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楨 徐昊翔
摘 要: 基于馬克思資本積累理論的邏輯構建經(jīng)濟增長模型,論證技術變動和收入分配通過利潤率對經(jīng)濟增長的重要影響。在此基礎上,使用中國經(jīng)濟數(shù)據(jù),估算相關勞動價值論指標,并通過回歸分析驗證以上理論。研究發(fā)現(xiàn),有機構成提高導致利潤率下降是中國前一個階段經(jīng)濟增長放緩的重要因素。而通過市場與政府有機結合,提高技術創(chuàng)新效率,可以實現(xiàn)勞動收入份額提高的同時,維持利潤率水平和持續(xù)經(jīng)濟增長。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的必然方向。
關鍵詞:利潤率;經(jīng)濟增長;馬克思;技術變革
文章編號:2095-5960(2021)06-0011-08;中圖分類號:F124;文獻標識碼:A
經(jīng)濟增長以資本積累和生產(chǎn)規(guī)模擴大為基礎,其中涉及積累來源、積累意愿和生產(chǎn)效率問題。經(jīng)濟增長理論存在著兩種不同分析視角:一是建構在理性人市場均衡前提下的新古典傳統(tǒng),邊際分配和消費跨期優(yōu)化將經(jīng)濟增長簡化為一個代表性個體各期效用最大化的結果[1];二是從古典政治經(jīng)濟學延續(xù)至今的剩余分析傳統(tǒng),強調(diào)資本積累來源于經(jīng)濟剩余,剩余的生產(chǎn)和占有同時影響著資本積累,承襲該路徑的是后凱恩斯經(jīng)濟學和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學。[2][3][4]
西方主流增長理論認為,積累來源于最優(yōu)消費下的儲蓄,代表性個體同時占有工資和利潤,因此勞資分配在這里并不發(fā)揮作用。有效資本市場通過實際利率變動同時影響著儲蓄(消費)和投資,并最終實現(xiàn)供求均衡。這既是“薩伊定律”的復活,又通過邊際分配法則將消費和技術(生產(chǎn)函數(shù))聯(lián)系起來。因為在邊際分配法則下,勞資分配由要素邊際產(chǎn)出決定,并影響著實際利率和最優(yōu)消費的跨期權衡。于是,資本積累就表現(xiàn)為一個由技術和時間偏好決定的均衡過程。[1]在這個框架下,技術創(chuàng)新通過提高生產(chǎn)函數(shù)中的技術系數(shù)影響著產(chǎn)出和要素邊際產(chǎn)出。內(nèi)生增長理論認為,影響技術系數(shù)增長的因素包括人力資本積累、研發(fā)投入或者資本外溢性等,其中所涉及的投入量也是一個理性人最優(yōu)選擇的結果。[5][6][7]可見,西方主流增長理論,一方面將商品交易關系套用到資本積累的分析中(利率調(diào)整實現(xiàn)投資與儲蓄均衡);另一方面,將商品生產(chǎn)的邏輯套用到技術創(chuàng)新中。[8][9]這一套精巧串聯(lián)的均衡體系不僅建立在苛刻的理性人和有效市場假定上,而且阻斷了分析雇傭勞動關系及其矛盾運動的可能。
后凱恩斯經(jīng)濟學在增長問題上強調(diào)勞資分配的影響,羅賓遜提出資本積累主要來源于利潤[3][10]。即使后卡萊斯基模型引入工資凈儲蓄[11][12],因為勞資之間儲蓄率差異,勞資分配仍然是資本積累的關鍵因素,這和馬克思的看法相似。但是,后凱恩斯經(jīng)濟學引入勞資分配是為了分析總需求的形成,這是凱恩斯主義傳統(tǒng)。在后凱恩斯學派的理論中,總需求還通過影響積累意愿和技術變革影響著經(jīng)濟增長。[12][13]卡爾多-凡登法則認為,總需求會在長期中拉動勞動生產(chǎn)率增長。[14][15]
