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磊森
【關(guān)鍵詞】加之以;賓語前置句;加之;補充因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有一句:“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p>
某教輔語文必修下冊的《必備知識速記手冊》上把它定為狀語后置句,顯然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另外網(wǎng)上也通常把它當作狀語后置句了。
狀語后置句省略句:以師旅加之,因以饑饉(加)之。把侵略的軍隊加在這千乘國家上,接著把災荒加在這國家上。加:加在……上。因:接著。之:代千乘之國。意譯:有別國的軍隊來侵犯它,接連下來國內(nèi)又有饑荒。(學好網(wǎng))
加之以師旅句式,狀語后置,省略句。加之以師旅,意思是有別國的軍隊來侵犯它。(中華高考網(wǎng)、中華教育網(wǎng)、高三網(wǎng))
對此,我認為這些說法都有問題,值得商榷。我認為這不是一個“狀語后置”的倒裝句式,理由有下列幾點:
(一)句式和翻譯是相互矛盾的,盡管翻譯可以是意譯,但基本句式肯定是要保留的,然而本句的翻譯卻大多看不出有什么狀語后置的特殊句式。
(二)相同詞語在不同語境中的用法幾乎都是翻譯成“又加上”。
例1:唐代韓愈《與陳給事書》:“始之以日隔之疏,加之以不專之望,以不與者之心,而聽忌者之說?!?/p>
起初,您我由于經(jīng)常不見面而疏遠,以后又加上我對您感情不專的私下抱怨,而您又懷著不再賞識的情緒,并且聽任妒忌者的閑話,由于這些原因,您的門庭之中,就沒有我的足跡了。
例2:先秦佚名《展禽論祀爰居》:“凡禘、郊、祖、宗、報,此五者,國之典祀也。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于民者也?!?/p>
總共有禘、郊、祖、宗、報,這五種,是國家的祭祀大典。加上土神、谷神、山川之神,都是對百姓有功績的。
例3: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賦并序》:“申包胥之頓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淚盡,加之以血?!?/p>
其悲痛慘烈,不減于申包胥求秦出兵時的叩頭于地,頭破腦碎;也不減于蔡威公國亡時的痛哭淚盡,繼之以血。
其實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含有“加之以”的句子,大多是在兩個并列關(guān)系的短語或句子中出現(xiàn)。
(三)“加之以”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加之”。
現(xiàn)代漢語中盡管很少用“加之以”,但“加之”卻經(jīng)常使用,是連詞,表示進一步的原因或條件。例如:天氣悶熱,加之窗外車馬聲不斷,簡直無法休息。
“加之以”不必把它看成什么狀語后置句,它就是文言文中一個固定詞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連詞“加之”,而后面的“以”也可以理解為助詞,用在句中,表示語氣的舒緩或調(diào)整節(jié)奏。
(四)“加之以”有別于“……之以”的句式。
曾國藩《家訓喻紀澤》:“爾之短處,在言語欠鈍訥,舉止欠端重,看書不能深入,而作文不能崢嶸。若能從此三事上下一番苦功,進之以猛,持之以恒,不過一二年,自爾精進而不覺?!本渲械摹俺种院恪本褪且院愠种?,也就是一個典型的狀語后置句。
其實帶有“之以”的成語還有嗤之以鼻、繩之以法、動之以情、喻之以理等,而它們也都是“動詞+之+以+名詞賓語”的結(jié)構(gòu)形式。
綜上所述,我認為“加之以”是一種文言固定用法,不能作什么賓語前置句來硬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