.2古代茶畫體現(xiàn)審美價值

      從唐代至民國,裘紀平《中國茶畫》收錄的茶畫達379幅[25]。唐代、五代茶畫細膩地展示了品茶生活的內(nèi)容和意義[26]。宋代茶畫文人意趣逐漸顯露,人們借茶來內(nèi)省,探求人生美的理想[25]。元代文人們以水墨山水畫表達心境,品茗成為一種人生寄托[25]。明清文人們將特有趣味融入畫中,追求雅趣,天人合一,茶畫中山水與人物相結(jié)合,出現(xiàn)了題材繪畫創(chuàng)作的繁榮興盛[26]。

      1.4.3 古代茶書承載精神要核

      現(xiàn)代學(xué)者統(tǒng)計,古代茶書為188種,其中完整的茶書96種[18]。對古代茶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幾本著名茶書,例如陸羽的《茶經(jīng)》、宋徽宗的《大觀茶論》、蔡襄的《茶錄》、張源的《茶錄》等,以及著名的小說如《紅樓夢》《水滸傳》、散文論說《茶酒論》等。蔡定益[27]、黃志浩[28]等對古代茶書的哲學(xué)思想、美學(xué)思想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古代茶書的作者大部分崇奉儒學(xué),他們會有意無意將中庸和諧思想、禮儀思想、人格思想和入世精神等儒家哲學(xué)理念體現(xiàn)在茶書中。陸羽倡導(dǎo)的“精行儉德”,宋徽宗崇尚的“致清導(dǎo)和”,張源提出的“精、燥、潔”茶道思想,為中華茶文化的精神內(nèi)核奠定了基調(diào)。

      詠茶唐詩宋詞、古代茶畫、古籍茶書等茶事藝文,紀錄古代人們的生活,表達人們的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體現(xiàn)“和諧、虛靜、淡泊、寧靜、本真、自然、中和、雅致”等審美意象和審美情操。

      中華茶文化以禮、俗、藝、文為主體,禮俗相依,雅俗互補,技中有藝,藝進乎道,文以載道,物我一體,互相滲透。中華茶文化是自然、歷史、人文的滋養(yǎng)和積淀,是民族、地域的匯聚和交融,在綿長的歷史過程中未曾中斷,彰顯出堅韌的生命力。

      2 中華茶文化的精神內(nèi)核

      在事茶、飲茶中,由禮儀遵行、習俗認知、技能體驗和藝文鑒賞而內(nèi)向自省所感悟到的精神哲思,即為中華茶文化精神內(nèi)核或為中華茶道?!安璧酪庵富诓枳陨淼男再|(zhì)而淬煉出的精神世界”[21],是茶修悟得的生命智慧。

      2.1 “茶道”的提出

      “茶道”一說出于中唐。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云“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歷代茶人由飲茶而所得感悟,常見于他們的詩文中,或敘茶談理,或寓道于茶。唐人贊譽茶為“清高之物”,宋人譬喻茶如“賢人君子”,明清文人則把茶納入“文房佳品”。茶已不只是茶,其中蘊含豐富的哲學(xué)思想、人文情懷、價值觀念和道德規(guī)范。在茶的品飲生活中,滲透進中國文化大傳統(tǒng)中的儒、釋、道諸家的精神理念[29]。

      2.2 儒、釋、道與“茶道”