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學則以雇傭勞動關系為核心,分析剩余的生產(chǎn)、分配和使用過程中人與人的關系。積累主要來源于剩余價值,這既是生產(chǎn)的結果也受到分配關系影響。積累的目的是占有更多剩余價值,這意味著積累行為并不是最優(yōu)消費的結果,積累本身就是目的。[16][17]因此,衡量資本增值程度的利潤率對資本積累意愿有著重要影響。隨著積累的進行,失業(yè)率下降會增強勞動者的議價力,工資上漲最終會擠壓利潤。于是,企業(yè)會在現(xiàn)有技術范圍內(nèi)利用機器替代工人,以維持產(chǎn)業(yè)后備軍規(guī)模和資本權力的再生產(chǎn)??梢?,技術變化在馬克思的理論中也是在勞資博弈過程中展開的。
在馬克思的理論中,積累來源、積累意愿和生產(chǎn)效率(技術變革)既影響著利潤率的形成,同時也受利潤率影響。這形成了一個閉環(huán),利潤率既是當期資本積累的結果,也決定著下一期資本積累。基于該邏輯,國內(nèi)學者在這方面有相當多貢獻,宋則行較早構建出馬克思經(jīng)濟增長模型,并比較了該模型和哈羅德模型的異同,吳易風、趙峰和楊繼國也都推導出過類似結論。[18][4][19][20]張忠任則利用再生產(chǎn)平衡條件,在兩部類平衡關系始終成立的假定下,推導出兩部類“平衡”增長方程。[21]本文的模型和分析也圍繞利潤率這一核心范疇展開,并通過變換和利潤率分解為經(jīng)驗研究做準備。當然,理論抽象分析并不能涵蓋歷史背景、社會結構、經(jīng)濟制度等因素對現(xiàn)實中資本積累的影響,調(diào)節(jié)學派和積累的社會結構學派通過對利潤率更細致地分解來分析資本積累的制度條件。[22][23][24]但是,本文并不打算進行制度分析,而是基于馬克思的資本積累理論構建經(jīng)濟增長模型,采用中國數(shù)據(jù)分析影響中國經(jīng)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并從中獲得一些啟示。
一、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增長模型及其拓展
為簡化分析,本文首先假定收入分配和技術不變。在馬克思理論中,這意味著剩余價值率和有機構成不變??紤]到和現(xiàn)實經(jīng)濟增長率對應,本文只關注凈產(chǎn)品(忽略折舊,就是GDP)價值量增長率(可變資本和剩余價值的總和,也就是新創(chuàng)造的價值)而不是總產(chǎn)品價值量。
令使用價值衡量的凈產(chǎn)品增長率為 g λ= Δv+Δm v+m ???(1)
其中,m為剩余價值,v為可變資本,前面加Δ表示增(減)量。因為剩余價值率m=m/v假定不變,所以? Δv v = Δm m ?,因此有? Δv+Δm v+m = Δv v ?。這意味著,當收入分配不變時,可變資本積累速度就是經(jīng)濟增長速度。
在馬克思的理論中資本積累全部來自剩余價值。令積累率α為剩余價值中用于積累的比率,用于積累的剩余價值總量為 αvm′ ,于是有:
αvm′=Δc+Δv?? (2)
上式兩端同除以 Δv ,取倒數(shù)得:? Δv v = αm′ Δc/Δv+1 ???(3)
由于有機構成c/v也不變,所以有? Δc Δv = c v ???(4)
根據(jù)(3)式和(4)式,得: g λ= Δv+Δm v+m = Δv v = αm′ c/v+1 ???(5)
根據(jù)馬克思的利潤率定義,有利潤率 r= m c+v = m/v 1+c/v = m′ 1+c/v ?。于是,(5)式可寫為: g λ=αr 。該式也被稱為“劍橋方程”,是后凱恩斯經(jīng)濟學常用的分析資本積累的數(shù)量關系。其中,積累率α代表資本積累意愿,在馬克思的經(jīng)濟理論中利潤率會影響利潤預期,從而影響資本家的意愿??肆_蒂構建了利潤率決定投資的微觀基礎。[16]他認為,投資不僅僅會帶來收益,也會增加風險。資本主義本經(jīng)濟存在著剩余價值實現(xiàn),技術創(chuàng)新導致資本精神折舊等不確定性。因此,如果利潤率太低,虧損的可能性就越大,投資越多造成的損失就越大;如果利潤率較高,投資風險就越小,風險水平不變,投資量就越大。這意味著積累率本身也是利潤率同向變動的函數(shù),即 α=α(r) 且 dα/dr≥0 。因此,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利潤率對經(jīng)濟增長率發(fā)揮著決定性影響。此外,除當前利潤率水平外,利潤率變動的預期也會影響投資意愿,可以用利潤率的變動率等指標來檢驗該關系。
