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佳明,鄧志健
(廣州市魯班建筑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廣州510110)
某110 kV 電塔基礎加固及糾偏工程位于廣州市番禺區(qū),本構筑物為110 kV桿塔,桿塔為單柱鋼結構,柱截面為800 mm 高的正八邊形截面,柱錐度為1/55:上部設置3組橫擔,塔高為30 m,柱腳為直徑1 150 mm的法蘭螺栓固定,基礎為單柱單樁的直徑1 400 mm混凝土鉆孔灌注樁,樁長約9.0 m(根據(jù)施工記錄)。
現(xiàn)本桿塔西南側的地臺和毛石擋墻發(fā)生塌方,塌方面積約2.0 m 寬×15.0 m 長,深度1.0 m,塌方區(qū)域離桿塔約4.5 m,桿塔現(xiàn)出較明顯的南向傾斜。為滿足供電需求和桿塔結構的安全,需對桿塔進行基礎加固和糾偏處理。
線路運行人員利用經(jīng)緯儀儀器對本電塔進行精確測量,具體的測量結果如圖1所示。
根據(jù)《高聳結構設計標準:GB 50135—2019》[1]、《架空輸電線路運行規(guī)程:DLT-741—2010》[2]、《鋼結構設計標準:GB 50017—2017》[3],得知正常桿塔傾斜最大允許值如下:桿塔傾斜度(包括撓度)為0.5%,鐵塔主材相鄰接點間彎曲度>0.2%。
圖1 偏移示意圖Fig.1 Sketch Map of the Excursion
查文獻[2]得知:桿塔傾斜度計算公式為:
式中:G為傾斜度(%);E為傾斜后偏移距離(mm);H為對應的高度(mm)。
通過經(jīng)緯儀測量得出鐵塔向大號測偏移距離為180 mm,向右側傾斜185 mm。
塔高30.0 m,計算出本桿塔傾斜率為0.62%,已經(jīng)超過運行規(guī)程0.5%要求,對線路運行構成一定的威脅。
針對桿塔傾斜進行分析,得出造成本塔傾斜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⑴本塔地處河涌及人工湖之間,由于桿塔旁邊的河堤出現(xiàn)長約15.0 m,寬約2.0 m 塌方,桿塔周邊土方坍塌,土側壓力過大導致桿塔往土方坍塌方向傾斜;
⑵由于本桿塔為單柱單樁,樁長約9 m,樁端未到達巖層,此樁為摩擦型樁,塌方導致樁側摩阻力減少,基礎承載力下降,導致增加桿塔傾斜幅度。
當桿塔出現(xiàn)傾斜后,隨即對桿塔周邊進行地質(zhì)勘察,根據(jù)《桿塔改造工程地質(zhì)勘察報告》所得,桿塔所處位置的地質(zhì)情況如下:
〈1〉素填土(0.0~2.5 m):灰、灰黃色,稍密,上部由碎石、磚塊、粉質(zhì)粘土組成;下部主要為粉質(zhì)粘土。壓實性一般。
〈2〉淤泥(2.5~10.9 m):灰、灰黑色,飽和,流塑,富含粉砂,具腐臭味。
〈3〉強風化花崗片麻巖(10.9~31.0 m):褐黃、褐紅色,巖石風化強烈,軟硬相間,呈半巖半土狀與巖塊狀互層,巖芯呈土柱狀,碎塊。塊狀,手可掰斷。
由此以上地質(zhì)分析數(shù)據(jù),說明本桿塔原樁基礎未至巖層,大部分樁處于淤泥層,承載力低,穩(wěn)定性差,特別容易受外力破壞影響而下沉。
由于導致建筑物傾斜的原因十分復雜,客觀地講,不能完全消除它,但經(jīng)過不斷的總結、科學的設計和嚴格的施工,可以將傾斜控制在允許的范圍內(nèi)[4]。
通過檢查分析,桿塔傾斜由于土方坍塌導致原基礎承載力不滿足要求,通過增加微型鋼管灌注樁,提高桿塔基礎承載力;完成基礎加固施工后,對桿塔進行糾偏施工,使桿塔恢復原位。
桿塔原基礎為摩擦型樁,由于已經(jīng)出現(xiàn)下沉傾斜現(xiàn)象,考慮最不利因素,基礎加固設計過程中,對微型鋼管灌注樁承載力計算不考慮原基礎的作用,按單樁計算微型鋼管灌注樁的垂直承載力。根據(jù)《既有建筑地基基礎加固技術規(guī)范:JGJ 123—2012》[5]。