      2.2.1 儒家以茶養(yǎng)德

      晉代吳興太守陸納以茶示儉,比儒家清素之德。衛(wèi)將軍謝安造訪,“所設(shè)唯茶果而已”。陸羽《茶經(jīng)》開篇即明示“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顏真卿詠茶“流華凈肌骨,疏瀹滌心源”。歐陽修借有人追捧新品雙井茶而冷落杭州西湖的寶云茶和紹興日鑄(注)山茶,針砭世風喜新厭舊,“寶云日注非不精,爭新棄舊世人情。豈知君子有常德,至寶不隨時變易”。蘇軾在與司馬光論茶與墨的異同時說“奇茶妙墨皆香,是其德同也;皆堅,是其性同也。譬如賢人君子妍丑黔晰之不同,其德操韞藏實無以異”。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把茶與谷粟、絲枲作對比,茶除了日用功能之外,還有“致清導(dǎo)和”的精神功能。元代楊維禎稱茶為“清苦先生”,為其作傳,稱“先生之為人芬馥而爽朗,磊落而疏豁,不媚于世,不阿于俗”。茶是明清文人的共同愛好,他們寄情于茶,以茶礪節(jié),以茶砥名,在茶中抒發(fā)自己的素心、品潔和清苦的心志。朱權(quán)追求在品茗間“與客清談款話,探虛玄而參造化,清心神而出塵表”。許次紓篝火酌水,唯求茶友“素心同調(diào),彼此暢適,清言雄辯,脫略形骸”。李贄作《茶夾銘》:“我老無朋,朝夕唯汝,世間清苦,誰能及子”……“子不姓湯,我不姓李。總之一味,清苦到底”。

      2.2.2 釋家以茶悟禪

      禪宗主張一切眾生自性圓滿具足,想要照見自性,需要向內(nèi)探尋,而不是向外去探求。晚唐柏林禪寺趙州和尚將“吃茶去”作為明心見性的途徑和體驗方式。“遇茶吃茶,遇飯吃飯”[30],將心態(tài)調(diào)和至平常自然,是參禪悟道的第一步。在中國茶文化史上,僧人是一群特殊的茶人,他們種山茶,講茶藝,創(chuàng)茶宴,究茶道,迥異于世俗之人。他們最早把行茶喝茶列入禮規(guī),最先提出“茶道”一說,“茶宴”這種形式亦始于寺院。歷代諸多僧人,既是詩僧,又是茶僧。他們的詩詞中蘊含著茶道佛理。唐靈默有偈頌“寂寂不持律,滔滔不坐禪。釅茶兩三碗,意在?頭邊”。寒山有詩“石室地爐砂鼎沸,松黃柏茗乳香甌。饑餐一粒伽陀藥,心地調(diào)和倚石頭”。宋僧釋了元有《題茶詩與東坡》:“穿云摘盡社前春,一兩平分半與君。遇客不須容易點,點茶須是吃茶人”。以茶悟禪成為在家衲子的處世修為。蘇東坡有詩云“示病維摩元不病,在家靈運已忘家。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清代杭州理安寺曾有一個僧俗共訂的“澹社”。社員吳之鯨《澹社序》記“余每月與師踞坐地上,竟日無一言。神氣凄肅,不復(fù)知塵世,亦不愿世人聞聲雜至。因共訂澹社,為無言清坐之會”……“每月一會,茗供寂寞,隨意談《楞嚴言》諸經(jīng),教外別傳之旨”。社員卓爾昌有詩“香茗塵堪滌,伊浦澹作供。慈根新得雨,應(yīng)自日過從”。

      2.2.3 道家自然事茶

      道家追求空靈自然,天人合一的智慧,通過飲茶,感悟天道、人道,融入茶道思想中。歷史上著名的茶人都是儒、釋、道三家兼容的?!耙划T春露香能永,萬里清風意已便。邂逅化胥猶可到,蓬萊未擬問群仙”。元好問的《茗飲》一詩,描述了一甌春露,似萬里春風送詩人夢游華胥國,并達到羽化成仙的境界,這是人化自然的具體寫照。宋代詩人劉克莊的《西山》:“絕頂遙知有隱君,餐芝種術(shù)鹿為群。多因午灶茶煙起,山下看來是白云”。宋結(jié)廬杭州西湖孤山的林逋,他隱居生活中常與茶、琴相伴:“破殿靜披齏臼古,齋房閑試酪奴春”“畫共藥材懸屋壁,琴兼茶具入船扉”。蘇東坡的生活同樣離不開茶:“食罷茶甌未要深,清風一榻值千金。腹搖鼻息庭花落,還盡平生未足心”。文人借茶,將自身“隱”于自然中,達到身、心、靈的舒展和自由,將天、地、人融為一體。

      2.3 歷代茶人論“茶道”

