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昊瑜 鄭新堯 傅凡 張蕊
帝王巡游,又稱巡狩、巡守,指古代帝王巡視疆土,是古代政治生活中一項重要的活動?!睹献印じ孀印酚小疤熳舆m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1]?!栋谆⑼āぱ册鳌丰屃x為“巡者,循也;狩者,牧也,為天下巡行守牧民也”[2]。根據(jù)《史記·五帝本紀》,巡狩在黃帝時已現(xiàn)雛形。黃帝征戰(zhàn)四方,“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雞頭;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3]。黃帝之孫顓頊“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東至于蟠木”[3]。舜使巡狩制度化,規(guī)定“五歲一巡狩……二月,東巡狩,至于岱宗;五月,南巡狩;八月,西巡狩;十一月,北巡狩”[3]。此后歷代都有帝王巡游的活動,其中較有影響力的有周穆王、秦始皇、漢武帝、隋煬帝、明武宗、清圣祖(康熙)、清高宗(乾隆)等。
巡游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如康熙“至于巡狩,古天子所以周省侯國,使諸侯肆覲明堂,考其政績”[4]。帝王通過巡視疆域,可以彰顯權(quán)威、封禪祭祀、會盟靖邊、安定社會、考察吏治、整飭軍事、求賢攬才、體察民情,有助于維護其統(tǒng)治[5-7]。有時巡狩也有其他的目的,秦始皇曾“東游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羨門之屬”,漢武帝也曾“東巡海上,考神仙之屬”[3],都是為求仙;隋煬帝“巡歷淮、海,觀省風俗”[8],三下江都,乘龍舟游覽沿途風光;明武宗南巡途中曾在清江浦、范光湖、江口等處漁獵[9]。
巡狩過程中往往伴隨著大規(guī)模的營建,對于巡狩沿途的景觀有所影響[10-12]。秦始皇為巡狩而修建馳道,為修建九原到云陽的直道而“塹山堙谷”[3]。漢武帝多次巡游泰山,令諸侯各自在泰山下修建官邸,在汶上依舊制修建明堂;在巡游嵩山時禁止砍伐草木,以保護植被[13]。隋煬帝為巡游修大運河,開通濟渠、永濟渠、邗溝、江南運河,連通南北主要水系;“廣造宮室,以肆行幸”[14],從長安至洛陽、長安至江都,沿途都建有離宮別館,修以馳道、直道,“種樹以飾其傍”[15]。武則天為巡游方便在嵩山造三陽宮,在萬安山造興泰宮[16]。宋真宗封禪泰山,令泰山周邊七里內(nèi)禁止樵采[17]。這些營建中有些對區(qū)域景觀影響巨大并深遠,如修大運河,影響至今;有些在當時影響巨大但持續(xù)短暫,如秦馳道,在秦亡后很快就湮滅;有些雖然局限于某地的景觀,但仍影響深遠,如歷代對泰山及周邊的營建。
清圣祖康熙作為“康乾盛世”的開創(chuàng)者,對其巡游活動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清世祖順治在遷都北京后不久就開始巡狩,在順治三年(1646年)巡視京西,次年遠巡至蒙古,八年(1651年)確定巡狩的相關(guān)制度和禮儀[18]??滴踝鳛轫樦蔚睦^位者,開啟了更為廣泛的巡游活動。根據(jù)《大清圣祖仁皇帝實錄》統(tǒng)計,康熙在執(zhí)政的61年里共進行過上百次的巡游,包括巡視京畿①地區(qū)27次、東巡3次、南巡6次、西巡6次、北狩50次[19]、郊坰200余次。其巡游地點主要集中在京畿和口外②,即現(xiàn)京津冀地區(qū)(圖1),這是因為畿甸拱衛(wèi)京城,對維護政權(quán)至關(guān)重要,也是帝王遠巡時的必經(jīng)之地,“近畿郡邑屢經(jīng)巡幸,補助時施”(《南巡筆記》)[4]。