“劍橋方程”雖然能很好說明利潤率和增長率之間的密切關系,但這畢竟是在假定剩余價值率(分配關系)和有機構成(技術條件)不變的前提下得到的。如果有機構成和剩余價值率發(fā)生變化,利潤率對經(jīng)濟增長的影響是否仍然成立?利潤率還能否像曼德爾所說的一樣,是資本主義經(jīng)濟系統(tǒng)的“地震儀”?[25]
本文首先考慮將剩余價值率變動納入模型。因為剩余價值等于可變資本乘以剩余價值率(m=vm′),對該關系取全微分(使用Δ表示微分),并忽略高階項(ΔvΔm′),剩余價值的變化可以分解為以下形式:
Δm=vΔm′+m′Δv?? (6)
若有機構成發(fā)生變動,(4)式不成立,則從(3)式到(5)式的變換就不可行。將(6)式和(3)式代入價值增長率公式(1)中,可得:
g λ= vΔm′+(1+m′)Δv v+m = Δm′ 1+m′ + αm′ 1+Δc/Δv ???(7)
和之前相比,決定價值增長率的不僅有利潤率 r (通過對積累率發(fā)揮作用)和剩余價值率,還有 Δm′ 和 Δc/Δv 。這似乎意味著,一般情況下,剩余價值率和有機構成的變動會影響經(jīng)濟增長率。但是, Δc/Δv 并不等同于有機構成變動,為了說明兩者的關系,做如下變換:
Δ( c v )= c+Δc v+Δv - c v = vΔc-cΔv v(v+Δv) =? Δc Δv - c v? 1+ v Δv? ???(8)
解得:? Δc Δv =Δ( c v )(1+ v Δv )+ c v ???(9)
將(3)式代入(9)式,得
Δc Δv =Δ( c v )(1+ 1+ Δc Δv? αm′ )+ c v ???(10)
解之,可以把? Δc
Δv ?完全表示為剩余價值率、有機構成及其變動和積累率的函數(shù)形式:? Δc Δv = (1+ 1 αm′ )Δ( c v )+ c v? 1- 1 αm′ Δ( c v ) = (1+αm′)Δ( c v )+αm′ c v? αm′-Δ( c v ) ???(11)
代入價值增長率(7)式中,得:
g λ= Δm′ 1+m′ + αm′-Δ( c v ) 1+ c v +Δ( c v ) ???(12)
根據(jù)(12)式易見,當收入分配和技術發(fā)生變化時,經(jīng)濟增長率和剩余價值率的變動正相關,和有機構成的變動負相關。根據(jù)前文中利潤率公式,利潤率的變動也和剩余價值率變動成正比,和有機構成的變動成反比。這意味著,即使考慮到剩余價值率和有機構成變動,利潤率和價值增長率仍然是同向變動關系。也就是說,曼德爾所說的利潤率作為經(jīng)濟運行“地震儀”的作用仍然有效。事實上,(12)式展示的剩余價值率和有機構成變動對經(jīng)濟增長率的影響,主要來自它們對積累來源的影響。剩余價值率提高增加了資本積累來源,而有機構成提高則意味著單位勞動耗費的生產(chǎn)資料增加,對積累起負面影響。同時,剩余價值率和有機構成變動也以同樣的方式影響著利潤率和積累率,這進一步強化了利潤率對資本積累和經(jīng)濟增長的影響。
二、數(shù)據(jù)處理與回歸分析
基于上述模型對經(jīng)濟增長進行實證研究,首先應說明模型中基于勞動價值論的范疇與現(xiàn)實中經(jīng)濟數(shù)據(jù)的關系,并以此構建相關經(jīng)濟指標。當前估算單位商品價值量的流行方法是利用投入-產(chǎn)出表計算經(jīng)濟指標所包含的直接勞動投入和全部間接勞動投入。[26]但是,這一方法所依賴的投入產(chǎn)出表數(shù)據(jù)沒有連續(xù)序列,難以進行回歸分析。因此,本文忽略部門間結構變化,將國民經(jīng)濟看作一個整體,估算國民經(jīng)濟核算中的總量指標的勞動價值量。① ???①事實上,即使利用投入產(chǎn)出表計算的商品相對價值和生產(chǎn)價格都和現(xiàn)實中的市場價格差異不大,因此,本文做該假定是有經(jīng)驗研究支撐的。具體分析參見:李海明《 檢驗勞動價值論:方法與證據(jù)》,載于《經(jīng)濟學動態(tài)》2017年第9期。