      茶,有“形而下”,還有“形而上”,若隱若現(xiàn),無所不在,且將儒、釋、道的思想精髓兼容并蓄。茶人稱之謂“茶道”。

      茶的禮、俗、藝、文承載中國茶的精神世界,它的核心精神,歷代茶人在詩文中多有論及。唐陸羽在《茶經(jīng)》中提出“精行儉德”。裴汶《茶述》有“(茶)其性精清,其味浩潔,其用滌煩,其功致和”。宋范仲淹《和章岷從事斗茶歌》有句“眾人之濁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宋徽宗《大觀茶論》概述茶之功“祛襟滌滯,致清導(dǎo)和”。蘇軾《和錢安道寄惠建茶》贊茶云“森然可愛不可慢,骨清肉膩和且正”。楊萬里《謝木韞之舍人分送講筵賜茶》云“故人氣味茶樣清,故人風骨茶樣明”。明李贄《茶夾銘》云“我老無朋,朝夕唯汝。世間清苦,誰能及子”……“子不姓湯,我不姓李。總之一味,清苦到底”。清揚州八怪之鄭板橋有一首題畫詩“不風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節(jié)柯。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

      當代茶學(xué)家莊晚芳提出中國茶德為廉、美、和、敬[31]。中國臺灣茶學(xué)家吳振鐸概括茶的精神為清、敬、怡、真[32]。柏林禪寺凈慧長老認為禪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這一精神決定了禪茶文化具有不同于哲學(xué)和倫理學(xué)的獨特的社會化育功能[33]。

      畫家劉旦宅為顏真卿、陸羽、皎然等在湖州竹山聯(lián)句創(chuàng)作《瀹茗聯(lián)吟圖》,有跋語云“予素仰魯公之高致,公以顯秩崇封而居貧,常啜粥,有《乞米帖》,其清可知。公字清臣,字以表德。嗜茶之德清,聯(lián)句亦各神清調(diào)雅,豈偶然哉!”

      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會長周國富提出,當代茶文化核心價值是清、敬、和、美[34]。日本哲學(xué)家久松真一將“東洋的無”的思想滲透到茶道思想中,追求無一物性、虛空性、即心性、自己性、自在性與能造性[35]。日本明治時期著名的美術(shù)家岡倉天心認為,“美”是茶道的核心精神,茶道的實質(zhì)是對美的崇尚,美麗地活著與死去才是對茶道的最高頓悟[36]。美國茶道學(xué)者李歐納·科仁認為,茶道精神體現(xiàn)了侘寂之美,他崇尚自然,追求物質(zhì)貧乏,精神富足,認為簡單即是美,殘缺也是美[37]。韓國茶文化研究所長鄭英善認為,韓國人文茶道精神之根是元曉大師的“和諍”思想[38]。

      2.4 唐詩宋詞中的“茶道”

      “茶道”在唐宋詩詞中有集中體現(xiàn)。整理《全唐詩》與茶相關(guān)詩作615首[10],《全宋詞》涉茶作品305首[39],共計920首,其中關(guān)于茶精神內(nèi)涵的描述主要集中于“清”“和”“敬”“明”“正”“儉”“廉”“美”“雅”“靜”“怡”“真”“精”等詞語(表1)。按關(guān)鍵詞出現(xiàn)頻率由高至低排序,“清”為31%,“明”為19%,“和”為14%,“靜”為10%,“正”為8%,“真”為7%,“美”為4%,“精”為3%,“雅”為2%,“敬”“怡”為1%,“廉”“儉”小于1%。將這些高頻詞按其作用進行歸類,大致又可歸分于解決哲學(xué)基本問題的3個方向,即人類生產(chǎn)發(fā)展過程必須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問題。

      2.5 中華茶文化的精神內(nèi)核

      中華茶道有豐厚的歷史積淀,承載了歷代茶人的理想情懷,展現(xiàn)茶人的智慧和品格。但它不是靜態(tài)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就某一個歷史階段來說,既承繼于前代,又融于當代并通向未來。魏晉時代,賦茶以“儉約”“素業(yè)”的精神,引導(dǎo)社會的價值取向。唐代茶人承襲前代的“儉”,同時提出“德”與“和”的精神。宋代傳承唐人“致和”的觀念,提出“致清導(dǎo)和”之說。明清茶人多頌揚茶的“清”“明”“精”“真”精神。當代茶人重提茶德,以敬為禮、崇尚以和為貴、清為德,美真康樂。因此,綜觀古今茶道形成與發(fā)展,并結(jié)合時代需求,綜合凝練出“和、敬、清、美、真”為中華茶文化的精神內(nèi)核。

