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頭目
日韓的生育率毫不夸張地講,已經到了快完蛋的境地。日本65歲以上人口比例超過29%,出生率0.69%。日本現(xiàn)在每年死了的人比生出來的人多。韓國出生率0.64%。韓國人口從2021年開始進入負增長時代。說再過一百年最后的一個韓國人或者日本人都要消失什么的話,其實大家不太有感覺,但其實現(xiàn)在不少日本廢宅恨不得希望明天世界就完蛋了。
人口暴跌其實最大的問題是養(yǎng)老金,也就是不會讓大家那么痛快,會給所有人一個 slow death(飽受折磨的死亡)。眾所周知,養(yǎng)老金有兩種理解方式。第一種是你的養(yǎng)老金養(yǎng)了你父母,將來需要你孩子來交養(yǎng)老金養(yǎng)你。如果你沒孩子,或者全社會孩子太少,養(yǎng)活不了那么多老人,老人們就得自己去上班去。大家去日本應該都有體會,上班族里到處都是老人,便利店、超市、商場,也到處是老人。所有老齡化嚴重的國家,最后無一例外都會使勁推遲退休,說不定會一直推到不退休。
你說我可不可以自己攢錢養(yǎng)老?也不是不能,不過咱們都是假設現(xiàn)在攢的錢將來能買到東西。但如果人口一直跌,想也不用想,人力會貴到離譜,你年輕時候攢的錢,到老了可能根本不算錢。
那為啥他們不生呢?原因有很多,有全球共有的原因,也有東亞特有的原因。
首先是“全球與此同涼”的工業(yè)化問題,工業(yè)化就是避孕藥。這個魔咒基本套在所有國家身上,甚至包括大家印象中巨能生的穆斯林。進入工業(yè)化社會的穆斯林一樣生育率暴跌,包括伊朗、阿聯(lián)酋、土耳其這樣的國家,一樣生育率上不去。甚至歐洲也是,那邊不是吸收了不少難民嘛,這些黑綠一進大城市,照樣生育率暴跌。
前幾天一個小伙伴說,河南和陜西的回族生育率還不如漢人,因為這兩個省的回族主要集中在洛陽、開封、西安等大城市。而寧夏回族的出生率比漢族高了近一倍,因為寧夏回族聚居于西海固地區(qū),也就是電視劇《山海情》說的那個地方。那地方工業(yè)化程度低,大家向來以能生孩子著稱。
那為什么工業(yè)化會導致生育率低呢?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教育。教育把生育年齡大幅往后延伸。以前十四五歲就生孩子了,接受教育之后,一般得到二十來歲;二十多歲剛畢業(yè),再工作幾年,直接到了二十大幾、三十多歲了;三十多歲生孩子負擔本來就重,而且做決定也更加審慎。生孩子這事越往后決策越難,你如果四十多歲要生孩子,你自己壓力就夠大了,說不定周圍的人也都會勸你別沖動。
美國那邊很多州童婚依舊合法,只有三個州禁止了童婚。不少美國人覺得生孩子就得趁早,他們是習慣法,傾向于保留傳統(tǒng)的東西。我之前在美國聽一個牧師在電臺說,女人就應該十四五歲生孩子,如果要禁止,那就把四十歲生孩子一起禁止了,畢竟后者風險更大些。
所以說,女人年齡大一些再生孩子是進步,但是付出的代價就是生孩子的機會少了很多。而且教育對生育率的影響并不是簡單地推遲生育年齡,而是教育讓所有人都痛苦不堪,畢竟絕大部分人讀書的過程并不是什么愉快的體驗。我之前在某瓣上看到一妹子說,我一學渣,忍受了十幾年的義務教育,再生一個讓他忍受十幾年,簡直是犯罪。
更重要的是,教育這事不是下館子,不是請客吃飯,是赤裸裸的軍備競賽。從入學就開始刺刀見紅,一直拼到大學畢業(yè),長達十幾年,足夠把父母的整個中青年全耗進去。這種消耗戰(zhàn),對于不少人來說想想都虛,更別說去實際操盤了。
二是養(yǎng)孩子屬于投資,投資必然會抑制消費。本來準備兩口子出去追求下詩和遠方,如果有孩子,心態(tài)可能就變了,要不給孩子報個興趣班吧。對于大部分游戲宅男來說,一臺四五萬的電腦基本就是頂配了,但是很少有人能下得了決心買,但是給孩子花錢,基本誰都不會心疼。
東亞地區(qū)這一點尤其過分。正常家庭生幾個娃之后,基本對父母的生活質量是決定性打擊,很多年輕人干脆不玩了。既然生下來就得養(yǎng),我不生不就行了嘛。
三是最重要的一點,現(xiàn)在的社會其實是越來越透明的。這有點像以前南方人一說起北方的冬天,感覺北方人全在寒風中瑟瑟發(fā)抖;至于東北人,應該過著愛斯基摩人的生活,出門行動都得披張熊皮。后來互聯(lián)網興起,才發(fā)現(xiàn)不少無良北方人大冬天躲在零上30度的家里吃著雪糕涮著火鍋,內心崩潰了,然后強烈要求南方也集中供暖。
不過段子歸段子,現(xiàn)實世界里,全世界都在從寒冷地區(qū)往溫暖地區(qū)搬遷。日本那么大的北海道,現(xiàn)在人口還沒駐馬店多;我國的東北人也在向海南遷徙。今后這個趨勢會繼續(xù)。
社會階層也一樣,一直都存在,只是以前不太知道,全靠想象。農民以為皇帝用金鋤頭,皇后娘娘吃煎餅果子要加三個蛋。直到互聯(lián)網把整個社會啥面目直接放在大家面前,本來過得還不錯,一對比覺得自己簡直是在生存線上徘徊,別人吃的那是美食,自己吃的是飼料。不少人直接崩潰了。
所以說窮不窮這種事很多時候是個觀念,相同收入在不同環(huán)境體會完全不一樣。剛建國那會兒盡管窮,生育率反而高得離譜。當大家不覺得自己窮的時候,就不那么窮。
說到這里,其實房價反倒是這種“絕望感”的一部分,而不是關鍵因素。大家想想,鶴崗的房價都成了地板價了,也沒聽說那地方人口暴漲吧?
這些都會對生育率造成巨大影響。如果把生孩子這事當成游戲,那玩這個游戲的人就跟《絕地求生》在線人數(shù)一樣迅速暴跌。
如果說中日韓有啥特色,那無疑是儒家文化下那種隱忍、勤奮和內斂。這些觀念層面的東西,讓中日韓三國成為了一百年僅有的幾個躋身強國俱樂部的后起之秀,但是無一例外在發(fā)力階段用力過猛,導致一大堆后遺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