考慮到分地區(qū)收入法GDP數(shù)據(jù)只公布到2017年,本文考察期為1978~2017年。忽略固定資本折舊,實際GDP就對應著扣除中間消耗的凈產(chǎn)出,假定凈產(chǎn)出為Q,基期不變價格水平為P0,實際GDP=QP0。令e為勞動生產(chǎn)率(e=Q/L),L為總就業(yè)(代表總勞動),有Q=e×L,對Q求全微分并忽略數(shù)值較小的高階項(ΔeΔL)以簡化形式,國民經(jīng)濟的增長率g可以表示為“價值增長率”(g λ)和“勞動生產(chǎn)率增長率”(g e)的和:
g= ΔQ·P0 Q·P0 = ΔQ Q = eΔL+LΔe eL = ΔL L + Δe e =g λ+g e?? (13)
根據(jù)前文模型,回歸中的解釋變量需要估算有機構成、剩余價值率和利潤率。首先,利潤率的計算方式需要調(diào)整。因為,一方面沒有中間投入品的年度數(shù)據(jù),另一方面,現(xiàn)實中勞動者報酬大量為非預付,考慮到對利潤率分解的需要,本文按照韋斯科普夫的公式估算利潤率[29]:
r=П/K? (14)
其中,r為利潤率,П為總利潤,K為固定資本存量。利潤總額可以使用實際GDP乘以收入法GDP中營業(yè)盈余占GDP的比重來計算。② ???②《中國統(tǒng)計年鑒》中收入法GDP只有分地區(qū)的數(shù)據(jù),需要將各省數(shù)據(jù)加總求其各部分所占比例。 ??這意味著利潤總額和分母上的固定資本存量一樣都是不變價加總的“物量”概念,要變成價值量只需要上下同時乘以單位商品價值量,但這并不改變比值。
固定資本的估算則采用永續(xù)盤存法,計算公式為: K t=K t-1(1-δ)+I t-1 ,其中,I為投資,δ為經(jīng)濟折舊率。用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作為當年投資的度量,但其只有名義數(shù)據(jù),還需用價格指數(shù)平減。[27]國家統(tǒng)計局官網(wǎng)上公布了自1990年以來以上一年為基期的固定資產(chǎn)投資價格指數(shù),剩余年份參考單豪杰的方法和數(shù)據(jù)。[28]經(jīng)濟折舊率δ也借鑒其計算結果,采用固定的經(jīng)濟折舊率10.96%?;谫Y本存量同樣借鑒其的估算,再用價格平減指數(shù)將1978年調(diào)整為基期。
本文模型除物量變量還有價值量變量,尤其是剩余價值率和有機構成。要估算價值量首先需要給出單位實際GDP的價值量,這部分對應價值量就是活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L。因此,單位實際GDP價值量λ可以表示為:λ=L/Q=(L/實際GDP) 。通常,實際GDP除以總就業(yè)表示勞動生產(chǎn)率,因此,單位商品價值量其實就是勞動生產(chǎn)率的倒數(shù)?;谠撚嬎悖梢杂霉潭ㄙY本的價值量作為不變資本的度量: c=Kλ=K/e 。而可變資本則可利用收入法GDP中勞動報酬所占比重乘以實際GDP所對應的價值量——活勞動量,本文用總就業(yè)來代表活勞動量。而剩余價值率作為剩余價值和可變資本的比值,直接用營業(yè)盈余占比除以勞動報酬占比。但是,實際經(jīng)濟中,除勞資分配外還存在著稅收,而稅收并不能作為資本積累源泉,因此,本文對剩余價值率的估算采用以下公式:
m′= 營業(yè)盈余/GDP 1-營業(yè)盈余/GDP ???(15)
相關變量的數(shù)據(jù)來源與計算公式匯總如下表所示:
事實上,基于有機構成和剩余價值率也能直接估算利潤率,但是,其和基于(14)式估算的利潤率幾乎一致,且基于(14)式計算的利潤率更容易分解。因此,本文回歸分析仍然采用(14)式估算的利潤率?;冢?2)式,利用有機構成和剩余價值率,假設積累率為100%,還可以直接估算出用價值增長率(見圖1)。如圖可見,其和實際GDP增長率的變動趨勢非常一致,兩者的差異一方面是因為積累率變動,另一方面是使用價值量衡量經(jīng)濟增長造成的。