      表1 涉茶高頻詞主要描述范圍

      “和”是人與他人、人與自然及人們自我身心靈的和諧[34]。儒、釋、道三家各自獨立,自成一體,又相輔相成。在主旨于“和”這一點上,三家卻高度一致,也體現(xiàn)了儒、釋、道三家的圓通融合。中國歷代以“和”為美的思想,在茶的詩歌、繪畫等各種藝術(shù)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展現(xiàn)和闡釋?!昂汀弊鳛閷徝缹ο蟮膬r值,它的實現(xiàn)需要審美主體的交融。從主體的審美感受來說,內(nèi)心的和諧引導(dǎo)了外界的和諧,由此產(chǎn)生的美感,形成主客體交融的和諧境界[40]。

      “敬”是茶之于禮的價值和人行于世的守則。含有誠敬、尊敬、敬畏、敬愛之情。一是人對自然、對規(guī)律的敬畏之心;二是人與人之間互相敬重、互懷敬意、相敬如賓的友好關(guān)系;三是人所應(yīng)該具有的敬祖尊老的敬愛之情[41]。

      “清”來自茶的自然本性。暗示清明、儉德、淡泊、清廉、清正、清平、清心、清靜之意。一是清茶一杯,兩袖清風,清正廉潔;二是淡泊、清心,持有平常心;三是儉樸、勤勞,不忘初心。

      “美”是天地人在“天人合一”哲學(xué)境界上的共同升華[41]。一是茶之美;二是品茶之美;三是茶道之美;四是人生圓融的大美之境。

      “真”“其精甚真,其中有信”[42],含有本原、本真,精行悟真、返璞歸真,精誠之至、道法自然之義。真一是指人的本性,事物的本原。蔡襄《茶錄》云“茶有真香,而入貢者微以龍腦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間試茶,皆不入香,恐奪其真也”。蔡襄強調(diào)真茶、真香、真味。二是指“精行”求真,探究與追求本真的自然之道。陸羽倡導(dǎo)的“精行儉德”之“精行”思想,可以理解為精準、精益求精,“精行”后才“儉德”。《莊子·秋水》:“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43]。三是指精誠之至,實事求是,待人誠懇,守信。用真水泡真茶,還要用真心、真我、真情,才能求得茶的真味。道家稱悟真的人為“真人”,儒家稱之為“圣人”,釋家稱之為“佛”。行茶動作自然得法,如“風行水上,自然成紋”。摒棄功名利祿的念頭,排除得到別人贊賞的愿望,設(shè)法超越自己的身體,這就是莊子所說的“心齋”。心先齋戒,由虛至靜,由靜至明,心若澄明,宇宙萬物皆在心中,真我呈現(xiàn),真相呈現(xiàn),真美也呈現(xiàn)[40]。以茶修身,尋回本我。

      在經(jīng)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今天,我們建設(sh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打造物質(zhì)大國的同時,要不忘構(gòu)筑精神家園。在茶的品飲中,追求精神的滋養(yǎng),令更多人有所向往。

      3 中華茶文化傳承的時代價值

      茶,百草精華。它以其天地山川稟賦的色、香、味、形給人感官享受,還以其人文化成的禮、俗、藝、文,潤物細無聲地給人以精神滋養(yǎng)和心靈體驗,提升為道的境界。傳承弘揚以“和、敬、清、美、真”為內(nèi)核的中華茶文化,對個人、民族、社會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時代價值。

      3.1 涵養(yǎng)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中華茶文化是最有代表性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一。其承載了儒釋道文化的精髓,凝聚了中華文化的樂生、怡情,內(nèi)斂、入世,天人合一的自然主義傾向等,是一個復(fù)雜的綜合體系。綜觀歷史,茶葉不僅滿足了人們的生理需求,中華茶文化更是滋養(yǎng)了人們的心靈,澡雪了人們的精神世界。