1 京津冀地區(qū)康熙常駐蹕點[20]Emperor Kangxi’s permanent dwelling palaces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20]
現(xiàn)有研究中對康熙巡游的研究較為充分,但地域和內(nèi)容這兩方面有所缺失。其一,既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康熙巡游目的和意義[21-28]、巡游的線路[29-31]、保障制度[32-33]的探討,針對京津冀地區(qū)巡游的研究[34-35]較少;其二,現(xiàn)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巡游的線路對景觀的影響[30]、對水利的治理和景觀的形成[36-39]、對京西稻作景觀的影響[40]、對地方園林的影響[41-42]等,缺少集中、系統(tǒng)的就康熙巡游對區(qū)域景觀影響的研究,特別是巡游最為集中的現(xiàn)京津冀地區(qū)。因此,筆者通過對《清實錄》《清圣祖御制詩文》《清高宗御制文》《大清一統(tǒng)志》等文獻進行整理,選取康熙巡游的主要路線和駐蹕地點,梳理其景觀發(fā)展歷史,探究康熙巡游對京津冀區(qū)域景觀的影響。
康熙巡游活動幾乎都是以政治為目的,如北狩是為了維護與蒙古各部的關(guān)系,并通過行圍考查皇子騎射和八旗戰(zhàn)力;東巡是為了穩(wěn)固東北,靖邊震懾外敵;西巡是為了考察吏治、整飭軍事,同時籠絡蒙藏;南巡“咸因視河,親為籌劃,遂至江浙,察吏安民,所歷之地,隨其時宜,廣沛膏澤,拯疾苦焉”(《南巡詩序》)[4]。其間還封禪泰山、祭孔,在路途之中雖也“覽其山川,憑吊古跡”,但是“不徒事游豫也”(《南巡筆記》)[4]。與遠巡相比,巡視京畿則是為了更好地維持政權(quán)與社會穩(wěn)定,不但體察民生、考察吏治,還檢閱軍事、督促農(nóng)事、興修水利、謁陵行圍。
康熙的巡游是從南郊行圍的南苑開始的。南苑舊稱南海子,以“南囿秋風”為燕京十景之一??滴豕瞾砟显芳s80次,主要目的是行圍、閱兵??滴鯇﹂啽貏e重視,曾說“國家武備不可一日懈弛”[19],康熙朝一共舉行過12次大閱,其中6次是在南苑。在西郊暢春園建成前,南苑是康熙“避喧理政”的場所,還有處理邊務、觀禾等目的,康熙在《南苑行圍》中寫道:“苑中閑教陣,無事靜論邊。不廢時苗典,思周天下先?!盵4]在他身體欠佳之時,也會來此靜攝頤養(yǎng)。此外,南苑也經(jīng)常是康熙巡狩京畿的起點或終點。
西郊地區(qū)水源豐沛、土壤肥沃,一直是北京重要的糧食產(chǎn)地,清代皇家在此大量圈占莊田。康熙重視農(nóng)業(yè),考察作物生長情況是其巡游京郊的目的之一。他曾多次赴德勝門外、朝陽門外、阜成門外、玉泉山、西郊等處觀禾,以判斷華北地區(qū)的農(nóng)業(yè)收成。西郊巡游也為體察民情,“豫游不獨題詩意,要識熙熙暭暭心”(《郊外偶作》)[4]。西郊的風景給康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稱“芳郊景物麗”(《時廵近郊憫農(nóng)事有作》),評價西山“峰巒回互,草木蘢蔥。晴嵐霽雪,掩映皇居;秋來春華,邀迎翠輦”(《圣感寺碑》),玉泉山“信芳甸之名區(qū),而神皋之勝境也”(《玉泉賦》),丹棱沜“沃野平疇,澄波遠岫,綺合繡錯,蓋神皋之勝區(qū)也”(《暢春園記》)[4]。因此在西郊修建行宮、離宮,用于駐蹕。康熙十六年(1677年)在香山建行宮,十九年(1680年)在玉泉山建澄心園,二十一年(1682年)建暢春園之后,西郊地區(qū)逐漸成為紫禁城之外的第二政治中心,康熙每年都前往這里,并在玉泉山舉行過4次大閱。
