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
受素質教育影響,小學語文教學越來越受重視與關注,語文教學工作的開展情況直接關系到學生綜合素養(yǎng)能否有效提升,并且對學生的思維方式及學習習慣的形成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作文教學中,增加寫作教學的力度能有效提升作文水平。 作文能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和思想觀點,因此作文教學成了教師的教學重點。
一、高年級作文教學的現(xiàn)狀
小學高年級學生普遍覺得“作文難”,作文中普遍存在文不對題、詞不達意、內容干癟、語言乏味、錯別字連篇等問題,大多數(shù)學生害怕作文,覺得沒有寫作素材,不會審題、不會立意、不會安排文章結構,就更不要說寫出文從字順的好文章了。寫作能力是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教師要從提高教學水平出發(fā),不斷充實自己,以便為學生提供較高水平的指導。
作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但有些教師沒有系統(tǒng)的作文教學計劃,即使有計劃,也不切合學生的寫作實際,導致走向兩個極端,即要么要求過高,制定的計劃不符合學生實際;要么過于簡單,學生寫不出有個性的文章。有些教師對作文教學沒有熱情,不愿意精心批閱學生的作文,自然而然影響了學生的寫作熱情。教師的命題不符合學生的實際,或老調重彈,或曲高和寡,讓學生對寫作產生畏難情緒。教師批改作文也不夠認真,不能準確找出學生的問題,批語也不夠恰當,甚至字跡潦草,起不到示范作用。作文教學與閱讀教學脫節(jié),也不利于學生作文水平的提升。有些教師把大部分精力放在閱讀教學上,每天不是講范文就是朗讀,沒有將作文與閱讀結合起來。讀與寫分離,讀不能很好地為寫服務,寫也未能促進閱讀,導致學生對寫作沒有興趣,寫作態(tài)度不端正。有些學生沒有養(yǎng)成仔細觀察的好習慣,不能有效分類整理材料,也沒有積累足夠的素材,寫作時,總感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為了應付教師的檢查,不得不胡編亂造、東拼西湊,寫出的文章沒有生活氣息,更沒有真情實感。
二、優(yōu)化作文教學的策略
學校應該搭建有利于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平臺,提供優(yōu)質的學習資源。比如建立圖書室和閱覽室,讓學生有機會借閱報刊、文學名著、作文指導書等,摘抄好的語句和段落,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為寫作打牢基礎。還可以有計劃地開展競賽活動,如作文競賽、演講比賽、朗誦比賽、漢語基礎知識比賽等,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社會的發(fā)展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課程標準正是為了適應這一要求,讓寫作教學從傳統(tǒng)教學向新型教學轉變。教師要認真學習研究課程標準,明確每一學段的教學要求,做到爛熟于心、有的放矢。教師要從細微之處全面了解學生,包括他們的寫作水平、生活狀況、思想狀態(tài),了解他們的困惑,然后結合學生的實際制訂教學計劃,進行寫作指導。作文教學計劃一定要符合學生的性格特點、生活實際、寫作能力,確保學生能通過主觀努力達到愛作文、寫好作文的目的。
要想學生有扎實的作文功底,需要教師悉心地指導。首先,教師應該把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結合起來,從課本中選擇內容新穎、風格獨特、可讀性強的課文當作范文來講解,讓學生既能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能掌握類似文體的寫作思路、寫作方法。其次,要根據(jù)每個學生的寫作能力布置閱讀任務,積累寫作素材,提升文化素養(yǎng)。再次,要讓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課內活動和校外活動,了解各種作文題材,如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材料作文、話題作文、創(chuàng)新作文、應用文等文體知識,以及這些作文題型的特點。鼓勵學生揚長避短,寫熟悉的生活,選熟悉的題材,運用擅長的寫作技巧,抒發(fā)最真摯的情感。只有這樣做,才能讓學生發(fā)揮優(yōu)勢,不斷提高寫作能力。
總之,作文教學應該是“授人以漁”,而非“授人以魚”,教學的重點應該是教授學生學習和寫作的方法。學生一旦掌握了寫作技巧,就會把內心的想法迅速地組織起來,再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別致新穎、匠心獨運的文章就會脫穎而出,作文教學的目的就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