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微交往環(huán)境下高校思政課教學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研究

      2021-05-16 03:23:09陳帥
      教師教育論壇(高教版) 2021年6期
      關鍵詞:敘事研究話語體系圈層

      陳帥

      摘要:在微交往環(huán)境下,當代大學生群體話語生態(tài)環(huán)境呈現(xiàn)出話語傳播圈層化、敘事生活化、表達碎片化等特征。這不僅凸顯出他們的社會心態(tài)和文化訴求,還給高校思政課帶來了全新的挑戰(zhàn)。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實現(xiàn)內在結構的自我調適與優(yōu)化,創(chuàng)新話語體系,提升課程的影響力和話語魅力,形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動態(tài)的良性互動。

      關鍵詞:微交往;思政課;話語體系;圈層;敘事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5995(2021)11-0035-05

      微交往,“是指借助新興的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終端,利用微博、微信和微視頻等互動載體,在網(wǎng)絡虛擬平臺和空間里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信息傳遞和交流的交往方式”[1]。當下,隨著微博、微信等即時信息傳播平臺的廣泛應用,微交往已然成為現(xiàn)代社會的文化表征。越來越多的個體通過各種信息渠道參與話語實踐,改變了話語的權力結構和敘事方式,使得新媒體時代的話語生態(tài)呈現(xiàn)出典型的“話語轉向”趨勢。當代大學生在自媒體環(huán)境下形成了極具特色的話語生態(tài)和媒介文化,他們運用網(wǎng)絡話語創(chuàng)設新的話語場域,構建起一種基于符號互動的群體認同和自我形象確證。針對微交往時代的新現(xiàn)象,高校思政課程在內容上的解釋力、吸引力,授課方法上的針對性、有效性等方面面臨著巨大的考驗。如何通過話語轉換來優(yōu)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結構體系,已然成為高校思政課建設的重要議題。

      一、微交往環(huán)境下的大學生話語生態(tài)特征在微交往環(huán)境下,社會話語生態(tài)日益呈現(xiàn)出多樣化、開放化的特點。大學生群體利用文字、影像、聲音、語言等多種媒介綜合表達自己的日常生活體驗,通過對符號資源的重新編碼來改寫、延伸甚至顛覆一些重要的話語形式。他們對即時性傳輸、碎片化表達、符號式情感再現(xiàn)的強調,既讓其自主性日益彰顯,也使其話語生態(tài)呈現(xiàn)出個性化、娛樂化、碎片化的時代特征。

      (一)話語傳播的圈層化

      就大學生這一特殊的群體而言,他們希望能夠彰顯個性,同時又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同。埃里克森曾經(jīng)把這種心理鑒定為青少年的認同危機,認為出于青春期的某種獨特的自我意識感、連續(xù)性的潛意識追求和理想的集體一致幻想,青年往往會產(chǎn)生強烈的群體認同需求。這種需求同新興媒介技術結合,產(chǎn)生了獨具時代特色的青年群體文化特征——話語圈層化。圈層“是以情感、利益、興趣等維系的具有特定關系模式的人群聚合”[2]在當今的大學生網(wǎng)絡文化群體中,不論是游戲圈還是飯圈、二次元圈,都有屬于自己的獨特圈層話語。這種青年話語文化異于主流話語秩序,帶有強烈的群體印記。他們往往會通過某種獨特的、共同創(chuàng)造的語言編碼來構建屬于他們的話語方式,以此來強化彼此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和價值認同,并因此同周圍世界區(qū)分開來,形成了他們特有的話語表達風格。以圈層話語為依托,各種諸如飯圈、游戲圈、國風圈之類的青年亞文化團體不斷發(fā)展壯大。網(wǎng)絡世界的圈層化交往及各圈層話語排他化已然正成為當代大學生話語生態(tài)的重要表征。

