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不僅用于沙場,也是我國古人喜愛的佩飾武器。從周代到唐代約兩千年間,人們一直盛行佩劍之風。從西周到春秋,劍主要用于佩戴防身。另外,腰間懸劍也是一種身份地位的標志,劍只有貴族才能佩戴,其他人是不許佩劍的。戰(zhàn)國以后,由短劍發(fā)展為長劍,秦國劍就更長,長了有利于實戰(zhàn),但從劍鞘拔出卻不方便。荊軻刺秦王時,秦始皇就因劍長拔不出來幾乎喪命。東漢以后,在疆場征戰(zhàn)中,用刀已代替了用劍,但是作為佩飾,劍仍是必不可少的點綴,直到近代詩文中仍不乏詠劍佳句。
現(xiàn)代人往往以“溜須”一詞來形容獻媚取寵的行為,提起這一詞的由來,還有一段笑話呢。據(jù)傳,宋真宗時,有一次,靠獻媚取寵爬上宰相之位的丁謂,與老宰相寇準一起吃飯。丁謂看到寇準的胡須上粘了一些飯粒,便親自上前為寇準溜須拂拭,并對其胡須加以盛贊。原以為這樣會博得寇準的歡心,殊不知為官清廉、剛直不阿的老宰相深知此人心術(shù)不正,忍不住哈哈大笑道:“難道天下還有溜須的宰相嗎?”“溜須”這一典故由此而來,并流傳至今。
花圈在出現(xiàn)之初并非為葬禮所用?;ㄈΦ摹鞍l(fā)源地”在希臘,古希臘把花圈用作裝飾神像的圣物。后來,教堂里的祭司也戴起花圈來。花圈傳播到世界各地后就不再是教堂專用的飾物了。古代歐洲國家曾用花圈作為獎品頒發(fā)給凱旋的戰(zhàn)士和運動場上的優(yōu)勝者。印度和緬甸至今還保留著用薔薇花做成花圈給貴賓戴上以表敬意的習慣。花圈原來作為禮物,以示尊重和敬意,后來逐步演變成對逝者的懷念和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