根據(jù)(13)式,價值增長率應該等于實際GDP增長率減去勞動生產(chǎn)率的增長率。但是,考慮到(12)式是非線性方程,本文在回歸中也考慮直接將勞動生產(chǎn)率增長率作為控制變量進行回歸?;貧w中所設計的變量基本都是平穩(wěn)的,單位根檢驗結果如下:
本文做了以下幾組回歸,基本能夠驗證該模型的理論邏輯。回歸分析中并沒有納入更多變量,但考慮到現(xiàn)實問題的復雜性,這可能存在一定遺漏變量風險?,F(xiàn)將回歸結果匯報如下:
回歸(1):僅采用利潤率r一個解釋變量,通過兩期滯后值控制解決自相關問題。從結果可以看到,雖然總體擬合度不夠高,但是利潤率的影響是顯著的。
回歸(2):因為利潤率本身也可能是經(jīng)濟增長的結果,為了處理這種雙向因果帶來的內(nèi)生性問題,本文用利潤率的滯后值做工具變量,使用兩階段最小二乘法進行回歸。結果顯示,回歸結果并沒有顯著區(qū)別,這表明利潤率對經(jīng)濟增長率的顯著影響是客觀存在的。
回歸(3):根據(jù)前文理論分析,利潤率對經(jīng)濟增長率的影響既源于積累來源,也源于資本積累的意愿,本文將利潤率變動率作為“盈利預期”加入控制變量。回歸結果顯示,利潤率變得不顯著了,但是利潤率的變動率是顯著的。這一方面是受到共線性的影響;另一方面,因為利潤率對積累來源的影響是基于用價值計算的增長率,和實際GDP增長率不完全一致,數(shù)量關系上會出現(xiàn)偏差。
回歸(4):根據(jù)(16)式,價值增長率和實際GDP增長率之間相差勞動生產(chǎn)率增長率,因此將勞動生產(chǎn)率增長率作為控制變量引入回歸。結果表明,利潤率和勞動生產(chǎn)率的增長率是顯著的,雖然勞動生產(chǎn)率增長率的系數(shù)并不等于1,這和(12)式非線性函數(shù)形式有關。
回歸(5):根據(jù)(12)式,在技術和收入分配變動的情況下,影響資本積累來源的因素還包括剩余價值率變動和有機構成變動,因此,將它們加入解釋變量。結果表明,利潤率的影響仍然是顯著的,而且剩余價值率變動和有機構成變動的影響都很顯著。這基本上驗證了本文模型的邏輯。
三、技術變化與利潤率變動
根據(jù)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利潤率與經(jīng)濟增長率之間存在著密切聯(lián)系。因此,本文通過分析影響利潤率變動的因素來理解中國經(jīng)濟增長。維斯科普夫將利潤率分解為產(chǎn)能利用率、利潤份額和產(chǎn)出-資本比三部分。[29]但是,本文針對的是長期中的經(jīng)濟增長,所以忽略掉總需求周期波動,將利潤率分解如下:
r= Π K = Π Y · Y L · L K =π·e· 1 k ???(16)
其中,π是利潤份額,k是勞均資本。對(16)式取對數(shù)做差分,可得利潤率變動率的分解:
Δr r = Δπ π + Δe e - Δk k ???(17)
這意味著,利潤率變動率可以分解為利潤份額的變動率加上勞動生產(chǎn)率的變動率減去勞均資本的變動率。將(17)式中四個變動率展現(xiàn)為圖2:
可以看到,利潤率和利潤份額的差距主要是由勞動生產(chǎn)率和勞均資本相對運動造成的。1990年代以來,勞均資本增長率總是持續(xù)高于勞動生產(chǎn)率的增長率,這造成了利潤率的增長始終小于利潤份額的增長。在馬克思的理論中,技術進步并不是給定生產(chǎn)函數(shù)下理性人優(yōu)化的結果,而是服從于勞資博弈和資本增值的邏輯。隨著積累的進行,生產(chǎn)規(guī)模擴張導致失業(yè)率下降,工人博弈力量增強,這可能帶來工資上漲和勞動強度下降。企業(yè)則在現(xiàn)有技術條件下,利用機器替代工人,以維持企業(yè)的博弈優(yōu)勢。這意味著,利潤份額和技術變動之間是存在內(nèi)生性聯(lián)系的。