      (二)敘事的個體化和生活化

      不同于以往的傳統(tǒng)表達,個性化的形象表述是當今大學生話語表達的常見方式。隨著智能手機、數(shù)碼產(chǎn)品等工具的普及,用圖像、視頻來捕捉、表達自身的情境感受已成為年輕人的社交常態(tài)。比之大幅的語言文字,他們更傾向于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情感體驗以圖像的形式在網(wǎng)絡平臺發(fā)布出來,借用圖像符號的視覺吸引力,用更為直觀、娛樂的方式展現(xiàn)自身。多模態(tài)話語開始占據(jù)主導地位,一條信息中可能包含文字、圖片、影像、聲音等多種表述形式,敘事也日漸趨于微小化、生活化、情感化。就敘事效果而言,圖像符號比文字表述更為直觀、易懂和便捷,它能夠展現(xiàn)出某些文字難以表述的瞬間情境,擁有較強的現(xiàn)場感。但這些圖像符號往往和宏大的整體架構無關,而是著重表達個體生活體驗和即時內心感受,偏重個體化敘事,通過片段化的微小敘事,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想所思轉化為圖像化的數(shù)字信息進行傳播。這種圖像符號的可視性使青年得以更直觀地展現(xiàn)強烈的個人風格,更符合大學生群體在微交往環(huán)境中的個性化自我表達訴求,因而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三)話語表達的碎片化

      圖像符號的運用雖然可以很好地表達話語主體的即時體驗,但是在語言的邏輯和意義指向方面往往具有顯著的不穩(wěn)定性(或“存在諸多不穩(wěn)定因素”)。再加上新興傳播技術對信息時效性的追求,導致微交往環(huán)境中的語言表達呈現(xiàn)出典型的碎片化特征。自媒體傳播環(huán)境實現(xiàn)了話語傳播的“去中心化”,這種“去中心化”雖然能夠凸顯話語主體的自主性,卻也使得大量的話語開始涌入媒介空間,催生了信息的大爆炸。自媒體的即時性使其能夠在瞬間完成信息的傳遞和分享,但大多數(shù)的信息都是零星的、片段式的、直觀的表達,信息傳播也由此表現(xiàn)出碎片化趨勢。人們之間的語言交流不再是長篇大論,而是傾向于簡短快捷的符號傳遞,有時甚至只是情緒和狀態(tài)的展示。在大學生群體中,各種縮寫型字詞、符號、表情包更是大行其道。比之深度的總體敘事,他們更喜歡淺層的、娛樂性的表達。

      二、微交往環(huán)境下大學生話語生態(tài)對高校思政課的影響話語構建了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同時也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反映著社會生活狀況及其意義。微交往時代的大學生話語生態(tài)不僅凸顯了當代大學生群體的社會心態(tài)和文化訴求,折射出他們的群體境遇及其社會化方式,也給高校思政課提出了新的課題。

      (一)話語傳播的圈層化對思政課實現(xiàn)“話語對接”提出的新挑戰(zhàn)

      圈層化交往已日漸成為當代大學生網(wǎng)絡交往的主要方式,各種極具特色的圈層話語正成為當代大學生網(wǎng)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圈層話語的獨特性在于,它以話語游戲的方式脫離主流話語的意旨邏輯,是對主流話語秩序和文化框架的“脫序”。他們的“語言游戲”打破了所指和能指的既有聯(lián)系,對各種話語符號進行自由創(chuàng)造,以一種娛樂的方式賦予其全新的意義。這種以“脫序—創(chuàng)新”為表征,圈層話語的符號再編顛覆了傳統(tǒng)的符號邏輯,創(chuàng)造了新的符號意義,開創(chuàng)了話語意義生產(chǎn)的新局面。它無需在語言和實在之間建立起一一對應關系,話語的構建性、秩序、“呈現(xiàn)”世界的方式成為網(wǎng)絡時代青年話語游戲的焦點,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游戲”中具有不同的意義,任何詞都不具備所謂本然的、原初的含義,而是在特定“語言游戲”中確立其含義。

      這就導致在圈層化交往中,圈層之間的排斥性和封閉性尤為明顯。圈內圈外在話語意義和話語情境上的差異,使得作為圈外話語存在的高校思政課教學話語,面臨著“說的傳不到”“想的看不懂”的困境。而且各圈層的話語文化又極富個性,思政課教學話語如何建立一種跨越各圈層的話語體系,實現(xiàn)話語對接,有效傳遞主流價值觀,是當前思政課教學必須解決的時代性課題。

