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亦菲
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有三個人同時去看一棵參天巨松,他們分別是木商、植物學家和畫家。木商想到的是它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樣去買它、砍它、運它。植物學家則把它歸到某目、某科里去,注意比較它和其它松樹的異同,思量它何以活得這樣老。畫家只是聚精會神地觀賞它的蒼翠的顏色,盤屈如龍蛇的線紋以及昂然高舉的氣概。由此可知這棵松樹并不是一件固定的東西,它的形象隨觀者而變化。
班級計劃舉行讀書會,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請比較這三者對于巨松態(tài)度的不同,說說你對哪個人的態(tài)度感觸最深?為什么?請結(jié)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fā)言稿。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在這三人中,我愿做那位畫家,欣賞巨松參天的身軀,讓它那蒼勁的翠色留于心間。正因它盤屈似游蛇,豪邁似蛟龍。
誠然,木商和植物學家做出的選擇并非錯誤,他們只是更注重物質(zhì)的實用性與功能性,這些在歷史向前推進的車輪中也不可或缺,但我更偏愛畫家那看似無用的思想。
世上有味之事,譬如詩、酒、哲學、愛情,往往無用。但無數(shù)過客往往選擇吟無用之詩、醉無用之酒、讀無用之書、鐘無用之情,卻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边@是李太白的澎湃與豪情。他迎著裹挾黃沙的風,站在驚濤拍岸的滾滾黃河邊,吟出了這一千古詩篇。如若沒有李太白這一毫無功利思想的吟誦,誰又能托起他心中的豪情?誰又能將黃河的骨氣一覽無余?蘇子有言:“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陶淵明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睆埧删酶袊@:“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币髡b出這些詩篇的文人墨客不也正因這些看似“無用”之事,滿足了人生的至上追求,成為令自己、令后世敬仰的人嗎?
我喜歡坐在街邊的咖啡館里,看行人的步履匆忙。只一瞥,便覺得日月悠長,山河無恙。在一些實用主義者看來,這也是無用之事,卻讓人的心于物欲橫流的燈紅酒綠中尋得一份心靈的暫時安息之所,又何嘗不是大用呢?捧一本書放在膝蓋上,沉甸甸地,讓書頁自由地滑過指尖。近午的陽光下,遠處鳥群翩躚……
殊不知,無用之用,即為大用。
當今社會,人潮洶涌,如何追求現(xiàn)實利益的最大化早已成了人們心中無法掙脫的鐵鏈和枷鎖。選擇專業(yè)時,總有這樣的聲音充斥:“不要選這個專業(yè),不好就業(yè),學了沒用!”當孩子捧起一本課外書籍,有些實用主義者還會這樣看似“苦口婆心”地勸誡:“別看那沒用的書了,現(xiàn)在不是你看書的時候,要好好學習才有用?!笔Y勛先生曾說:“一個唯利是圖的社會,每一個人都會在物化自己和他人的過程中成為受害者?!蔽覀兊男袨槎枷裎锲芬粯?,被冠以“有用”“無用”的定語。
究竟什么是有用的,什么又是無用的呢?
能夠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功利地追求事業(yè)名利是有用;而讓自己的心沉靜下來,于大千世界中做一個不隨波逐流,不如蟻附檀者即為無用嗎?
我不敢茍同。
我愿在波濤洶涌的濁流中做一個不隨波逐流的人,更愿意當一名畫家,欣賞那參天的巨松,做一個看似“無用”但懂得享受生活真趣之人。
謝謝大家!我的發(fā)言到此結(jié)束。
(編輯:王瑩)
評點:李臻
文章是從朱光潛《談美》一書中生發(fā)出的討論,有兩個突出特點:一、辯證性強。作者不因自己喜好而隨意否定其他觀點,而是在與其他觀點的比較辨析中顯出“無用”的獨特價值,這是一種更為理性的思維方式,也是在比較類作文中我們特別要關(guān)注的一點。文章倒數(shù)第四、五段中作者對“有用”與“無用”的概念進行了闡釋,構(gòu)建出了兩者之間對立又統(tǒng)一的關(guān)系,頗有深度。二、事例精當而富有詩意。作者先連引李白、蘇軾、張可久的經(jīng)典詩句對“無用之用,即為大用”的論點做了論證,“我喜歡坐在街邊的咖啡館里,看行人的步履匆忙。短短一瞥,便覺得日月悠長,山河無恙”一句是點睛之筆,從詩篇轉(zhuǎn)入現(xiàn)實生活,內(nèi)心從容而豐盈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作者形象與觀點渾融一體,給人以美的啟迪與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