      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生活方式,易導(dǎo)致人的思想物質(zhì)化、文化庸俗化。人文素養(yǎng)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需要通過長期持久的教育才能培育起來。柴米油鹽醬醋茶之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guān)。中華茶道包涵了人文情懷、淑世態(tài)度,如云南白族三道茶的“一苦二甜三回味”,表現(xiàn)出世俗的感慨和對人生的追求;而在婚姻的禮儀中,“三茶六禮”取自“至性不移”之意,表示愛情的堅貞不移。人們在茶禮、茶俗、茶藝等茶事活動中,飲茶、習茶,以茶為“道形一體”的媒介,飲者、事茶者沉靜思緒,啟迪、感悟、洗滌心靈,獲得精神的成長。因此,復(fù)興茶禮、茶俗、茶藝、茶事藝文,是培育當代人人文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之一,茶文化涵養(yǎng)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文化人,提升人們的人格修養(yǎng)。

      3.2 彰顯民族的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激發(fā)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建設(sh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國是世界茶文化的源頭。1200年前,中國最早提出茶道;中國存有古代茶詩詞、茶畫數(shù)量居世界第一,有全世界最豐富的民族、民俗飲茶習俗,現(xiàn)擁有一萬多份茶樹品種資源,茶葉的品類數(shù)量和質(zhì)量居世界第一,茶葉產(chǎn)量從2005年起再次超過印度,成為第一產(chǎn)茶大國;中國茶道哲學(xué)思想體系經(jīng)過千百年的積淀,形成了“和”“敬”“清”“美”“真”等中國價值理念,成為世界茶文化源頭。中國茶,不僅是人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飲品,更蘊含著中國人崇尚自然、知行合一的精神特質(zhì),流淌在中國人的血脈之中。同時,茶文化作為傳統(tǒng)文化對外交流的一張“金名片”,將中國茶和中華文化傳遞至世界各地。綜觀中華茶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茶對世界文明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當今社會,人們以茶明理、以茶修身、以茶勵志,通過實踐學(xué)習領(lǐng)悟茶文化的思想精髓,提升道德情操,堅定文化自信。中華茶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為進一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作出貢獻。

      3.3 促進社會更加和諧

      一碗茶湯不但給予了人們的生理和心理感受,也融入了倫理道德以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愿景。以茶敬長輩,明倫理;以茶贈友人,增友情;以茶待鄰居,睦鄰里。這些茶禮、茶俗表現(xiàn)出和親、和友、和鄰,和美、和樂、和諧等一系列風尚,也是茶文化精神內(nèi)核“和”的體現(xiàn)。

      茶是對話交流最好的媒介。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外交場合,以茶敘的形式招待外國元首,茶已成為中國標志性的傳統(tǒng)文化符號。中國茶,味醇而不烈,蘊含著和諧身心,和諧人與人、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精神追求;尤其是“和”的思想與當代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思想一脈相承,將茶的精神融入人們?nèi)粘I?,對于和諧社會、和諧世界構(gòu)建具有重要意義。

      [1] 關(guān)劍平. 《敕修百丈清規(guī)》與佛教茶禮[C]//浙江樹人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 禪茶: 歷史與現(xiàn)實. 杭州: 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 2009. Guan J P. 《The Imperial Monastic Rules for Buddhists》and tea ceremony in Buddhism [C]//College of Humanities, 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Zen Tea.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 2009.

      [2] 德輝. 敕修百丈清規(guī)[M]. 李繼武, 校點. 河南: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1. De H. The imperial monastic rules for buddhists [M]. Li J W, Revision. Henan: Zhongzhou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2011.

      [3] 宗頤. 禪苑清規(guī)[M]. 蘇軍, 校點. 河南: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1. Zong Y. Buddhist principles [M]. Su J, Revision. Henan: Zhongzhou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2001.

