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
走過,才明白,生命中許多的遇見會喚起人情感的共鳴、思想的沉淀。文章開篇簡明扼要地點題,不僅內容上統(tǒng)領全文,還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
抓一把星星戴頭上,采一朵云霞做衣裳
那個七月的清晨,我走進西江千戶苗寨,偌大的村落背靠巍峨群山,錯落有致的楓木吊腳樓安靜匍匐,無限延展。青褐的石板路,澄澈的白水河,最為閃亮的是迎面走來的美麗苗家姑娘:閃閃發(fā)光的銀飾,讓她們的發(fā)髻似綴了璀璨星子般;多彩多姿的裙裾,讓她們蓮步輕移間似惹了繾綣的云霞。我與她們擦肩,我看見,我問詢,我知曉——苗家本失落了自己的文字,卻憑著強烈的認同感,依了世代的身授口傳,將流轉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遷徙漂泊的路線,點點滴滴融進服飾,一針一線地繡進衣冠,蠟染“無字史書”,世代承“穿”。
作者用詞準確洗練,特別是抓住苗家姑娘頭上所戴的銀飾、身上所穿的裙裾寫出了苗寨景美、人美的特點。而“擦肩”“看見”“問詢”等動詞很好地詮釋了題目中“走過”的含義,“知曉”又與題目中的“明白”相照應,體現(xiàn)了很好的點題意識。
聽一曲蘆笙思緒揚,飲一碗米酒情義長
廣場處,一曲迎客蘆笙悠揚婉轉。青衣紅臉的苗家漢子任笙節(jié)參差吹且歌,手則翔矣,足則揚矣,睞轉肢回,旋神蕩矣……那樣輕松活潑,那樣如醉如癡。蘆笙歡唱,漢子熱舞,搖漾出豐收,飄動出喜悅,交織出對未來的憧憬向往。當音樂暫歇,當游客意興尚酣,當熱情的苗家人端起手中的牛角銀壺時,我知道,他們是要邀請酒量好的客人飲一碗“高山流水”。五個銀壺連成一串,最高的壺給第二高的壺注酒,第二高的壺順勢給第三高的壺注酒,以此類推,絕不中斷,壺的最下面有一個銀碗,客人要將碗中的酒一口氣喝干。歡呼聲,叫好聲,拍照聲,一時間讓醇香的苗家米酒燒熱了客人的心田。苗家人那真誠的笑臉讓午時陽光下的廣場變成了歡樂的海洋、情義的港灣。
頷首雕琢一世情緣,小錘敲過一千流年
黃昏,當裊裊炊煙如微風中的輕紗彌散,我駐足在一老一少兩位銀匠師傅跟前??淬y項圈熠熠生輝,看耳環(huán)、腕鐲閃動耀眼,看“菌花”逐漸盛綻——開片、拉絲、鏨花、打磨、拋光……我不知道,老人和孩子是一家中的祖孫還是兩家中的師傅與徒弟,但我知道,于孩子,那虔誠目光里溢滿了對一件件藝術品的創(chuàng)作熱情;于老人,那或秀美或粗獷的信手拈來的創(chuàng)作,是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篤定淡然,更是一份寄托了希望的祖業(yè)傳承。每一件銀器都是心與手的獨特絮語,每一件銀器都是苗家人智慧與勤勞的不息衍變。小錘丁丁當當?shù)那么蚵曈蓙砬辏缟罟P,讓銀飾文化燦爛在指尖、心田……
日月向西,山河往東,苦難的遷徙和重生的渴望,讓一個刀耕火種的原始部落——苗家人,從秦漢唐宋,跋山涉水,把歷史的煙云埋葬。文化的蒼茫,是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對情義的看重,對銀色吉祥的守望——隆重、溫暖、悠緩、浩蕩。
作者對筆下人物的選擇頗為講究,寫苗家姑娘側重于彰顯苗家人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寫苗家漢子突出苗家人的情義,寫一老一少兩位銀匠突出苗家人智慧與勤勞的不息衍變……這種頗具匠心的選擇配上靈動的感悟,最后繪就了苗家人立體可感的群像,不僅凸顯了主題,還使文章形神兼?zhèn)洹⒁馊M生,值得大家學習、借鑒。
(指導老師:孟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