本工程采用圓形8樁承臺,如圖2所示,承臺混凝土強度為C30,承臺直徑為3.2 m,高1 m,基礎埋深1 m,承臺以上覆土平均重度G=27 kN/m3。
圖2 承臺平面Fig.2 Plan of Platform
作用于承臺底部樁群形心處的荷載:Fk=300 kN,Gk=9 kN,Mx=340.00 kN·m,My=290.00 kN·m。
各樁凈反力計算:
式中:Qik為相應于作用的標準組合時,偏心豎向力作用下第i根樁的豎向力(kN);Mxk、Myk分別為相應于作用的標準組合時,作用于承臺底面通過樁群形心的x、y軸的力矩(kN·m);xi、yi分別為第i根樁至樁群形心的y、x軸線的距離(m)。
本工程采用微型鋼管灌注樁直徑為300 mm,鋼管采用Q355B的無縫管,鋼管尺寸為219×7,單樁長度為34 m,依照《桿塔改造工程地質(zhì)勘察報告》中巖土物理參數(shù)計算。
單樁極限承載力標準值計算:
可得Quk=695 kN。
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Ra=Quk/2=348 kN
取Ra=350 kN。
補強微型鋼管灌注樁滿足基礎承載力要求。
5.1.1 土方回填
清除電塔周邊雜草以及傾倒樹木,對已經(jīng)坍塌的河堤進行土方回填,預防施工期間因雨水以及河流沖刷等因素導致二次坍塌。
5.1.2 成孔
鋼管樁位采用樁機鉆孔,孔徑φ300 mm,由于孔徑較小,且?guī)r層為強風化花崗片麻巖,軟硬相間,呈半巖半土狀與巖塊狀互層。成孔過程容易導致鉆頭偏移,樁孔不垂直,導致鋼管難以放置。為此對鉆頭進行改良,使得在成孔過程中,鉆頭不會由于軟硬相間的巖層導致偏孔。
5.1.3 鋼管樁制安以及放置
φ219×7鋼管的制作如圖3所示,利用成孔的樁機吊裝鋼管至樁孔內(nèi),樁段之間采用φ245×7 外套管連接,套管與鋼管壁之間滿焊連接。
5.1.4 樁身灌注水泥漿
采用φ50 mm 鋼管作為水泥漿灌注管,灌注管伸入至樁底,從樁底開始進行灌注,直至孔中泥漿完全排除。灌注用水泥漿強度為M30。
5.1.5 土方開挖及樁頭切除
人工開挖土方至基礎底標高,基礎坑底土方壓實。保留其中4 條鋼管樁作為頂升支頂,其余4 條鋼管樁頭保留伸入承臺100 mm,樁基如圖4所示。
5.1.6 承臺鋼筋綁扎及澆筑混凝土
圖3 鋼管樁大樣Fig.3 Detail Plans of the Pipe Pile
圖4 承臺大樣Fig.4 Detail Plans of the Platform
按照施工圖以及《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guī)范:GB 50367—2013》[6],對承臺進行植筋,綁扎鋼筋以及澆筑混凝土,混凝土強度為C35。
在建筑物基礎沉降大的部位,采用千斤頂頂升的辦法,通過調(diào)整建筑物各部位的沉降量達到糾偏的目的。由原地基提供反力,通過千斤頂?shù)捻斏齺碚{(diào)整水平位置,頂升后的空隙用磚砌體或楔形鐵塊妥善連接,達到糾偏的目的[7]。
5.2.1 桿塔內(nèi)部灌注水泥漿
桿塔底部1.8 m灌注M35水泥漿,確保在焊接頂升構件時,桿塔鋼板不會由于高溫變形導致二次損害;同時確保頂升過程中,桿塔壁板不會由于集中受壓變形。
5.2.2 限位系統(tǒng)安裝
限位型鋼與承臺以及原樁基礎連接,通過限位撐桿對桿塔起支撐作用,確保頂升過程桿塔不會因偏移過大而導致過糾或傾倒,限位系統(tǒng)如圖5所示。
圖5 限位系統(tǒng)示意圖Fig.5 Sketch Map of the Slide-limited
5.2.3 頂升系統(tǒng)安裝
焊接頂升牛腿,安裝鋼管墩支撐頂升牛腿,作為頂升托換過程的豎向支撐支點,頂升牛腿下方放置4 個100 t千斤頂,頂升系統(tǒng)如圖6所示。
5.2.4 測量系統(tǒng)安裝
