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聊齋志異》是一部專寫狐鬼花妖的文言短篇小說集,“鬼怪”題材描寫本身極具神秘色彩,其中有不少“換心剖心”的故事情節(jié),剖心易心使人心智聰慧、死而復(fù)生的情節(jié)更加具有神話性。鬼、神、人,皆可取心。蒲松齡以這種以心換形、以心換性所揭示的人情世態(tài)和社會問題是值得關(guān)注的。修身易而修心難,人心固然難測,面對世間紛擾,更重要的是保持一顆赤子之心。
【關(guān)鍵詞】 《聊齋志異》;剖心易心;修心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biāo)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08-0006-03
基金項目:2019年度寶雞文理學(xué)院校級研究生創(chuàng)新科研項目(YJSCX19YB13)。
心是人的主體,是人體機能器官的重中之重,是五臟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古人注重養(yǎng)生,心與神、氣相連,講究心神皆養(yǎng)?!读凝S志異》中,出現(xiàn)了“剖心易心”的情節(jié),其手段極為殘忍,人離心而死不可轉(zhuǎn)圜,但是人的心性是不可改變的,剖心行為蘊含了蒲松齡對于財色、理想、善惡的的考量。
一、《聊齋志異》中的剖心易心對象及內(nèi)涵表達
(一)鬼取“貪”心,懲色財性
鬼怪,既是一個禁忌話題又是一個超現(xiàn)實的存在,從古至今有關(guān)鬼怪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層出不窮?!读凝S志異》的鬼也分為多種類型,以怨鬼居多。鬼取人心者有:《畫皮》《聶小倩》。
《聊齋志異》中的精怪幻化的女子都是一副好相貌,因落難被主人公搭救是常見的套路。《畫皮》便是如此,王生搭救可能是出于善心,但是這顆善心后來轉(zhuǎn)化為淫心。畫皮,畫色相之皮,蔽世人之正心,啟之淫心。當(dāng)姝麗皮相轉(zhuǎn)變?yōu)槌舐鄷r。王生由淫心轉(zhuǎn)變?yōu)椴佬摹M跎姰嬈す怼懊娲渖?,齒巉巉如鋸”。王生的自保意識和畏死心理極強,他目睹了鬼畫皮的情況,害怕驚擾了畫皮鬼,竟“獸伏而出”,長跪乞求道士救命,只想搶先一步下手除鬼斷害。在懸拂除鬼之時,王生“自不敢窺,使妻窺之”。王生由怖心而變殺心。畫皮鬼為了報復(fù)王生,取其心泄恨。王生的淫心、怖心、殺心全無,只剩下死心和軀殼。而乞人之痰可證王生之心早已變成了一顆污穢之心、蒙塵之心。鬼奪心、妻還心二者皆由王生發(fā)端。王生引鬼入門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被鬼奪心是他咎由自取,陳氏因為夫妻之情而救夫。這一切皆由王生的淫心而起,鬼一向代表惡的一方,鬼借此懲戒王生最后由陳氏的情來化解。
《聶小倩》所寫的并非《畫皮》那般血淋淋的情節(jié),而是女鬼小倩和聶采臣二人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在兩人的愛情故事開始之前穿插了一個小倩試探寧采臣的情節(jié),小倩先以女色誘之,后又以黃金誘之,被寧采臣呵斥。小倩在表白心跡之時,解釋道:“非金也,乃羅剎鬼骨,留之能截取人心肝?!绷_剎鬼乃是佛經(jīng)故事中食人血肉的惡鬼。但評之曰:“因其淫而投之以色,因其貪而投之以金,自己求之,于夜叉何尤?”[1]240這一情節(jié)設(shè)置得非常巧妙,人之所欲,無非就是美女與金銀,惡鬼投其所好,也誠如人為財死之說。羅剎鬼骨所化黃金是為了激起人的愛財之心。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若是取了不義之財必要為鬼所殺。方評曰:“德義,天下之大防也。以此為防,人猶有貪財色而死若蘭溪生者……其輕利者,即楊震之昏夜卻金也,不知其色為鬼,而金為羅剎鬼骨也。惟以德義自防而已,而卒受其效。乃世間有語以禍則懼,及見財色旋忘之?!盵1]245因財而死是謂貪,求多而不知滿足。佛教中“三毒”解釋貪為: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愿。此毒害人害心,為世間之大害。