      [4] 吳茂棋, 許華金, 吳步暢. 徑山茶湯會首求頌二首賞析[J]. 中國茶葉加工, 2015(6): 70-76. Wu M Q, Xu H J, Wu B C. Appreciation of the first two pieces of Jingshan tea soup party [J]. China Tea Processing, 2015(6): 70-76.

      [5] 吳覺農(nóng). 茶經(jīng)述評[M]. 2版. 北京: 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 2005. Wu J N. The commentary of Tea Classic [M]. 2nd ed.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Press, 2005.

      [6] 祝穆. 新編古今事文類聚(三)[M]. 京都: 中文出版社, 1989. Zhu M. A new compilation of ancient and modern texts (3) [M]. Kyoto: Chinese Press, 1989.

      [7] 余悅. 問俗[M]. 杭州: 浙江攝影出版社, 1996. Yu Y. Enquire about the custom [M]. Hangzhou: Zhejiang Photography Press, 1996.

      [8] 吳自牧. 夢粱錄[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0.Wu Z M. Meng Liang Lu [M]. Hangzhou: Zhejia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80.

      [9] 張耀武, 龔永新. 中國茶祭的文化考察[J]. 農(nóng)業(yè)考古, 2010(2): 99-103. Zhang Y W, Gong Y X. Cultural observation of sacrifice in Chinese tea culture [J].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2010(2): 99-103.

      [10] 彭定求. 全唐詩[M]. 增訂本. 北京: 中華書局, 1999. Peng D Q. Complete Tang Poems (addenda) [M]. Updated edition.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99.

      [11] 沈?qū)W政, 朱陽. 歷史視野下的中國茶會文化的傳播與發(fā)展[J]. 農(nóng)業(yè)考古, 2013(2): 98-101. Shen X Z, Zhu Y.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ea party culture from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J].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2013(2): 98-101.

      [12] 馬繼興. 《桐君采藥錄》輯校[J]. 中醫(yī)文獻雜志, 2005(4): 4-6. Ma J X. Collation and revision of Tongjun Herbal Collection Records [J].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terature, 2005(4): 4-6.

      [13] 梅堯臣. 梅堯臣集編年校注[M]. 朱東潤, 編年校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Mei Y C. Annotations to annals of collection work of Mei Yaochen [M]. Zhu D R, Annotations to Annals. Shanghai: Shanghai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2006.

      [14] 余悅.中國茶俗學(xué)的理論構(gòu)建[J]. 農(nóng)業(yè)考古, 2015(2): 154-160.Yu Y.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ea customs [J].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2015(2): 154-160

      [15] 陳宗懋. 中國茶葉大辭典[M]. 上海: 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2008.Chen Z M. Dictionary of China tea [M]. Shanghai: China Light Industry Press, 2008.

      [16] 沈冬梅. 茶經(jīng)校注[M]. 北京: 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 2006. Shen D M. Notes on tea classic [M].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Press, 2006.

      [17] 沈冬梅. 宋代的茶飲技藝[J]. 中國史研究, 1999(4): 103-113. Shen D M. Tea drinking techniques in the Song dynasty [J]. Studies on Chinese History, 1999(4): 103-113.

      [18] 鄭培凱, 朱自振. 中國歷代茶書匯編[M]. 校注本. 香港: 商務(wù)印書館, 2007. Zheng P K, Zhu Z Z. Compilation of Chinese tea books [M]. Annotation edition. Hong Kong: Commercial Press, 2007.

      [19] 余悅, 劉靜. 從唐代茶詩看茶藝的審美情趣[J]. 中州學(xué)刊, 2010, 11(6): 191-193. Yu Y, Liu J. Aesthetic taste of tea art from tea poetry in Tang dynasty [J].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2010, 11(6): 191-193.

      [20] 朱紅纓. 論茶藝的生產(chǎn)方式[J]. 茶葉科學(xué), 2012, 32(3): 155-159. Zhu H Y. Discussion on the production mode of tea art [J]. Journal of Tea Science, 2012, 32(3): 155-159

      [21] 李萍. 論中國茶道對儒家自然觀的揚棄[J]. 北京科技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 2016, 32(1): 101-105. Li P. On Chinese teaism’s sublation of the confucian natural view [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6, 32(1): 101-105.