圖6 頂升系統(tǒng)示意圖Fig.6 Sketch Map of the Jack-up System
根據(jù)《建筑變形測量規(guī)范:JGJ 8—2016》[8],此項目為保證最大可能糾正桿塔的傾斜,共采用4 種測量方法對桿塔頂升過程進行實時監(jiān)測,確保頂升不會出現(xiàn)過糾,以及向指揮人員提供測量數(shù)據(jù),以確定如何調(diào)整頂升量。測量方法為經(jīng)緯儀測量垂直度、電子測角儀傾斜角、吊錘測量垂直度和百分表測量頂升量。
5.2.5 頂升糾偏
⑴于桿塔頂端以及底端的側面標記中心點,并于底端中點位置處橫向固定一尺子,2 臺經(jīng)緯儀以桿塔為中心,視線夾角約為90°,通過2 個方向?qū)U塔進行測量,讀取偏差數(shù)值。
⑵采用4 臺電子測角儀,固定于塔身的4 個面上,頂升過程根據(jù)對立面2個測角儀數(shù)值的偏差,可確定桿塔傾斜角度。
⑶于桿塔的2/3 高處吊4 個吊錘至桿塔底部,通過讀取吊錘與桿塔之間的距離,扣減吊錘頂端與桿塔之間的距離,對比對立面2個吊錘測量的數(shù)值,可確定桿塔傾斜量。
⑷以上⑴~⑶點方法測出傾斜量后,技術人員進行計算確定預計頂升量,通過固定于千斤頂處的百分表,頂升過程讀取千斤頂?shù)捻斏龜?shù)值,反饋至指揮人,進而停止頂升以及重復⑴~⑶方法進行復核桿塔傾斜量。
桿塔出現(xiàn)2 個方向傾斜,傾斜量分別為185 mm、180 mm,塔高30 m,千斤頂中心至桿塔中心距離為1.3 m。
頂升量計算如圖7所示。
圖7 頂升量計算示意圖Fig.7 Sketch Map of the Calculation to Jacking Distance
通過式⑴計算:大號方向傾斜量=180 mm,可得大號方向頂升量為7.8 mm;右側方向傾斜量=185 mm,可得右側方向頂升量為8 mm。
頂升前完成測量儀器布置以及調(diào)整好,進行分級頂升,每一級設定預計頂升量X,對桿塔頂升一側的螺母松起X,轉(zhuǎn)動軸方向螺母擰松即可,其余螺母按照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可得頂升量,使用游標卡尺測量進而調(diào)整螺母松起量。頂升過程通過測量員觀測百分表讀數(shù),百分表讀數(shù)表示完成每級預定頂升量X時即暫停頂升,工人采用鍥型尖板頂緊鋼管墩與頂升牛腿之間的空隙,桿塔法蘭盤與底座之間的縫隙采用鍥型尖板塞填并敲緊,避免千斤頂失效導致桿塔重新回落。
每完成一級頂升,經(jīng)緯儀、測角儀、吊錘重新測量數(shù)據(jù),為下一級頂升收集數(shù)據(jù),技術人員通過測量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復核以及計算剩余頂升量。
最終完成頂升,通過各測量儀器測量所得數(shù)據(jù),桿塔傾斜率接近0%后,擰緊桿塔底部螺母,法蘭盤與底座之間的空隙采用灌注M40高強灌漿料填充。
待高強灌漿料強度達到設計要求后,拆除限位系統(tǒng)以及頂升系統(tǒng),依據(jù)鋼結構防腐設計要求,對桿塔涂刷防銹防腐保護層,桿塔底部螺母采用砂漿保護。
采用基礎加固及糾偏方法,相對于在原桿塔周邊易地重建輸電塔有以下優(yōu)勢:
⑴工程造價低,可節(jié)約40%的直接費用。
⑵施工周期短,相對于新建桿塔,基礎加固以及新建基礎工程接近,優(yōu)勢在于糾偏時間短,重新吊裝桿塔以及遷移高壓線時間長。
⑶工程影響小,基礎加固及糾偏方法,全過程無需停電施工,整個施工過程電塔正常輸電,若采用易地重建輸電塔,將會影響整個長洲島的用戶,其中包括島上的醫(yī)院、工廠等重要用戶。
⑷無需重新征地,在原有桿塔施工,無需向當?shù)卮迕裾魇胀恋兀苊庹鞯氐姆爆嵙鞒?,為搶救排險爭取黃金時間,大大降低傾斜倒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