《畫皮》中的畫皮鬼剖淫心,《聶小倩》中的羅剎鬼取愛財心,愛色、愛財必然會招致惡鬼侵體。淫心萌褻境生,財心發(fā)則死境至。這兩個篇章都是帶有懲處意味的篇目。畫皮鬼面目可憎有仇必報,羅剎鬼為暴惡可畏之鬼,它們既是人的對立面也是人的黑暗面。對于人性的貪色與貪財?shù)娜觞c,蒲松齡毫不掩飾地將其呈現(xiàn)出來,使得厲鬼嚴(yán)懲其色心和財心,意在告誡人們要戒除貪心,規(guī)束自我,要以正心處世。
(二)神取“嗔”心,誡嗔斷怨
在古人觀念里的神祇,是一種信仰的存在,在民間有祈福保安的作用。神祇掌握著凡人的命數(shù),主宰世界,有世人會將自己的夙愿、申訴世間的不公等寄托在神祇身上?!读凝S志異》神為人剖心有:《陸判》《三生》。
陸判將朱爾旦的鈍心換成慧心。原來的鈍心使他作文不快,這顆慧心使其文思大進過目不忘。陸判換心情節(jié)奇特詭異、驚心動魄,《聊齋志異》的白描出神入化,換心之時朱爾旦竟從夢中蘇醒,真真切切看見了陸判“破腔出腸胃,條條整理”。朱生換心之后,顯貴非常,但是其本人亦發(fā)生了變化,進而出現(xiàn)了陸判為其夫人換頭的情節(jié)。結(jié)發(fā)為夫妻,恩愛兩不疑,豈有換心嫌妻之理。若無慧心,朱爾旦此生福薄勢必不能顯貴;有此慧心,朱爾旦得了功名、美妻、子孫后代福澤綿長。很多學(xué)者將《陸判》的主旨解釋為:朱爾旦的人生際遇寄托了蒲松齡人生理想。誠然如是。異史氏曰:“陸公者,可謂媸皮裹言骨矣。明季至今,為歲不遠(yuǎn),陵陽陸公猶存乎?尚有靈焉否?為之執(zhí)鞭,所忻慕焉?!盵1]211朱爾旦換心之前的遭遇與蒲松齡相似,朱爾旦慧心是從千萬顆心中獨有的佳心,這說明這世間千千萬萬之人,只有一人能夠脫穎而出而且是借助神明的幫助。從明到清,若是陸公真的存在,那“我”愿意為之傾慕。此言之意乃是天下人皆是凡心,所慕神明換心之說只是寓言,意在勸誡世人切不可作妄念之想。
《三生》講述的是湖南某與興于唐三生的糾葛。湖南某的第一生是因為在科舉中與主司不能斷文,互相推諉責(zé)任,興于唐訴之于閻王。閻王為了平息眾怒,“眾又請剖其心。閻羅不得已,使人褫去袍服,以白刃劙胸,兩人瀝血鳴嘶。眾始大快,皆曰:‘吾輩抑郁泉下,未有能一伸此氣者;今得興先生,怨氣都消矣?!盵2]1936對湖南某心生怨恨的是一個群體,他們同興于唐一樣,冤死于這些考官之手,但評曰:“自唐歷宋、元、明以來,被黜落而憤懣以卒者,何可勝數(shù),宜其狀一投而萬聲響應(yīng)也?!盵2]1936蒲松齡所述此事是科舉中的真實狀況。他們怨恨的根源由心而起,唯有剖心才能使這些人大快解恨。正因為第一世的因,種下了第二、三世的果,《聊齋志異》慣用和樂美滿式的結(jié)局,第三世中湖南某為興于唐謀求了功名,兩人的怨結(jié)自此消散。第一世展現(xiàn)出來的是明清科舉的惡根性,這不僅是蒲松齡的怨,也是千千萬萬落榜士子心中的怨,在現(xiàn)實世界中他們無門可投、無處發(fā)泄,只能借助神明舒一口怨氣。
《陸判》易慧心,《三生》剖怨恨心,這兩則故事都與科舉考試有關(guān),且都是帶有勸誡意味的篇目。朱爾旦有幸得遇神明,一步登天;湖南某一眾人的怨恨得閻羅伸張??婆e中摻雜了各種因素,導(dǎo)致多少有志之士抱憾終身。人生如意之事哪有借助神明實現(xiàn)的道理。《陸判》意在勸誡世人腳踏實地,誡妄念,若遇貴人是幸事,不遇也是常事;而《三生》則意在肅清士子心中怨恨,善惡果報,天道好還。這兩則故事可見蒲松齡心中是有嗔念的,科舉考試是諸多士子的一塊心病,蒲松齡亦是如此,《述劉氏行實》:先是,五十馀,猶不忘進取。孺人止之曰:“君勿須復(fù)爾。倘命應(yīng)通顯,今已臺閣矣?!盵3]278士子之心,唯求一功名, 《聊齋志異》行文之間包含了蒲松齡不遇之怨恨和自嘆之意。
(三)人取“癡”心,善惡難斷
鬼神取人心皆是為了懲罰和勸誡,人心與人欲、善惡是分不開的。善,乃是人心之所向,而人心由善滑向惡的根源在于人欲,在《聊齋志異》中有人取心有:《連城》《長治女子》。