漕運、治河是古代政治中的重要工作,康熙經(jīng)??疾炀┙蚣降貐^(qū)的河務,特別是永定河(舊稱渾河)和通州運河??滴蹩吹綔喓印柏ポd為民害,一時奏效難”,決心“豈辭宵旰苦,須治此河安”(《察永定河》)[4],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開始大規(guī)模治理,并賜名永定河[37]??滴跞四辏?699年)起,康熙9次攜皇子、近臣視察永定河沿線河堤工程??滴醵啻蜗轮紡娬{(diào)“漕運關(guān)系國用”[19],他曾多次到通州??滴跄涎驳囊豁椫匾ぷ饕彩强疾熹钸\和治河,南巡的考察成果為通州運河的治理提供了幫助的同時,通州運河的治理也為南巡提供了保障。
明代白洋淀水澇甚重,清代依舊時常發(fā)生水患??滴跷迥辏?666年),白洋淀的水利工程開始興修,此后康熙時常巡游白洋淀,實地勘察,指導治水,在三十七年、四十六年(1707年)2次下令大修白洋淀堤防。如康熙在《鄚州水淀記》中所言,他前往白洋淀除了巡察水利工程外,還有“順陽和而布政”“賑貧乏以勸農(nóng)”施政勸耕的目的,以及仿漢武帝“橫汾昆明之游”,舉行水圍,“皆所以洽上下之情,同君臣之樂”[4]。據(jù)《清圣祖實錄》記載,自康熙十六年開始,白洋淀水圍共進行數(shù)十次[19],“常思遠涉堅筋骨,每令平流演獵船”(《舟中觀獵》)[4],白洋淀一度與木蘭圍場地位相當。
北狩是康熙巡游的主要線路,一方面北狩可以對蒙古貴族采取懷柔政策,也可以起到震懾的作用,鞏固北方邊防;另一方面北狩還可以考查八旗騎射,整飭軍隊,保持其戰(zhàn)力;此外,北京暑熱,北狩可以避暑。
康熙時期的北狩大多數(shù)是到木蘭圍場進行秋狝。木蘭圍場位于承德北部,靠近蒙古,距北京較近,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被劃為圍場。去圍場的路線是北上出古北口,一路經(jīng)喀喇河屯、博羅河屯,最后分別沿著伊遜河和伊瑪圖河兩路抵達木蘭圍場(圖2)。由于木蘭圍場距離北京約400 km,康熙自四十二年(1703年)開始在途中的熱河建設行宮,在四十七年(1708年)初步形成規(guī)模,成為主要駐蹕之所,五十二年(1713年)命名為避暑山莊。熱河行宮的建成,使得康熙可以有一個長期居住的場所,每年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在此駐蹕,處理政務,接見蒙古貴族與其他民族、宗教領(lǐng)袖,“省方隨處示懷柔”(《塞上宴諸藩》)[4],這里逐漸成為北京之外的第二政治中心。
2 康熙北巡行宮分布[43]The distribution of Emperor Kangxi’s temporary dwelling palaces during the northern inspection tours [43]
康熙每年都親臨孝陵祭拜順治皇帝,形成了經(jīng)通州、三河、薊州至遵化的京東謁陵路線(圖3)。薊州不但是謁陵途中的駐蹕地點,而且自古就是北方重鎮(zhèn),拱衛(wèi)北京的門戶,康熙在謁陵途中曾在薊州駐蹕30多次,也為考察京東門戶安全。薊州西北部的盤山風景優(yōu)美,寺廟眾多,有“東五臺山”之稱,康熙曾4次前往盤山。
3 康熙謁陵路線圖The route of Emperor Kangxi’s visit of the mausoleum