      (二)個體化生活化敘事對思政課教學宏大敘事的沖擊

      敘事是一種“想象實在”的構建活動,通過對“想象實在”的構建過程來影響人們的認識方式。個體化、微小化敘事是當今大學生話語表達的重要特征。這種強調個體性和差異性,以構建即時性的圖像符號意義來顯示話語主體瞬間情感和心理體驗的敘事模式,導向的是個體的生活世界,體現(xiàn)了個體日常生活在本質意義上的獨立地位。但在主流意識形態(tài)敘事中,話語符號往往具有總體性的深層次意義,表述話語符號背后的本質和意義才是敘事的目標,通常意義上會呈現(xiàn)出某種意義層面的“深度”,指向人的崇高境界和社會價值,敘事結構也往往圍繞著這種深度意義進行構建。但個體敘事很多是表達即時感受,更強調直觀性和情感表達。這種微小敘事以“瞬間、碎片和瑣細的過程和細節(jié)解構了總體的敘事結構,而讓碎片化、日?;?、即時化的當下詢喚著真實的生活”[3],進而使大學生在審美偏好上熱衷于凸顯個體日常生活的價值。媒介文化也由此呈現(xiàn)出生活化、娛樂化的時代特征。因此,比之靜態(tài)的、文字性的、知識型的表述,大學生更喜歡多感官的表象敘述和各類圖像。這同傳統(tǒng)思政課教學建立在理論表述、科學論證和邏輯推理基礎上,指向社會和歷史的意義構建,偏重于理性化、抽象化、普遍性敘事模式之間的沖突日漸凸顯。在新媒體崇尚個體化生活化敘事的傳播氛圍下,思政課往往因其敘事風格被貼上“枯燥”“說教”等標簽,進而被排斥。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思政課的敘事效果,稀釋了課程的感染力和影響力。

      (三)碎片化表達對思政課教學話語的吸引力的影響

      微交往的最大特點在于“微”,碎片化是微時代微話語的典型特征。新興媒介技術對即時性的強調決定了微時代話語的直觀化、精簡化的發(fā)展方向,表情包、短視頻、非語言符號更是廣為流行。在微交往環(huán)境下,人們已經(jīng)習慣于用最精短的語言進行交流,有時甚至只是一個符號、一個圖片、一個表情。這種碎片化的表達雖然具有較強的信息凝煉度,感染力和娛樂性強,但存在一定的意識形態(tài)風險。從話語層面分析,在原初狀態(tài)下,物體和意義構成了一個符號,但在新媒體的碎片化傳播情境下,“符號被反復組合成有特征的話語形式”,當拼貼者“將不同形式的表意物體定位于那一套話語的不同位置中,或當這個物體被安置在另外一套不同的結合中,一種新的話語形式就行成了,同時傳遞出一種不同的信息”[4]。因此,信息的碎片化傳播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會導致對信息的拼貼化的、自我想象式理解,甚至一些碎片信息在傳遞過程中還會誘發(fā)對社會事件的非理性、情緒化的解讀,滋生謠言。這對高校思政課形成了雙重挑戰(zhàn)。一方面,高校思政課內容理論性和政治性很強,而且在長期的課程歷史沿革中形成了獨特的系統(tǒng)性話語。在話語內容上理論講授和說教比較多,往往是從概念到概念,從理論到理論,語言形式也較為單一,對比碎片化時代活潑生動的語言形式,在語言吸引力上略微缺乏。另一方面,如何應對碎片化傳播導致的對信息的非理性解讀,在實現(xiàn)良性話語溝通的基礎上正確引導大學生的價值觀已成為當前思政課教學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

      三、微交往環(huán)境下思政課話語體系的創(chuàng)新路徑微交往最大的特點在于它的跨時空的交互性,它能夠為公眾提供更具個性化的信息,語言、文本、圖像、聲音等符號系統(tǒng)的融合構建出新媒體時代的話語形態(tài)的整體性和動態(tài)性。大學生話語生態(tài)呈現(xiàn)出多元化、開放化、娛樂化的發(fā)展趨勢。對于高校思政課的教學而言,能否把獨具思政特色的語言體系和新媒介技術有效結合,創(chuàng)新思政課話語體系,提升課程的影響力和話語魅力,建立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良性互動,是關涉思政課教學生命力的重大問題。

      (一)建設網(wǎng)絡平臺,分眾傳播打通話語渠道

      圈層化是自媒體傳播去中心化發(fā)展的產(chǎn)物。在把握各圈層的文化特征和思維模式的基礎上,加強思政課網(wǎng)絡平臺的建設,根據(jù)社會熱點和圈群議題創(chuàng)設爆點話語主題,是打通話語渠道,實現(xiàn)意識形態(tài)的柔性教化,讓主流價值觀以更切合大學生群體思維和心理特征的方式傳導的有效途徑。