      [22] 錢時霖, 姚國坤, 高菊兒. 歷代茶詩集成[M]. 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6. Qian S L, Yao G K, Gao J E. Tea poetry anthology through successive dynasties [M]. Shanghai: Shanghai Culture Press, 2016.

      [23] 余悅, 陳玲玲. 唐宋茶詩哲理追求綜論[J]. 農(nóng)業(yè)考古, 2010(5): 153-170. Yu Y, Chen L L.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philosophical pursuit of tea poetry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J].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2010(5): 153-170.

      [24] 蔡曉楠. 宋代詠茶詩詞中的文化內(nèi)涵研究[J]. 福建茶葉, 2018, 40(3): 367.Cai X N.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sung tea poems and poems in Song dynasty [J]. Tea in Fujian, 2018, 40(3): 367.

      [25] 裘紀平. 中國茶畫[M]. 杭州: 浙江攝影出版社, 2014.Qiu J P. Chinese painting on tea [M]. Hangzhou: Zhejiang Photography Publishing House, 2014.

      [26] 劉方冉, 周新華. 中國古代茶畫中的文人意趣初探[J]. 美術(shù)大觀, 2016(3): 95.Liu F R, Zhou X H. A tentative research on literati interest in Chinese tea painting [J]. Art Panorama, 2016(3): 95.

      [27] 蔡定益. 中國古代茶書中的茶具與儒家哲學(xué)思想[J]. 茶葉, 2017, 43(2): 105-112. Cai D Y. The tea sets described in ancient Chinese tea books and confucian philosophy [J]. Tea, 2017, 43(2): 105-112.

      [28] 黃志浩. 論陸羽《茶經(jīng)》的美學(xué)思想[J]. 甘肅社會科學(xué), 2004(3): 40-43. Huang Z H. On Lu Yu's aesthetic thoughts in the Classic of Tea [J]. Gansu Social Sciences, 2004(3): 40-43.

      [29] 丁文. 茶乘[M]. 黑龍江: 天馬圖書有限公司, 1999. Ding W. Tea Riding [M]. Heilongjiang: Tianma Books Publishing Co., Ltd., 1999.

      [30] 圓悟克勤.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M]//藍吉富. 禪宗全書: 第41冊. 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4. Yuan W K Q. Quotations from Buddhist Yuan Wu Fo Guo [M]//Lan J F. Chanzong Quanshu: volume 41. Beijing: Beijing Library Press, 2004.

      [31] 莊晚芳. 中國茶德: 廉美和敬[J]. 茶葉, 1991(3): 1. Zhuang W F. Tea virtues in China: honesty, beauty, harmony and respect [J]. Tea, 1991(3): 1.

      [32] 吳振鐸. 中華茶藝的基本精神[J]. 農(nóng)業(yè)考古, 1993(2): 44. Wu Z D. The basic spirit of Chinese tea art [J].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1993(2): 44.

      [33] 陸一飛. “正、清、和、雅”中華茶道的審美意趣[J]. 中國宗教, 2015(8): 78-79. Lu Y F. The aesthetic interest of Chinese tea ceremony of "integrity, clear, harmony and elegance" [J]. China Religion, 2015(8): 78-79.

      [34] 周國富. 努力實現(xiàn)建設(shè)茶業(yè)強國夢——關(guān)于茶文化與茶產(chǎn)業(yè)發(fā)展問題的思考[J]. 觀察與思考, 2013(5): 13-17. Zhou G F. Working towards the building of dream of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 in tea industry: thoughts on development issues in tea culture and tea industry [J]. Observation and Ponderation, 2013(5): 13-17.

      [35] 久松真一. 茶道の哲學(xué)[M]. 東京: 講談社, 1987.Kuzamatsu. Philosophy of tea ceremony [M]. Tokyo: Koudannsha, 1987.

      [36] 岡倉天心. 茶之書[M]. 倫敦: 企鵝出版社, 2010.Kakuzo O. The book of tea [M]. London: Penguin Classics, 2010.