《連城》中連城和喬生之間的知己之愛為人動容。為了阻止二人相戀,鹽商之子王化成橫插一腳,一個富人身份自然符合擇婿標(biāo)準(zhǔn)。喬生一介文士若不是獻詩一首,與連城也無此良緣。王化成娶妻只有遵守強取豪奪的準(zhǔn)則。連城之病需男子的心頭肉救命,若是王化成肯獻心,必然成為連城的催命符。連城需要的不是紈绔子弟的狠心和絕情,而是喬生的知己心,所以喬生的知己心自然成了連城的保命符?!斑B城愛文士,喬年重知己,乃可死死生生。”[4]533兩人因為知己情向死而生。王化成的私心是導(dǎo)致連城身亡的致命毒藥,可憐連城魂歸離恨天。連城與喬生相守,從知己之心上升為愛憐之心,求生之心。當(dāng)生與義二者不可得兼之時,舍生取義是喬生的選擇。為了所愛之人,甘愿付出。至善至美之心能夠化解污穢與劫難。反觀王化成,作為幕后推手,他是地主豪紳一類的代表,為了滿足自己的私心不擇手段,不達目的不罷休。相由心生,紈绔子弟相,奸同鬼蜮,行若狐鼠。
《長治女子》中一道士為了控制陳家女兒竟然剖出麗人之心。此道人其心邪,其行惡,以結(jié)親為由向瞽人套出了陳家女兒的生辰八字。幸而陳家女子之魂當(dāng)堂控告此道人,才得以脫險。這個章節(jié)開篇就道出了陳家女兒被害的原因:慧美。美人多是引發(fā)聊齋故事的一個動機。道人見此起了邪心,“以利刃剖女心。女覺魂飄飄離殼而立。四顧家舍全非,惟有崩崖若覆。視道士以己心血點木人上,又復(fù)迭指詛咒,女覺木人遂與己合?!痹凇顿慌x魂》中離魂之癥是身體與魂魄相離,離魂之人的思想是自由的?!堕L治女子》中道士為了行剖心攝魂之術(shù),剖心取心血將女子控制于人偶之中從而達到女子為他所用的目的,可見其手段之狠毒。操縱人偶,攝取其心,如同行尸走肉。
《連城》和《長治女子》中的王化成的私心和道人的邪心,皆由癡念而起。王化成癡于連城,狠心拆散有情人,道人癡于長治女子,害人性命。王化成的私心最終由喬生的知己之心來化解,道士的邪心令他得到了應(yīng)有的懲罰?!鞍V”心導(dǎo)致善惡不分,心性暗明,顛倒妄取,起諸邪行,以自我為中心。善惡,在一念之間,人心是不可判斷的。這兩則故事中,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糾葛千頭萬緒,善惡始終都在彼此消解。魑魅魍魎,又何嘗不是人心所化。
二、蒲松齡的“心”性觀
(一)禪宗要義的滲透
明末清初佛教各宗派的調(diào)和與會通,一般是以禪宗為基礎(chǔ),以凈土為歸趣。禪宗又被稱為“佛心”宗,其要義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八^人心,就是湛然常寂的心體,所謂見性,就是徹見自心之佛性,換言之,就是無所執(zhí)著、無絆累、超然獨脫?!盵5]6《聊齋志異》的創(chuàng)作融合了佛教思想,而蒲松齡的心性觀亦有佛學(xué)思想的滲透。玄奘法師翻譯的佛教典籍《法記住》記載了釋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羅漢的姓名和住處,為了普度眾生不涅槃而常住世間,第九位為戍博迦尊者,又名開心羅漢。相傳戍博迦尊者在成佛之前是為天竺太子,國王欲立之為儲君,其弟因此作亂,尊者表示自己無意王位唯愿皈依佛門,戍博迦尊者剖開明志,其弟見他的心中有一尊佛才相信他不再作亂。戍博迦尊者愿意剖心以證心中有佛,而若是剖開心胸沒有佛心,只有受到利欲浸染的污濁之心,那么剖心易心是最根本的的修心措施,剖心見佛則生,剖心見欲則死。
(二)家庭教育的影響
蒲松齡受父親蒲敏吾的影響頗深,蒲父在近四十歲的時候仍然無后,便廣行善事、修廟塑神、扶危濟困,而后喜得四子,村上便傳這是蒲父善報的結(jié)果,蒲父為人忠厚良善讓蒲松齡深為敬佩?!读凝S自志》自敘:“先大人夢一病瘠瞿曇,偏袒入室,藥膏如錢,圓粘乳際,寤而松生,果符墨志。且也,少羸多病,長命不猶。門庭之凄寂,則冷淡如僧;筆墨之耕耘,則蕭條似缽。每搔頭自念,勿亦面壁人果是吾前身耶?”[6]29蒲父因緣際會的夢,蒲松齡自覺前身是個和尚相信因果輪回,喜談鬼神之事,這就與后來《聊齋志異》的創(chuàng)作勾連起來?!读凝S志異》的行文中處處可見蒲松齡對于佛教的推崇,《聶小倩》中小倩“墮玄海、誦《楞嚴(yán)經(jīng)》”,《三生》中的三世輪回,《畫皮》起死回生、《連城》《長治女子》以魂轉(zhuǎn)生的情節(jié)等等。