遵化湯泉位于遵化州(今遵化市)西北,西鄰清東陵,劉侗稱:“天下溫泉,最著驪山,最潔香溪,最熱遵化。”[44]《清圣祖實錄》中有太皇太后“圣躬違和”,康熙皇帝奉太皇太后幸湯泉的多次記載[19]??滴踝慵舶l(fā)作時也多次來遵化湯泉,共計30多次。這里不但臨近孝陵,而且靠近塞外,是北狩的一條路徑。康熙經(jīng)常會“游覽近地、訪問民生”[19],一些蒙古貴族和地方官員也會就近前來朝拜。
遷西的三屯營是明代戚繼光曾駐守16年的地方,在此修筑長城??滴踔]陵過程中經(jīng)常來此駐蹕并閱兵。三屯營附近的景忠山是京東名山,清初此地是皇室家廟,康熙皇帝來此3次,并題寫“天下名山”。
4.1.1 北京郊坰:人文景觀變遷
康熙巡游對北京西郊的景觀變遷有很大影響,他在巡游中先后選址修建了香山行宮、澄心園和暢春園。從《萼輝園記》“朕既筑暢春園,時往以省耕觀稼,炎暑蒸郁亦將以憩息于此也”[4]可以看出建暢春園是為了園居理政、觀稼休憩。與此同時皇室貴胄、近臣紛紛在此建造園林,如直郡王允褆的好山園、誠親王允祉的熙春園、雍親王胤禛的圓明園、裕親王福全的萼輝園、佟國維的佟氏園、索額圖的索戚畹園等。由此海淀三鎮(zhèn)也得以迅速繁榮,據(jù)清代震鈞《天咫偶聞》記載,“海甸大鎮(zhèn)也,自康熙以后,御駕幸園,而此地宜富,王公大臣亦有園,舊時士大夫居地,多在燈籠庫一帶,朱門碧瓦,累棟連甍,與城中無異”[45]??滴鯇┪鞯咀饕卜浅V匾?,不但培育稻種,試種在玉泉山附近,還將南巡從福建帶回的灌溉方法應用于此,形成了著名的京西稻作景觀[40]。
此外,南苑周邊區(qū)域的發(fā)展也得益于康熙的巡游。康熙改建了新衙門行宮,又修建了南紅門行宮,而且以南苑作為行圍、大閱的場所;還從此地啟程巡游,成為紫禁城、暢春園之外的又一政治中心,帶動了周邊的繁榮??滴蹙拍辏?670年)在南苑設置了4個皇莊③,每個十八頃(約0.55 km2),康熙十二年(1673年)又設皇莊一處,使周邊的農(nóng)業(yè)景觀得以發(fā)展。
4.1.2 北狩路線:沿線村鎮(zhèn)繁榮
康熙選擇在熱河營建行宮,是因為這里位于北京與木蘭圍場之間,可通往蒙古、遼東,地理位置絕佳,而且自然條件良好,風光秀麗,還有大量的莊田可以提供錢糧,其宮倉容量是喀喇河屯倉的10倍[46]。因北狩路線上行宮的建設,使得這里從起初的熱河上營“篳路之際人煙尚少”變?yōu)楹髞怼昂竽碎傞惾找愿?,耕桑日以辟”(《欽定熱河志序》)[47]。在避暑山莊建成后成為康熙在京城之外園居理政的第二政治中心,王公貴族紛紛在此購置土地,修建別業(yè),大批人口來此“生理農(nóng)商事”,康熙五十年(1711年)時已經(jīng)“聚民至萬家”(《煙波致爽》)[4]。類似的情況也發(fā)生在灤平,這里在明代是衛(wèi)所,康熙年間北狩路線上建有喀喇河屯等行宮??油托袑m是出古北口外行圍的第一站,蒙古王公多在此迎駕,灤平隨著喀喇河屯行宮建設得以發(fā)展,到乾隆七年(1742年)設立喀喇河屯理事通判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喀喇河屯廳為灤平縣[32]。
北狩開辟了從紫禁城出東直門到古北口的東道和從暢春園出德勝門或西直門到古北口的西道,以及出古北口到木蘭圍場的東西兩路[29]。沿著這些道路,京畿地區(qū)內(nèi)的商旅活動增加,也帶動了口內(nèi)外、關(guān)內(nèi)外④的商旅交流,促進了沿線村鎮(zhèn)的繁榮。除北狩路線外,其他巡游也促進了道路的建設,如康熙巡游永定河下游地區(qū),開辟了從南苑到固安、永清、霸州的道路;謁陵開辟了從京師經(jīng)通州、三河縣(今三河市)、薊州至遵化州的道路等。
4.1.3 風景名勝:文化價值提升