然而,馬克思的敘事是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即有機構成提高制造“相對過剩人口”以維持剩余價值率水平。馬克思在理論上界定有機構成時,認為有機構成是技術構成決定的價值構成,實際上把收入分配因素抽象掉了。但是,現(xiàn)實中的價值構成包含著可變資本和剩余價值的分配關系。根據(jù)前文設定,單位產(chǎn)出的價值就是勞動生產(chǎn)率的倒數(shù),將資本存量折算為勞動價值,有如下關系:
k e = K/L e = K L ·λ= Kλ v+m = c v+m = c/v 1+m′ ???(18)
對上式取對數(shù)做差分,可得:
Δ(c/v) c/v - Δm′ 1+m′ = Δe e - Δk k ???(19)
如果不考慮剩余價值率變動,有機構成提高恰恰表現(xiàn)為勞均資本的增長率高于勞動生產(chǎn)率的增長率。根據(jù)本文數(shù)據(jù),由圖3可以看出,有機構成增長率確實和剩余價值率的變動率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
這印證了中國1990年代以來技術演變背后存在馬克思所描述的技術創(chuàng)新的勞資博弈關系。該機制會導致勞均資本的增長速度超過勞動生產(chǎn)率的增長速度,也就是有機構 成提高,從而使得利潤率下降。從圖2中還可以看出,在2008年左右,這個差額是比較大的,隨后逐漸縮小。
當然,資本積累的邏輯并不僅僅受到勞資關系支配,技術進步和效率提升本身帶來的超額收益和競爭優(yōu)勢也會吸引企業(yè)加速資本積累。而且,技術進步還受到相關市場環(huán)境和政策的影響。從圖4可以看出,2008年后該差額較大,盡管此后利潤(工資)份額沒有趨勢性變化,但是該差額在2014年后迅速縮小。這說明,技術進步的效率邏輯在該階段超越勞資博弈邏輯,也印證了這一階段改革的成效。
四、總結與啟示
本文基于馬克思的資本積累理論構建經(jīng)濟增長率模型,揭示了經(jīng)濟增長率和利潤率之間的正向關系。基于中國經(jīng)濟數(shù)據(jù),本文重構了經(jīng)濟增長的勞動價值論指標,并通過回歸分析驗證了該模型的理論邏輯。通過對利潤率分解,可以看到,中國經(jīng)濟增長中技術變動規(guī)律體現(xiàn)出勞資博弈邏輯,表現(xiàn)為較長時期的資本有機構成提高。該趨勢在2014年后出現(xiàn)扭轉,這表明效率邏輯開始主導技術進步的方向。
從本文分析可以看出,一旦勞資博弈成為技術創(chuàng)新的重要考量,就會出現(xiàn)勞均資本增長速度超過勞動生產(chǎn)率的增速。這雖然穩(wěn)住了利潤份額,但會帶來有機構成提高和利潤率下降,最終導致經(jīng)濟增長放緩。但利潤份額提高,又會擠壓工資份額,與共同富裕的長期目標不符。因此,政府和市場結合有兩個重要任務:首先,要構建和諧勞資關系,避免技術進步走上犧牲效率以獲得博弈優(yōu)勢的模式;其次,政府和市場應在推動科學進步和技術創(chuàng)新上有機結合,共同推動生產(chǎn)力進步,體現(xiàn)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從這個意義上看,十四五規(guī)劃中對國有企業(yè)研發(fā)投入的部署就是國有企業(yè)作為社會主義制度重要部分的本質性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1]羅伯特·J·巴羅, 夏威爾·薩拉-伊-馬丁. 經(jīng)濟增長[M]. 格致出版社, 2010.
[2]Foley, Duncan K., and Thomas R. Michl, Growth and distribution[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1999.
[3]Robinson, J., Essays in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M]. London: Macmillan , 1962.