(三)正心靜心的踐行
蒲松齡著《為人要則》教誨王家子弟,第一則便是“正心”曰:“正者,反乎邪之詞也。今有人于此,共指之曰:‘彼邪人也。’孟子云:‘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瘞紫U吆挝??即心中一點之正氣也。無此一點,尚得為人乎哉!凡人忍心動,則欲害人;貪心動,則欲作盜;欲心動,則欲行淫?!盵7]289為人處世首先便是要正心,若是其心不正,與禽獸無異?!读凝S志異》的開篇《考城隍》提道:“一人二心,有心無心。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隨惡不罰”,這是城隍考試中宋燾的問卷和答卷,這也是蒲松齡給予世人的問題和答案。《考城隍》的主旨為“仁孝”二字,但是在善惡之間,如何保持“有心無心”呢,答案就是定心,不要因為做了善事而去要求獎勵,不要因為無心做了惡事就想要逃避懲罰,使心不受外物所擾。
這六個篇章中剖心易心的行為皆由貪、嗔、癡所起。《六祖壇經(jīng)》說:“人我皆是須彌,邪心即是海水,煩惱即是波浪,毒心即是惡龍,塵勞即是魚鱉,虛妄即是神鬼,三毒即是地獄,愚癡是畜生,十善即是天堂?!盵8]80而如何才能更好地修心定心呢?佛家講“貪嗔癡”是一切罪惡的根源,人的貪色、貪財、對于科舉的嗔怨、對于美好事物的癡而引起的惡念,皆是由心而發(fā)。佛家講究“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人們通過戒定慧的自我修行,去除貪欲心、怨怒心、癡惡心,修正自己的心靈。修心也是一種修行之道。蒲翁最中意的《嬰寧》篇,“嬰寧之名,取自《莊子·大宗師》,其為物無不將也,無不迎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其名攖寧。攖寧也者,攖而后寧者也。攖寧,就是得失成敗都不動心的一種精神境界?!盵9]225明清之際人浮于事,而心靈無所寄托,蒲老用一部傳奇著作聊以慰藉,而世人何以慰心安呢,剖心易心也許就是蒲松齡所要表達的禪機所在——看破本心。
三、結(jié)語
人身死易,心之死最難。心之所向,目之所及,皆是所求所念。人心人性,神鬼可探,但是人本身卻是參不破本心。這六則故事中以剖心易心這種方式,來停止種種惡行,其手段過于殘忍,更重要的是要看清心背后隱藏的欲。七情六欲由心生發(fā),心有定,隨遇而安。蒲松齡通過這些篇章要揭示的是世間萬物紛繁復(fù)雜善惡難辨,旨在啟發(fā)世人,縱然人心受到各種桎梏和誘惑,要始終堅持至真至善,從而回歸人本來的赤子之心。
參考文獻:
[1]蒲松齡著,任篤行校.聊齋志異全校會注集評上冊 · 卷一[M].濟南:齊魯書社,2000.
[2]蒲松齡著,任篤行校.聊齋志異全校會注集評下冊 · 卷七[M].濟南:齊魯書社,2000.
[3]朱一玄.聊齋志異資料匯編[M].天津:南開大學(xué)出版社,2002.
[4]蒲松齡著,任篤行校.聊齋志異全校會注集評上冊 · 卷二[M].濟南:齊魯書社,2000.
[5]冷雪編寫,侯國良繪.禪宗故事[M].成都:四川美術(shù)出版社,1999.
[6]蒲松齡著,任篤行校.聊齋志異全校會注集評上冊[M].濟南:齊魯書社,2000.
[7]路大荒整理.蒲松齡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 ( 唐 ) 惠能著,鄧文寬校注.六祖壇經(jīng)[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5.
[9]袁世碩,徐仲偉著.蒲松齡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
王箐箐,女,漢族,河南信陽人,寶雞文理學(xué)院文學(xué)與新聞傳播學(xué)院2018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