      從目前的高校思政課建設來看,各種網(wǎng)絡平臺正日漸成為高校思政課教學的主要載體。作為連接教育主客體的橋梁,網(wǎng)絡平臺的發(fā)展對思政課教學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從技術層面來說,微交往環(huán)境下個體用戶多樣化、自由化的意見表達讓意識形態(tài)的傳導和受眾的信號回應形成一個靈活的動態(tài)反饋系統(tǒng)。高校思政課要利用好新媒體平臺,從這個技術性的反饋系統(tǒng)中有效收集大學生群體的反饋信息,深入研究大學生群體話語實踐。特別是不同圈層的大學生文化群體,因其思維方式、心理特點、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使其在傳播平臺上呈現(xiàn)出獨特的群體話語“印記”,了解其情感需求和個性特質。在思政課網(wǎng)絡平臺的建設過程中,可以根據(jù)對不同受眾群體的話語特征、心理偏好、閱讀習慣等方面的信息分析,把握不同受眾群體的特征,針對不同群體的話語特點,采取恰當?shù)难哉f方式,創(chuàng)設話語主題,實現(xiàn)話語的有效溝通。同時,“借助各種傳播技術手段,超越原有圈層文化,實現(xiàn)圈層破壁,漣漪式圈際傳播效果逐漸成為傳播生態(tài)的重要構成?!盵5]只有積極轉變方式,營造平等對話氛圍、增進師生情感交流、實現(xiàn)全面互聯(lián)互通,才能真正打通話語渠道,融入大學生的圈層文化中,實現(xiàn)主流價值觀的有效傳播,從而“使互聯(lián)網(wǎng)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yè)發(fā)展的最大增量?!盵6]

      (二)有效結合個體敘事,創(chuàng)新思政課教學話語的敘事模式

      敘事“不是去‘再現(xiàn)’,而是要去構建一種景觀?!盵7]從個體化敘事的敘事特征來看,它極為強調話語主體自身感受的自由表達,所以往往極具個人特色,呈現(xiàn)出強烈的個人風格。它以直觀的情感表達取代了傳統(tǒng)敘事的深度,無需去探究背后的寓意,閱讀或觀看產(chǎn)生的情感體驗就是敘事的目的所在。這極大地切合了自媒體時代碎片化、直觀化的傳播環(huán)境和大學生追求自我、個性化的心理發(fā)展特征。

      思政課傳統(tǒng)的宏大敘事方法雖然強調整體性和普遍性,但與崇尚個體化微小化的新媒體敘事方法之間并不是一個必然的對立關系,總體性敘事并不必然會湮沒日常生活敘事。相反,個體的日常生活敘事立足于整體性的宏大敘事,不同個體的生活敘事是宏大敘事總體架構中的內嵌式“零件”。根據(jù)特定時代的社會心理、社會文化構建起符合意識形態(tài)要求又與大學生精神需求相契合的意識形態(tài)敘事是思政課的重要課題。個體化生活化敘事凸顯的個體日常生活體驗為主流價值觀深入把握時代大背景下大學生個體的日常生活及其精神需求提供了鮮活的材料。如果主思政課能夠科學把握個體敘事所呈現(xiàn)的敘事特征及其文化意義,實現(xiàn)內容與形式、目標與現(xiàn)實的深度融合,在教學過程中把對意識形態(tài)至上性的宣傳融入大學生個體的生活體驗,“將高度凝練、理論化的學術語言轉換成契合人們日常生活實際的通俗化、大眾化的語言?!盵8]把對社會整體發(fā)展的歷史圖示細化為大學生個體的生命發(fā)展歷程的具體事件,就能在實現(xiàn)思政課的傳統(tǒng)的總體性敘事和日常敘事融合發(fā)展的同時深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建立起符合時代特征和大學生群體心理的意識形態(tài)宣傳模式,進而為主流價值觀的日常生活化傳導創(chuàng)造新方式。