[4]吳易風. 馬克思的經(jīng)濟增長理論模型[J]. 經(jīng)濟研究, 2007(9):11~17.
[5] Lucas, Robert E., Jr.,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 1988(1):3~42.
[6]Roemer, Paul M.,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 98(October,Part2), 1990, 71~102.
[7]Grossman, G. M. and Helpman, E.,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 [M]. ?Cambridge, MIT Press, ?1991.
[8]陳平. 代謝增長論:市場份額競爭,學習不確定性和技術小波[J]. 清華政治經(jīng)濟學報, 2014(2).
[9]孟捷,馮金華. 部門內(nèi)企業(yè)的代謝競爭與價值規(guī)律的實現(xiàn)形式——一個演化馬克思主義的解釋[J]. 經(jīng)濟研究,2015(1).
[10]Robinson, J., The Accumulation of Capital [M]. ?London: Macmillan , 1956.
[11]Amadeo, E.J., Expectations in a steady-state model of capacity utilization [J]. Political Economy: Studies in the Surplus Approach , 1987(1):75~89.
[12]Bhaduri, A. and S. Marglin, Unemployment and the real wage: the economic basis for contesting political ideologies [J].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 1990(4):375~93.
[13]Amadeo, E.J., Notes on capacity utilization, distribution and accumulation [J]. ?Contributions to Political Economy, ?5 (I), March, 1986:83~94.
[14]Verdoorn, P.J.,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growth of labour productivity” [C].in: J.S.L.McCombie et al(eds.),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Essays on Verdoorns Law , ?Macmillan ,2002.
[15]Kaldor, N., Causes of the Slow Rate of Economic Growth of the United Kingdom: An Inaugural Lecture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6.
[16]Crotty, James R. Rethinking Marxian investment theory: Keynes-Minsky instability, competitive regime shifts and coerced investment [J]. ?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 ,1993(1): 1~26.
[17]馬克思. 《資本論》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8]宋則行. 馬克思經(jīng)濟增長理論探索——兼與西方現(xiàn)代經(jīng)濟增長模式比較[J]. 當代經(jīng)濟研究, 1995(1):1~12.
[19]楊繼國. 馬克思的增長理論與現(xiàn)代增長理論比較研究[J]. 南開經(jīng)濟研究, 2001(4):64~69.
[20]趙峰. 馬克思的增長理論[J]. 政治經(jīng)濟學評論, 2004(2):20~48.
[21]張忠任. 百年難題的破解[M]. 人民出版社, 2004.
[22]Aglietta, M., A Theory of Capitalist Regulation [M].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 1987.
[23]Bowles, S. Gordon, D. M. and Weisskopf, T. E., Power and Profit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Accumulation and the Profitability of the Postwar U.S. Economy [J]. ?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 , 1986(1):132~167.
[24]Bowles, S. Gordon, D. M. and Weisskopf, T. E., Business Ascendancy and Economic Impasse: A Structural Retrospective on Conservative Economics, 1979-87 [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 1989(1):113.
[25]Mandel, E., Late Capitalism [M]. ?Thetford, the Thetford Press Limited , 1975.
[26]藤森賴明, 李幫喜. 馬克思經(jīng)濟學與數(shù)理分析[M].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4.
[27]許憲春. 準確理解中國經(jīng)濟統(tǒng)計[J]. 經(jīng)濟研究, 2010.
[28]單豪杰. 中國資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 數(shù)量經(jīng)濟技術經(jīng)濟研究, 2008(10):18~32.
[29]Weisskopf, Thomas E. Marxian crisis theory and the rate of profit in the postwar US economy[J].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9(3): 341~378.
Technological Change, Rate of Profit and Chinas Economic Growth
- Based on the Marxist Economic Growth Model
LUO Zhen,XU Haoxiang
(School of Economics,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5)
Abstract:
Based on Marxian theory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this paper constructs an economic growth model and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of technology change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on economic growth through profit rate. Using the data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relevant indicators of labor theory of value, and verifies the theory through regression analysis. Based on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rate of change of profit rate, we find that the decline of profit rate caused by the rising organic composi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the slowdown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in the previous stage. Combined with Marxs theory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rough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market and governmen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creasing the share of labor income, maintaining a certain level of profit margin and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is the inevitabl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Key words :
rate of profit;economic growth;marxist;technological change
責任編輯:吳錦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