康熙在巡游途中游覽風景名勝的經(jīng)歷,可提升風景名勝景觀的人文價值,傳承和強化該區(qū)域的景觀特征。如京西的石景山、八大處、臥佛寺、潭柘寺等處,以及薊州的盤山、遵化的景忠山、平谷的丫髻山、正定的隆興寺等處??滴跤钨p之余還會題詞、作詩,并對寺觀給予賞賜,完善了這些風景名勝的景觀建設,增加了知名度。康熙曾數(shù)次巡游盤山,對山中諸寺廟進行了賞賜,專門撥款對寺廟和山路進行整修,還支持盤古寺住持智樸和尚完成《盤山志》,記錄盤山的各種景觀資源[48]??滴踉谘灿蔚轿魃綍r發(fā)現(xiàn)一些寺廟幾近荒廢,“松云燈火,不聞禪誦之聲;泉石荒臺,難覓經(jīng)行之跡……輒為致慨于衷”,平坡寺僧人海岫歷經(jīng)十年重修廟宇,康熙更名圣感寺,特賜御書匾額、制碑文并賜海岫詩(《圣感寺碑文》)[4]??滴醵啻蝸砭┪骱邶?zhí)镀碛?,并寫詩、題匾,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重建龍王廟。
4.2.1 巡線行宮區(qū)域:自然景觀轉(zhuǎn)為聚落景觀
由于巡游駐蹕的需要,康熙在主要巡游沿線修建了大約30多處行宮,以供巡游途中的休息與補給,著名的有涿州行宮、鲇魚池行宮、湯泉行宮、喀喇河屯行宮、趙北口行宮等。這些行宮的建立依賴于皇莊制度。畿輔皇莊分布于直隸,支撐著畿輔行宮的開銷[49];口外皇莊分布于古北口外,支撐著北狩路線上的行宮[46]??谕獾貐^(qū)曾經(jīng)“漫道窮荒人跡少,幾家煙火簇邊庭”(《巡歷塞北雜詠四首其二》)[4],康熙發(fā)現(xiàn)“沿邊曠地多,棄置良非策”,因此提出“年來設屯聚”的政策,以期“定能增戶籍”(《口外設屯耕植聚落漸成》)[4],逐步設置莊田,吸引了大量的失地農(nóng)民,使人口快速增長,到避暑山莊建成時,已經(jīng)“聚民至萬家”??谕獾貐^(qū)的自然景觀逐漸被農(nóng)業(yè)景觀和村鎮(zhèn)景觀取代,出現(xiàn)了“千村共飽連年稔,萬井同歡比屋盈”(《五月上旬避暑熱河涂中喜麥秋盈野雨旸得時賦七言一律》)[4]的景象。
4.2.2 永定河與北運河沿線:構(gòu)建區(qū)域景觀安全格局
永定河治理作為康熙朝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對永定河流域的區(qū)域景觀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滴醵啻窝惨曈蓝ê哟_立治河方略,修筑堤防,保證永定河兩岸的安全。永定河沿岸由過去“渾流推濁浪,平野變沙灘”(《察永定河》)[4],“民生困苦少人煙”(《閱河長歌》)[4]的景象得以改觀;“入野農(nóng)歌遍,緣溪牧笛高”(《五十四年仲夏避暑途中瑞麥盈野賦五言律以記》)[4],人民安居樂業(yè),促進了當?shù)氐陌l(fā)展??滴酢堕喓娱L歌序》中說:“朕閱河出郊,自南苑過盧溝,順永定河之南岸,見十五年前泥村水鄉(xiāng)捕魚蝦而度生者,今起為高屋新宇,種谷黍而有食矣。水淀改成沃野,溜沙變?yōu)槊捞??!盵4]
康熙對北運河的治理同時帶動了區(qū)域景觀的發(fā)展。他多次從通州出發(fā)沿河堤巡視,見“岸邊土薄難容水,堤外沙沉易漲波”,明確“何惜分流建壩多”(《看運河建壩處》)的方案[4];并在南巡途中考察河務,學習治河經(jīng)驗,親自督導修筑河堤和疏浚引流。運河堤成時,“夾道黎民悅,沿河老幼歡”(《親閱運河堤》)[4],促進漕運發(fā)展的同時也帶動了通州張家灣和武清河西務等沿河村鎮(zhèn)的發(fā)展,“近邨處處少人家”(《巡子牙河建壩》)[4]的景象得以改變。
4.2.3 白洋淀區(qū)域:形成風景勝地
