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航 郭建邦 何建宏 肖誼民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的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可能與腰椎管病變或者腰椎部肌肉及椎體紊亂密切相關[1]。近年來隨著工作方式的影響等,該病癥已經(jīng)成為常發(fā)于青壯年群體的腰椎疾病,發(fā)病群體趨于年輕化。該病癥患者臨床表現(xiàn)為腰背疼痛和下肢放射性疼痛。其治療核心在于解除神經(jīng)根壓迫、粘連、椎間小關節(jié)紊亂,恢復脊柱內(nèi)外平衡穩(wěn)定性。西醫(yī)通常服用緩解疼痛及炎癥藥物,嚴重者需進行手術治療[2,3]。傳統(tǒng)中醫(yī)學將此癥歸于“腰腿痛”、“痹證”范疇,病機為肝腎及腰膝不足,腰部氣血凝滯、脈筋不通。中醫(yī)行針灸配合中藥對癥治療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故本文研究寒濕痹阻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應用獨活寄生湯加減結合短刺加電針夾脊穴治療的療效,具體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本院2019 年6 月~2020 年8 月收治的寒濕痹阻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120 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60 例。對照組中,男30 例,女30 例;年齡最小25 歲,最大69 歲,平均年齡(41.09±9.67)歲。研究組中,男31 例,女29 例;年齡最小25 歲,最大70 歲,平均年齡(41.23±9.67)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根據(jù)CT 等結果診斷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4]相關標準;②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辨證為寒濕痹阻型癥型;③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自愿參與。
1.2.2 排除標準 ①存在其他腰部疾病,如:腰椎結核、腰椎損傷或者骨髓炎等;②存在精神障礙,無法配合研究;③對本研究用藥存在禁忌、過敏;④處于妊娠或者哺乳期的婦女。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應用布洛芬緩釋膠囊(廣州柏賽羅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3148,規(guī)格:0.3 g/粒)口服治療,0.3 g/次,2 次/d;同時行短刺加電針夾脊穴治療:以相應節(jié)段的華佗夾脊穴為主,取用環(huán)跳、承扶、承山、委中、陽陵泉、足三里、懸鐘、昆侖、足臨泣等穴,進行短刺,急性期以瀉法為主,行針1 次/d,緩解期及康復期以補法瀉法相互結合,隔日行針1 次,得氣后在夾脊穴上接通針灸治療儀治療(參數(shù)設定:電流頻率100~150 次/min,可根據(jù)患者情況適當調(diào)整),4 周為1 個療程。
1.3.2 研究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組方如下[6]:主藥獨活15 g,配以黨參15 g、熟地15 g、當歸12 g、白芍12 g、川芎12 g、桑寄生10 g、杜仲10 g、懷牛膝10 g、秦艽10 g、茯苓10 g、防風9 g、肉桂6 g、炙甘草6 g。辨證論治,進行隨癥加減藥物,若存在寒濕凝滯疼痛者,則加桂枝10 g、細辛3 g;若存在氣滯血瘀者,則加枳殼10 g、陳皮10 g;若存在血瘀偏重者,則加紅花10 g、桃仁10 g;若存在寒重痛甚者,則加肉桂3 g、制草烏10 g、制川烏10 g;若存在濕熱痹阻、舌苔膩厚者,加薏苡仁20 g、黃柏10 g、蒼術10 g、連翹5 g。全部藥材加水分兩次煎制,兩煎相兌,1 劑/d,早晚分服,4 周為1 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VAS 評分與JOA 評分 ①VAS 評分:依據(jù)VAS 疼痛評分標準[5],分數(shù)0~10 分,分數(shù)越高則表明疼痛程度越嚴重;②JOA 評分:依據(jù)下腰痛JOA 評分表,總分29 分,分數(shù)越低則表明功能障礙越嚴重。
1.4.2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腰椎活動度及ODI評分 ①腰椎活動度:前屈后伸、測屈及左右旋轉(zhuǎn)度;②ODI 評分:依據(jù)腰椎ODI,分為10 個項目,每項評分0~5 分,分數(shù)越高則對日?;顒佑绊懺絿乐亍?/p>
1.4.3 比較兩組患者的療效 依據(jù)《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腰腿痛及相關癥狀消失,JOA 評分改善率≥75%,直腿抬高≥70°,可正常工作,為臨床控制;癥狀基本消失,50%≤JOA 評分改善率<75%,直腿抬高≥70°,正常工作基本可恢復,為顯效;癥狀減輕,25%≤JOA 評分改善率<50%,直腿抬高≥60°,可恢復部分工作,但停藥后有復發(fā),為有效;達不到上述標準,甚至加重,為無效??傆行?(臨床控制+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JOA 評分改善率=[(治療后JOA 評分-治療前JOA 評分)/(29-治療前JOA 評分)]×10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VAS 評分與JOA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與JOA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VAS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JOA 評分均高于本組治療前,且研究組患者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JOA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腰椎活動度及ODI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腰椎活動度及OD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腰椎活動度均大于本組治療前,ODI 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研究組患者的腰椎活動度大于對照組,ODI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83.3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VAS 評分與JOA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VAS 評分與JOA 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腰椎活動度及ODI 評分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腰椎活動度及ODI 評分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表3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n,%)
腰椎間盤突出癥主要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腰部放射性疼痛,嚴重者會引發(fā)四肢疼痛,現(xiàn)代醫(yī)學分析其與神經(jīng)壓迫等相關。而在中醫(yī)理論中,腰椎間盤突出癥為“腰腿痛”、“痹癥”范疇,其中寒濕痹阻型是較為常見的病癥之一,痛痹源于正氣不足,寒邪侵體,氣血不暢[7],證候可見形寒肢冷,疼痛劇烈,痛處固定,痛處不紅不熱,遇熱緩解,日輕夜重,嚴重者關節(jié)屈伸不利,苔白,脈弦緊。寒濕痹阻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關鍵在于補腎養(yǎng)血,益氣除濕,疏通經(jīng)絡[8]。
本研究使用的獨活寄生湯源于《備急千金要方》[9],針對腰椎間盤患者肝腎不足、氣血虧虛、經(jīng)絡不通等問題對癥治療。獨活在方中為君藥,可祛下焦,祛濕除痹痛;配以黨參可養(yǎng)血生津,氣血雙補;熟地入肝腎經(jīng),可養(yǎng)肝血、滋腎陰;當歸可活血補血;白芍可養(yǎng)血調(diào)肝;川芎可活血止痛;桑寄生入肝腎經(jīng),補腎祛風且補血;杜仲可祛風濕,補肝腎;懷牛膝可活血散瘀;秦艽可祛風除濕,清熱燥濕,止痹;茯苓歸心肺脾腎經(jīng),可滲濕祛腫;防風可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肉桂可散寒止痛,活血通經(jīng);炙甘草可益氣滋陰、通陽復脈。觀本方,君藥獨活主除痹,其余臣藥功效互補,補氣血足,除風濕,強肝腎以祛腰痛。結合現(xiàn)在中藥學分析,獨活寄生湯可抑制結締組織產(chǎn)生,加快神經(jīng)突觸修復,減輕神經(jīng)壓迫,同時可改善機體微循環(huán),使血管擴張,解除不通之痛[10]。而短刺加電針夾脊穴可疏通各主要經(jīng)脈及穴位,兩者配合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寒濕痹阻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應用獨活寄生湯加減結合短刺加電針夾脊穴治療的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