      [37] 李歐納·科仁. Wabi-Sabi佗寂之美[M]. 蔡美淑, 譯. 北京: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2014. Leonard K. Wabi-Sabi, Tuo's beauty in solitude [M]. CAI M S, translation. Beijing: China Friendship Publishing Company, 2014.

      [38] ???. ????[M]. ??: ????, 1996. Jeong Y S. The philosophy of the way of tea [M]. Seoul: Neoruk Bawi, 1996.

      [39] 唐圭璋. 全宋詞[M]. 增訂本. 北京: 中華書局, 1999.Tang G Z. Complete Song Poems [M]. Updated edition.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99.

      [40] 周智修. 習茶精要詳解[M]. 北京: 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 2018. Zhou Z X. Interpretations of essentials in learning tea [M].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Press, 2018.

      [41] 陳紅波. 周國富全面系統(tǒng)闡述“清、敬、和、美”當代茶文化核心理念[J]. 茶博覽, 2013(11): 12-19. Chen H B. Zhou Guofu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expounded the core concept of contemporary tea culture of "Clear, Respect, Harmony and Beauty" [J]. Tea Times, 2013(11): 12-19.

      [42] 李耳. 中華經(jīng)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 老子[M]. 湯漳平, 王朝華, 譯. 北京: 中華書局, 2014. Li E. Complete and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series: Laozi [M]. Tang Z P, Wang C H, translation.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14.

      [43] 陳鼓應(yīng). 莊子今注今譯[M]. 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 2016. Chen G Y. Translations and comments for Zhuang Zi [M]. Beijing: Commercial Press, 2016.

      An Analysis of the Spiritual Core and Value of the Chinese Tea Culture: A Case Study of Etiquette, Customs, Ceremonies and Traditions of Chinese Tea

      ZHOU Zhixiu1, XUE Chen1, RUAN Haogeng2*

      1. Tea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ngzhou 310008, China; 2. Zhejiang Tea Group Co., LTD, Hangzhou 310014, China

      In the Chinese tea cultural system, the etiquette, customs, ceremonies and literatures of tea are interactive and complementary, which build up the major part of Chinese tea culture and become important media of its spiritual core as well. In this paper, the etiquette, customs, ceremonies and literatures of Chinese tea, as an example, are disserted in the aspects of its historical formation and forms.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research, the spirit of Chinese tea culture is investigated, of which the core is concluded as Harmony, Respect, Rectitude, Beauty and Reality, realizing the sublimation from the physical to the spiritual level. The inheritance, promo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ea culture and its spiritual core are of critically important era value for gui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firming the confidence in national culture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Chinese tea culture, media, spiritual core, era value

      S571;G12

      A

      1000-369X(2021)02-272-13

      2020-06-03

      2021-01-26

      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部社會事業(yè)促進司“茶文化轉(zhuǎn)化與創(chuàng)新”項目(09190046)

      周智修,女,研究員,主要從事茶葉科技推廣與茶文化傳播研究,zzhixiu@163.com。*通信作者:startoo@139.com

      (責任編輯:黃晨)

      猜你喜歡
      茶道茶藝茶文化
      巖骨花香通茶道
      體驗茶道魅力
      小主人報(2022年6期)2022-04-01 00:49:32
      Cosmetea新型美妝茶文化品牌店
      論新時代中國茶道精神
      茶文化的“辦案經(jīng)”
      茶藝
      金秋(2020年8期)2020-08-17 08:38:20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別具特色的俄羅斯茶文化
      茶道人生
      茶藝表演的主題表達——以《遇見老白茶》主題茶藝表演為例
      淮南市| 沙雅县| 漳州市| 余姚市| 泸州市| 大洼县| 溆浦县| 广河县| 靖边县| 云龙县| 和田市| 清涧县| 牡丹江市| 威海市| 塔河县| 阿图什市| 丹江口市| 鄂州市| 宜宾市| 凤翔县| 石屏县| 澳门| 温宿县| 韩城市| 清水河县| 普陀区| 吴江市| 汾西县| 苗栗县| 阜城县| 中超| 云南省| 海口市| 兴隆县| 迭部县| 太保市| 石棉县| 绍兴市| 和林格尔县| 阿拉善左旗| 积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