為了水圍期間駐蹕,康熙在淀區(qū)(白洋淀區(qū)域)的趙北口、郭里口、端村、圈頭建有4座行宮(圖4),最先修建趙北口行宮,后“葺治行殿,并于端村、郭里口、圈頭各建一所”[50]。趙北口行宮建于東、西淀分界萬柳堤之上,有康熙御碑亭、牌樓、望圍亭等各式建筑點綴,形成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融的景觀帶[39]。水圍帶來了淀區(qū)的繁榮,康熙十八年(1679年),白洋淀還是“孤村綠塘水,曠野起春云”(《水村》)[4],到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已是“人稠萬戶煙”(《趙北口水淀作》)[4]。
4 康熙時白洋淀行宮分布[38]The distribution of Emperor Kangxi’s temporary dwelling palaces in Baiyangdian[38]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為了解決淀區(qū)水患,根據(jù)河道總督王新命所奏,興修堤防,康熙四十年(1701年),大城、文安等處堤防完工,形成了“桑麻連井邑,花柳近清明”(《大城、文安等處堤修完,舟中駐蹕王家口》)[4]的景象。康熙在此留下的詩歌豐富了當?shù)氐木坝^內(nèi)涵,塑造了淀區(qū)“流平波不動,翠色滿湖中”(《白洋湖》)[4],“日暮帆檣排遠岸,風輕蓑笠聚芳洲”(《水村》)[4]的景觀特征。在《風阻駐蹕白洋湖偶成》中寫道“可笑當年巡幸遠,依稀吳越列行營”[4],更是將白洋淀推至“北國江南”的地位,極大提高了白洋淀的知名度。
康熙在京津冀地區(qū)的巡游對該區(qū)域的景觀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一方面,帝王巡游促成了如西郊海淀三鎮(zhèn)、南苑、河北承德等人文景觀的逐漸發(fā)展、演化成熟,最終使其擁有副都的地位;另一方面,在行宮的建設和皇莊制度的帶動下,巡游沿線周邊地區(qū)的人口積極聚集,農(nóng)業(yè)和村鎮(zhèn)逐漸發(fā)展。帝王對于河淀和漕運河道的巡視,保證了水利和漕運安全,帶動了沿河區(qū)域的發(fā)展,形成良好的區(qū)域景觀安全格局,促進了自然景觀向人文景觀的轉(zhuǎn)變。
值得一提的是,康熙皇帝巡游對區(qū)域景觀的影響被其繼承者所傳承和弘揚??滴醯膬鹤佑赫实叟d辦直隸營田、八旗井田,改革旗務等政策的實施一定程度上受到康熙巡游經(jīng)歷的影響。乾隆皇帝崇拜祖父康熙皇帝,康熙所進行過的巡游活動基本都得到延續(xù),對京津冀地區(qū)景觀的形成,如形成京郊、承德等地區(qū)皇家園林及城鎮(zhèn)體系,促進水系周邊地區(qū)的安定和發(fā)展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貢獻。
在當前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戰(zhàn)略的大背景下,就康熙巡游對京津冀區(qū)域景觀影響進行研究,有助于了解京津冀區(qū)域景觀的歷史沿革,為今后制定京津冀區(qū)域景觀的發(fā)展策略提供歷史參考。
注釋(Notes):
① 京畿指國都及其附近地區(qū)。
② 口外,又稱口北,即長城以北地區(qū),主要指河北北部和內(nèi)蒙古中部地區(qū)。清代設口北道,轄宣化府和張家口、獨石口、多倫諾爾三廳。口指的是長城的關(guān)口,如古北口、獨石口等。
③ 皇莊:清代皇家圈占大量莊田,由內(nèi)務府管理。
④ 關(guān)內(nèi)外指山海關(guān)內(nèi)外。
圖片來源(Sources of Figures):
圖1由作者根據(jù)參考文獻[20]改繪;圖2由作者根據(jù)參考文獻[43]改繪;圖3由作者繪制;圖4由作者根據(jù)參考文獻[38]改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