      (三)運用多模態(tài)話語,提升思政課教學話語的引領力和吸引力

      碎片化表達是新媒體傳播的重要方式,具有載體多樣、形式活潑、直觀形象、互動性強等特點,它直接影響了人們在微交往時代的閱讀偏好和溝通方式。在表情包和短視頻大行其道的今天,高校思政課在教學中可以適應話語表達的發(fā)展趨勢,采用多模態(tài)話語來增強教學的鮮活度和感染力,掌握話語主動權。多模態(tài)話語的運用可以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和空間構建起文本、圖形、空間界等多層面的符號體系,發(fā)揮符號功能作用,把知識理論以更為感性直觀的方式傳遞給學生,提升思政課的話語魅力。但同時,也不能一味迎合學生的喜好去構建話語體系。思政課負擔著引導學生價值觀的使命,這就要求思政課在推動話語體系的時代化創(chuàng)新化發(fā)展的基礎上,堅持話語體系的政治引領性功能,針對一些錯誤觀點要加以針對性的引導,把握理論內容的引導性和形式活潑之間的平衡。也正在這層面上,對多模態(tài)話語的運用不能只單純停留在形式層面,多模態(tài)話語的感染性在于它以簡短卻有效的符號形式實現(xiàn)了對情感的觸發(fā),在話語溝通主體之間引發(fā)了某種情感“共鳴”。情感點的激發(fā)和氛圍的創(chuàng)設才是其感染力的根源。因此,在思政課的教學中,不僅在形式層面可以借鑒具有時代特色的話語表達形式,還需要加大對學生情感體驗的重視,尊重大學生的話語權,增進溝通和理解,用更為具體生動的感性思維將主流價值觀的宣傳同大學生的生活場景、生活體驗聯(lián)系起來。只有這樣,才能讓思政課真正落細、落實、入耳、入腦,在“情感共通”的基礎上加強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引導力和吸引力。

      參考文獻:

      [1]駱郁廷,高飛.論思想互動微交往[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6(5):48-54.

      [2]彭蘭.網(wǎng)絡的圈子化:關系、文化、技術維度下的類聚與群分[J].編輯之友,2019(11):5-12.

      [3]嚴亞.青年“符號游戲者”媒介形象的自我構建[M].南京社會科學,2015(12):90-97.

      [4][美]迪克·赫伯迪格.亞文化:風格的意義[M].陸道夫,胡疆鋒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29.

      [5]劉戰(zhàn)偉 李嬡嬡 劉蒙之.圈層破壁、知識流動與破圈風險[J].青年記者,2020(18):18-20.

      [6]習近平.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 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J].中國報業(yè),2019(7):5-7.

      [7]Roland Barthes· Lionel Duisit: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narratives [M].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7:124.

      [8]周俊成.社會轉型中意識形態(tài)敘事方式的轉換[J].求索,2016(8):124-129.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Discourse System Innova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of Universities under the Micro-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Chen Shuai

      (School of Marxism,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Abstract:In the micro-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the discourse ec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presents a unique cultural landscape. The stratification of discourse dissemination, the daily life of narration, and the fragmentation of expression not only highlight their social mentality and cultural appeal, but also bring new challenges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of universities should realize the self-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innovate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enhance the influence and discourse charm of the courses, and promote the dynamic and benign exchanges between educators and educators.

      Keywords:Micro Communi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discourse system; circle; narrative

      猜你喜歡
      敘事研究話語體系圈層
      No.4 圈層用戶不斷拓展,圈層經(jīng)濟價值釋放
      B站沖破圈層
      出版人(2020年2期)2020-04-07 12:38:00
      年輕人“圈層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讓圈內新聞飛出圈層——“振興杯”宣傳的一點思考
      傳媒評論(2019年12期)2019-08-24 07:55:10
      淺析留學博士的成長發(fā)展
      東方教育(2016年8期)2017-01-17 20:27:38
      核心素養(yǎng)如何在中小學校落地生根
      在修辭與實踐之間:環(huán)境權概念的貧困及其義務轉向
      求是學刊(2016年6期)2017-01-07 11:26:00
      音樂教育敘事研究之“敘”的幾種類型例說
      藝術評鑒(2016年17期)2016-12-19 18:56:26
      講好中國故事的幾個路徑創(chuàng)新
      中國記者(2016年9期)2016-12-05 02:20:26
      中國故事中國認知國際表達
      中國廣播(2016年10期)2016-11-18 13:25:27
      潮安县| 诸暨市| 贞丰县| 湘潭县| 青海省| 湘西| 花垣县| 平原县| 汉阴县| 齐河县| 星子县| 乌恰县| 张家界市| 琼海市| 海口市| 赞皇县| 乐昌市| 郑州市| 浦江县| 甘洛县| 体育| 韶山市| 蚌埠市| 蒲江县| 洪江市| 仲巴县| 昌邑市| 黄平县| 康定县| 武川县| 北辰区| 江川县| 富阳市| 中阳县| 刚察县| 甘肃省| 乐都县| 长治县| 宜城市| 韩城市| 苏州市|